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王十朋写过一首诗感慨楚怀王:

怀王误与虎狼亲,身死咸阳一旅人。

见说国人怀旧德,楚虽三户亦亡秦。

后人对于楚怀王客死异乡的人生悲剧,往往怀有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态。一位大国之君,何以竟落得如此下场?太史公分析说:“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史记·屈原列传》)但这只是从楚怀王不辨忠奸这方面谈的,楚怀王当年入秦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他被秦国扣留后各国态度如何?是否有人展开过营救活动?深入挖掘史料背后的信息,我们会发现事情远比想象中复杂。

昭襄王初立:秦、楚交好

楚怀王在位三十年(前328—前299),期间秦国换了三任君主——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楚关系时好时坏,既有联姻结盟,也不乏兵戈相向。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因举鼎而意外身亡,其弟秦昭襄王继立。秦昭襄王的母亲宣太后是楚人,楚系外戚势力在秦国迅速膨胀,秦、楚关系也随之迎来了五六年的蜜月期。

宣太后和年轻的秦昭襄王

公元前305年,秦、楚结为婚姻之好,二十一岁的秦昭襄王迎娶了一位楚国女子为王后。第二年(前304年),秦昭襄王又与楚怀王在黄棘(今河南南阳南)会晤,秦国将上庸地区(今湖北竹溪、房县一带)归还给楚国。楚怀王还扶植了楚系外戚向寿担任秦国丞相。

秦、楚结盟引起了诸侯的不安,公元前303年,由齐相孟尝君牵头,齐、魏、韩三国以楚背弃合纵、与秦亲善为名,出兵攻楚。联军声势浩大,楚军连吃败仗,只好求救于秦。对于可能的秦、楚联合,孟尝君也早有准备。他暗中派人对楚怀王说:当年秦国攻占了楚国的汉中(今汉江中下游),又在蓝田(今湖北钟祥市西北)大破楚军,这对楚国来说是莫大的耻辱,“今三国之兵且去楚,楚能应而共攻秦,虽蓝田岂难得哉!况于楚之故地?”(《战国策·秦策四》)

楚怀王有点心动了,虽然秦昭襄王即位后秦、楚关系一直良好,但楚怀王对当年之事难免耿耿于怀。再者,秦国说出兵救楚,好长时间了也没见到一兵一卒,难免让人心生疑窦——秦国是否在等楚国与联军两败俱伤之后再坐收渔利?而对楚国来说,眼前却有一个可以一雪前耻的机会:暗地里和联军串通,等秦国发兵救楚,楚军阵前倒戈,与联军一同灭了秦军。当然,楚怀王也不会轻易相信联军的许诺,他现在与联军和谈,至少能稳住联军,为秦军的到来争取时间。等秦军到前线之后,再视情况选择盟友也不迟。

就在楚怀王打着如意算盘的时候,孟尝君已经设法让秦国知道了联军与楚国的“密谋”。秦国君臣不知虚实,万全起见,未敢贸然出兵。联军则抓住时机,全力攻楚。楚国派往秦国的使者前赴后继、冠盖相望,但却愈发让秦国君臣起疑心,更加不肯出兵。结果,齐、魏、韩三国联军重创楚军,“兵大胜有功。”(《战国策·秦策四》)楚国无奈,为了取信于秦,只得派太子横到秦国做人质,秦国才出兵救楚。而联军已经攻占了楚国不少土地,目的达到,便撤兵而去。楚国用惨痛的教训证明了一件事——秦、楚关系经不起考验。

孟尝君

战火重燃:四国伐楚

楚地战事方歇,秦国又出兵攻打魏、韩。这一年(前303年),秦国攻取了韩国的武遂(今山西垣曲东南)和魏国的封陵(今山西永济风陵渡)、蒲阪(今山西永济西)、晋阳(今山西永济西南)。秦攻魏、韩也算是为楚国暂时免除了边患。然而好景不长,第二年(前302年)秦都咸阳发生了一件震惊列国的大事——“秦大夫有私与楚太子斗,楚太子杀之而亡归。”(《史记·楚世家》)

这里有两个问题,首先,太子横为何会与秦国官员私斗?两人应不会是因为争抢珍宝或美女而动手,否则如此有损私德之事足以让太子横在逃归楚国后丢掉太子之位。那么事情的起因应该是政治问题:或许是秦国官员在言辞上侮辱楚国,太子横不忿,于是双方大打出手;或许是太子横秘密搜集了许多秦国情报,不慎被这位秦国官员发现,他只得杀人灭口。其次,太子横为何要跑?太子横虽然杀了人,但秦国不可能杀他,毕竟他是一国太子。不过秦国肯定会限制太子横的人身自由。正常来说,质子可以在国都内正常活动,如秦庄襄王在赵国当质子时就在邯郸结交诸侯宾客。不过,限制活动范围是小事,最重要的一点是一旦楚怀王去世,秦国可能扣留太子横,不让他回国继位。到时候楚国立其他公子为君,太子横纵然能逃过一死,也只能流亡他国了。

