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足球的筷子 · html 时间控件 ...· 2 月前 · |
安静的自行车 · C语言调用C++动态链接库-腾讯云开发者社区 ...· 1 年前 · |
近视的机器猫 · 如何解决 SQL 查询速度变慢问题 - 墨天轮· 1 年前 · |
2009年,深圳新一轮医改启程。
十年医改,攻坚克难,开创了深圳卫生健康事业跨越发展、创新发展的新局面。
补短板、强基层、建高地、促健康,政府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推动了卫生健康事业的平衡、协调发展。
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的改革,聚焦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释放巨大改革红利。作为改革先锋、创新之城,深圳的医改,是上下齐心的改革,不仅有全市医疗卫生体制机制顶层制度设计,更有来自基层的创新探索。
正值医改十年之际,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深圳市卫生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与深圳特区报共同举办“医改十年·创新案例”评选活动,总结和推广来自深圳基层的医改智慧。
2009年,深圳新一轮医改启程。
十年医改,攻坚克难,开创了深圳卫生健康事业跨越发展、创新发展的新局面。
补短板、强基层、建高地、促健康,政府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推动了卫生健康事业的平衡、协调发展。
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的改革,聚焦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释放巨大改革红利。作为改革先锋、创新之城,深圳的医改,是上下齐心的改革,不仅有全市医疗卫生体制机制顶层制度设计,更有来自基层的创新探索。
正值医改十年之际,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深圳市卫生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与深圳特区报共同举办“医改十年·创新案例”评选活动,总结和推广来自深圳基层的医改智慧。
实行分级诊疗改革是深圳医改的重点和方向,如何打破现有的区域和行政的壁垒,让分级诊疗真正能够畅通落地,是推进改革的关键性瓶颈。2017年6月23日,深圳首个市、区、社区三级共建的紧密型医联体——大鹏新区医疗健康集团正式成立。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携手大鹏新区共同探索基层医改体制机制创新,开创了市、区医疗资源纵向整合的“大鹏模式”。
经过两年多的推进,“大鹏模式”日趋成熟。在大鹏新区医疗健康集团的带领下,新区卫生健康服务事业发展迅速,分级诊疗制度基本确立,优质医疗资源实现下沉,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大大提升,辖区老百姓“看病难”问题得到很大程度改善,已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社区,急病不出新区,大病不出集团””的目标。
打破壁垒、分级诊疗服务体系“落地”
地处深圳东部的大鹏新区,地广人稀、人口分散,由于历史等各种综合原因,辖区卫生医疗“底子”比较薄。长期以来,“看病难”成为一大民生问题。
为了解决辖区卫健资源缺乏的困境,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健康服务,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大鹏新区创新卫健工作思路,管理委员会以委托管理的方式,委托实力雄厚的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为牵头单位,成立大鹏新区医疗健康集团,整合大鹏新区葵涌人民医院、大鹏新区妇幼保健院、大鹏新区南澳人民医院3家区级医院及所辖的21家社康中心,形成了“区域医疗中心+基层医疗集团”模式,建设成有深圳特色的跨市、区医疗健康集团,打造有序、高效的新型医疗卫生协同服务体系。
在运营模式上,大鹏新区医疗健康集团实行“管办分离”,由市第二人民医院运营管理,实行分级诊疗转诊服务标准一体化、信息建设一体化、健康管理一体化、人才培养一体化、行政管理一体化等12个“一体化”管理,实现了与市二医院同质服务。
“这在深圳是一个全新的基层医改模式,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社康中心—区级医院—市级医院’无缝衔接的三级诊疗服务体系。其特点,一是落实了基层首诊制度,越来越多居民可以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解决健康问题;二是打通了双向转诊,重病疑难病能够迅速转诊至三甲医院,康复病人可以无缝转回社区治疗;三是形成上下联动,市二医院派专家下基层传帮带,将三级医院的服务标准下到基层,同时基层医护人员上到三级医院培训提升形成常态机制,有利于基层医疗技术的提升,打造‘同城同质’的医疗服务体系;四是实现急慢分治,实现了‘小病不出社区、急病不出辖区、大病不出集团’。”大鹏新区医疗健康集团聂国辉院长这样向记者介绍。
资源下沉、居民看病不用再出大鹏
随着近年来大鹏新区三级诊疗服务体系建设的推进,新区卫生健康事业实现了质的飞跃。在市二医院的牵头管理下,辖区内葵涌人民医院等三家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医疗信息化建设开始全面铺开,三甲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不断下沉到基层,居民看病不用再奔波到市中心的大医院,在家门口就能解决问题,就医体验大大提升。
51岁的王宝满是王母社区居民,多年前因头部外伤进行过颅骨修补手术,最近右脑头皮出现红肿,伤口抓破后一直流脓。他来到新区妇幼保健院就医,被确诊为“右侧颞顶部硬膜外脓肿形成,右顶部头皮感染”,需要做马上做开颅手术。考虑到手术难度,新区妇保院建议为患者转诊市二医院,但王宝满考虑到路途遥远、家人看护不方便,拒绝了转院建议。病情迫在眉睫,患者不愿转诊,怎么办?为了患者的生命健康,大鹏新区医疗健康集团专门从市二医院请来神外专家蒋太鹏为其会诊,决定将手术台搬到大鹏。确定好手术方案后,市二医院专家团队赶赴新区妇保院,并带来了手术所需专业器械,和新区医护人员通力合作,最终成功地为王宝满实施了开颅手术。“没想到市二医院的专家还专门到大鹏来为我手术,现在的医疗服务真是太好了!”康复后的王宝满非常激动。
在葵涌人民医院,今年4月成立由市二医院实行一体化管理的“眼科诊疗中心”,受到了当地居民的欢迎。这里有市二医院眼科专家坐诊,先进医疗设备齐全,填补了大鹏眼科重疾治疗的空白。近日,85岁行动不便的居民林大爷,就在这个眼科中心成功完成了高难度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失明多年的左眼重见光明。“在家门口就有这么好的医院,以后看病都不用再犯愁了!”老人开心地说。在此定期坐诊的市二医院眼科学科带头人窦晓燕向记者介绍,以往在大鹏新区,很多眼病患者因为去市内路途远,耽搁治疗,以致后期病情严重。如今,葵涌人民医院眼科中心已经具备完成三级以上眼科手术的能力,今后眼病患者不出大鹏就能得到好的治疗了。
“我们开展医联体建设,目的是为了强基层、促医改、保健康,通过市二医院的传帮带,实现大鹏当地软硬件实力的提升,提高基层医疗服务的能力。目前,经过两年多的建设,这一初衷已基本实现。现在,大鹏新区近90%的病人都实现了基层首诊,再不用为常见病多发病而奔波去市区大医院了,而且对急危重症及疑难病症的诊疗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升。”大鹏新区医疗健康集团运营部负责人何向阳告诉记者,大鹏医改已实现了“三个满意”——病人满意、医护满意、政府满意。
社康“升级”家门口也有“五星级”服务
多年以来,大鹏新区的社康中心建设一直发展较慢,社康中心运营效率低,基础设施落后,各社康发展参差不齐,面向居民的社区健康服务没有有效开展起来。2018年3月大鹏新区医疗健康集团正式成立了社管中心,对新区21家社康中心开展统一的精细化管理,大力提升社康医护人员在基本诊疗、公共卫生、慢病管理、中医药康复、家庭医生服务等领域的业务能力,实现了社康中心服务的全面“升级”。
三溪社区刘月冲阿婆今年90岁了,因为股骨骨折,常年卧床,背部患有褥疮,血压也不稳定。2019年年初,经过评估,刘阿婆被列为了三溪社康家庭病床服务对象。从此,社康家庭医生便定期为她上门服务,“有了家庭病床服务,不出门都可以受到社康的照护,我们家属心理也踏实多了。”刘阿婆的儿子告诉记者,如今,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老人背部的褥疮已痊愈,血压也控制得很好。
“如果不是社康正确诊断及时为我转诊,我可能连命都没有了!”居民李先生去年12月间突然开始每天胸痛,持续一周后去到家附近的社康就医。社康初步诊断其可能患有冠心病,为他开通了绿色转诊通道,并说服嫌麻烦不愿去市区的李先生及时住院。结果,就在转到市二医院住院的当晚,李先生突发心肌梗塞,“幸好救治及时,真是多亏了社康。”李先生感激地说。
据了解,2018年,大鹏新区社康中心基本诊疗量达18.48万人次,比2017年增长22.53%;全区已组建家庭医生团队39个,对25个社区实现签约全覆盖,全区电子健康档案人数126272人,建档率89.62%,重点人群签约14951人,重点人群签约率82.78%。在去年“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中心重点指标综合排名”中,大鹏新区得分首次进入全市“三甲”,其中“基本公卫项目重点人群满意度”及“全科诊疗服务满意度”全市排名“双第一”。
随着新区基层卫健体系的不断完善,大鹏居民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五星级”的健康服务。据统计,在今年上半年,大鹏新区社康中心诊疗人次同比升高13.72%,住院手术量升高17.35%,住院危重病人抢救数升高36.1%,CD型病例比例升高49.23%,住院患者数量升高18.5%,这充分体现了集团各分院在疑难重症方面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分级诊疗成果显著;门急诊量、出院人次、手术量、社康就诊人次的“扩容”,则直接映射医改获得了新区群众的广泛认可。“健康大鹏”正在一天天实现中。
编辑整理:深圳市卫生健康发展研究中心
随着社会城市化发展,由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病的患病率呈持续上升的趋势,已成为我市居民首要死因,占居民总死因构成的80%以上。慢性病可防可控,因此,如果采取有效的防控政策和措施,将有效提升我市居民的健康水平,否则,将对我市居民的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对慢性病患者的规范治疗是提高控制率、降低伤残、降低疾病负担的有效手段。在基层医疗机构开展慢性病患者管理的医防融合可以有效提升规范管理、减少人力支出。医防融合模式,在信息化支持的基础上,优化现有的预防和诊疗流程,加强预防和门诊诊疗的融合,为患者提供全流程服务,提升患者的获得感。
在深圳推行的慢性病医防融合工作模式建设是以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为主导,市慢性病防治中心为项目牵头单位,市医学信息中心为信息化支撑单位,各区慢性病防治机构为项目实施单位,各级医疗机构及社康机构为项目执行主体单位。
该模式以慢性病健康管理为突破口,依托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体系,发挥社康机构作为市民卫生健康服务大平台的基层网底作用,加强人才和装备建设,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创新服务模式,积极探索完善慢性病综合防治服务体系和管理机制,通过一系列措施,将医防融合健康管理理念落实到慢性病管理全过程。
慢病管理怎么样?
基层水平要提上来!
“高血压有那么严重吗?我只是头晕而已。”在龙岗区一家社康中心,居民郑伯说自己这几天头晕,却自认为病因是“上火”,而不是“高血压”,可当医生为他量了血压后,他吓了一跳:“200多!”医生无奈地说:“阿伯,你再不降压,很快就要爆血管了!”
一个简单的高血压,却往往因患者的“不上心”,差点酿成大病,所以基层医生对他们的随访和跟踪就显得无比重要。
而提升基层慢病管理水平是实现这一想法的基础。据悉,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将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为突破口,发挥社康机构作为市民卫生健康服务大平台的基层网底作用,加强人才和装备建设,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创新服务模式,提升基层慢病管理水平,引导居民主动参与社康机构慢病管理。通过合理、有效的管理和治疗措施,减少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慢性病发病率和患者早死率,提高生活质量。
当基层慢病管理水平上升时,像郑伯这样的“危险患者”也就越来越少。据悉,目前,高血压的基层管理培训已经在开展之中,未来,高血压随访与门诊结合,一次门诊解决两个问题,患者在诊前统一测量血压,这提高规范性,减轻医生压力,随访采集数据精简、结构化,提高工作效率,且要设置高血压筛查流程,提高管理率,并建立质量评价标准与质控平台,提高管理者工作效率。
慢病全流程管理
医院与社康都要一个样
在社康治病,患者和居民最大的烦恼就是,这社康和医院诊疗水平不一样。
但在慢性病医防融合模式中,利用信息共建共享机制,该模式将为慢性病患者提供标准化、同质化的防治服务,这就给不少社区居民吃了定心丸。
此外,依托社区健康服务体系,该模式对全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风险评估、对慢性病高危人群进行疾病筛查和健康管理,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进行疾病管理,通过宣传与健康教育、居民告知书的发放、信息登记与管理、健康风险评估、人群分类健康管理等措施切实增强居民获得感和感受度,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效果。
依托着深圳的医学信息网络,深圳将构建防治能力现代化的整合型慢性病防控网络,完善慢性病防控机构、二级及以上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主的三级慢性病防控网络,构建与我市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体系完整、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上下联动的整合型慢性病综合防控网络,建立信息共享、互联互通机制,推进慢性病防、治、管整体融合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慢性病防控服务体系、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实现慢性病治理能力现代化。
服务全人群全周期
全民都参与
在未来,深圳这一慢病医防融合模式将提供全人群全生命周期慢性病防治管服务,提供面向全人群、覆盖生命全周期的慢性病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康复全程管理服务,开展健康咨询、风险评估和干预指导等个性化健康干预。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为突破口,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强化早期筛查和早期发现,推进早诊早治工作。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强化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慢病管理的理想状态就是全民能参与其中。据悉,该模式也将形成全民参与的慢性病防治管氛围。未来,将制订深圳市民健康积分管理与积分兑现奖励制度,对居民参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分级诊疗的情况进行积分,并组织医疗卫生机构制定积分优惠政策,促进市民参与社区首诊和健康促进,强化个人健康责任,引导形成自主自律的健康生活方式。
市民还有场馆可以实地学习慢病防治等健康知识。未来,深圳将建设深圳市慢性病健康体验科学馆及健康技能训练馆,组织开展慢性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深入开展“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专项行动,普及引导市民树立正确健康观,用“科普化、重点突出、内容清晰、简单实用”群众易懂的方法普及健康知识和技能,提高群众健康素养;依托全民健身运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等载体,促进群众形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开发推广常见慢性病风险评估、健康水平测评工具,支持市民开展慢性病风险、健康水平自我评价。
消息来源:深圳市慢病防治中心
图片来源:深圳市慢病防治中心
编辑整理:深圳市卫生健康发展研究中心
港大深圳医院除了有最美的建筑环境,还有哪些医疗改革实践?
在《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补充协议(英文缩写CEPA)下,深圳市政府与香港大学合作举办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成为深港两地在医疗卫生领域合作的重大突破。
医院从2012年7月1日开业之日起,就以“与国际接轨的诊疗技术”和“为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为基石,积极开展绿色医院建设,致力于实现医院环境“零污染”、医患关系“零距离”、医疗保障“零障碍”为奋斗目标的医院,在国内医改吹起强劲清新的“绿色医疗”之风,为国家医改改革和深港医疗领域创新探索了新的道路。
2015年,77岁的河南人张女士因为肺癌在港大深圳医院做了单孔的微创肺叶切除手术,出院结账时,她和家人都感到意外:包括手术费在内,全部费用才2.1万元。而她之前在多家医院问过都要6万元-10万元。
为什么能做到收费这么便宜?
是因为港大深圳医院胸外科应用了“绿色手术”的理念:尽量不使用一次性高值耗材,令这种尖端的单孔微创手术费用大降7成。
随着手术器械的进步,外科手术正不断往微创方向发展,手术创伤越来越小。与此同时,也因为这些一次性高值耗材的使用,手术费用也越来越贵。以肺癌微创手术为例,手术中常用的切割缝合器,可以自动进行肺部动脉、静脉和支气管的切割和结扎,十分方便。
但是它也很贵,一台肺癌手术下来,通常要用到一个切割缝合器和配套的6个钉,仅此费用就需要2万元-4万元,对不少病人来说,这笔费用是一个沉重的经济负担。
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替代昂贵的一次性耗材,减少病人负担?
