漫谈巴赫拉姆二世迪尔汗银币
关于巴赫拉姆二世
巴赫拉姆二世(公元274—293年在位)是萨珊王朝的第五位君主,巴赫拉姆一世之子。历史上关于巴赫拉姆二世的记载十分稀少,我们只知道他在位前期并不太平,面临着几场来自帝国内部与外部的严重威胁。而在穆斯林史家塔巴里的记载中,他是一位贤明的国王,颇受臣民的爱戴。
同其父一样,巴赫拉姆二世自登基起便因王座的合法性问题陷入了纷争。其叔父,领有“亚美尼亚大王”头衔的纳尔西在这段时期割据东亚美尼亚拥兵自守,对泰西封虎视眈眈。萨珊贵霜沙霍尔木兹一世(可能是众王之王的堂亲)则公开拉起叛旗自称“众王之王”,对伊朗发起入侵,同时获得了锡斯坦与吉兰的响应。另外,锡斯坦王霍尔木兹也在这段时期发起叛乱,可能还有一位穆拜德在胡齐斯坦煽动谋反。
祸不单行的是,283年,罗马皇帝卡鲁斯趁巴赫拉姆二世身陷东方内战无暇自拔,开始发兵东征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我们并不清楚这段时期的战争状况如何,卡鲁斯似乎并未遭遇严重抵抗便征服了美索不达米亚大片土地,兵围泰西封,获授“波斯的大征服者”( Persicus Maximus )荣誉称号。但可惜好景不长,不久后卡鲁斯暴死军中,罗马军队只好撤离泰西封,将美索不达米亚留给了刚刚解决东方事变班师回朝的萨珊军队。
这场草草结束的内忧外患,就这样阴差阳错地成了巴赫拉姆二世的“双重胜利”。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尚未考证清晰的浮雕也记录了巴赫拉姆二世的战功。
除战争中的功绩外,巴赫拉姆二世在外交上与罗马皇帝戴克里先和解,帮助亲罗马的安息后裔梯里达底三世继承西亚美尼亚王位,以割让部分亚美尼亚国土的代价初步划定了罗马与萨珊帝国在高加索的边界。同时,他也通过扶植贵族巩固了对高加索伊比利亚(今格鲁吉亚地区)的统治。在此之后,高加索地区的权力均衡局势直到公元299年纳尔西被伽列里乌斯击败才遭到打破。
关于巴赫拉姆二世内政作为,历史记载较为稀少。据后世穆斯林史家记载,他似乎是一位仁善的贤君,而留存今日的壁雕似乎也塑造了一种勤政而深情的形象。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巴赫拉姆一世时代因迫害摩尼教等其他宗教而手掌大权的大穆拜德科尔德尔,在巴赫拉姆二世当政的时代更加权势喧天,受封“巴赫拉姆灵魂的拯救者”称号,而后又被任命为伊什塔克尔的阿纳希塔圣火祭司和帝国最高法官,成为了显贵重臣的一员。
公元293年,巴赫拉姆二世去世,其子巴赫拉姆三世登基。很快,蛰伏亚美尼亚22年的纳尔西以扫除异端为名发起叛乱,在贵族的支持下攻入泰西封将之废黜。巴赫拉姆三世此后消失在了历史记载中,萨珊王族的巴赫拉姆一系宣告消亡。巴赫拉姆一世至三世的许多王室雕像也遭到了纳尔西的蓄意破坏。
巴赫拉姆二世银币
巴赫拉姆二世的钱币是萨珊王朝图案最特殊的钱币之一。在一些钱币上,巴赫拉姆二世同时在钱币正面雕刻了王像、后像与第三人肖像,这种图案安排在萨珊王朝的所有钱币之中绝无仅有。此外,巴赫拉姆二世的部分种类钱币背面也雕刻有阿纳希塔女神形象,在萨珊王朝钱币中亦实属罕见。
钱币正面为国王、王后与第三人肖像,其中国王头戴飞翼冠,头顶留球髻,脑后团髻,长须结成小球髻。王后头戴野猪冠,獠牙清晰可见。
正面铭文应为:玛兹达信仰者,神圣天降的巴赫拉姆,伊朗与非伊朗的众王之王。
国王与王后头戴的冠冕都是战神巴赫拉姆(古波斯语Verethragna)的象征,或许表明了统治者的神祗信仰。而献上花环的第三人则身份未明。假如将早期阿尔达希尔一世钱币国王与太子同时出现于正面的图案视作惯例的话,则有可能是太子肖像。
但同时,考虑到第三人肖像与银币背面的女神像有惊人的相似性,且手拿花环的方式更像是在授予国王某种赠礼,因此亦有说法认为这一肖像乃是阿纳希塔女神的形象。如此描绘琐罗亚斯德教神明的范例也可在贾玛斯普(公元497—499年在位)的银币上看到。
巴赫拉姆二世之所以将王后肖像雕刻在银币上,很可能体现了他对于自身正统性的焦虑——其父巴赫拉姆一世出自沙普尔一世的一个妾或地位较低的王后。巴赫拉姆二世的王后则是沙普尔一世的孙女,梅珊的沙普尔多赫塔克,同出自萨珊王族血脉的结合,或许能够抹去自身血统不纯的疑问。至少从宣传口径来说是这样。
当然,也有一种可能是,巴赫拉姆二世确实在感情上异常重视自己的妻子,以至于以通行钱币纪念他们的夫妻关系。
钱币背面为头戴飞翼冠的国王与头戴猛禽冠的阿纳希塔女神侍立圣火坛的图案,圣火坛上方两侧有fravahr徽记和三连星标志。阿娜西塔女神正将手中的花环(象征khwarr,“灵光”)授予国王巴赫拉姆二世。
背面铭文为:巴赫拉姆之火。
值得注意的是,钱币背面的女神形象,与正面手持花环的第三人形象高度一致。伊朗著名钱币学家Vesta Sarkhosh Curtis博士据此认为,钱币正面的第三人形象应为授予国王神圣灵光的阿纳希塔女神,而非太子巴赫拉姆三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