太子横逃归楚国后,秦人勃然大怒。秦国立即结束了与魏、韩两国的战争,秦昭襄王还与魏襄王、韩太子婴在临晋(今陕西大荔东)会盟,将蒲阪等地归还给了魏、韩两国。同时,拉魏、韩两国的新靠山——齐国入伙。公元前301年,四国联军浩浩荡荡杀入了楚国。

事情到了这种地步,楚国君臣也只得大修战备、勉力应对。楚国大将唐蔑(又作唐昧、唐明)率军迎战四国联军,双方在重丘城(今河南泌阳东北)附近的垂沙隔沘水对峙。联军方面,齐将田章、魏将公孙喜、韩将暴鸢都是当世名将,只有秦将奂是一位较年轻的将领,秦国这么安排显然是为了让齐将田章担任联军主帅。面对将星云集的联军,唐蔑采取了最稳妥的方案:坚壁清野、闭门不战。楚军严密的防守也让联军无隙可乘,于是双方隔河对峙了半年之久。

陈璋圆壶(现藏南京博物院,陈璋即田章,该圆壶是他伐燕所获)

这半年发生了两件重要的事:齐宣王去世,其子齐湣王继位;赵武灵王趁四国伐楚之际猛攻中山国,中山之亡已在旦夕之间。中山一向依附齐国,所以频频向齐国求援。齐湣王不想让赵国吞并中山,他认为四国联军对楚军有着绝对优势,应该果断出击,迅速结束战争,然后大军回援中山。所以齐湣王不断给田章施压,然而田章不为所动。齐湣王最后派了自己的亲信大臣周最直接去前线痛斥田章,语气极重,大有不出兵决战就免除田章军职、甚至杀了田章的意思。田章态度依旧,他对周最说:“杀之免之,残其家,王能得此于臣。不可以战而战,可以战而不战,王不能得此于臣。”(《吕氏春秋·处方》)最终中山王兵败逃往齐国,史称“中山恃齐、魏以轻赵,齐、魏伐楚而赵亡中山”。(《战国策·魏策四》)当然,中山并未就此亡国,在齐国支持下,中山还延续了六七年。至于田章敢如此抗命,还是因为齐相孟尝君仍能掌控齐国大局,给了田章以最有力的支持。

楚军虽然防守严密,但时间一久,士兵难免懈怠。对峙半年后,终于让田章等来了机会。齐军的一名侦察兵遇到了一个在水边割草喂养牲畜的楚人,这个割草者亲眼见到了楚军的兵力部署。田章通过他了解到,楚军在河水浅的地方都有重兵严密把守,河水深的地方兵力则相对薄弱,于是他选择了一处河水深、但相对容易突破的地方,出其不意地在夜里强行渡河,一举突破了楚军防线。一番鏖战之后,楚军全线溃退,主帅唐蔑战死。联军趁势攻占了南阳地区的大片土地。

垂沙之败震动了楚国朝野。祸不单行,楚国内部还爆发了庄蹻之乱,楚国面临着四分五裂的危险,史称楚国“兵殆于垂沙,唐蔑死,庄蹻起,楚分而为三四”。(《荀子·议兵》)

中原地区示意图

幻想翻盘:怀王入秦

面临此种危局,楚国只得以朝廷重臣为使与齐、秦两大国和谈。

齐国方面,楚使景翠与齐相孟尝君反复协商,第二年(前300年)双方达成一致:楚割六城予齐,派太子横到齐国作为质子。

秦国方面,垂沙之役后,秦将奂就率兵围攻楚国新城(今河南襄城)。公元前300年,秦军攻陷新城,斩首三万。这时一个意外事件让秦、楚关系迎来了转折。韩国太子婴突然去世,公子咎和公子幾瑟抢夺太子之位,齐、魏、秦、楚都卷入其中,齐、楚两国甚至还分别派兵入韩干预韩国内政。公元前299年,齐湣王和魏襄王亲赴韩国,促使韩襄王立了公子咎为太子。秦、楚两国支持的公子幾瑟最终失败。

