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已入一群的朋友不要重复进二群,否则管理员会请出两个群哦~谢谢大家配合~

如遇人满无法进入,请添加管理员微信:cxbok2,拉您入群。

如今我们的生活早已 离不开手机了。 就像今天凌晨如约而至的苹果新机发布会,手机正在一代又一代地革新。其实,我们可以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是什么时候开始变成手机的奴隶的?或者更确切的说我们什么时候开始越来越依赖于互联网,清晨睁眼前的第一件事是打开手机查看社交平台、深夜入睡前的最后一件事依旧如此。网络几乎与我们的生活绑定在一起,难以割舍, 互联网已然在操纵着我们的社会 。在如此便利如此依赖互联网时代随即引发的各种问题:信息茧房、虚假新闻、社会极端两极化、智能推送的伦理道德问题、青年与现实社交的脱节、资本逐利的恶性循环等最终由享受科技大变革成果的用户来买单。

《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The Social Dilemma)这部纪录片于2020年9月9日上映美国流媒体平台NETFLIX,本片曾入围2020圣丹斯电影节官方主竞赛单元。电影在形式上采用了 采访加剧情扮演的形式构成 。以特里斯坦为主要代表的硅谷科技高管、部分学者针对当下社交网络化出现的病理性问题进行的分析,其中加以一段虚构的剧情故事,拟人化的用户画像形成过程以及青少年面对网络社交化的应对策略。

本片导演是1984年出生于纽约斯塔腾岛的 杰夫·奥洛威斯基 (Jeff Orlowski),执导过6部作品包括三部记录长片,三部纪录短片作品。代表作有2012年的纪录片《逐冰之旅》(Chasing Ice,2012),2017年的纪录片《追逐珊瑚》(Chasing Coral,2017)。

《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 (The Social Dilemma,2020)

“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侵入我们的生活时,《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及时的 我们敲响了一道警钟 。”——《纽约时报》评论员德维卡·吉里什(Devika Girish)

资本逐利造就信息茧房

如谷歌前设计道德伦理学专家特里斯坦·哈里斯所说“历史上从来没有过50个20到35岁的加州白人设计师作出一个能影响20亿人的决定。”

我们享受各种看似网络便利且免费的服务时,忽略了重要的一点:这些服务其实并不是免费的,只是广告商替我们买单了。这些互联网巨鳄所盈利的产品不仅仅是他们拥有的核心科技手段,更重要的是能够卖给广告商的产品—— 屏幕前用户的关注、所奉献出来的生命片刻 。换而言之,产品其实是我们行为和认知上逐渐的、难以察觉的变化,在互联网术语中,这样的产品被称之为用户模型或者是用户画像。所谓的用户画像,是指针对目标用户群体推荐产品从而改变用户的关注对象,长期的“引导”,用户画像日臻完善,有了相对精准的用户模型, 大数据便可以达到预判用户心动的作用 ,润物无声影响便决定了用户的思维模式。

或许在众人看来谷歌只是一个搜索框,脸书只是一个看朋友动态的社交平台,但没有意识到的是,这些互联网巨额在竞争用户的关注。推特、脸书、Instagram等公司的商业模式就是持续的吸引用户的注意力。用户每在一段文字、一张图片、一个视频前停留的时长,点赞过的内容等等网络足迹都将会被 精确的反馈回去 ,这些数据便可以用来 完善一个逐渐精确的模型

计算机的处理能力从上世纪的60年代至今增长了数万亿倍,世界上几乎没有任何事物以如此之快的速率进行增长,但大数据、人工智能并不具备客观性,而数据算法则是内嵌在代码中的观点,是效率和利益的最大化。作为互联网新技术的典型代表, 算法 在这样的困境中展现了伦理失范等问题。

两极化社会下的新闻失实

作为用户和受众,我们通常倾向于关注的是那些我们所感兴趣的话题,观点一致的意见群体。当面对那些与之相左的观念时,我们习惯性的排斥,在如此反复的社交惯性中,我们强化了我们的信息茧房和坚定的偏见意思,听到的只是更大的信息回声。在眼花缭乱的信息海,只有那些与我们意见相反、那些未曾涉足过的领域才是丰富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多种角度的信息丰富的不仅是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深度,更多的是打开了一所与 秉持不同意见的群体交流的一扇大门

