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他爸叫瞽叟。瞎老汉的意思。所以说他家是“微为庶人”的平民之家出身应该没什么问题。
但是平民只是政治身份,不代表他家没有产业。
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
舜种过田,打过渔,制过陶,生产过器具,跑过买卖...
这妥妥得就是富商出身。舜家大业大,但不是贵族。
有人认为舜是颛顼的后代,所以是贵族。其实那会儿但凡有能耐的,都要攀附黄帝血脉。
黄帝血脉能称帝的只有两支,一支早一点的颛顼。一支晚一点的帝喾。
帝喾就是帝挚和帝尧他爸,当时谁要傻不拉几攀帝喾不是相当于不经过尧的同意,硬说自己是尧他亲兄弟么,根本不可能。后来的殷商、姬周攀帝喾,那是时间久远了没人管了才敢攀。
像当时能攀的黄帝血脉,只有颛顼一个选择。
所以鲧和禹父子就攀颛顼。舜也攀颛顼。
但鲧是崇伯,氏族部落的首领,大贵族,所以人家直接攀两代。舜是平民,就东拐西绕,攀了五六代,攀村口老汉讲故事时也分不清是真是假的那种旁支,才攀上。就是为了让人不好查证。
当时鲧的势力很大,想做尧的继承人。
尧很反感鲧。因为鲧有自己的部族。一旦鲧上位了,尧的部族陶唐氏就失去了共主地位。
尧是哥哥帝挚内禅的帝位。他哥帝挚是从帝喾那里父死子继的。
这才是正儿八经的历史记载的中国第一次父死子继。只不过相较于后来的禹和启的父死子继,这次失败了。帝挚干不下去,压不住反对声浪,只能退位。他选择禅让给弟弟,也算是勉强保住家族利益。帝尧也有能力稳住。
其实夏启夺得共主之位,也只传到儿子,就发生太康失国,也差点没传下去。
当时邦国开始普及,方国可能正在萌芽,很明显地缘集团与血缘集团的斗争很激烈。血缘集团可以超越地方本位,建立地理范围上更庞大的互信网络,所以一直想要上位,但地缘集团为了反抗家族统治,显然还在反扑,扑到少康复国,血缘维系的国家体制彻底形成,家天下层层世袭被普遍认同和采用,才算折腾不动。
因此帝尧是第一次父死子继的家天下试验失败,才获得帝位。
出于父兄的惨痛经验教训和自己得位的合法性,他就不能太抱有父死子继的立场。所以儿子丹朱这个选项早早就被他否决。可把共主拱手相让给别的氏族,那也太憋屈了。
折中方法就是女婿继位。而且让俩女儿都嫁给一个女婿,女婿中的战斗婿。
舜在成为尧的女婿之前,就一直在干各种手工业和经商的事情,至少也是富甲一方了。而且他到处跑,人脉广泛,并不是局于某个地域经营,被地缘集团所控制的棋子。
帝尧不想让崇伯鲧继位,就给大臣使眼色。明明崇伯鲧掌握着治水的军团,最有实力,就是继承人的最佳人选,却偏偏还要让大臣共议,推荐民间人才。依附尧的大臣一下就明白过味儿了。推荐尧“素闻”,也就是原本就知道的贤才舜。说是原本就知道,搞不好原本关系就很好。说不定就是尧背后的智囊或者白手套。
舜这就娶了尧的俩女儿,成为尧的女婿。
乃使舜慎和五典,五典能从。乃遍入百官,百官时序。宾于四门,四门穆穆,诸侯远方宾客皆敬。尧使舜入山林川泽,暴风雷雨,舜行不迷。
掌管刑法,掌管人事,掌管外交,掌管矿产资源...这是干啥?这就是培养接班人啊。
正月上日,舜受终于文祖。文祖者,尧大祖也。
最后他让舜在文祖庙接班。文祖庙就是尧的宗庙。在尧家祖庙继位,以女婿的身份成了尧他家的氏族首领,那不就是入赘女婿嘛?
舜是冀州人,在尧都附近。他这个有虞氏,很可能是他成为共主以后的氏族称号。他本身是平民出身。他儿子商均才得到了有虞氏封地,等于有虞氏是舜当了女婿获得继承权后才起了氏号。舜称帝后不坐镇有虞,让儿子坐镇,那他本人肯定还是在陶唐氏。明显赘婿。
其实禹也一样。禹他爸是崇伯鲧,《逸周书》也记载有“崇禹生启”。禹小时候应该是崇国人。后来建功立业,成为了舜的接班人以后,才“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他的姓氏和封地,都是被改变过的。也就是徙封。崇和夏是俩地方。
舜也一样。舜本来是个大商人,被尧选中。
舜为啥要满天下的宣传他爸和他后妈要杀他?
因为他要入赘啊。先和爹妈划清界限。
但他爸和后妈肯定也确实经常难为他,甚至就是有动过要杀他的念想,为啥?