四五年来齐、魏、韩联盟的日益紧密让秦国感到深切不安。当时有策士为秦相魏冉分析形势:楚国战败,北部边境的千里膏腴之地都被魏、韩瓜分,使得魏、韩实力壮大。魏、韩、宋、卫都已经听命于齐,如今楚也成为齐的盟国,楚太子还在齐国做人质。齐国已经占据了对秦国的绝对优势,一旦齐、秦相争,都不用齐国出兵,魏、韩的军队就会迫近函谷关了。(《战国策·秦策三》)于是,秦国开始调整对外战略:首先是巩固与齐国的联盟,延请齐相孟尝君入秦为相;其次是怂恿赵国攻打燕国,让燕、赵两国无暇南顾;最后是重新与楚国修好。这一切都是为了进攻魏、韩做准备,秦国要打得魏、韩重新臣服。

楚国使者景鲤、苏厉抓住了这个时机,立即对秦展开和谈攻势,两人成功说服了秦国将新城归还给了楚国。秦昭襄王还约楚怀王在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会晤,并写信给楚怀王:“苟来举玉趾而见寡人,必与楚为兄弟之国,必为楚攻韩、梁,反(通“返”)楚之故地。”(《战国策·赵策一》)

对于秦国抛出的橄榄枝,楚国内部形成了两派意见:楚国重臣昭雎、屈原等都是亲齐派,他们认为“虎狼之秦不可信”,应该联结齐国对抗秦国;楚怀王的幼子子兰是亲秦派,积极主张与秦结好。几经考虑,楚怀王还是幻想能在秦国帮助下从魏、韩手中收复失地,最终决定赴会。

秦国的战略意图迅速被魏、韩两国窥破。两国派策士游说赵武灵王,“三晋合而秦弱,三晋离而秦强”,秦支持赵伐燕,就是为了离散三晋的力量,而后逐个攻破。为今之计,应该趁着楚王还未入秦,赵国“出锐师以戍韩、梁西边”。让秦、楚知道三晋休戚与共,不要再打三晋的主意,并伺机挑拨秦、楚关系,让秦、楚继续打下去,这样三晋就安全了。(《战国策·赵策一》)当然,魏、韩也不能让赵国白出兵,少不了给赵国好处。最终,赵武灵王罢伐燕之师,派兵帮魏、韩戍守与秦接壤的边境。

秦国进攻魏、韩的计划被打乱了。入秦为相的孟尝君和他代表的齐国自然也不会赞成秦国出兵攻打魏、韩,秦国没法指望内忧外患的楚国能帮上多大忙,而以一己之力对抗三晋,秦国自觉底气不足。这样一来,纵然秦、楚结盟,也只是让各国形成战略均势,出现和平局面。不过秦国可就亏了,白送给楚国一座城,只换来了一个“天下太平”。咽不下这口气的秦国君臣决定从楚国身上找点补偿,于是派了一名将军打着秦王旗号到武关与楚怀王会晤,而后把楚怀王直接挟持到秦都咸阳。秦国君臣先是要精神补偿,秦昭襄王在章台会见楚怀王,但并非用王与王之间对等的礼节,而是用秦王接见蕃臣属国的礼节;之后就是要物质补偿,要求楚国割让巫郡和黔中郡(今渝、黔、鄂、湘交界的广大地区)。礼节问题,楚怀王能忍就忍了,但在割地上,楚怀王要求先结盟,再割地;秦国则坚持先割地。楚怀王终于爆发了:“秦诈我而又强要我以地!”(《史记·楚世家》)拒不与秦合作,秦国只好将之扣留在咸阳。

老年楚怀王

楚怀王入秦被扣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偶然事件,此前和此后秦、楚国君也经常会晤,并未发生过类似事件。至于扣留他国君臣以要挟某国的事,秦国后来也干过,长平之战后,赵孝成王入秦讲和,秦国威胁要扣留赵王,赵国被迫许诺割六城以和。不过,合约达成后,秦国就放赵王回国了,赵国群臣后来还针对是否要割六城展开过激烈辩论。以此类推,楚怀王当时要是许诺割地,秦国应该就放他回去了。大概楚怀王得知被骗后,越想越气,到后来坚决不向秦国屈服,寸土不让;而秦国也不能就这么把楚怀王送回去——把楚王骗来,什么也没得到,只好再把楚王送回去,那秦国就成天下人的笑柄了。所以秦国也很无奈,只得在咸阳好生供养着这位楚王,等他回心转意。

王者末路:异乡斜阳

国不可一日无君,楚怀王被秦扣留,楚国群臣决定迎立在齐国为质的太子横。齐湣王自然也不肯轻易放太子横归国,他对太子横说:“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子不予我,不得归。”太子横和自己的老师商量后,决定先答应齐国,日后再作计较。太子横回国继位,是为楚顷襄王。不久,齐湣王就派人来索要土地,楚顷襄王同时派出了三位大臣:子良去齐国履行割地手续,以显示楚顷襄王“言而有信”;昭常率兵固守东地,耍赖不给齐国;景鲤出使秦国求助,当愤怒的齐湣王打算出兵伐楚时,却突然收到了秦国“主持正义”的国书:“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战国策·楚策二》)秦国自然不想让齐国吞并楚国东地,一个强大的齐国将会是秦国巨大的威胁。对齐国来说,此时与楚开战,只会让秦国坐收渔利。反复斟酌之后,齐国君臣决定,暂时不和楚国计较,联络魏、韩,准备伐秦。

