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律成1914年出生在朝鲜全罗南道光州杨林町,原名郑富恩,因酷爱音乐改名律成。1933年春,进入朝鲜在华抗日团体开办的南京“朝鲜革命干部学校”。1937年10月奔赴延安,先后入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胜利后,郑律成与夫人丁雪松奉命返回朝鲜工作,郑律成任朝鲜人民军协奏团团长等职,谱写了《朝鲜人民军进行曲》。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周恩来总理亲笔致函征得金日成首相同意,郑律成回到中国,随即加入中国国籍,定居北京,先后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和中央歌舞团从事音乐工作。原国家副主席王震在郑律成传记的序言中写道:“他是当代继聂耳、冼星海之后,又一位杰出的优秀的作曲家,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1939年四五月间,在延安的郑律成提出搞个“八路军大合唱”,约公木写词。郑律成还说,什么叫大合唱,就是多搞几首歌嘛。此时,冼星海与光未然也提出搞“黄河大合唱”。“大合唱”这名称,就是这样来的。说干就干,那时郑律成才25岁,公木29岁。

公木首先写了《八路军军歌》和《八路军进行曲》,接着还写了《骑兵歌》《炮兵歌》等。8月份,“八路军大合唱”的歌词全部写完。该组曲包括《八路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子夜岗兵颂》《快乐的八路军》《骑兵歌》《炮兵歌》《军民一家》《八路军和新四军》共八首歌曲,选择八首是为了突出一个“八路军”的“八”字。

创作过程中,每当公木写成一篇词,郑律成随即便拿去作曲。延安的条件是很艰苦的,公木后来回忆郑律成的创作过程时说:“没有钢琴,连手风琴也没有,只是摇头晃脑地哼着,打着手势,有时还绕着屋当中摆的一张白木茬桌子踏步转悠……”有的老战友说郑律成是在窑洞里敲着盆、拍着腿完成作曲的。

9月份,曲还没作完,郑律成就调到“鲁艺”(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去了。鲁艺音乐系的条件好一点,有乐器。10月份,郑律成作曲完毕。

1939年冬,鲁艺音乐系将该作品油印成册,并在杨家岭中央大礼堂由郑律成指挥进行了演出,引起了轰动。

“八路军大合唱”的全部歌曲印成油印小册子,传遍全延安,传遍全军,掀起了演唱高潮,前方后方都唱。1940年5月,《八路军军歌》和《八路军进行曲》两支歌刊登在由毛泽东、王稼祥、肖劲光、郭化若、肖向荣为编委的《八路军军政杂志》上。

正如《八路军进行曲》的词作者公木所言:“创作这首歌曲的1939年,尚是敌强我弱,只能以游击战为主,还不具备大兵团作战的条件和能力,但这首歌曲却是‘大兵团的形象’,‘有着排山倒海的力量’,写出了战略反攻的感觉。所以才不只为当时的抗战军民所传唱,而且到了对日本侵略者进行大反攻的期间,它更发挥了战斗歌曲的威力。在转入人民解放战争的时日,只把歌词中的个别词句稍作调整,便继续为解放军战士所接受,紧随着南征又北战的步伐,配合着胜利复胜利的节拍,凯歌高奏遍及祖国大地。直到今天,有着现代化装备,穿着新式军服的人民解放军唱起这首歌来,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仍然是和谐统一的。正因为如此,它的生命力顽强,可以久唱不衰。”

1965年,《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88年7月25日,中央军委将该曲正式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歌词

向前!向前!向前!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脚踏着祖国的大地,

背负着民族的希望,

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我们是工农的子弟,

我们是人民的武装,

从无畏惧,绝不屈服,英勇战斗,

直到把反动派消灭干净,

毛泽东的旗帜高高飘扬。

听!风在呼啸军号响,

听!革命歌声多嘹亮!

同志们整齐步伐奔向解放的战场,

同志们整齐步伐奔赴祖国的边疆,

向前!向前!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向最后的胜利,

向全国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