因为他是大商人,产业很富足。但他要入赘到共主那里,这钱估计也是投名状。那个年代的共主,实际上也就是个部落联盟,至多是部落联合体,也就是酋邦领袖,实际上还是个盟主的性质。如果瞽叟夫妻和象的居住地不属于陶唐氏管辖的城邦,那共主也威胁不了这一家子,但舜可能会把财产都拿去给尧,反而这家子的产业基本就掏空了。
不确定年纪轻轻的舜作为商人那么有实力,是不是瞽叟夫妻俩人就很有本钱。反正舜是要去当赘婿,要把家业给转移走是真的。他夫妻俩要杀舜,应该还是为了家产。
舜呢又很好的应对了亲爹的谋杀,不仅亲爹理亏在先,自己离家当赘婿合情合理,占领了道德高地,还表现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胸怀和能力,这不就是家产争夺战的胜利者,尧就是需要舜这样的来赢得继承权之争。
舜也没让尧失望,一上台就先巡游四土,对地方贵族一番游说之后,安抚地方贵族,让他们知道他下一步动作的底限后,然后就把鲧给流放了。鲧本来是崇君,供职于联盟所在的陶唐氏尧都。这下被流放到东夷的羽山,就再也翻不起大浪。
不过舜是赘婿继承了尧的势力,其实也就是接手了帝喾一脉的势力。但他不是贵族,到他要还想父死子继,就比大贵族出身的尧更难。他连女婿接班恐怕都做不到。
虽然他把鲧给流放了,但他把鲧的儿子禹培养了。这才让支持鲧的势力,包括鲧的崇国贵族,还能放下点心。
禹也很懂得韬光养晦。十三年不回家,不回崇国,最后被封到有夏,不跟有崇来往...向舜表明,爸爸的仇恨和我无关,爸爸的势力我也不要...舜看禹这么乖...反正也传不了自己儿子,传谁不是传,把天下再还给鲧的儿子吧。
从这个角度说,舜也是被尧赶鸭子上架,硬推上去的,只是短暂了顶下了本来就要登顶的崇鲧家族,最后还是把继承权还给了崇鲧家族。但丹朱这伙儿尧的后代,舜的大小舅哥们,应该也不服舜。
至于舜囚尧,舜野死...舜逼尧,禹逼舜这些,主要是法家的解读说法。《竹书纪年》是魏国的书,主要是晋国史料加魏国分晋的篡位史观。好多事件都硬往魏国上靠。比如《禹贡》中明明白白的冀州以西,龙门到渭汭的雍州西河,能给强行解读到魏国境内的冀州东边的东河。那个时候魏国就是经历法家的李悝变法才得以强国,魏国《法经》甚至是正儿八经的法家鼻祖。韩非子也是法家,所以他也说舜逼尧这些话。他们都是秦晋法家的代表人物。秦晋法家一贯兜售帝王权谋,所以这种解读,带些夸张也很正常。法家是典型暗黑系史观,什么都要强调法术势,权谋诡计,讲人性阴暗面很在行,但却不知道怎么看待人性光明面,法家在秦朝崩溃,最后就是死在不会好好说正面的话这一项上了。法家这一套到集权社会比较实用,但放到人均自然资源相对过剩而生产力水平严重不足的原始社会,法家想象力无能,听听就行了。那个地广人稀的联盟社会,舜就是给尧献上一座城池,尧也没能力飞地管辖。他自己的城邦还管不过来呢,就是这个社会发展阶段。舜是商人,肯定是带可移动的商品性财产入赘到尧家。他们一起面对像鲧禹这种打倒一次最终还是夺取天下的虎狼家族都来不及,哪有那么多时间搞王国时代甚至帝国时代的内斗。
也就是中国人从夏朝开始就搞父死子继,这个观念太深重了。其实要放到西方,罗马帝国皇帝把有能力的人收为养子再给安排成女婿,最后继承皇位,保证家庭利益就行,这种太普遍了。就尧这个套路,那再正常不过了。尧和舜这种继承关系,在罗马帝国妥妥都就是一个朝代。
还有日本江户时期开始形成的养子或婿养子继承文化,甚至中国五代十国时期盛行的养子继承,其实都能震碎宗法意识浓厚的中国人的三观。五代的后唐,四个皇帝,两次是无血缘的养子继承,等于有三支皇族血统...而且后唐号称唐,自认是唐朝嫡系继承者,其实与唐朝也没有血缘关系。道统和宗法崩溃时就是这么个现象。尧舜也就是放在中国历史上显得另类。
其实尧舜也不知道他们死后没多久中国就建立起了严格的父子继承制度。夏商周秦等自原始社会以来一直延续的原生贵族,可以追溯的父系先祖,夏祖鲧,周祖弃,商祖契,秦祖伯益,清一色都是尧舜这个时期的人。说明父死子继至少在尧以前还没有普遍,那时候应该还是部落公推选举制度的尾声阶段,一个家族连续统治才显得不正常,是个新鲜事。
靠血亲进行跨地缘统治网络构建的血缘集团形成,帝喾帝挚刚好处于萌芽期,尧舜刚好处在转型期,夏朝建立标志着血缘集团的胜出,父死子继得到落实。就这太康失国,说明夏初还处在革新开始不久的不稳定期。所以尧舜他们也没想到,女婿接班明明是尧极尽全力的亲亲之道,反而成了后人以为的特别高风亮节的亲贤之道...尧只能无奈得感叹一句,是你们后人太会亲亲了,自叹不如啊。
总体而言,舜是带产投靠了尧,而且入赘了。所以他爹瞽叟肯定愤怒,他也要抹黑他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