港大深圳医院胸外科顾问医生庞大志率领团队,潜心探索切割缝合器的替代方法,运用廉价的推结器,将传统的结扎和缝合的方法应用到腔镜手术中,用普通丝线代替昂贵的切割缝合钉,终于在2009年完成了第一例完全不使用高值耗材的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将手术费用降低了7成多。
这一年,庞大志医生团队首次提出了少用一次性高值耗材,减少资源浪费,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的“绿色手术”理念,并将这一理念推广到了胸外科的其他手术中。随着经验的积累,他们形成了以“安全、疗效、微创、低耗、创新”为核心的一整套现代外科手术理念。
“绿色手术”带来了医疗费用的大幅降低。
据统计,截止2017年5月,手术团队所开展的410例绿色肺叶切除术,平均住院费仅为3.26万元,其中约70%完全不使用一次性高值耗材。这部分患者的平均住院费更是低至1.92万元,相比国内普通肺叶切除术8万元-10万元的平均费用,更是低得惊人。
病人费用负担下降的同时,手术质量并不受到影响。
临床研究显示,“绿色手术”对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平均住院天数等技术指标,即便与国内最著名的医疗中心相比,也无显著差别。
2017年,港大深圳医院的“绿色手术”也引起了国家卫计委(即现在的国家卫生健康委)的高度关注,专门派出调研组到医院调研,并邀请庞大志医生前往北京在绿色医疗体系建设国际研讨会进行了专题发言。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抗生素也不例外。抗生素的滥用,使一部分致病菌产生变异、成为耐药菌株,甚至催生出“超级细菌”。
在港大深圳医院,从建院开始就一直坚持不轻易使用抗生素,不该用的药绝对不用的“绿色用药”理念。
2012年,国内各大医院还在扩建输液区的时候,这家医院却“特立独行”地率先取消了门诊输液。
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率在门诊大概是6%,如果是住院的抗菌药物使用率大概是37%。还有就是儿童方面抗菌药物使用率也控制得很好,保持在9%左右。
在港大深圳医院,临床坚持循证医学原则。医院积极发展与国际接轨的“临床药学”的实践。
1、建立医疗风险管理机制。成立医疗质量与安全委员会及工作小组,建立医疗质量管理体系,严把医疗质量、严控医疗风险。
2、推行循证医学。诊疗过程严格遵循循证医学,结合临床医师专业技能、临床经验和患者意愿制定治疗方案。率先杜绝门急诊静脉输液,严格执行药品拆零发放;严格控制处方权限,防止抗生素和中成药滥用;中医不开西药,不提倡口服中成药。
3、提供国际化、多元化医疗服务。引进香港大学具备国际一流水准优势学科,设立国际医疗中心。获得澳大利亚医疗服务标准委员会(ACHS)的国际认证,是香港特区政府长者医疗券内地首家使用医院。
作为广东省推进医药价格改革的试点医院,继全科门诊打包收费和住院小打包收费后,港大深圳医院从2016年1月27日开始率先推行10种常见手术病例的住院打包收费。
在卢宠茂院长看来,内地手术收费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目前执行的收费标准中很多是十多年前制定的,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的技术性收费太低(比如手术费用),而一些手术耗材的费用远远高于手术费,这也是导致病人抱怨过度检查、过度医疗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曾经看过内地一家医院肝切除手术的收费,其中60%-70%是药费,只有10%是手术费,这是一个很不正常的现象。
作为外科医生,我知道肝切除手术最重要的就是医生的‘那一刀’,如果‘那一刀’切不好,后面用再多的药也没用。
——港大深圳医院院长卢宠茂教授
作为广东省推进医药价格改革的试点医院,2016年1月,在政府部门支持下,港大深圳医院创新性地采取了“打包收费”的方式进行改革“突围”。
打包费用涵盖了患者从确诊入院到出院的治疗全过程发生的总费用。患者入院后,医生会先进行评估,一旦“入包”,就实行一口价,即使术后出现了并发症,费用也不会增加。
这种“绿色收费”,控制了医药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减少了医疗资源的浪费。而透明的收费也获得了患者的认可。
调查显示,91%的病人赞同打包收费的推广,89%和88%的病人认为“过度用药”和“过度检查”的问题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截止至2019年6月,港大深圳医院已推行67个病种的打包收费,实施的病例近1.8万例。
港大深圳医院处处注重“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给予病人足够的看诊时间,对医务人员提出“十大家规”,将禁收红包写入员工合同,成立病人关系科专门接收和处理病人的投诉和意见。
医院实行全面预约制度,为打击号贩子,从2017年2月开始大胆推行公开摇号抽签分配产科初诊号源。
2019年已经是港大深圳医院连续第5年开展唇腭裂公益诊疗行动,此前九届唇腭裂公益诊疗行动累计为29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唇腭裂小患儿开展了免费手术治疗。
过去几年,港大深圳医院“绿色文化”得到社会各界认可,截至目前为止,医院获得爱心机构和社会人士公益性捐赠约亿元人民币。
港大深圳医院隆重举行了
香港方树福堂基金和方润华基金捐赠仪式
港大深圳医院设立“港深乐善公益基金”
2016年12月,第三届“唇腭裂公益行动”上,深圳市吴以环副市长来到港大深圳医院病房,给即将手术的小患儿以鼓励。
医疗改革是一个全世界的难题,比如香港的模式,重质量和公平,但效率不够高,而内地模式重视数量和效率,但由利益主导。
我们希望通过不断试验,探索出公平、公益、兼顾质量和效率的新模式。很高兴医院这些年的医改探索已经在深圳和内地有了推广。
未来,我们希望通过持续的改革,实现港大深圳医院的梦:“5年赶上玛丽服务80年,10年传承医学院教研130年!”
——港大深圳医院院长卢宠茂教授
消息来源:香港大学深圳医院
图片来源:香港大学深圳医院
编辑整理:深圳市卫生健康发展研究中心
国家卫健委到南山医院调研DRG收付费试点工作
生病住院,心里最没底的就是看到长长的结算账单。如今,C-DRG收付费改革实行的“一口价”,或许可以给住院患者一个定心丸。
DRG全称是“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目前已经在全球40多个国家广泛应用于医疗质量控制和医保付费领域,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最先进的医保支付方式之一。C-DRG则是DRG的中国版,是我国用了10年时间研制开发的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按DRG收付费的体系。
推进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开展C-DRG收付费改革试点,是国家医改重点任务之一,也是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的重要举措。
2017年,国家选定了广东省深圳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福建省三明市,作为开展C-DRG试点的三个城市。
作为深圳C-DRG改革的首批试点单位,在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和深圳市卫生、医保等部门的指导下,深圳市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南山医院)组织了信息、病案、质控、物价、医保等多个部门,并协同应用软件公司,开展了长达数月的联合技术攻关,先后完成了基于C-DRG的病案首页增补、信息系统改造等关键性工作,并于2017年12月30日率先将近三年的15万份病案的多达4000万条数据传送至国家C-DRG数据中心。
2018年9月1日,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南山医院)和市人民医院、罗湖医院集团、宝安区人民医院统一实施DRG收付费模拟运行;2019年1月起正式实施医保支付按C-DRG收费。
目前,C-DRG收费已经覆盖了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南山医院)77.8%的住院病人。医院也以C-DRG收付费改革为支点,推动了医院的精细化管理改革。
C-DRG“打包收费”
规范诊疗行为
长期以来,我国医疗服务实行的是按项目付费的支付方式。在公立医院补偿机制不健全、医疗服务价格不能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的情况下,公立医院需要从医疗服务活动中获取运营成本。这也导致了药品、医用耗材的销售量、检查检验项目应用量的增长,带动了医药费用飞速上涨,医保资金不堪负重、居民群众的医药费用的负担日益加重。
2008年起,国家卫生计生委财务司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牵头成立了《全国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收(付)费规范》课题组,结合多国经验,确定中国DRG分组,由全国1268家医院构建了价格和成本监测网络,在此基础上,逐步统一和规范中国公立医院成本核算方法,逐步发展成为中国DRG成本监测中心。C-DRG覆盖范围包括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包括住院治疗、包括日间手术、包含了中医等符合中国治疗特色的内容。
2017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出台,进一步加快了医保支付的改革进程,C-DRG成为医院收付费的新标准。这标志着,未来我国医院的住院收费方式将由传统“按项目收付费”的后付费制度逐步向“以DRG为核心的多种打包付费方式”的预付费制度转变。
“推行DRG(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收付费方式是国际上公认的比较科学的支付制度之一。它是将病人按照疾病严重程度、治疗方法的复杂程度以及资源消耗的不同分成若干组,以组为单位分别定价确定打包价格,制订医保支付标准。”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南山医院)党委书记骆旭东介绍说,“由于DRG实行的是‘总额包干、超支不补、结余留用’打包收付费方式,这就意味着药品、医用耗材和检查检验都成为诊疗服务的成本,而不是医院获得收益的手段。这就促使医院要因病施治,压缩不必要的用药、检查、耗材等,规范医疗服务,优化费用结构,降低服务成本,从而实现控制不合理费用增长的目标。”
创新试点对接
C-DRG国家体系
C-DRG体系由1个规范体系、3个基础工具、1个成本平台、1套收付费政策原则组成,简称“1311”体系。
1套规范体系主要指《全国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收付费规范》;3个基础工具包括“疾病分类与代码(ICD-10)”、“中国临床疾病诊断规范术语集”、“医疗服务操作码”;1个成本平台指“全国医疗服务价格和成本检测与研究网络”;1个收付费政策原则强调“费率调整和收付费政策原则”,并结合当地情况谈判协商定价。
2017年,深圳市确定以市人民医院等5家市属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南山医院)等4家区属医院为试点医院开展C-DRG收付费试点。南山区对此高度重视,将C-DRG收付费改革纳入区“四个走在最前列”重点项目,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工作的开展。
C-DRG收付费改革试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卫生信息的基础建设、卫生标准的统一规范等要求很高。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南山医院)在试点工作中牵头完成或主要完成多个项目,为我市的此项改革试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医院建立了C-DRG收付费制度标准体系。运用了统一的临床疾病术语和手术名称,优化了一系列管理流程。率先完成对电子病历及相关信息系统的适应性改造,在原HIS病案首页基础上增加满足C-DRG分组需求的字段;完成与市DRG综合管理应用平台、市医保结算平台的数据对接。
医院还创新开发基于C-DRG院内管理流程。依据信息化,实现病案首页、电子病历系统和收付费结算系统的流程再造和优化;开发病案首页审核质控平台,制定院内病案首页审核流程;与第三方合作开发绩效管理、成本管理、智慧质量控制管理平台。
改革让医保、医院、医生
和患者都受益
从今年1月起,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南山医院)开始正式实施医保支付按DRG付费。
1-5月,医院DRG支付结算比例78.77%,DRG组数451组,例均权重0.95,基金结余率10%(四家试点医院最高),目录外自费率7.4%,低于协议指标15%。总体优于按项目付费模式。
改革也充分调动了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有效降低成本,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控制医药耗材费用不合理增长。医院2019年上半年耗占比、药占比均较去年同期降低。
“通过实现医院DRG全流程管理,引入面向DRG的预算管理体系和绩效管理体系,医院也建立了成本管控体系,以病例/诊次成本为主线梳理,促使科室、医院全成本精益化管理。”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南山医院)副院长郭梅梅告诉记者,有些病组的费用降幅很明显,比如说呼吸系统感染及炎症(大于14岁)且有严重合并症和并发症的这组,就从平均3万2千多元降到了1万9千元左右。又比如局部药物干预眼内炎症及葡萄膜病变这组,从4106元降到2251元。
骆旭东书记告诉记者,C-DRG作为一种创新的收付费机制,是推行“三医联动”的有力抓手,是一次从机制到体制的综合改革,带来的是医保、医院、医生和患者的四方共赢:
对医保而言,实行C-DRG为主的多元复合型的医疗支付方式,通过做好顶层设计和在实操层面的细节控制,可以做到费用增长幅度和支出可预期、可控制。
对医院来说,C-DRG能给医院足够的积极性进行工资、薪酬的改革,未来医院增收将不再依赖开药多做检查多用耗材,而是需要成本管理与提高效率。这种收付费方式将倒逼医院降低服务成本,规范医疗服务,优化费用结构,从而实现遏制医疗费用上涨的目标。
对医生来说,C-DRG的推行,将规范医生行为,做到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根据DRG病组权重测算出每个病组的预期费用,并以此为标杆,评判出各医生在同一病组下的费用差异,从而指导医生有方向性地控制医疗费用。
对患者来说,由于实行了“打包收费”,医院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多开药、多使用耗材的动力,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反而会积极去控制成本,减少耗材、药品等医疗资源的使用,患者也就少吃“不该吃的药”、少做“不该做的检查”,避免被“过度医疗”。
以C-DRG为支点
进行医院精细化管理改革
骆旭东书记表示,C-DRG支付方式改革是一个系统的改革,医院以其作为一个支点,建立基于患者价值的医疗质量精细化管理,提高医院的综合运营效率。
他介绍说,医院下一步改革试点还将着力于六个方面:
一是规范医疗行为,优化诊疗流程,提高医疗质量;
二是数据+预测模型,为政府的政策补贴、医保的药品和耗材等的招标以及支付标准谈判储备数据,提供决策参考;
三是强化成本控制,以病例/诊次成本为主线梳理,建立成本管控体系;
四是引入面向DRG的预算管理体系,将住院科室业务预算编制逐步引入DRG;
五是引入面向DRG的绩效管理体系,将在医师考核中纳入DRG指标;
六是增设医院运营管理部门,强化对临床的管控力度,强化的执行管理部门,保障新管理方式的落地。
消息来源:读特
图片来源:读特
编辑整理:深圳市卫生健康发展研究中心
走在深圳的地铁站、体育场、火车站,细心的市民发现这些公共场所小角落的墙上,都有统一的标配——“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这个装在方形小箱子里的“急救神器”AED,可以为突发心梗等疾病的市民争取黄金急救时间。
2017年起,深圳市开始在全市公共场所配置AED,并将该项目纳入深圳市政府民生重点工程,从立法和政策等层面给予全方位保障。目前,随着1500台AED陆续在全市公共场所安装,我市鼓励普通大众等非专业人员接受急救培训,以便当有心脏骤停发生时,公众能够及时使用AED进行抢救,从而提高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率。
2019年5月16日晚,深圳体育馆内一跑友在体育馆运动后心跳呼吸骤停,热心市民用AED将其成功救回。
全市公共场所
配置千台AED
据介绍,AED(全自动体外除颤器)被称为“急救神器”,是一种带计算机的医疗设备。如果心脏骤停的病人立即使用心肺复苏,并在数分钟内使用AED,则有更大的生存机会,使患者心脏恢复正常跳动。
在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AED的应用已经相当普及,不只是公共场所配备有AED,连大巴、飞机等公共交通工具都有设置。据有关资料统计,美国每10万人配有AED的数量为317台,日本为555台,荷兰695台,奥地利544台,挪威378台,丹麦311台。在这些国家,越来越多的公众掌握心肺复苏技能,可以熟练使用AED,比如法国CPR培训普及率为总人口的40%,在美国仅接受过CPR技术培训的人数相当于全美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我国每年心脏猝死病人近60万,大多数是心源性心脏骤停病人,且80%以上发生在医院外。这类猝死病人的黄金急救时间只有4分钟,完全可以由经过培训的市民使用自动除颤设备(AED)进行抢救,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公共场所配置AED,可及时挽救心脏骤停病人的生命。”市急救中心工作人员说,2017年,深圳市推出酝酿已久的“公众电除颤计划”,对此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从政策和立法层面积极推动。
目前,深圳市公共场所配备的AED设备总数量1500台,AED设备安装在机场、地铁、火车站、汽车客运站、口岸、高等院校和大型体育馆等公共场所。与此同时,深圳市卫健委还向深圳交警投放了38台AED,全部装载在交警铁骑上,深圳交警成为“路上最灵活”的急救者。
按照规划,“十三五”期间深圳将在公共场所配备5000台AED及5万人普及培训,并动员全社会参与,争取用10年的时间,达到每10万人口配备100台AED的国际先进水平,全市各大公共场所基本实现全覆盖。
深圳机场、地铁等公众场所随处可见的AED
深圳“AED地图”
市民如何才能准确快速找到AED?2018年10月,深圳市急救中心联合“腾讯地图”发布了覆盖全城、一键可查的深圳“AED地图”。市民只要打开“腾讯地图”或者i深圳APP,在搜索栏中输入“AED导航”,就会显示全市各个AED所在位置,市民可点击选择距离最近自己的那台AED,根据导航提示即可前往取出。
