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届奥斯卡的最大赢家,
莫过于《健听女孩》。
虽然只有三项提名,但全部命中,拿下了
最佳改编剧本、最佳男配角
以及
最有分量的最佳影片
。
反观来势汹汹的《犬之力》,以12项提名领跑,最终却只捧回一座小金人。从表意技术上来比较,《犬之力》要比《健听女孩》复杂太多,
简·坎皮恩拿下最佳导演
,实至名归。
而《健听女孩》甚至没有任何一项技术奖提名,简单的它,
凭着什么赢得了学院评委们的青睐?
可能不少人会说,是政治正确。《健听女孩》聚焦的是弱势群体——听障人士,你可以把它称之为美国“主旋律”,但不得不肯定,
这部电影的情感核心,是足以打动人的。
当女孩凝视着失聪的爸爸
动情地唱出歌声
爸爸用手放在女儿的喉部
感受着振动
这组镜头简单朴素,而传递出来的情感,令人动容。
这才是《健听女孩》脱颖而出的原因所在。
本期
《经典解析》,
我们将聚焦
奥斯卡最佳影片——《健听女孩》。
先看片名。
CODA,是什么意思?
导演
夏安·海德
在这里设置了一个
双关
。
CODA是
Children of Deaf Adults
的首字母缩写,意思是聋哑父母的孩子们。
同时,CODA也可以作为单词来理解,意为乐曲的尾声,暗示了影片关于音
乐的线索,
以及女
孩离开的结局。
01 声音障碍,产生矛盾
无论是“聋哑”还是“乐曲”,都跟
声音
有关。而声音,正是导演精心设计的线索,
引发了一系列的戏剧冲突,也串联起了整个剧情
。
影片围绕一个特殊的渔民家庭展开,除了女孩Ruby以外,爸爸、妈妈、哥哥都是有听障的聋哑人。
Ruby是家庭与外界沟通的渠道,她负责将家人的手语翻译给正常人,再将正常人的话语用手语传达给家人。
“声音”的障碍,导致了所有交互不畅,从而形成戏剧冲突。
聋哑人与正常人在表达方式上的巨大差异,让他们完全不能理解彼此。父亲曾用手语脏话大骂正常人。
而哥哥曾经试图融入渔民群体,与他们一同去酒吧,旁人笑声阵阵却完全无法理解,最终还跟他人发生肢体冲突。
而这个听障家庭与正常世界的唯一桥梁,就是Ruby
。Ruby作为一个少女,在翻译的过程中,遇到过很多尴尬。
父母患上股藓去看医生,双方露骨的言辞,让Ruby窘迫不已
父母为爱鼓掌打断了Ruby和Miles练歌,随后的辩解却“越描越黑”,在父亲用手语要求两人做好保护措施时,Ruby目瞪口呆,连忙赶走男孩,上楼前留下一句:我恨你们。随着时间的推移,Ruby对于翻译越来越抗拒。
当父亲无法融入渔民们的交流,Ruby表露出了明显的不耐烦:
“你别告诉我,去告诉他们呀。”
母亲逼着她留下来做采访翻译时,她心不在焉,不停低头看手机,担心自己练歌迟到的后果。
渔业观察员造访之日,Ruby再度缺席,这导致家庭的捕鱼执照被吊销,家人们责问Ruby的时候,她委屈地说:
“这不是我的错”
声音的障碍,造成了听障家庭与正常世界的矛盾,而Ruby被夹在矛盾的正中心,让她一度迷失自我。
一方面,她在正常人的世界中格格不入,遭受着歧视与霸凌。同学们捉弄她的“聋哑人”口音,嘲笑她身上的鱼腥味,父母开着卡车来接她时,她在同学异样的眼光中无地自容。
她在学校始终无法融入进集体,孤僻而自卑,一度不敢跟暗恋的男孩Miles正常交流,甚至在合唱团的试音环节中落荒而逃。
另一方面,作为家庭中唯一听觉正常的那个人,她也总能感受到隔阂的存在。
家人制造出噪音时,她选择戴上耳机,却被妈妈指责;
父母和哥哥一起玩交友软件时,她拒绝参与;
当她主动帮哥哥还价时,反而令哥哥感到愤怒。
她最后向母亲袒露心声:
永远都是围绕着你们仨,然后才轮到我。
Ruby是痛苦的。
声音的障碍,也造成了她情感的障碍。而唱歌,成为了Ruby情感的出口。
02纵情歌唱,化解矛盾
影片的一开头,Ruby就在渔船上放情地跟唱,逃出课堂之后她对着水塘唱出生日歌,在合唱课堂上逐渐放开自我,融入进集体。
通过唱歌,Ruby找到了自我,最终也消解了矛盾。
人物关系变化的催化剂,就是唱歌。
起初,Ruby与Miles的二人合唱显得不合拍而尴尬。在老师的要求下,两人开始对视,摩擦出了火花,有了情感交互。
课外的练习中,两人找到了共同话题,羞赧地背靠背唱歌,感情迅速升温。
尽管遭遇了波折,情窦初开的Ruby最终还是收获了爱情。
在老师提出辅导邀请时,Ruby对自己聋哑渔民家庭的出身感到不自信,觉得伯克利遥不可及。
而老师用粗野的、“丑”的练习,让Ruby从拘束中解脱出来。
老师先是在课堂上要求大家发出狗喘气的声音,放开自己。
在辅导课上,老师要求Ruby发出当初失语时最难听的声音,然后放声大喊,在与老师的推搡中,Ruby终于找到了唱歌的状态。
在这些带有丑陋形体动作的训练中,老师无意中
打通了Ruby聋哑人形体语言与声音之间的隔阂,让她变得自信坚定,不再怯懦害怕发声
。
从羞于开口落荒而逃,到纵情高歌,Ruby完成了转变。她终于向母亲袒露心迹,解开了两人之间的心结。
I
'm happy that youknow who you are
歌声自此成为了情感的桥梁,跨越了听觉障碍的鸿沟。
Ruby的家人们不需要物理层面的“听到”,也能感受到Ruby传递的感情。
在合唱团演出的关键片段,镜头的正反打与全景结合,强调父母无法听到Ruby的歌声,与周遭欢呼鼓掌的正常人形成对比。
然而,当导演隐去所有声音,引导我们进入父亲的主观世界,我们跟着他一起观察旁人的眼泪与微笑,观察女儿情感炽热的眼神。
一切尽在不言中,
“听不见”变得无关紧要,因为情感已经直接
联
通
。
无声的歌声,打动了父亲,让他敞开心怀,开始接受正常人的世界。老师打出了错误的手语,而父亲却“听”懂了。
在伯克利的面试现场,家人们成为了女孩演唱的力量源泉,这象征着情感对双方的打通:
亲情的感染让女孩实现了对正常生活的追求,而女孩的情感也支撑着聋哑人家庭接近正常人的世界
。
最终,父母、哥哥与正常人同事的热烈交互,说明他们已经放下了声音的障碍,开始主动拥抱世界。
情感的传达,足以打破一切障碍
,这就是电影所传达的主旨。
在某些层面上,本片类似另一部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
聚焦的都是强势与弱势群体之间的关系与矛盾,但都没有将这种对立,用某一方高姿态的“关照”、或者另一方的低姿态“摆烂”来解决
。
它们强调的,都是一种
基于平等、基调平和的双方努力。黑人和白人、正常人与聋哑人,都要对彼此放下固有的成见,如果你相信情感,自然会互相靠近
。
《健听女孩》所传递出的和煦与温情,以其对某种尖锐对立的消解,固然有些理想化,但或许是当今世界正需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