楚顷襄王

秦国阻止了齐国的野心后,继续向楚国索要土地。楚顷襄王和他父亲态度一致:坚决不予。于是,公元前298年,秦国“发兵出武关攻楚,大败楚军,斩首五万,取析(今河南西峡一带)十五城而去”。(《史记·楚世家》)还没等到秦国扩大战果,秦、齐关系彻底崩了,孟尝君从秦国逃回齐国,组织齐、魏、韩联合攻秦,仍让齐国大将田章担任联军统帅,联军直逼函谷关。联军向秦国提出了三个条件:归还所侵占魏、韩的部分土地;释放楚怀王;让楚国割东地五百里给齐。秦国自然一条也不答应,双方刀兵相向,战争一打就是三年。至于楚国在这场战争中的立场,史无明文,但《战国策·赵策三》提到当时“富丁欲以赵合齐、魏,楼缓欲以赵合秦、楚”,富丁和楼缓都是赵国大臣,齐、魏正在与韩联合攻秦,据此推断,楚国应该是站在了秦国一方。毕竟,楚国还“欠”齐国五百里土地,而且楚国君臣也不能置楚怀王于不顾。

楚怀王则一直在谋划逃出秦国。公元前297年,在秦国忙于应付三国联军,渐渐遗忘了还有一位老楚王在秦国时,楚怀王趁守备松懈,从咸阳逃了出来。这下可吓坏了秦国君臣,无论楚怀王是回到楚国,还是落入联军之手,楚国都可能从帮不上什么忙的“盟友”变成实实在在的敌人,到时候秦国就危险了。于是秦国将去往楚国的道路全部封锁。这时秦与魏、韩的边境也因战争而关闭,楚怀王只好来到秦、赵边境,请求进入赵国。赵国边境守吏立即将情况上报,楚怀王满怀欣喜期待着赵国发兵护送他回楚,结果等来的赵国官方答复却是:“主父”赵武灵王恰好在代地巡视,联系不上,才十几岁的赵惠文王在这等大事上不敢私自做主,请楚王移驾他国。

“主父”真的联系不上吗?笔者以为,当然不是!赵国大概是想让齐、魏、韩攻秦的战争持续更长时间,这样一来,赵国就可以趁各国无暇他顾之时一举灭了中山国。秦国在战争中处于劣势,所以赵国就得帮助秦国,只要楚怀王还在秦国手里,楚国就不敢贸然对秦动武。不过,要是直接将楚怀王送回秦国,那无疑会得罪楚国,所以赵国就找了这么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

楚怀王在赵国边境耽搁了不少时间,秦国的追兵到了。在楚怀王满怀愤懑前往魏国时,秦国追兵一举将之抓获,“护送”回咸阳。这回秦国将楚怀王的府邸层层设防,楚怀王算是插翅难逃了,第二年(前296年)就病死在咸阳,秦国将其灵柩送回楚国,“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史记·楚世家》)安葬了楚怀王后,楚顷襄王下令:与秦断交。

楚怀王去世这年,赵国吞并了中山国,而后拉着宋国加入齐、魏、韩联军,攻破函谷关,迫使秦国割地求和。

综观楚怀王的晚年,堪称失败的典范:疆域上,东割地予齐,西失城于秦,北部南阳地区的数百里膏腴之地被魏、韩瓜分。外交上,与几百年的老盟友秦国闹得极不愉快,新晋强国齐国也从盟友变成了敌人,楚怀王还试图改变与老牌敌国魏、韩的关系,介入韩国太子之争,结果失败。内政上,爆发庄蹻之乱,楚国内部一度动荡。楚国不乏人才,昭雎、景翠、屈原、景鲤、苏厉,楚国向来是人才输出国,所以才会产生“楚才晋用”之说,楚怀王的失败,也只能归结为他晚年的昏庸了。仅从逃跑一事就能看出他能力的欠缺,楚太子横、孟尝君、燕太子丹都能从秦国逃回本国,他却被赵国给算计了。楚怀王被秦扣留也是他意气用事的产物,他留在秦国实际上极大限制了楚国在外交上的选择余地。与楚怀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与他同一时代的政治对手——孟尝君、赵武灵王、宣太后等,他被这些权谋高手玩弄于鼓掌之间,几无还手之力。楚国也被他带入了深渊,着实可叹!

参考文献

诸祖耿.战国策集注汇考[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

晁福林.春秋战国的社会变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