安装在深圳公共场所的AED在抢救心脏骤停病人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涌现了热心市民接力成功救治心脏骤停病人的温暖事迹。2017年11月14日上午,深圳机场航站楼安检通道外一名旅客心跳呼吸骤停,一名候机准备出差的医务人员立即使用就近的AED施行电击除颤,现场救治成功。2019年5月16日晚,一名42岁的男子在体育馆运动后心跳呼吸骤停,体育馆内跑友第一时间对其进行CPR,并由体育馆内保安迅速取来AED后进行电击除颤,该男子被120救护车接入医院后10分钟左右即苏醒。2019年6月18日晚,深圳地铁1号线岗厦站D出入口有一位男性市民晕倒,该市民已无知觉、无意识,口吐白沫,岗厦站值班站长立即对晕倒市民进行心肺复苏至医护人员赶到,现场其他工作人员很快提供AED体外除颤器供120急救人员进行抢救。由于抢救及时,当事人目前已脱离生命危险……
“截至今年8月底,我们安装的AED已经使用25次,成功救治9名患者。”市急救中心主任周强表示,一例例心脏骤停患者被市民成功救治的案例,大大增强了深圳市民大胆使用AED的信心。
开展急救培训
提升急救成功率
心源性猝死一旦发生,现场目击者的抢救十分重要,而每一位市民都可以成为现场抢救者。为了让市民在遇到心脏骤停患者时,能及时伸出援手并进行专业抢救,深圳一直在大力开展急救培训,让经过培训的普通大众学习使用AED,从而可能挽救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命。
“徒手心肺复苏术、AED使用、外伤包扎止血等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急救常识,参加了这次培训后,我更有信心抢救心脏骤停市民了。”一位在市急救中心参加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班的李先生说。
“我们举办了多期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班,组织了多名导师为非医疗专业人员培训急救技能和AED使用方法,让更多的市民懂急救、会急救。”周强表示,随着AED项目的实施和推广,参加过培训的市民第一时间使用AED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现场急救,弥补了专业急救队伍到场前的急救“空窗期”,也与深圳现有院前急救业务互相补充,有助于共同打造深圳市生命链急救圈,进一步完善急救体系。
据悉,《“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进一步健全医疗急救体系,提高救治效率。而完善和健全院前急救体系是重中之重,提高全民健康意识、普及急救知识、在公共场所配置和推广使用AED、政府主导和立法保障是院前急救体系的核心要素。深圳“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在当前国家和深圳进行医疗体系改革和创新过程中,公共场所配置足够的AED,让心脏骤停患者能第一时间得到及时救治,也体现了深圳这座大爱之城的浓浓善意,彰显了深圳大力投入民生工程基础设施。
消息来源:读特
图片来源:读特
编辑整理:深圳市卫生健康发展研究中心
深圳的居民都有这样的感受,无论是公共场所,还是办公楼宇,甚至是饭馆酒店,室内吸烟的现象大幅减少。在深圳,室内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禁烟已逐步成为居民的文明习惯。
每一根烟,燃烧的都是生命的长度!烟草对健康的危害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控制烟草的危害,不仅有不吸烟者不去尝试吸烟,吸烟者尽可能戒烟,还有更重要的是避免二手烟暴露。
深圳将“无烟深圳”的建设纳入到“健康深圳”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政府主导、分类管理、场所负责、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原则,实行“全面宣传、分级培训、严格执法、多方监督、优化服务、加强考核”六位一体干预策略。几年下来,成效显著。
两次修订控烟条例
“控烟令”不断升级
深圳是全国地方立法最多的城市,立法先行是深圳改革创新的路径之一。在控烟立法上,深圳也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
1998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控制吸烟条例》(以下称《条例》),填补了过去控烟工作无法可依的空白。《条例》实施后对我市控烟工作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烟草广告得到遏制,公共交通工具、博物馆、展览馆等诸多公共场所吸烟现象得到遏制。
但由于《条例》执法主体不够明确等原因,也出现了执法不力的困局。为此,我市于2009年启动了《条例》的修订工作,并于2014年3月1日开始实施新《条例》。
控烟执法检查
新《条例》被媒体称为史上最严控烟条例。新《条例》紧随国际控烟形势,与《烟草框架公约》对室内控烟要求一致;强化政府在控烟规划、考核以及经费保障方面的责任;明确场所控烟的职责;扩大禁烟场所范围;严格限制烟草销售和烟草广告;设立全市统一控烟投诉电话;处罚额度也大幅提升;室内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内全面禁烟,不留死角。
2018年,深圳又与时俱进,针对执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二次启动控烟条例的修订,并于今年的6月26日由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这个升级版的新《条例》控烟力度更大,不仅将电子烟纳入控烟管理,而且禁烟场所也从七类增至九类:公交站台、旅游景点购票区等室外区域也纳入了“禁烟区”,中小学校、青少年宫出入口路程距离五十米范围内不得销售烟草制品。对违法吸烟者的处罚也更严,删除了“经营者、管理者劝阻”作为违法处罚的必要条件,只要在禁烟场所吸烟,执法人员即可直接处罚。
两次《条例》的修订,显出深圳控烟的决心与力度的升级。
一轮轮“车轮战”
严格执法控烟理念深入人心
6月15日,深圳2019年第二轮控烟车轮战第五场走进中心公园。一名快递员叼着烟骑电动车送货被执法人员逮个正着,罚款50元。“我不知道公园不能吸烟,今后再也不会了。”快递员懊悔地说。
8月6日晚上7点,深圳2019年控烟车轮战第三轮第四场走进龙岗餐饮服务场所。一名男子在餐厅“室外”吸烟被抓正着,被罚款50元。经过执法人员的普法,吸烟男子才明白,自己认为的“室外”,顶部有遮蔽四周的封闭总面积已经超过了50%,根据《条例》,已属于室内控烟的范畴。
从2017年开始,市控烟办、市健促中心、市慢病中心、市控烟协会联合各相关执法部门,对重点控烟场所开展了一轮轮突击执法的控烟“车轮战”,严格执法的同时,更是一场场有针对性的控烟普法宣传,将控烟的理念深入人心。
2018年7月,市场监督管理局坪山马峦所成功处罚全国首例向未成年人销售烟草制品案例,万众百货的商家缴纳了3万元罚款;2019年1月,深圳市公安局治安巡警支队联合龙华分局对巨人网咖开出了深圳首例针对网吧场所的控烟罚单:3万元,让所有网吧经营者“打了个冷颤”;2019年5月,对阻碍执法的“逃跑男”开出内地首单控烟违法个人最高罚款500元……
深圳控烟执法“来真的”!2014年3月1日至2019年5月,全市累计处罚近9万人次,个人罚款451万多元;检查各类场所44万余处,出具监督意见书近3.1万份,警告场所5985处,场所罚款34宗,罚款72.4万元。
万名志愿者“督查”
全民控烟氛围浓厚
志愿者宣传控烟
深圳是志愿者之城,志愿者建设走在全国前沿,深圳的控烟工作也少不了“志愿者”元素。
2015年1月,市控烟协会向市义联申请成立了“深圳市控制吸烟义工队”(直属于市义工联),搭建起在市义工联的管理大框架之下的控烟志愿者管理框架。2015年7月,“深圳市控烟社会监督项目”启动,在市卫生健康委和市健促中心的支持下,全市10区各成立一支控烟志愿者监督大队。
对招募的志愿者,市控烟协会运用统一规范的培训教程对志愿者进行培训,经培训、考核合格者,配发实名制“控烟监督员”工作证。
在深圳街头,在各个社区,经常可以看到穿着红色马甲的控烟志愿者在行动,他们深入场所开展控烟督查,向路人派发传单,宣传控烟规则;发现有违规抽烟人员时,主动上前告诫、制止。截至2019年7月,全市十个区共有网上注册的控烟志愿者近万名,经培训合格颁发实名控烟督查员工作证的有4000多名,共开展控烟监督活动700多场次,督查禁烟场所23700多家。
“中小学生拒吸第一支烟签名活动”、“过无烟假期,带健康回家”、“千人控烟督查”、“送礼不送烟”、“戒烟旅游大赢家”、“系列控烟微电影”等控烟品牌宣传活动持续多年开展,深圳的社会控烟氛围也越来越浓。很多市民都通过12345举报投诉电话和“无烟深圳”微信公众号参与控烟监督与举报。
无烟环境明显改善
场所违法吸烟大幅下降
新《条例》实施五年来,深圳市无烟环境明显改善。
伴随着控烟执法和宣传的开展,市民对吸烟危害的知晓率也不断提升,已达到60%,对二手烟危害知识知晓率也上升至74.6%。89.1%的公众非常支持室内全面禁烟,为5年来最高。市民吸烟率整体呈现下降性趋势,由2014年的24.2%下降到2018年的19.45%,超过五成的吸烟者吸烟量在减少,有17.7%的吸烟者正尝试戒烟。
场所违法吸烟率下降到20.2%,为五年来最低。禁烟标识张贴率达到86.8%,公众和场所管理者对全面无烟法规的支持度明显上升。2018年度违法吸烟者(包括场所外吸烟)被劝阻的比例为28.9%,是2014年劝阻率的6倍多,其中美容美发和居民小区劝阻率最高为75%。
深圳的“控烟”提升了城市文明,保障了市民健康。深圳的控烟经验也得到国家乃至国际有关组织的高度评价:2014年获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健康城市最佳实践奖,2014年和2017年两次受邀在世界卫生组织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联合举办的中国控烟领导力培训班上做专题报告,2015年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邀请深圳市介绍控烟工作,2018年受世界卫生组织邀请加入非传染性疾病和伤害全球大使50城倡议行动无烟城市项目。
【深圳控烟大事记】
1998年,深圳市率先出台《深圳经济特区控制吸烟条例》。
2007年,深圳市获得“全国无烟草广告城市”的光荣称号。
2009年4月,全市医疗卫生系统开展全面禁烟工作。
2009年11月,开展《深圳经济特区控制吸烟条例》修订工作。
2010年3月,深圳市无烟环境促进项目正式启动。
2011年8月,出色完成“无烟大运”保障工作。
2012年4月,深圳无烟场所示范项目启动,探索无烟医院、餐厅、酒店等场所控烟经验。
2013年5月,深圳市控烟协会和市健促中心启动“深圳市第一届千人劝阻”活动。
2014年3月,新修订《深圳经济特区控制吸烟条例》正式实施。
2014年,深圳市人民医院启动戒烟门诊全国试点项目。
2015年7月,深圳市控烟协会在全市10区各成立一支控烟志愿者监督大队。
2016年3月,深圳市无烟企业创建工作启动。
2017年1月1日起,歌舞娱乐场所和休闲服务场所两类“限制吸烟场所”全面禁止吸烟。深圳室内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内实现全面禁烟。
2017年起,深圳市控烟办联合全市执法部门开展“控烟车轮战”。
2018年再次开展《深圳经济特区控制吸烟条例》修订工作。
2018年7月,深圳开出内地首张非法向未成年人售烟的罚单3万元。
2019年1月,深圳开出第一张针对网吧禁烟罚单3万元。
2019年5月,深圳开出内地个人违法吸烟最高罚单500元。
2019年6月26日,深圳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通过再次修订的《深圳经济特区控制吸烟条例》。
消息来源:读特
图片来源:读特
编辑整理:深圳市卫生健康发展研究中心
一码通用,从预约挂号到就诊取药等,
市民享有全流程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
“共建共享、全民健康” 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作为深化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卫生计生与健康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有力手段,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现全民健康战略目标的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互联网+健康”已成为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创新驱动力,也是我市深入发展卫生健康事业的必需选项。
“十三五”期间,深圳进一步加强人口健康信息化顶层设计,以保障和改善民生、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健康为出发点,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视联网等新技术,建成标准统一、融合开放、有机对接、安全可靠的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各级各类卫生计生机构与相关部门之间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实现以人为本的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便民惠民服务、精细化管理和科学决策,促进大健康产业发展;促进深圳市卫生计生事业开放式、跨越式的发展;有力支撑广深医疗高地和健康深圳建设。
政府投近四亿元
建设“12361”工程
深圳市政府投资近四亿元建设深圳市人口(即全民)健康信息化项目,这个项目也称为“12361”工程, 即:重点建设“一个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两大保障体系(标准和安全)、三大健康核心库、六大业务应用系统、一项健康惠民云服务”,实现“广覆盖、立体协同、智慧应用”。
“1”一个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12361”工程负责建设和完善市级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向上与省级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连接,向下与区级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对接。
基础平台、市属公立医院管理信息子平台、公共卫生信息管理子平台是市级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的三个重要的基础性组成部分,其中基础平台负责又集成和管理两个子平台。
12361项目
“2”二大保障体系:标准和安全是“12361”工程的两大保障体系。“12361”工程按照“系统、规范、先进、实用”的原则建设标准规范体系,保障跨领域、跨部门信息互通、互认共享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和可扩展性,为卫生健康信息资源融合汇聚、大数据研究分析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12361”工程在建设中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顺序执行标准,并结合项目实际重点编制总体类、应用类、应用支撑类、管理类和安全类等标准规范。
“3”三大健康核心库: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全员人口信息三大健康核心库,是市级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的重点。
“6”六大业务应用系统:根据应用系统的用户对象和使用机构,将“12361”工程中建设的应用系统分为六类:1、综合管理类应用系统,2、业务协同类应用系统,3、医疗类应用系统,4、公共卫生类应用系统,5、基层医疗卫生类应用系统,6、与市卫生健康委管理职能相关的应用系统。
“1”一项健康惠民云服务:基于市级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采用云架构方式建设面向居民的健康服务系统(健康云),为市民提供“一网式、一站式”智慧健康服务。
2020年智慧卫生
要实现“四个一”
据悉,按照规划,到2020年要实现“四个一”发展目标:
一个共享平台:
以建立健全智慧卫生健康信息化标准和安全体系为两大基础,建设融合开放的一体化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共享平台,汇聚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全员人口、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等多方信息资源,构建深圳市全民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创建健康科学大数据共享服务的“可信、可控、可溯、可管”体系,促进医疗卫生科技创新和健康产业发展。
一码服务一生:
以电子健康卡(码)为载体,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打造“一网式、一站式”智慧健康服务门户,为市民提供预约诊疗、诊间支付、在线诊疗、药品配送、家庭医生签约等“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服务。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卫生服务认证和评价体系,实现区域卫生健康信息资源共建共治共享,支撑多点执业、诚信执业,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卫生合作发展。
一网协同运行:
以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为枢纽,以多领域协同共享的应用系统为连接,构建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互联互通信息网络,全面打通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外部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渠道,推进医疗卫生协同服务三个一体化:市区一体化、医疗与公共卫生一体化、基本医疗与基本公共卫生的一体化。
一体协同监管:
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基于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构建医疗、医保、医药三大领域的监督管理体系,实现城市卫生健康运行态势全面展现,实行诚信监管、协同监管和大数据监管,为健康深圳建设、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智慧应用带来
医疗新模式
预约挂号、诊间支付、历次就诊的健康档案查询等手机上都可以办妥,看病少排队省时省力;只需三步操作,就可在线提交医疗商保理赔;网上就能远程续方,药品可以配送到家,慢病患者不用再为复诊取药来回奔波;通过可穿戴设备采集血压、血糖、血氧指标等监测数据,交由医疗机构的医生进行专业分析,“居家监测服务”可为居民健康提前做好预警……
电子健康码应用场景
今日,深圳患者已经感受到了信息化给就医带来的便捷体验。
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深圳卫生健康委基于全市统一门户向市民提供一体化医疗健康服务的信息服务平台深圳健康网、“健康深圳”APP功能越来越强大。