影片中展现美国的一项调查分析中指出,支持不同党派的民众人数达到前所未有的两极分化,针对这一现象,负责youtube节目推荐的主管Guillaume Chaslot说到,算法的设计是造成这一分歧的重要原因, 算法试图找到几个用户所看兴趣的相似节目 ,并不停的推荐,越来越精准的推送得到用户的观看,后果便是用户深陷信息茧房,呈现出一种程式化、定式化的网络生活方式,一来用户失去感知新事物的机会和全方位思考问题的能力;二来整个社会群体呈现出极端化倾向,社会也将缺乏粘性。

《科学》 2018年3月9日发布的一篇论文《真假新闻在网络中的传播》(The spread of true and false news online)中调查了2006至2017年间在社交平台上传播并最终确认过真假的新闻,在这些新闻中虚假新闻比真相传播速度更快,影响更深,更广泛。相比虚假的恐怖主义新闻、自然灾害新闻、科学报道,或财经新闻而言,虚假的政治新闻影响更为明显。正如影片中所说的 假新闻比真实新闻更加吸引观众眼球 ,更能引发用户的兴趣。

资本逐利致使新闻失实

社交网络中的娱乐致死

尼尔·波兹曼于 1985 年出版的 《娱乐至死》 一书,是 对大众娱乐最有力的批评著作之一 。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对媒介的娱乐功能所带来的社会影响提出了尖锐的批判,“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相比三十多年前的电视时代,这种消极影响似乎在社交网络时代得到了指数般的放大。

信息设计的先驱者爱德华·塔夫特(Edward Tufte)曾说:世界上只有两个行业把他们的客户叫做“使用者”一个是毒品,另一个则便是软件。二者相提并论可想信息利用不当能够产生的后果。

我们的生活本不需要每隔片刻就获得的一次社交认可,换而言之,社交网络上的点赞、转发、评论这些短期的信号给我们心理上的奖赏更容易让人空虚, 廉价的欲望满足促使用户反复这样的行为 ,然则陷入无尽的恶性循环。

网络社交利用了人类日常的社交心理:渴望获得他人关注,期待得到认可。 促使青少年群体大幅度增长的抑郁和焦虑 ,1996年之后出生的这一代,成长时期恰逢互联网爆炸的时期,整个这一代人都更加焦虑、脆弱和抑郁,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和互动次数也骤然降低。在2009-2015年间,美国10-14岁的女孩非致命性自残住院的人数增加了189%,15-19岁女孩非致命性自残住院的人数增加了62%;美国10-14岁的女孩自杀率增加了151%,15-19岁女孩的自杀率增长了70%。

美国逐年升高的非致命性自残住院的人数表

伴随互联网信息的爆炸,AI、大数据、云计算、 VR、5G 等技术不断迭代更新,彻底的改变了传统的信息分发机制和人的社交生活方式,在这样的变革之下,一系列技术、资本与伦理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 互联网技术重构了信息分发的环境,资本在一定程度上也推进了技术的变革。 一厢情愿的信奉 “技术至上”或纯粹陷入“人文至上”的理念都是不现实的。理性认清网络平台的运作机制,把握住与社交网络的适度距离,才是当下网络良性发展的大方向。

而影片中的受访者也给予观众几条避免陷入社交窘境的建议:

·关掉或者减少各种应用“通知”,绝大部分“通知”既不及时也不重要。

·不看视频平台推荐的视频,需要看什么自己做选择。

·简化上网环境,移除不必要的浏览器插件。

·关注意见相左的人,有意识的听取不同纬度的声音。

·严格执行拟定的规定,譬如某个时间段不使用电子设备。

·分享之前先核准,确保自己分享的信息是准确而不是假新闻。

·关掉网络,去感受现实生活。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