“一人一码、一次认证、一键诊疗”,深圳市民可以通过该平台实名申领专属自己的电子健康卡二维码,通过扫描,可以跨机构、跨区域在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机构、医疗保险、医药保障、金融商保等多领域中“一卡通行”,享有预约挂号、就诊、检验检查、取药、支付、信息查询(包括电子病历查询、电子健康档案查询)、家庭医生在线签约、公共卫生服务包、药品配送、满意度评价、互联网医院、双向转诊、远程诊疗等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
电子健康码体系构成
据悉,截至2019年8月30日,平台实名制注册用户2100万人,累积服务用户9222万人次,日均预约量近11.7万人次,全市公立医院预约诊疗比80.4%、市属医院预约诊疗比达100%。
在深圳市卫生健康委的一楼,有一个多功能展示厅,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除了上述老百姓手机端能感受的便捷功能,信息平台还已经广泛应用到了医院、社康、诊所等各个医疗场景中,也实现了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机构运行的实时监测。打开信息展示平台,每家医院、每个区预约挂号的情况,医院间检验检查结果互联互通互认的情况,社康中心签约、就诊、慢病管理的情况,各个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和各个供应商供应的时长,医院社康的满意度情况等都在实时更新,并进行智能化的分析。
广东省全国电子健康卡(码)首发活动在深圳举行
据悉,目前我市初步搭建了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全民健康信息化主体框架,建设了VPN专网,通过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实现了市人口健康数据中心与72家公立医院的互联互通和业务数据共享与协同;建设了基本能满足医疗、公共卫生、计生业务和管理决策的信息系统;构建了便民惠民信息化服务体系;制定出台了多种信息标准和规范,在专业化的应用、便捷化的服务、信息标准、信息安全保障、综合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深圳健康网和健康深圳APP
获“互联网+文明”深圳优秀创新案例
据介绍 ,接下来,深圳健康网、“健康深圳”APP还将融合健康产业各类应用,如健康出行、文体运动、居家养老、健康扶贫等,涵盖市民全生命周期的日常“衣食住行”各类消费场景,奠定个人“健康行为画像”大数据服务基础,进一步丰富“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内涵。
医院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联互通互认
按照规划,到2020年我市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有力支撑全生命周期的医疗健康服务、智能医疗服务、精细化管理和科学决策的开展,以及大健康产业的发展,促进智慧深圳和健康深圳的建设。
消息来源:读特
图片来源:读特
编辑整理:深圳市卫生健康发展研究中心
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价值。“支持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也被列为了我国今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任务。
中医药如何传承创新发展?近年来,深圳市中医院不断探索,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推进典籍研究利用和活态传承,推进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推进中医药标准化、现代化,以促进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2017年,该院入选了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全省5家、广州市外唯一)。
设大师工作室师承精髓
“飞针”入穴,一步到位!6月24日,“谢强全国名老中医深圳传承工作室”在深圳市中医院开诊。现场,一位声带麻痹患者经谢强教授施针,片刻,就能用微弱的声音说话。
谢强教授是旴江医学谢氏喉科(五官科)流派第六代传承人,国家级名中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他发现了人体治疗嗓音病的两对新穴位——“开音1号”、“开音2号”穴,通过针刺新穴配合中药等治疗,解决了声音嘶哑难以治愈的医学难题。
深圳市中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刘元献拜谢强教授为师,率团队将通过跟师学习、学术传承、医教研指导等,逐步提高专科诊疗水平。
传承,是中医药学自身发展规律所依存的核心。近年来,深圳市中医院创新地通过设立工作室的方式,柔性引才。目前已拥有2个院士工作站,8个国医大师工作室、5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5个广东省名中医药传承工作室、15个广东省名中医师承项目。引进深圳市医疗卫生“三名工程”团队11个,学科覆盖脑病、神经、心血管、肿瘤、呼吸、脾胃、妇儿、泌尿、肾病、皮肤、针灸、骨伤等等多个领域。
这些大师以中医“师承”方式,传授“真经”,而深圳市中医院则选派优秀中医临床骨干跟师培养。
据悉,该院还正在对肝病科、肾病科、针灸科、内分泌科、脾胃科及脑病心理科常见病、多发病古代文献(历代医家的理论经验及典型医案)和现代文献资料(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新经验、新进展)进行全面系统的收集、整理,建设相关疾病的文献数据库,形成理论创新点和技术创新点。
建设顶尖研究型诊疗中心
2019年1月10日,深圳市中医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区域中医肝病诊疗中心”正式挂牌,成为6个国家级区域中医肝病诊疗中心(建设单位)之一。
从2间小平房的门诊,经过不到三十年的发展,成为华南地区中医肝病诊疗的龙头,深圳市中医院肝病科的“飞跃”得益于医院“科教兴院”的战略,通过扶持研究型科室,打造研究型医院。
肝病科从建设伊始,就确立了“科研服务临床,临床促进科研”的科研建设宗旨,不断引进和培养临床科研并重的复合型人才。目前,该科已经具备较高水平的科研能力,先后承担了国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博士后基金、广东省优势病种突破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及深圳市基础学科布局等重大科技项目70余项,总经费达5000余万元;获得国家、省部级及市级科研奖励15项,申报授权国家专利12项。
2018年11月23日,深圳市中医院肝病科牵头的国家“十三五”“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及HBV携带者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优化研究”课题启动。
科研促进临床的快速发展。该科开创了中医药补肾法治疗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有效方法,使用补肾健脾方和补肾疏肝方将“大三阳”患者转换成为“小三阳”的比率由6.9%提高至16%;通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制定了肝衰竭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以解毒化瘀法将肝衰竭的病死率降低了15.25%;通过广东省优势病种突破项目,采用“双抗”方法即软肝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抗纤维化、抗病毒,将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的临床治愈率由21.43%提升至60.81%;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市科研项目支持下,以芪术抗癌方、复方叶下珠防治肝癌,降低了肝癌的发生率,减少了肝癌术后的复发率,提高了肝癌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市中医院肝病科已经拥有多个“国字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区域(华南区)中医肝病诊疗中心、国家临床肝病(中医)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肝胆病学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同时还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肝病协作组副组长、肝硬化病种协作组组长单位,牵头制定了本专业“积聚”(代偿期肝硬化)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应用。
推进中医药标准化现代化
2019年7月28日,“深圳市中医临床研究方法培训基地”在深圳市中医院挂牌成立。
一直以来传统中医药以其“简便验廉”的特点,深受国人的欢迎。但是,中医药如何走向世界,让国际认同?“标准化”成为了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2017年,深圳市中医院肾病科李顺民课题组的“健脾益肾方”治疗慢性肾衰的实验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ScientificReports》上。
健脾益肾方”是李顺民教授原创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方剂,是其从医30余年的临床经验总结。李顺民教授研究团队通过国际通用的标准化的研究,建立健脾益肾方的化学标准化质控参数,突破了中药复方质量不可控、制约中药国际化的瓶颈,从而在国际学术上获认可。
2019年3月1日,深圳市中医院针灸科杨卓欣教授负责的“针刺治疗轻中度产后抑郁障碍的效果比较研究”课题启动,该课题属于“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针灸优势病种疗效评价合作研究”。课题将通过规范化的临床研究方法验证针灸治疗产后抑郁障碍的疗效与优势,为制定针灸治疗轻中度产后抑郁障碍高级别临床指南提供依据。
据悉,市中医院也正携手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数据中心,将“针灸服务质量保障与提升”列为工作重点,积极参与针灸国际化、标准化、规范化工作;开展“智慧中医”的研究,开发出虚拟针灸人等高新技术,大力发展“互联网+针灸”的服务模式。
2018年8月,世界卫生组织在深圳市中医院召开了“世界卫生组织针灸服务质量保障及提升项目第四次工作会议”,多国专家共商针灸服务质量提升。
生命健康产业是深圳未来重点发展的产业,在健康深圳的建设中,深圳重点扶持六大创新平台,中医药创新平台就是其中之一。政府鼓励运用大数据、基因检测技术等现代科技挖掘一批疗效确切的中医临床名方特色制剂。
近年来,深圳市中医院在坚持中医药原创思维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深入挖掘中医药的精华及其作用机理,推进中医药标准化、现代化,在创新中不断形成新特色、新优势。
据悉,该院已围绕中风、2型糖尿病等16个重点病种,创新发展中医诊疗理论,形成临床实际指导意义强的病证辨治方法(体系),研制出若干疗效确切的特色制剂和中药新药,形成并推广一批安全、有效的具有中医特色的临床诊疗技术。
搭建大湾区中医药协同发展平台
2018年12月14日,深圳市中医院牵头近百家医疗机构组建成深圳市中医医疗联盟。
作为一家现代化的研究型中医院,深圳市中医院不仅仅有传统的“望闻问切”,更有现代化的各种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临床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深圳市民生重点实验室——针灸现代应用研究实验室、深圳市医院中药制剂研究重点实验室等,医院还有8个专业的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申报并备案了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
深圳市中医院荣登“2018中国中医医院?竞争力排行榜100强医院”榜单,排名第36位。
近期,医院依托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项目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将通过整合和集聚大湾区中医药机构科研力量,建设中医药智能化慢病管理平台、中医药基础科研创新平台、中医药成果转化平台、中医药合作交流平台、中医药教育培训平台等。在传承中医药传统理论、方法基础上,有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在中医药各学科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为粤港澳大湾区医疗机构提供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中医科研公共平台,构建粤港澳地区中医药医教研机构的高层次交流与合作平台,推动泛珠三角地区中医药事业的共同发展。
据介绍,该中心将致力于研究用于临床疾病诊断、中医证候诊断及病情预后评估的新指标,实现疾病的早期诊断、中医辨证的客观精准化,指导疾病的预后调摄;提供临床新药有效性、安全性、临床适应证的证据,导向后续的新药开发、推广、应用;优化临床方案,开发新疗法、新药物,提高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临床疗效,为中医药发挥在治未病的主导作用、重大疾病的治疗作用、疾病康复的核心作用提供循证依据和技术支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消息来源:读特
图片来源:读特
编辑整理:深圳市卫生健康发展研究中心
在我国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进程中,互联网技术为医疗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创新活力。
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从2015年开始就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2016年起,该院把应用互联网技术构建现代化医疗服务体系纳入了优先发展战略,从了解居民健康需求到医院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从单一设备投入到多个业务系统全面上线,从临床应用到覆盖医疗、护理和质量管理的方方面面,积极探索“互联网+”与医疗深度融合,推动传统医疗服务模式变革与创新,在优化就医流程、提升服务效率、改善就医体验、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
让数据“多跑路”,让技术“流动”起来,让患者“少跑腿”!2017年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荣获全国“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优秀组织奖”,2018年荣获全国“改善医疗服务示范医院”“智慧医疗创新大赛二等奖”;先后3次在全国大会上交流经验,2次被中央电视台专题报道。
创新“互联网+医保支付”
新农合实时结报商保在线快赔
在深圳,有大量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的来深务工人员。过去这些人的医保报销很不方便,出院时需要自行全额垫付医疗费用,再持审批手续、住院发票、清单、诊断书、住院记录等材料回参合地经办机构报销,费时费力还要花路费。
2017年7月,龙华区人民医院主导上线了全国首个微信支付新农合业务系统,实现了新农合异地就医实时结算报销,为多个省份的来深务工人员办了一件好事。
微信新农合支付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出院结算流程高度简化,参保患者只需出示身份证和参加新农合的证明,由院方直接提取信息报国家平台,审核通过后当即获得报销,手机上移动支付自费部分即可,免去了垫资、跑腿、奔波,结报时间从过去的数月缩短到几秒。
(微信新农合支付)
同年11月,龙华区人民医院再次先试先行,上线深圳首个商业医疗保险在线快赔系统,通过医院信息系统与商保平台对接提交患者的诊疗信息、费用信息。患者再不用交病历、发票、理赔申请单等纸质材料,只要在APP申请,就可在线快赔。
家住龙华街道的吴女士是第一个受益的患者,她当时因意外受伤到该院住院治疗,通过龙华人民医院与商保机构的在线快赔平台提交了在线理赔申请,经过系统核查,很快得到5400多元医疗费用全额赔付款。她表示:“在线快赔优化了流程,让保险客户少跑腿,值得点赞。
创新“互联网+院内支付”
看病凭“信用”扫码不排队
“90后”市民张先生眼睛不适到龙华人民医院看病。他在健康龙华APP上实名认证并开通信用付后,凭借在芝麻信用上超过650分的“信用”,在医院看病、检查、拿药,不用交钱一路绿灯,回家后再打开手机和医院结账。“不用排队省了好多时间,感觉比以前看病方便了很多!”张先生说。
作为全国首批信用医院,深圳龙华区人民医院从2017年12月开始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在信用医院就诊模式下,患者免去了过去检查、化验、治疗、取药分别排队交费的繁琐,由App后台与医院核对“记账”;就诊全部结束后再一次性缴费给医院。结算时,系统会自动扣除患者医疗费用中医疗保险、商业保险等可报销费用,剩下的自费部分可以由“花呗”支付,还能使用“花呗”提供的临时就医额度。据测算,这种模式使患者的就医时间节省60%。
从2019年7月开始,到龙华人民医院看病,不仅不用带钱包,身份证、就诊卡、社保卡、银行卡通通都可以不用带了!医院上线了电子健康卡,一码通用,从预约挂号到就诊取药,到支付和报告获取都能线上完成,带上手机就行了!
电子健康卡是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电子健康卡应用标准要求而推出的医疗健康服务卡,关联市民的个人信息、身份证、社保卡、银行卡、电子健康档案,是具有身份识别功能和支付功能的“健康身份证”。龙华区人民医院作为深圳市电子健康卡推广使用的首批单位,结合实际做了很多应用场景的拓展,进一步提升用卡便捷性。在领卡方面,市民可通过人工窗口或自助机领取电子健康卡,方便快捷。在用卡上,龙华区人民医院将应用场景拓展到下辖的27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市民在社康就诊时可以通过健康卡建立档案、迁移档案、档案授权调阅、档案修改、挂号核身、就诊核身、取药核身、转诊及下转接收。目前,龙华人民医院已经“发卡”26000多张,位居全市医疗机构前列,持卡者可在该院本部、社康中心畅行无阻。
(龙华区电子健康卡发布会)
龙华区人民医院院长罗新乐告诉记者,年内该院还将引入以AI人脸识别为核心的新型支付方式,上线“刷脸”看病,到时患者上医院甚至连手机也不用带了!
从“刷信用”到“刷码”再到“刷脸”,龙华区人民医院通过“互联网+医疗”的深度融合,技术不断升级,医院内部流程不断优化,外部也理顺了患者、医院、银联、社保、商保,以及各类支付平台之间的复杂关系,帮助医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化”,成倍提高医院服务能力和医疗资源使用效率,有效解决了群众看病过程中排队多、等待时间长等老大难问题。
创新“互联网+分级诊疗”
远程看名医线上管健康
“左膝关节痛了多长时间?”“大概三年。”“三年来,疼痛程度维持原状,还是有变化?跟天气变化有没有关系?”“基本保持和原来的状态,天气一有变化,膝盖就疼痛得厉害。”
在龙华区人民医院龙悦居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中医馆,通过“中医四诊信息远程医疗系统”,患者徐先生与远在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办公室的石学敏院士进行了“面对面”交流。
在远程会诊现场,龙华区人民医院社康中心中医师将一个卡带戴在徐先生手腕,扣上脉象仪,徐先生的脉象就显示在一台仪器屏幕上,一目了然。现场设备还能采集徐先生的舌象、面色等。石学敏院士为徐先生望闻问切,开出了药方。
早在2017年,龙华区人民医院就在全省率先引入了“中医四诊信息远程医疗系统”,借助互联网平台与智能中医四诊设备,多方协同,发起具有中医特色的远程诊疗,名老中医可对患者“隔空”进行望闻问切、辨证论治,作出诊断,制订适宜的治疗和干预方案,免除了患者长途奔波、挂号排队的劳碌之苦,实现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看国医大师的念想。
(中医远程诊疗系统)
目前,龙华区人民医院正在作为全省首批试点单位,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的试点工作,以后居民不仅有自己的“家庭医生”,还会有自己的“家庭护士”。项目建成后,患者只需要在手机app上进行预约,护士就会进行上门服务。这种“线上申请+线下服务”的模式主要是针对刚出院患者、高龄老人、终末期患者、行动不便人群,为他们提供康复护理、慢病管理、安宁疗护、专项护理等方面的护理服务。
罗新乐院长告诉记者,接下来,在5G环境下,医院还将通过“互联网+”把家庭—社康—医院串联起来,实现诊疗“无距离”。比如,将远程会诊引入家庭病床和社康中心,家庭医生通过便携式超声、心电图机对行动不便的家庭病床患者进行上门检查,医院专家通过手机就可以实时在线会诊。又比如,通过可穿戴设备等,医务人员可以对慢病患者进行线上管理。
创新应用“物联+互联”
诊断更高效管理更精准
罗新乐院长告诉记者,未来医院还将更广泛地应用物联网和互联网技术,让医院更智能,管理更高效,患者就医更便捷。
医疗AI是当前的热门技术。目前,龙华人民医院骨关节科已将AI人工智能应用在了骨关节炎的早期鉴别和预防干预上,并展开了对脊柱侧弯、近视眼、眼底病变、慢性心肺疾病等大数据监测、分析和预警。接下来,人工智能还将应用到医院更多的专科和场景,为医生提供精准的医学辅助,为患者提供清晰便捷的医疗指引和咨询。
罗新乐院长还透露,医院还将引入“5G+物联网”,精准、实时、高效的管理医院的物资、人员、患者;同时引入区块链技术,为医疗结算和医疗资料保存提供公开、透明、可信的技术支持。
“5G+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一系列科技手段都将会引入医院,为医疗教学、远程会诊、MDT提供更高效、更精确的科技工具,让医疗卫生人员能更专注更全面的进行医疗行为,减少差错,精确治疗。”罗新乐说。
消息来源:读特
图片来源:读特
编辑整理:深圳市卫生健康发展研究中心
位于龙岗中心区的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是一家“年轻”的三甲中医院。自2012年建院以来,短短六年多时间,该院遵循现代医院发展模式,秉承中医药特色,引进北京中医药大学落户深圳,促进中医药事业南北融合发展,助力深圳市打造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以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模式演绎了新时期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深圳速度”。
如今,医院已拥有临床医技科室50余个,开放床位500张,日均门诊量近3000人次。医院首倡“医生要人人成为中医治疗师,患者要个个享受传统中医服务”全新理念,打造了以治未病科、肝病科、针灸推拿康复科、妇科为龙头的一批中医重点和特色专科。医院牵头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示范区,使龙岗中医药治疗率达40%,中医处方数名列全市第一,打造15分钟中医药服务圈,将优质的医疗服务送到了老百姓身边。
“国家级”医疗团队落户
专家请到家门口
优质医疗资源紧缺,是基层医疗的一大短板。龙岗远离深圳市中心,居民去市属大医院看病,路途远,成本高,辖区医疗水平的升级成为当务之急。如何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远”问题,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大胆破题,引进吴孟超院士、王琦、唐祖宣、吕景山三名国医大师以及10余个国家级、省级重点专科专家团队落户,“国家级”专家亲自坐诊,顶级团队传帮带,引进强援加上苦练内功,将一流的中医诊疗资源带来了龙岗居民身边。
70多岁梁叔叔是一个退休老兵,“我患肝脏疾病多年,又不想去北上广太麻烦,等床位至少要一个月,在得知‘中国肝胆外科疾病之父’吴孟超团队专家长期在龙岗出诊,并且很快接受了治疗,卸下压在身上的石头感觉很好。”作为“吴孟超肝胆疾病诊疗中心”首席技术专家的王义教授,每月定期在龙岗出诊,开展肝胆疾病多学科联合诊治,并利用5G技术开展远程会诊,为市民提供国内顶级肝胆疾病诊疗服务。
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王济主任医师是“王琦国医大师团队”的成员,从2017年该团队落户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以来,几乎每个月她都会有一周左右的时间在龙岗工作,她的过敏性疾病和妇科疾病治疗,已经在当地患者中拥有广泛的口碑。
患有严重哮喘的患者叶女士,是王济医生的老患者,每个月都会定期来复诊。“我得哮喘十几年了,以前,几乎每天从下午一直咳到半夜,夜不能寐,用遍了所有的西药都没法控制,去了广州多家医院治疗也效果不大。直到前年,经病友介绍来到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王济主任这里。”王济以中医调理其过敏体质为根本,同时兼具对症治疗为她开具了药方。“短短一个月,效果太明显了,哮喘发作次数大大减少,痰量也下来了,整个人感觉新生了。”此后,叶女士一直在王济这里调理,过敏体质得到大大改善。记者看到,在王济医生的手机微信里,像叶女士这样长期随访的病人,就有120多位。
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肿瘤科的肿瘤物理疗法,如今已受到越来越多患者的推崇。“这是我们近年来从北京中医药大学引进的国内新技术,通过氩氦刀将肿瘤冷冻消融,能够针对癌症患者的症状,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是一套有效的肿瘤绿色治疗方案。”该院肿瘤科冯医生告诉记者,该院是目前深圳唯一可以开展这项新技术的医院,“国医大师团队的到来,不仅仅是坐诊看病,更重要的是将最前沿的技术和理念带到我们这里,留在我们这里。如今,很多新诊疗技术,我们自己的医生也学会了,能熟练地开展了,给更多患者带来了福音。”
“治未病工作站”进社区
打造居民健康“加油站”
随着医疗理念的转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疾病预防的重要性,中医“治未病”的观念开始越来越多受到全社会的关注。近年来,国家推行“健康中国”战略,提出打造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进一步将健康服务的关口前移。2019年,由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领衔”的龙岗区“治未病工程”正式启动,计划在全区建设126个中医“治未病工作站”,实现基层全覆盖,将健康“加油站”开到居民身边。
平湖街道鹅公岭社康“治未病工作站”,是今年4月龙岗区首批挂牌成立的20个“治未病工作站”之一。站内有2个门诊、3间治疗室、5位中医师。“鹅公岭社区内有5个大厂区,95%以上居民是外来务工人员,平时工作很忙,身体也比较劳累。我们‘治未病工作站’针对这一群体特点,有针对性为他们开展中医诊疗、中医适宜技术、健康养生科普讲座、进厂区社区义诊、微信健康知识传播等等,让这些居民能就近享受到便捷的健康服务,受到了居民们的欢迎。”鹅公岭社康中心主任殷志坚介绍。
今年40岁的社区居民陈先生,多年来体弱多病,一刮风下雨就感冒,而且病程特别长。“虽然也没有什么大病,但总感觉身体很虚,三天两头看病吃药。”陈先生告诉记者,自从在社康“治未病工作站”开始做中医“三伏贴”后,感受特别明显,生病的次数变少了,病程变短了,症状也轻了不少,多年的老问题得到了改善。”他告诉记者。记者了解到,在“工作站”,像针灸、艾灸、推拿、刮痧等这类中医保健适宜技术,特别受居民欢迎。“每个周末,当工厂放假休息时,来我们这里保健的居民患者都多到爆棚,我们每周都要加班。”殷志坚告诉记者。
“我们在全区搭建治未病网络平台,要实现‘治未病工作站’的标准化建设,5年内达到专业培训百分之百全覆盖,初步形成治未病健康服务体系。”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治未病科主任李芳莉介绍。2019年,龙岗区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国家治未病健康工程升级版示范区”,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也正式挂牌深圳市治未病质控中心。家门口的健康“加油站”,为居民带来了全新的健康理念和健康生活。
智慧医院3.0版
“刷脸”就能看病拿药
在当前这个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智慧”程度成为衡量一家现代医院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智慧医院”建设不断拓展,“智能化”、“物联化”不断升级,强力打造“智慧医院”3.0版,智慧医疗建设在全市走在前列。
在医院门诊大厅的大门口,一字排开的十几台患者诊疗自助服务机,已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挂号收费等窗口服务。就诊者只需站在机器前,甚至不用掏出身份证、诊疗卡,仅仅靠“刷脸”就可以轻松完成挂号、缴费、打印报告、药品配送、费用查询等多项服务,轻松又省时。
在导诊台边的“智能3D导航机”上,挂完号的患者只需要刷一下微信二维码,就是可以轻松查到就诊诊室的位置以及路径导航,甚至还可以通过联网实现手机实时导航,即使是初次来看病,也不会在偌大的医院里迷路。
在住院病房,每张病床边都配有一台独立的床旁智能照护电子平台,这个智能平台就像一台私人电脑,患者即使躺在床上,只需“刷脸”,就可实现医疗费用实时查询、网上购物、网上订餐、网上娱乐等众多服务功能;医护人员同样通过这一平台,随时查看每个患者的病情、治疗情况、用药情况等最新信息。
“我们的改革发展是要实现‘三共享、两获得、一满意’的总目标,紧跟国家中医药事业改革发展步伐,加快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创新中医药服务模式,共享中医治未病大健康服务、共享简便验廉的优质中医药服务、共享慢性疑难疾病中医特色服务,使居民对中医药服务有更多获得感、医务人员从事中医药工作有更多获得感,最终让老百姓收获健康,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院长胡世平表示。
据了解,下一步,龙岗区还将通过成立中医医疗集团和中医医联体,构建更为完善的中医药服务体系,组建以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为总院,下设四家分院、一家名医诊疗中心、60家中医社康中心的“中医医疗集团”,实现医疗资源整合与共享,发挥区域性中医龙头作用。
消息来源:读特
图片来源:读特
编辑整理:深圳市卫生健康发展研究中心
“近期手足口病高发,我们要少带小朋友到户外人多的地方游玩。”“近期登革热进入流行季节,花腿大蚊子——白纹伊蚊的叮咬是登革热传播渠道,市民‘手撕蚊子’的最佳方式是及时清理家中小积水!”
在深圳,市民防治流感、登革热、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等疾病,可以像看天气预报一样,查看5大健康指数。疾病防治与大数据“联姻”,深圳在2015年3月成为全国首个发布“流感指数”的城市,把复杂数据转化为通俗易懂的风险等级,这是我市公共卫生改革的一项创新,为市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公共卫生产品,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深圳疾控近期发布的五大健康风险指数。
将复杂数据转化为易懂的风险等级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深圳市疾控中心就开始布点监测流感,经过30年的发展,深圳从最初的2个监测点,发展到目前37个监测点,包括综合医院、社康、学校、敬老院和禽鸟批发市场,形成了全方位综合监测网络,积累了庞大的基础数据。”市疾控中心病原生物研究所王昕医生表示,虽然有了大量的监测数据,但是如何将疾病监测的数据有效地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公共卫生产品,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为此,深圳市疾控中心专家团队锐意改革创新,着手研究“流感指数”。
“2015年1月,我们接到制定流感指数任务,当时传防所、病原所、业务科等,组建了15个人核心团队,用了2个月的时间,分析和挖掘过去十年全市流感监测网络的监测数据,选取流感样病例就诊率、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3个指标,构建公共卫生监测评价模型,制定流感指数。”王昕说:“流感指数可以预测未来一周深圳发生流感的风险程度。”
以“流感指数”为例,分为极易发生(Ⅰ级)、易发生(Ⅱ级)、较易发生(Ⅲ级)和较少发生(Ⅳ级)4个等级,市民可以通过深圳市疾控中心门户网站和微信公众号、气象平台等,查看当前流感的活动等级及相对应的预防建议,达到让群众少生病、不生病的目的。
大数据+监测网保证指数准确
2015年3月,深圳是国内首个发布“流感指数”的城市,其后陆续推出登革热指数、感染性腹泻易感指数、手足口病风险指数及高温热浪健康风险指数,一个又一个优质的公共卫生产品,指导市民预防当前流行疾病,降低市民罹患目标疾病的风险。
据了解,当时世界上还没有提出流感指数概念。那么,首尝螃蟹的深圳如何保证流感指数准确性?
“收集了来源于全市37个监测点的数据后,我们反复验证数据模型,根据上周的流感情况,修正指数权重,通过不断修正验证,流感指数预警效率达到70%以上。”王昕说,每个指数至少有100个医疗工作者在默默劳动,他们日复一日地坚持记录病例、收集样本和实验室检测等,运用大数据+监测网的方式,有效地保证指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5大指数指导市民预防疾病
穿衣出行有天气预报,宝宝防病看流感指数。“除了流感指数,手足口病风险指数也是市民极为关注的指数。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莫颖欣表示,当手足口病风险指数等级较高时,市民会减少带孩子到商场等人流量大的地方,孩子发烧了则不会再送到幼儿园,市民群众行为的改变都有利于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控制。”
“有了感染性腹泻易感指数,市民在炎热的夏季会相应减少吃冷饮冰棍,大部分的公司饭堂则会更注意加热食物及做好清洁卫生等。”市疾控中心卫生微生物检测所江敏说,他们将庞大的基础数据转化为对市民有用的感染性腹泻指数,并告知市民应对的措施,指导市民预防疾病。
5大指数更为便捷地指导市民预防疾病,市疾控中心将不忘守护群众健康的初心,牢记为民服务的宗旨,开拓进取,奋勇争先,为健康深圳的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消息来源:读特
图片来源:读特
编辑整理:深圳市卫生健康发展研究中心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更是民族的希望,让每一朵“花”在阳光下健康茁壮成长,是社会各界共同的心愿。
为了给这一朵“花”更合适的阳光雨露,深圳不断推进健康校园建设。近年来,在市卫健委和市教育局的高度重视和部署下,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研发运行“深圳市学生健康监测信息系统”(以下简称学生健康监测系统),10年来,该多功能综合学校卫生信息平台,已覆盖全市96%中小学校,实现了学校卫生工作管理信息化,为健康校园建设提供了重要平台保障。
疾控工作人员走进学校,开展教学环境检测。
学校卫生工作管理实现信息化
走在深圳中小学校园里,宣传栏里张贴着防治流感、均衡饮食等健康知识海报;教室里,摆放着高矮不一的课桌椅,根据学生健康体检结果,提供适合课桌椅型号推荐,这是深圳在全国的首创之举……
“学校宣传栏张贴哪类健康知识,课桌椅型号是否要更换等,这些都是基于我们收集了全市766间中小学校数据后,对青少年的整体行为干预,而深圳市学生健康监测信息系统是收集数据、发布信息的重要平台。”市疾控中心学校卫生所业务组长吴宇博士说。根据相关的政策,学校应每日开展因病缺勤的监测和上报,在没有运行系统前,各学校都是采用纸质的登记本,校医每日进行登记,再传真或邮寄给卫生部门。“这种传统的报送数据方式,时效性差,统计不便,漏报率高,启动系统后,每年上报的数据从几百条增长至44万条。”
深圳市学生健康监测信息系统登录页面。
全国首创学生伤害哨点监测模块
“据学生健康监测系统统计,这个月扭伤的孩子数量突然增多了。我们就会跟体育组了解近期开展了哪些体育运动?是否在运动前没有做好热身活动?再给出建议。”深圳一学校校医万老师说,他们学校的操场上挂有沙袋供学生发泄,有个学生直接用手击打沙袋导致骨折,他们监测到后及时让学校配备拳击手套。
从2006年起,学生伤害监测工作就成了深圳疾控的特色工作,2012年后,深圳在学生健康监测系统增加了“学生伤害监测模块”,成为全国首创。校医无需再用纸质报卡,可直接在线填报,疾控部门可在线审核。“通过这些年的伤害监测,我们基本摸清了深圳市中小学生伤害发生特点,为疾控开展干预工作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吴宇博士说,学生脊柱侧弯近些年不断增多,课桌椅配置率低成全国痛点,深圳在全国首次创新性提出根据学生身高提供适合课桌椅型号。
除此之外,学生健康监测系统还监测学生健康体检信息,学生因病缺课情况、呼吸道疾病监测等。监测了学生疾病后,深圳将采取哪些措施提升学生健康水平?“我们会及时将监测未达标项反馈给学校,指导学校改善卫生环境,每年开展校医培训,针对近视问题,市疾控联合教育局推广防近架、握笔器等专利,推行爱眼体操,培养青少年健康用眼爱眼习惯。”吴宇博士表示,他们印制常见病防治宣传折页、制作动画视频等,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干预措施。
学生健康调查现场。
推动“家-校-卫”联动建设智慧校园
“有了学生健康监测系统,我们只需登录网页就能填报,非常方便。同时,有了大数据,我们轻点鼠标就能查到学生伤害数据、近视率等,再有针对地联动学校、家长和卫生部门,对学生进行干预。”万老师说,她经常向老师、家长发送健康提醒信息。
深圳正在推送“家-校-卫”联动建设智慧校园,推动家长委员会参与,促进形成“小手拉大手”的学生健康促进新格局,开展中小学生性健康教育,普及结核病、艾滋病防治知识等防治工作。2019年底前,我市将升级改造学生健康监测系统,开发建设智慧学生健康监测平台,并与社区健康服务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协同。整合学生因病缺勤、医疗机构诊疗服务、学生眼健康和眼病监测等数据,为每一个学生建立动态的健康成长档案。
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罗湖率先开展学生常见病物联网综合防制试点工作。在罗湖的4所幼儿园,孩子们戴上智能手环,学校可以随时监测其运动步数等信息,手环还与体温枪数据共享,孩子一旦发热会及时通知老师和家长。接下来,我市将推动智慧健康监测装备、学生可穿戴健康监测设备和智慧卫生健康APP在学校卫生工作中的运用,提高校园卫生健康管理、学生健康监测效率,帮助学校和家长了解学生健康动态。
消息来源:读特
图片来源:读特
编辑整理:深圳市卫生健康发展研究中心
辖区社区党委和社康家庭医生
为老年居民进行健康家访
优质卫生健康服务缺乏,一直是基层卫生建设的一大短板。解决基层健康服务“落地难”,是近年来深圳医改的首要任务和主攻方向。为打通健康服务进社区的“最后一公里”,2018年,宝安区主动破题,创新思路,在地处偏远、医疗资源不足的兴围社区率先展开试点,着力探索一条“党委搭台、专业下沉、全民共享”的社区卫生健康服务新路子。
试点开展至今已有一年多,日前,记者来到该社区采访时看到,“健康兴围”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社区里的卫生健康服务加强了,社康中心除了看病,还给居民们上起了健康课,做起了“大保健”;老百姓的健康意识提升了,“合理膳食”、“居家保健”这样的新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老老少少的日常交谈中;社区“健康加油站”、“健康一条街”这样的新事物,开始逐渐出现,并影响着居民的健康习惯......“健康兴围”不仅是一种口号,而是已经切切实实地扎根在了兴围居民的生活中。
直击民生痛点
党委引领健康服务“落地”
位于宝安区福永街道南部的兴围村,是一个拥有4万多人口的老社区,社区里90%以上的人都是外来人口。由于地处偏远,基础设施不发达,看病难、康复难、保健难,一直是困扰着社区群众的“老大难”问题。而兴围社区面对的这一困局,在宝安辖区内很多社区里颇具代表性。
健康就是最大的“民生”。面对居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宝安区委区政府提出,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首先就要让群众“健康”起来。针对以往在社区优质健康服务“落地难”的老问题,兴围社区首创由社区党委牵头搭台,将卫生健康工作纳入党委重点工作,与宝安现代化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相结合,逐渐探索出一套“党委搭台、专业下沉、全民共享”的社区卫生健康服务全新模式。
“兴围成立了全市首个社区全民健康委员会,借助强有力的党委平台,将卫生健康工作真正落到社区,送到每个居民身边。”在采访中,福永街道党工委委员、兴围社区党委第一书记赵肇韬向记者介绍,不同于以往仅由社康中心等专业卫生机构单打独斗,兴围社区的卫生健康工作依托党委的平台和资源全面推进,整合了各方力量,形成合力,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社区党委的支持下,全民健康委员会全面统筹社区医疗卫生、企业、物业、学校等单位,有计划地开展每个时期的社区重点卫健工作,在全社区负责组织落实;社区里举办的每场健康促进活动,党委都派专人负责全程协调沟通,实现活动宣传、居民组织等方面的‘360°保障’。社区里各方面卫健工作的推动力度比以前大多了。”兴围社区老社工黄采青由衷地感慨。
服务送进家门
“老病号”过上健康新生活
何国梁是兴围社区的老五保户,已患有严重脊柱侧弯20多年,但由于行动不便,无奈从未去医院看过病。“从去年起,我被列入了社区家庭医生上门服务的对象,医护人员先是到我家里为我做了初步诊疗,后来又专门把我接去社康中心免费体检。在体检中查出有严重脂肪肝,医生又让我加入了社区慢病健康俱乐部,平日里督促我吃药,对我的饮食进行健康指导,如今治疗效果非常好。”他告诉记者,“在上门服务时,医护人员和社工还发现,我家的卫生环境比较脏乱、有些食物还过期了,对于个人健康有很大影响。于是,后来社区又专门安排人来我家帮忙打扫消毒,改善我家的卫生条件。”
由此,何国梁的生活发生了彻底改变,不但身体所患的疾病得到了有效管理,家里卫生环境也得到了质的改善,“健康服务送到家,生活在这个社区里真是太幸福了。”他开心地说道。据了解,截至目前,在兴围社区,像何国梁这样享受“社康家庭医生上门服务”项目的老人及特殊群体,已达到50多位。
为了解决居民看病难,保健难问题,兴围社康中心大力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加强多元化健康服务供给。“现在,社康主管医院福永人民医院各个科室的专家,每周都会定期到社区里为居民坐诊看病;福永医院还专门引进了香港大学全科医学专家林明嘉教授团队,指导社区家庭医生服务的开展;华中科技大学的公共卫生专家卢祖洵教授团队也被引进到到社康,指导社区健康体系建设和居民健康管理。”兴围社康中心主任陈秀文介绍,自从“健康兴围”建设开展以来,截止到去年年底,社康中心的门诊量翻了一番,现在已成为兴围居民看病就医的主要选择。
兴围社区党委还和社康中心携手,以社区健康俱乐部为抓手,广泛发动群众参与。“目前,我们已建立了慢病、中医等8个不同主题的健康俱乐部微信群,实现了居民健康问题当日回复,健康服务当天预约。在2018年,累计服务居民20000多人次。”陈秀文告诉记者。
此外,社区依托健康俱乐部,招募社区健康义工和志愿者,培训了一批具备专业素质的“三减三健”社区健康促进员,协助社区开展各类健康活动,帮助居民学习健康生活习惯。同时,社区还依托计生协会、妇联组织、老年人协会,筹建了妇女儿童保健协会和老年健康养生俱乐部等组织平台,针对不同居民群体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活动。
理念深入人心
“全民健康社区”初具雏形
从2018年7月开始,每天早晨7:30,在兴围社区中心广场,太极拳的音乐会准时响起。在社康医护人士的带领下,五、六十位老年人汇聚在这里,打拳锻炼,舒展筋骨。这是兴围社区品牌健康活动之一——“晨练太极”,如今已经成为兴围老年人中的“人气”项目。
今年67岁的余福荣大爷家住兴围南片区,每天早晨送完孙子上学后,他总是会和老伙伴们一起来到广场打半小时太极拳。“以前看着别人打太极挺羡慕,自己不会打。去年起,社区搞起了这个‘晨练太极’的活动,社康有专门的老师来教,我就赶紧学了起来。”余大爷对这个活动赞不绝口,“这个活动真是太好了,我自从打太极后,原来肩颈和腰部的酸痛都好了很多,人都站得直了,走路也快了。”
社康中心举办的“穴位拍打操”课堂也深受居民的喜爱。居民马业珍阿姨就是这项健康活动的铁杆粉丝。“每个周二和周六下午,我都会风雨无阻地来社康学穴位拍打操。这个太实用了,学会了平时在家就可以做保健,绿色诊疗不用吃药还效果好,不但自己做,还能给家里其他人做。”
马阿姨兴奋地说道,社区里其他的健康活动,她只要有空也积极参与。“老年人免费体检是必去的,社区每个季度组织的户外健康徒步活动我也经常参加,平时社康微信群发的健康知识,我都会第一时间转发给家人朋友。”
送医送药不如送健康生活理念,兴围社区卫生健康工作的重点,逐渐从面向病人变为面向全体居民,由忙于“被动”治病转向重于“主动”预防,实现了工作思路的转变。在全民健康委员会的组织下,兴围社区健康服务已实现“每月有主题,每周有活动”。据统计,在2018年,该社区共开展健康项目19个、活动81场,参与居民约12000人次;在中医药友好型社区建设中,开展素食与健康、中医理疗和康复、针灸体验班等中医药特色活动共18场,服务社区居民1500多人次;社区还通过“宝安第一课”,完成了兴围小学、楼栋长等急救培训18场,共计培训1005人。
基层卫健服务能力提升了,解决健康问题不用再出社区,居民享受到更多健康红利——我们看到,兴围打造的“全民健康社区”已经开始开花结果。
消息来源:读特
图片来源:读特
编辑整理:深圳市卫生健康发展研究中心
当我国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越走越近,全民健康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道新课题。人人健康,人人幸福,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百姓的期盼。2015年8月,作为全省两个创建区之一,龙华区正式启动全国健康促进区创建工作。经过2年多创建,龙华举全区之力、集全区之智,全员推动创建宣传,用实实在在的创建行动充实当前与时俱进的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理念。在大卫生、大健康的理念主导下,2017年全区居民总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1.11%,提前3年达到了国家提出的预期目标(目标为2020年达到20%),并以全国第二名的成绩顺利通过国家专家组评审,创建工作获得时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司长毛群安的高度评价,他提议将健康促进“龙华经验”在全国推广。
龙华区健康教育所所长吴传安介绍说,龙华区在开展创建试点工作期间,坚持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紧紧围绕“建立长效机制,打造健康场所,营造健康环境,形成健康品牌,提升健康素养”的工作思路,逐步形成健康促进“龙华经验”,建成一批健康促进亮点工程,全面提升龙华居民健康获得感。目前多个品牌健康项目已经深入幼儿园、社区、学校、企业等地,打破“卫生健康部门唱独角戏”的局面,深入实施健苗行动计划,健康场所创建“全面开花”,成功探索出极具特色的“龙华健促”模式。
多部门联动将健康融入日常工作
提起健康教育,不少市民都参加过各类的健康讲座,在多场健康活动的摊位上测过血糖量过血压,然而,几天过后,很多市民完全记不起从讲座和活动中,学到的健康的生活方式知识。
“开讲座、上街摆摆摊做咨询,这是传统的健康教育方式,其效果也越来越小,很多市民也不愿意参加这种活动。如何才能创新健康教育方式?借助全国健康促进区创建的东风,这几年我们探索出了健康教育‘龙华模式’。”吴传安所长表示,在健康中国的建设中,国家提出从以治病为中心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从以前的只关注5%的患者,转变为关注95%的健康人群,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人群的疾病预防上,向市民传播健康教育理念,这也是深圳医改的方向。
“健康工作不仅仅是卫生健康部门的事,不能依靠单兵作战,在龙华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在创建全国健康促进区的过程中,强调部门联动及‘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实现多部门联动将健康融入日常工作。通过组建健康教育网络,开展卓有成效的项目,以项目带动健康工作,提升健康教育的影响力。”吴传安所长表示,在健康教育网络建设中,龙华区横向建立37个创建成员单位组成的健康教育外网,纵向构建由383个单位430名专职人员组成的健康教育内网,形成了由区-街道-社区工作站-居委会-家庭的“五维”健康教育网络。
深圳市龙华区学龄前儿童健康读本课程解读现场
健苗行动让辖区10万名学龄前儿童获益
“看电视,三五米,时间长,视力伤,勤锻炼,生病少,选户外,效果好……”这一段儿童健康素养三字经出自《学龄前儿童健康读本(好习惯,从小养)》(读本),已成为龙华区不少儿童经常诵读的三字经。
“学龄前期是儿童行为习惯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行为习惯将沿用终身,健康从娃娃抓起尤其关键。但健康教育并没有纳入学龄前儿童教育体系中,幼儿园老师缺乏专业系统的健康知识,对儿童的健康教育比较随机。三年前,我们牵头编写《健康读本》,组建了儿童保健、学龄前教育等多个领域的专家编委会。”吴传安所长表示,《健康读本》以深圳市学龄前儿童健康素养20条为基础,以漫画的形式讲述小朋友“康康”和他爸爸、妈妈、老师等发生的健康、安全的生活故事。“我们要将健康教育知识转变为小朋友能接受的内容,在文字上反复研磨修改。”
《健康读本》是龙华区“健康育苗”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也是卫生健康部门和教育部门联动的具体举措,该书出版后免费发放给辖区所有幼儿园在园儿童。为了更好地推动项目开展,去年,龙华启动《健康读本》修订工作,将健康素养知识重新分类、分章节,并增加“适量运动、勿沉迷电子游戏、吸烟危害健康、性别认识”等贴合新时代孩子生活的新内容,此举打破学龄前教育一直以来“无教时、无教材、无教案、无教员”的状态,为全区172所幼儿园幼儿提供系统、专业、综合的健康教育,从2016年至今,已累计超10万名幼儿受益。
“我们将健康素养的三字经编成小朋友的快板节目,还编排健康情景剧、张贴健康标语等,健康素养教育融入幼儿园教学活动中,读本里提到牙齿保护内容,我们还带着孩子走进牙科诊所开展实践活动。”龙华兴茂幼儿园谢老师说,幼儿的健康素养提升不少。在读大班的幼儿家长翁妈妈表示,读本的主角康康成了她和儿子的好朋友。“以前儿子爱吃薯条汉堡,现在他会主动提出要像康康一样,少吃油炸食物,多吃水果蔬菜。”
健苗行动不仅仅让学龄前儿童受益,更是抓住孕育生命、孩子0-3岁、3-6岁三个关键期,分别从出生缺陷、母婴保健、保护牙齿等11个方面进行系统干预,打造生命早期2000天健康模式。“我们预期通过10年的努力,让30-40万儿童受惠于‘健苗行动’,以‘小手拉大手’的形式,形成健康核聚变,辐射至父母、长辈、朋友,甚至其未来子女的新型健康模式,从根本上、长远性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吴传安所长说。
龙华区学龄前儿童《健康读本—好习惯从小养》
打造健康支持性环境
让健康触手可及
“戴上VR眼镜,我身临其境感受到食物在人体的消化过程,在玩人体骨骼的拼装游戏时,我更加形象地了解人体的骨骼架构,这种新奇有趣的方式,让我们在玩耍中学会海量的科学健康知识。”暑期来临,位于龙华区观湖街道的全市首个市民健康体验馆人头攒动,不少市民带着孩子边体验边掌握健康技能。龙华区市民健康体验馆是龙华区创建全国健康促进区常态化工作的重要项目之一,致力于打造成为全市首家示范性健康体验馆、青少年儿童健康素养教育基地、健康教育工作分享交流平台。
市民带上VR眼镜,感受食物在人体的消化过程
健康生活,始于足下;饭后一支烟,害处大无边……漫步在龙华大浪绿道,市民在呼吸新鲜空气的同时,还能边散步边查看沿途的健康指示牌,获取健康知识。“这是一条健康元素满满的绿道,我们可以通过指示牌看到自己前行了500M还是2000M,在驿站还有营养健康方面的宣传栏,边走边休息边了解健康知识。”家住大浪居民彭先生说。
“每天一万步,用步数占领微信封面,健步走已成为市民时尚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健康教育渗透到绿道中,在绿道增加健康标识标牌,然而刚开始我们跑断腿磨破嘴也不被认可,有关部门认为立标识牌会破坏绿道整体风格,我们就说先做2公里试试看,试了之后广受市民好评。”吴传安所长表示,健康绿道的建设也是多部门联动推进的“龙华健促”品牌项目,在全市率先建成首条健康绿道、健康长廊及健康主题公园。
龙华区居民行走在布满健康标识的大浪绿道
目前,龙华区建成绿道等各类体育设施768处,让市民在家门口体验“15分钟健身圈”,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居民由41.90%增加到47.33%。今年起,龙华区将陆续建设妇女儿童健康主题馆、职业病健康体验馆等系列健康主题场馆,让市民在家门口享受到健康教育与促进的公共卫生服务。“我们的精品工程项目还有每年一届中小学健康主题书画比赛等,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探索智慧化的健康教育方式,让市民更多地了解健康教育,不断提升健康素养水平。”
龙华区健康品牌项目活动之一:
中小学生健康主题书画比赛
龙华区依托市民健康健康体验馆打造新一项
健康品牌项目活动:青少年健康科普讲解大赛
消息来源:读特
图片来源:读特
编辑整理:深圳市卫生健康发展研究中心
说起卫生健康监督执法,不少市民并不了解,然而这项执法工作的具体内容,如游泳池的水质是否达标、酒店床单浴巾等卫生是否达标、送到千家万户的自来水是否洁净等,却与每个市民息息相关。卫监执法人员每天出入多个场所,守卫深圳的公共卫生。
在执法过程中,时常会出现矛盾和冲突。近年来,党和国家提出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工作目标,严格规范执法、公正文明执法是重要的一项内容,在“完善执法程序,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的探索上,深圳市卫生监督局大胆创新,形成了一套智慧卫监体系。其中,坪山区扛起了卫生健康监督执法全过程记录的试点重任。
作为全省唯一区县级卫生健康监督执法全过程记录试点单位,坪山卫生监督所制定了执法全过程记录“1+1+2+N”制度体系,创新使用“无声警察”——智能执法记录仪来记录执法全过程。从2016年以来,坪山区用技术化手段实现执法活动跟踪记录,有效固定保存证据,实现执法全过程可追溯,切实保障了当事方的权益,赢得社会各界的掌声。
深圳市坪山区卫生监督所执法人员
到坪山一酒店进行检查
卫监执法文字记录随时回溯难
群众对公正透明执法的呼声大
“在改革之前,我们执法主要采用文字记录和信息系统记录,由于缺乏音像记录这种方式,导致无法随时回溯执法的过程,市民也会认为我们的执法可能存在不公平不透明的情况。”坪山区卫生监督所相关负责人表示,民有所呼,政有所应,坪山区在改革创新的路上,率先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回应群众对公正透明执法的呼声。
用制度将执法进行有效规范,2016年3月起,坪山区卫生健康监督执法全过程记录试点项目建立完善了“1+1+2+N”制度体系,即1个制度《深圳市坪山区卫生计生监督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试行)》,1个办法《深圳市坪山区卫生计生监督执法记录仪使用管理办法(试行)》,2项指引《深圳市坪山区卫生计生监督执法全过程记录工作指引》《深圳市坪山区卫生计生监督执法记录仪使用指引》,N个规范《深圳市坪山区卫生计生监督执法人员着装仪表规范》《深圳市坪山区卫生计生监督执法规范用语》《深圳市坪山区卫生监督所关于规范调查询问室使用管理的通知》《深圳市坪山区卫生计生监督执法全过程记录考核办法》。此外,坪山区还建立了“1+1+2+N”稽查方案体系(1个方案、1个办法、2项标准和N个通报),开发完善了“卫生健康监督执法规范管理信息系统”。
坪山区卫生健康监督执法全过程记录试点项目最大的创新点在哪里?就是让执法公开透明,执法证据有效保留,真实还原立案、调查取证、决定、执行等执法全过程。
“为全方位记录执法全过程,我们运用文字记录、信息系统记录和智能执法记录仪三种方式,其中,智能执法记录仪是我们创新使用的执法设备。”坪山区卫生监督所相关负责人表示,智能执法记录仪的体积如一部手机一般,具有拍照、录像、通话、定位和4G实时传输数据功能,记录仪的原始声像资料必须在2个工作日内上传平台,无法拷贝到执法者的电脑上,有效避免了执法者篡改、删除、复制、传播与泄露。“以前我们只有文字记录,不够直观也无法准确还原现场。有了智能执法记录仪后,执法全过程都能记录下来,执法过程可以回溯,也是执法的一个很好的补充。”
深圳市坪山区卫生监督所执法人员
到辖区某水厂进行检查
“无声警察”记录执法全过程首创基层执法指引提升权威
“你好,我们是坪山区卫生监督所的执法人员,我们这次是例行对酒店进行检查。”日前,坪山区卫生监督所执法人员黄斯丹和汪焕君来到坪山区某酒店大堂,对该酒店的营业执照、人员从业资质以及床单杯具等消毒清洁情况进行检查。
从坪山区卫生监督所出发前,黄斯丹和汪焕君佩戴上了智能执法记录仪,并带上了办公电脑和打印机等设备。在走进某酒店大堂之前,黄斯丹和汪焕君登录智能执法记录仪,开始记录执法全过程。在查阅酒店相关经营资料时,黄斯丹用智能执法记录仪拍摄相关资料,向执法对象进行询问并进行拍摄记录;在消毒清洗间,黄斯丹查阅杯具等的相关清洗消毒记录,检查布草存放场所;而在酒店客房,黄斯丹则检查床单、卫生间等卫生情况。与此同时,汪焕君则用其佩戴的智能执法记录仪拍摄执法人员,以起到互相监督作用。
“我们形象地称智能执法记录仪为‘无声警察’,每一次的执法中,执法人员都会佩戴记录仪。”坪山区卫生监督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没有“无声警察”记录执法全过程时,遇到冲突双方各执一词,坪山区开始执法全过程记录工作试点后,再也没有出现过这一问题。“我们在一次检查中发现坪山有个理发店从业人员没有取得‘健康合格证’,口头告知后逾期不办理,在执法中,理发店的一名工作人员当众撕毁行政处罚决定书,推搡、谩骂执法人员,并把执法记录仪打落摔坏并逃逸。这一过程均被‘无声警察’记录下来,并作为证据交给警方处理,最后该工作人员被警方追逃。”
如何让每一名执法人员都能用好“无声警察”?坪山区首创基层执法指引,通过出台《深圳市坪山区卫生计生监督执法全过程记录工作指引》《深圳市坪山区卫生计生监督执法记录仪使用指引》2项指引,定期开展培训、制作宣传教育视频等方式,执法人员对如何依法依规、如何文明规范执法、着装和言语如何规范都有了明确的指引,提升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
据了解,坪山区卫生监督所一线执法员均配齐执法记录仪,配备率达到100%,使用更加常态化、规范化。今年以来,执法记录仪共录存执法现场录像7000段,完成执法远程实时指挥8次。
深圳市坪山区卫生监督所执法人员
到坪山一酒店进行检查床单换洗情况
坪山经验成全国通用制度模板
公开透明执法对多方进行保护
“对于我们商户来说,我们最担心乱执法、不透明,坪山的这支执法队伍越来越专业,每次上门检查都不会给我们添麻烦,他们是在真心帮助我们合法经营,有时候检查出一些小问题,我们及时改正。”坪山某民营社康中心工作人员说,社康中心还安装了“无声警察”的延伸设备——医护人员在岗监管设备,社康中心的大堂安装有一个电子屏,该设备的AI人工智能人脸识别技术,可及时发现不具备执业资质的医护人员。
此外,坪山卫监执法点还遍布医疗机构、游泳池、美容院等3000多个监管场所。每一次的执法行动中,两名执法人员分别佩戴一部执法记录仪,同时告知执法对象现场有两部记录仪,这样对执法对象和执法人员都是一种监督,形成威慑,从而让执法更加公开透明规范,有效保护双方的权益。在这个过程中,坪山区卫生健康执法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无一起因为执法行为不规范引起的投诉,有效减少涉案信访、投诉,提高了坪山区卫生健康执法公信力和执法安全水平。
坪山区卫生健康监督执法全过程记录试点工作,探索建立和完善的执法规范管理信息系统及执法记录仪使用规范等“坪山经验和模式”,先后被深圳市、广东省卫计委和国家监督中心确定为深圳市、广东省和全国卫生健康执法全过程记录通用制度模板。
消息来源:读特
图片来源:读特
编辑整理:深圳市卫生健康发展研究中心
上有二老/四老(双独家庭),下有两小,年迈的父母行动不便且有慢性病,这样的养老焦虑曾困扰着不少中年人。由于当今人口高龄化的不断加剧,卫生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社会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仅以医院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已不能满足多样化的社会医疗护理要求。家庭病床作为新生力量,成为了医院病床的补充与延伸,光明区从2014年开始改革创新,率先在全市开展家庭病床服务试点工作。
近5年的实践证明,家庭病床实现了患者看病不出门,取药不排队,避免了一人治疗、全家跑医院的劳累。家庭医生定期按需上门提供诊疗服务,缓解了医疗资源总量不足的困难,破解了老人老无所“医”难题。近两年,光明区又率先探索“医康护养”一体化养老新模式,形成了以社康中心为依托,家庭病床为抓手,光明护理院和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三融合的“医康护养”新模式,有效改善了居家养老的焦虑。
“赶考”永远在路上,为把“医养结合”金字招牌擦得更亮,让老人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光明区将继续用改革创新思维寻求突破,打造令群众更加满意的光明改革样本。
老年人的养老有了医疗保障
在光明区东周社区木墩新村,70岁的郭阿姨刚刚做了肺癌手术,在医院住院一段时间后回家调养。而郭阿姨的老伴蔡伯今年76岁,心脏安装了起搏器,夫妻俩非常需要专业的医疗照护。建立家庭病床后,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光明)东周社区社康服务中心主任李展宗和黄秀銮护师,每周一次常规上门访视,为蔡伯、郭阿姨进行护理和送药。平时郭阿姨出现身体不适,打一个电话就有家庭医生及时上门服务。“我们都是老病号,之前经常需要跑医院,家庭病床服务帮我们解决了看病、住院、拿药等问题,建床2年以来,我们的心里更踏实了,感到更幸福了。”两位老人感慨地表示。
在光明区,像郭阿姨这样享受家庭病床服务的居民并不少。但早在2014年之前,光明区老年人居家养老,还不能享受专业医疗服务。
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光明)东周社区社康服务中心主任李展宗和黄秀銮护师驾驶家庭医生专用车,到光明区东周社区木墩新村建立家庭病床的居民家中访视。
“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多催生了养老服务需求,目前,光明区60岁户籍老年人占9.4%,大部分老年人是慢性病患者,他们有着极大的医疗需求。光明区养老院床位仅有416张,养老床位严重不足,养老工作面临巨大压力。”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党委委员、社管中心主任表示。为了满足民生需求,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光明)强化医改牵引,充分挖掘社康中心“全覆盖”潜力,转变社康卫生服务模式,先行先试,着力“微改革”,积极构建医养服务新模式。
2014年8月6日,光明区家庭病床服务正式启动,这意味着老年人的养老有了医疗保障。目前共建家庭病床4040张,床位覆盖31个社区,有效缓解了医院床位紧张局面。从治疗效果看,经过平均建床日51天,稳定好转的病人接近80%,其中稳定的达到45.9%,好转的达到32.8%,效果明显。家庭病床患者和家属满意率达98%,达到了预期社会效果,现已作为社区家庭医生服务项目之一。
多措并举实现医养结合规范化管理
每一次上门访视患者前,李展宗和黄秀銮都会穿上社康为他们特别定制的衣服,再提上黑色的家庭医生巡诊箱、便携式血糖检测仪等“装备”,开着贴有家庭医生服务标识的小车上门。“家庭病床服务也需要考虑到患者的感受,医护人员统一着装并携带巡诊箱,能给患者一种温馨而专业的形象。”
在最近的一次日常探访中,李展宗和黄秀銮来到郭阿姨家中,为郭阿姨量血压、测血糖、心肺听诊,为其普及康复知识并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同时为蔡伯配送一周的药品并按天摆放好。“家庭病床服务真的好,他们多次救了我的命。李医生发现我体检的胸片上有结节,建议我尽快到专科医院进一步诊治,让我及时做了右上肺腺癌切除术,术后回到家中休养。黄秀銮和李展宗发现我在家走路都会喘息,通过查体后基本确定是肺部感染,为我转诊大医院开放了绿色通道。”郭阿姨说,他们现在已经离不开家庭病床服务了,每一次建床50多天,医保报销后,平均花费在500元左右。
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光明)东周社区社康服务中心主任李展宗和黄秀銮护师定期到居民家中探访。
在光明区家庭病床服务规范上,医护人员定期上门开展家庭护理、代配中药西药、插胃管、绿色通道转诊、会诊等服务项目,为患者家庭普及营养健康、康复技能等知识,提升居民的健康素养。
要达到高水平的服务质量,光明区人、财、物的大力支持,形成了一套家庭病床“建”和“管”的规范模式。通过“建”提高服务覆盖率,光明区现已实现家庭病床服务全覆盖;通过“管”提高服务质量,国科大深圳医院社管中心家庭医生办通过和医院联动,联系专家家访和会诊,实行三级查床制度,为全科医学门诊上转或下转病人开放绿色通道,延续健康管理。同时,光明区开通免费服务热线和微信平台,24小时接受患者咨询和转诊服务,与居民家庭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服务关系。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光明区多次组织社康骨干赴外地学习培训,以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
在制度规范上,光明区2014年出台了《光明新区实施家庭病床服务项目工作方案》《光明新区家庭医生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光明新区社区家庭病床工作手册》等规章制度,对家庭病床巡诊、建床、会诊、护理、撤床、评估等制定出明确规定,确保家庭病床服务高效、规范、顺畅。
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光明)医护人员为辖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老人开展健康讲座。
社康服务延伸至家庭、社区及机构
“走进他的家,走进您的家,小小出诊包,让爱来装满它。不分日夜、秋冬春夏,家庭医生,服务千万家。”这一首《让爱进您家——家庭医生之歌》由社康医护人员自行作词作曲演唱,也是家庭病床服务的真实写照。
家庭病床服务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被群众誉为“接地气”的改革,经过5年多的探索和努力,已经是比较成熟的光明样板。
此外,光明区老人除了居家养老,还会到养老院、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养老,医疗需求同样出现在社区和机构。“依托社康中心,我们将家庭病床服务经验复制到光明护理院和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让老年人同时获得‘医’和‘养’的照护。”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光明)党委委员、社管中心主任邱德星表示,2017年5月,全市首家公立医养结合护理院——光明护理院正式开业,解决了光明区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治疗和护理问题,破解了养老机构老无所“医”难题,减轻了患者家庭负担。2018年,光明区探索与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合作,为社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的医养结合服务。
以社康中心为依托,将服务延伸至家庭病床、光明护理院以及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光明区通过这一改革,构建光明“医康护养”养老新模式。“为让这一基层改革创新举措永葆生命力,我们提出用党建引领业务发展,开展了基层党员医护人员演讲比赛、党支部宣教健康义诊等系列活动,通过思想教育提升医护人员职业归属感,实现疾病管理向健康管理转变,不断提升光明区老人养老的获得感。”
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光明)医护人员为光明护理院老人提供医疗服务。
消息来源:读特
图片来源:读特
编辑整理:深圳市卫生健康发展研究中心
鼓励和扶持社会办医,满足百姓多层次就医需求,是深圳医改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内地首家港资独资医院,深圳希玛林顺潮眼科医院(以下简称希玛眼科)是深圳引入多元化社会办医资源的一个典范。
经过六年多的国际化精准医疗实践,希玛眼科给内地带来了专业化和国际化程度更高的医疗服务,为公私医疗服务双轨并行提供了具有示范性作用的可行模式,树立了深港医疗融合发展的成功范例。
近日,在2019第四届中国大健康产业升级峰会上,深圳希玛林顺潮眼科医院获得了“最佳非公医疗创新企业”奖。
推动两地医疗融合
一位香港名医的家国情怀
希玛眼科的创办人,是香港名医林顺潮教授。林顺潮教授曾担任香港中文大学眼科及视觉科学系主任,是眼科研究和医疗领域的专家,被视为亚太眼科界主要领军人之一。他还是亚太眼科医学会首位华人会长、香港和世界十大杰出青年、亚太眼科学会最高成就奖获得者,连续三届荣登世界眼科界100强(2018年中国唯一上榜者,排名第18名)。
2008年,当选为第十一届港区全国人大代表的林顺潮,很快接触到国家轰轰烈烈的“新医改”。“内地不但有公立医疗服务,也鼓励私立医疗服务发展,两者双轨并行,互补不足,这是国家医改的大方向。”林顺潮开始萌发来内地办医的念头,2013年在CEPA政策安排下,他在深圳创办了内地首家香港独资眼科医院——深圳希玛林顺潮眼科医院,希望能把香港与国际接轨的医疗技术以及服务和管理经验带到内地,为国家的医改提供探索的经验。
作为首个北上“吃螃蟹”的港医,六年的探索,林顺潮克服了两地文化、制度等各方面差异,成功将国际先进的治疗技术和成熟的港式服务引进内地,并积极推动两地医疗融合。他创办的深圳希玛林顺潮眼科医院不仅被业内视为港医“北上办医”的成功标杆,也成为了内地民营医疗的新标杆。
目前,除深圳外,希玛眼科已将国际化的先进技术和创新医疗服务辐射到了北京、昆明、惠州、上海等地,下一步还将重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全面布局,继续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医疗发展。
治病更关怀人
一家服务港味十足的眼科医院
林顺潮教授为病人讲解眼睛检查报告
在深圳希玛林顺潮眼科医院就医过的患者,都说,这是一家与众不同的医院。这里的就诊模式“港味十足”。
林顺潮倡导回归医疗本质,从医三十多年坚守临床一线,关注病人本身的需求,力推以患者为中心的绿色医疗服务。在希玛眼科,医生不只是治病更要治人。他曾表示,香港医疗与国际同步,是香港核心竞争力的代表之一;希玛的医德医风是香港医疗核心价值的体现。
希玛医生为手术后的病人复查眼睛
希玛眼科引入了四大港式医疗服务模式,改变了内地传统的就医模式:
一是预约就诊·免约并行的预约模式,既为患者的分诊及检查缩短就诊时间,又满足了临时求诊需求。
二是打包收费,推动合理收费。与内地医院传统的按项目收费不同,“打包收费”将单病种手术费用打包到底。患者在确定病情和诊疗方法的同时也清楚了费用标准,杜绝了医院无端增加收费的可能。
三是“一站式”人性服务,更注重医患沟通。希玛为患者提供眼科全科一站式诊疗服务,同时也更注重与病人及其家人沟通。比如,在手术前充分、详细地解释手术方案;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叫病人的名字并与病人语言交流至少5至10次,询问患者在手术台舒不舒服,以放松病人心情、增加病人信心,让手术更安全。
四是日间手术,缩短住院时间。“在香港,90%眼科手术是日间手术。”林顺潮教授表示,日间手术对于患者来说,不仅能减少住院费用,更能减轻心理压力,因为一般人感觉不用住院就不是大手术,家人也不用特别请假照顾。希玛眼科通过开展微创手术、提高麻醉技术以及转变医疗服务模式推行日间手术,大大节省了患者的时间和费用,满足更多患者的就医需求,提高了患者就医的安全感、信任感及满意度。
六年多的探索和推广,希玛的四大“港味”服务也给内地医改提供了成熟经验的借鉴,如今内地很多医院也都在推行这些服务模式。
打开一扇“国际窗”
一家倡导精准医疗的明星医院
曾在报社工作的李女士,在体检中被查出左眼黄斑前膜,被告知这种病发展进程因人而异,没有对症治疗的药物,手术风险很大,成功率只有10%,一般不主张手术,只能静观其变。老父亲因为黄斑病变和眼底出血在68岁时双眼失明,因此她对于这种眼病充满了恐惧。
到深圳希玛就诊时,林顺潮告诉她:“其实只要能及早发现,并适时接受手术,患上黄斑前膜也不可怕。”通过定期观察,李女士的左右眼的黄斑前膜病变恶化很快,林顺潮医生团队通过微创方式进行玻璃体切除术;除了精确剥除黄斑前膜外,还采用了国际先进技术,剥除内置膜,以减低黄斑前膜复发的机会。同时采用特别的染色素把内置膜染色,增加其能见度,大大提高了手术的安全系数。手术后李女士的视力恢复正常,从双眼险遭失明到复明如初,她赞叹:“希玛眼科医院,在深圳打开了一扇国际窗。”
其实,手术过程中每一个细节的精准也正是林顺潮创办希玛的初心。针对疑难眼病,希玛眼科秉持“精准医疗”的国际理念,摒弃千篇一律的手术方式,以玻璃体及视网膜、青光眼、黄斑病变等疑难眼底病和小儿眼病诊治为重点,为就诊患者提供“私人定制”诊疗方案,同时,从香港和海外引入资历深、技术高和经验丰富的眼科专家组成医院明星团队,并联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专家打造疑难眼病中心,帮助很多黄斑前膜、黄斑裂孔、复杂性视网膜脱落等复杂眼病患者重见光明。
提高公众满意度
一条搅动内地民营医疗的“鲶鱼”
一直以来,民营医疗存在的乱象,让患者对民营医疗产生了极大的不信任。
秉承“国际水平、港式管理、优质服务、合理收费”为宗旨的“希玛模式”,无疑是一条搅动民营医疗的“鲶鱼”,重新给民营医疗定位,重塑民营医疗的诚信高端形象。
希玛的外籍医生尼斯特到社区为老年人检查眼健康
在希玛,一切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便捷的就医流程和绿色诊疗收费,提高了患者就医的安全感、信任感及满意度。多年来,在深圳市的医疗卫生公众满意度榜单中,深圳希玛眼科一直保持名列前茅。
在资本市场,2018年1月15日希玛眼科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正式上市。作为中国香港及内地领先眼科服务提供商,希玛上市前后一直受到热捧,其模式也受到了马化腾等基石投资者的认同。
虽然是民营医疗,但是希玛甚至比公立医院还热衷公益慈善。从1997年林顺潮参与的“健康快车”香港基金活动,到希玛眼科和亮睛工程联手开展的“小儿白内障光明行”、“儿童斜视救助大行动”、“深港贫困长者白内障光明行”、“关爱白化病患儿眼健康行动”等公益活动,为上百名贫困眼疾儿童和老人提供了免费救治,帮助他们重返光明。
在内地扶贫、从医十多年的经验,也让林顺潮见证内地医疗环境的全面提升。“从患者对眼疾的认识、愿意接受手术的程度、对手术的需求,再到政府对基层医疗的支援,以及业界自身高水平发展,都提升得很快。”林顺潮表示,未来希玛眼科还将全情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加入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建立统一的医疗服务标准和完整的港式医疗服务管理体系,为国家新一轮的医疗改革贡献力量。
消息来源:读特
图片来源:读特
编辑整理:深圳市卫生健康发展研究中心
早在2014年以前,各式各样的报表令龙岗区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龙岗区二院)的社康医护人员焦头烂额,该院拥有30多家社康中心,分布在布吉、吉华、坂田街道,系全市拥有社康中心最多的公立医院之一。医护人员每一天的工作时间已被患者挤得满满的,然而还有一项令他们焦虑万分的工作——完成一堆的填表任务。各种各样的报表填完还要发到不同的邮箱,一不小心还可能发错邮箱。与此同时,医院管理团队每个月跑遍辖区各个社康中心,疲于奔命,只为了收集整理核对各类社康报表。
2014年,在“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框架下,一种“交警开单式”的社康绩效管理系统正式启用,标志着龙岗区二院社康绩效管理迈向了智慧新时代。医护人员的日常工作细化为一个个加分减分项目,工作绩效一目了然;医护人员和管理团队在一个系统里,就能通过智能勾选的方式填表。“数据多跑路,大家少跑腿”,逐渐成为龙岗区二院的一种新常态。
(社康绩效管理系统培训现场)
人工收集38家社康报表需要点击鼠标2280次
“业务报表、慢病报表、儿保报表……一个月近60个报表,除了要填写还要发送到不同的邮箱,因为不同报表由不同部门收集,我们常常称自己是‘表’哥、‘表’妹。”深圳市龙岗区第二人民医院长龙社康中心护理组长罗权芳说,这些报表占用了他们太多的工作时间,让他们抽不出更多时间服务患者。
龙岗区二院社管中心公共卫生管理办主任练志芳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以医院工作人员收集医保报表为例,每家社康要填6张报表,龙岗区二院下设38家社康中心,如果人工从邮箱上收集报表,总共最少要点击鼠标2280次。具体来说,工作人员要点击鼠标:邮箱查找76次—进入邮件38次—下载684次—打开报表228次—选择228次—复制228次—选择456次—粘贴228次,一个人需要连续工作6个小时才能完成。“实际上由于网络原因和查找比较耗时,通常一天都完成不了,关键是你的手和眼睛受不了。”
终结繁琐工序、趟过填表“通天河”,龙岗区二院在推动社康绩效管理系统建设上,下足了功夫。
社康医护人员给一名患者看了病如何算绩效?服务了一名慢性病患者该怎么算绩效?给一名宝宝打预防针又该如何算绩效?检验人员、药剂人员如何算绩效?如何将这些复杂的医疗保健工作进行数据化?同时让医护人员和管理者从一堆的表格中解放出来。2011年,龙岗区二院时任院领导任命原院办主任许奕为社康中心绩效改革领导小组负责人,统一指挥协调全院社康中心绩效事项。他带着社康管理团队系统收集了2009年至2011年3年全院各社康中心的所有数据,并到宝安、南山区多家社康中心取经,就想着能做出一个好的、兼顾社康中心6大功能,能充分调动社康中心工作人员积极性的绩效管理方案。经过夜以继日的数据分析,在其儿子许俊彦(中山大学数学学院毕业、留美数学博士)的大力帮助下,龙岗区二院社康绩效管理方案2012年春节过后不久终于破茧成蝶,并有力地促进了全院各社康的工作。
然而,没有先进的计算机基础系统作支撑,让“数据多跑路,大家少跑腿”显然是无法实现的。
2012年4月份,在龙岗区二院一线临床工作14年,没事就爱写代码的练志芳主任从许奕主任手中接过了社康绩效管理系统研发接力棒。“他每天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下班后常常在家里写代码到凌晨,通过不断调试,耗时1年写出了基础系统,程序编码就达十多万行。”
(龙岗区二院医生练志芳操作社康绩效管理系统)
用上智能收发管理系统最快1分钟可搞掂报表
在说到这种“交警开单式”的社康绩效管理系统的建设工作时,练志芳十分自豪。他提到,龙岗区二院下设的38家社康均使用了该系统,并作为深圳市的亮点项目报送广东省再至国家卫健委,在全市医疗卫生大会上作了经验分享,吸引了全市多个区来学习取经。练志芳由于开发社康中心绩效系统成绩显著,于2017年成为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健康医疗大数据基层应用专委会委员,大家都啧啧称赞!
据练志芳介绍,社康绩效管理系统有8大功能模块,分别是绩效数据获取、绩效统计、社康质量自评、社管中心季度质量评估、业务考核、人事管理、智能报表收发管理、电子文件柜模块及其他辅助模块。
社康绩效管理系统最大的亮点就是,创新采用简便高效的“交警开单式”的评估方式,将《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整体管理评估指标》,按照“存在问题、督导意见、扣分、分析原因、整改措施”等细化成一条条扣分点,评估社康存在问题时,只需要将发现的问题点击上去就可以。就像交警开罚单一样,现场可以实现统计评估分值,打印评估报告。而在以前,社康需人工纸笔记录,再一个字一个字输入电脑,工作人员再汇总编辑成一份评估报告,费时费力且很难现场出评估报告。如果同一个问题点反复出现,以前需要人工手动统计,现在系统会有红色字体提示,也能看到哪几家社康存在这个问题。系统还可以将问题由高到低排序,为管理团队制定应对措施提供依据。
“有了这个系统,我们可以用智能报表收发管理系统,自动接收下载统计每个月各个社康发送的业务报表、医保报表、慢病统计报表、疫苗计划表、计划免疫工作量统计报表等,网络快的话,1分钟就能搞掂,再也不用像以前一样花费一两天时间下载统计报表,也不用点击鼠标2280次。”练志芳表示,该系统可以随时增加报表,一键下发到各个社康,一键自动智能接收统计,还会自动提醒社康按时发送报表。
不再做“表”哥“表”妹变身居民健康“守门人”
有了社康绩效管理系统,龙岗区第二人民医院以及社康医护人员从繁琐的填表中解放了出来,再也不用做“表”哥“表”妹,他们摇身一变成为居民健康“守门人”。
下午4点半的龙岗区二院长龙社康中心依然熙熙攘攘,数十名家长带着儿童正在等待接种,医护人员为儿童做接种前常规体检,接种完毕后,护士再为家长做疫苗接种后的健康知识普及。
“每天早上7点50分,我们就开始了一天忙碌的工作,收费、发药、做雾化等。每逢周二、周四和周六接种日,查对冰箱冷链温度、登记、拿着处方单跟家属核对接种疫苗信息、家长签名、注射、向家属普及接种注意事项以及观察等健教工作,和医生核对并清点完疫苗数量后,我们就登录社康绩效管理系统填写报表,这个系统操作简单,节省了我们大量的宝贵时间。”罗权芳说,工作效率提高了,他们可以给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等老年人或慢性病患者做健康教育,更积极主动投入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中,提升居民健康素养。
消息来源:读特
图片来源:读特
编辑整理:深圳市卫生健康发展研究中心
“互联网+医疗健康”无疑是近年来医疗界、产业界、投资界关注的一个热点。但是与其它互联网生态相比,互联网的健康生态发展相对滞后。
作为双创之城的医疗“老大哥”,深圳市人民医院早从2013年3月28开始,开始尝试用“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思维来探索解决医改中的难题。
2013年,在深圳国家超级计算机中心协助下,深圳市人民医院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第一家基于云平台的网络医院,线上与线下相结合,院内与院外相结合,虚拟与现实相结合,不断创新突破,开创了全程医疗服务的新模式。
网络医院作为院内的信息枢纽,借助大数据、物联网技术,把“入院前+在院中+出院后”,“诊前+诊中+诊后”,“检前+检中+检后”串联起来形成闭环,将医院服务的半径从院内延伸到院外,填补了过去体检后没人管,门诊后、出院后无人理的医院服务的空白,实现了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的医改新理念,形成了以“指导患者合理化就医+提供全程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为主要服务内容的医院、社区、居民的三级服务体系,促进了分级诊疗。
“院内+院外”重构就医全新路径
深圳市人民医院网络医院平台包含“就医全流程管理系统、疾病监测干预连续跟踪系统、延续服务管理系统”三大应用系统,全面覆盖了院前、院中、院后全流程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体系建设。
在院内,系统对接门诊、住院两大医疗业务,将传统的线下就医流程进行优化并导入到线上,创新推出“一步挂号”、“一键支付”、“一步取药”的“三一”便民服务,重构就医全新路径。
患者只要打开手机,通过网络医院APP、微信公众号等,智能导诊、自助预约、在线候诊、自助支付、报告查询等掌上全解决,少跑腿、少排队,缩短在医院的等候时间,提升就医体验。
在院外,通过七大连续跟踪服务管理平台和延续服务管理系统,医院将服务延伸到诊后及院外,延伸到社区、家庭、企业。延续服务部建立了12支专科服务队:老年专科队、神经内科队、内分泌科队、脊柱外科队、泌尿外科队、产科队、儿科专科队、新生儿科队、肾内科队、神经外科队、网络医院队、肛肠外科队,将三甲医院优质、专业的医疗护理服务带到了有需要的患者身边。
连续跟踪服务管理平台能够根据医生要求自动筛选出需要跟踪干预的人群,定制连续跟踪方案,在连续跟踪过程中记录患者的病情反馈,使医生了解患者在院内、院外治疗和康复的信息,提供有效建议。
健康小屋是网络医院在院外的健康服务终端。医院在团检企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建设健康小屋,配置各种先进的生命体征数据采集器,群众可随时到健康小屋进行健康监测,数据实时传输到网络医院,由专业医生给予指导,实现健康管理不出户、不出社区。健康小屋与网络医院的互动将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资源整合起来,对大量的需要监护、而无法纳入医院服务的慢病人群进行院外健康管理;并对有需要治疗的病人有序引导回医院,形成一个完整的服务体系、闭环的流程系统。
“互联网+整合式”全病程
专病健康管理
2018年8月24日,深圳市发改委正式批准了深圳市人民医院网络医院申请的慢病电子长处方、健康咨询指导、健康跟踪管理和智能穿戴远程监测等4项收费项目,“互联网+健康管理”在三甲医院不能收费的困局终于有了突破。
2019年6月3日,深圳市人民医院网络医院率先在全国实现了“互联网+整合式全病程糖尿病/高血压专病健康管理”创新支付,开出了全国第一张真正意义的“互联网+专病健康管理”发票,开启了我国三甲医院对专科疾病患者进行线上线下、全周期、全方位的管理的新时代,被业界称为是“互联网+健康医疗”史上“里程碑”事件。
(全国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专病健康管理”发票)
拿到这张发票的患者是一位60多岁的男性,体检时发现血糖偏高、血压高、血脂和尿酸异常,还有轻度的电解质紊乱。他预约了深圳市人民医院网络医院名医中心内分泌科的糖尿病/高血压专病管理团队。内分泌科的贾黎静主任评估后发现,他的健康问题主要由服药不规律和不良生活方式引起。与健康管理师、营养师、运动师为其进行综合评估后,开出了一张线上健康管理的处方:专科管理团队将以三个月为首个周期,为患者提供线上健康咨询指导、健康跟踪管理、智能远程血压监测等服务,一共收费2850元。
“这个处方是药物治疗处方没办法比的。”贾黎静说。糖尿病、高血压病为慢性病,在长期治疗的过程中,药物治疗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一旦用药物治疗,患者吃的药也会越来越多。而这个模式可以让医生真正深入到患者的日常生活中,通过定期的线下门诊和连续的线上健康指导,改变他们不良的生活方式,让患者少用药或不用药,达到真正管理好健康的目标。
据悉,内分泌科通过这种方式试点管理的230多个“糖友”患者,整体血糖达标率达到了80%,远远高于全国血糖30%的平均水平。
目前,深圳市人民医院网络医院“互联网+整合式全病程专病健康管理”已形成了一套可良性运营、可复制的运营模式:建立了院内统一数据平台,建立了院内通畅的支付系统,以大医院实体为依托,以网络医院名医中心专科专病健康管理为突破点,专家团队为病患提供全生命周期关爱及专病健康管理服务。这个模式,补全了互联网+医疗的几大缺口,构建了真正的互联网大健康生态,在国内开了先河。
将“实体医院的健康管理服务搬到网上去”!深圳市人民医院网络医院主任陶红介绍说,与其它互联网+健康医疗所不同的是,网络医院是采用的是“线下+线上”的闭环方式:专家看病评估、开药在线下,医患交互跟踪管理在线上。“这种闭环的形成有效地解决了患者信任度不高、黏性不强的互联网+医疗的痛点,而且也更符合患者就医的习惯和保障医疗的安全性。”
“名医中心+远程医疗”
分级诊疗新突破
优质医疗资源,特别是名医资源总“紧俏货”。如何更好地把名医资源用到刀刃上,最大化地满足患者需求?深圳市人民医院网络医院创建名医中心,同时推出远程疑难病多学科会诊中心,构建分级诊疗金字塔的医疗顶端。
名医中心主要解决疑难杂症;对于慢病、多发病、恢复期患者,网络医院通过组建专科医生、全科医生和健康管理师阶梯团队,通过疾病连续跟踪管理平台,对患者实行“连续性服务、全程管理服务”,让其安心分流到二级医院、基层医院就诊。
以糖尿病患者为例,平时在社康就诊看糖尿病,一旦出现糖尿病严重并发症如糖尿病足,社康、二级医院可以和深圳市人民医院糖尿病足名医中心团队联系,得到深圳市人民医院糖尿病足名医中心团队的多学科会诊,给出解决方案。
依托网络医院平台,市人民医院整合各学科专家资源,正在建设远程影像诊断中心、远程病理诊断中心、远程医学教育中心、远程疑难重症诊疗中心、远程手术示教中心、远程监护中心、远程预约中心等十大远程诊断中心,对全市疑难病进行多学科疑难病会诊,打通医疗机构间分级诊疗与双向转诊、重症危重住院患者转运、远程会诊、信息共享的绿色通道。进一步改善区域间医疗资源配置不均的问题,提高整个医疗体系的运作效率。
不仅门诊病人,手术病人也实现远程医疗服务。2019年3月12日,深圳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鲍世韵教授名医中心团队与“三名工程”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董家鸿院士团队,在全球首试5G+MR(混合现实)+AR(增强现实)协同远程手术。
“隐形医疗保健跟踪网”可覆盖
全人群全生命周期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为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实现从胎儿到生命终点的全程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
深圳市人民医院网络医院已构建了提供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系统连续健康服务的“隐形医疗保健跟踪网”。截止今年7月,网络医院注册用户已达194万人,2018年全年累计88万人提供出院后、门诊后患者、体检后人群异常数据连续跟踪服务、科学就医指导、网络查询、健康咨询、热线接听等服务,日均服务量2640人次,常见老年慢性病(糖尿病、高血压)连续跟踪管理6万人次。
2016年癌症确诊病例49人次,2017年癌症确诊病例79人次,2018年癌症确诊病例92人次,网络医院对体检后人群提供的连续跟踪管理,则有效地保障了癌症的早期发现和治疗,仅此一项为社会累计节约医疗经费2265万元。
深圳市人民医院网络医院的模式,在全国起到了示范意义。2015年,该院荣获国家“2015年度创新服务示范医院”称号;2016年,又获得“最佳创新互联网医院奖”;2017年获广东省卫计委授牌为“互联网+医疗创新平台建设单位”、“广东省智慧医院建设单位”;2018年荣获广东省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示范医院;2019年荣获“深圳市医学创新平台建设项目”。
消息来源:深圳特区报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编辑整理:深圳市卫生健康发展研究中心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医院住院楼是一个让人心情压抑的地方:刺鼻的消毒水味、行色匆匆的医生护士、病床上呻吟的患者、心情沉重的家属……然而,在深圳市儿童医院,却有这样一个特别的地方。这里的房间布置成暖暖的黄色,家长和孩子在这读绘本、画画、做手工、玩游戏,甚至办生日会。贫困的家庭,还可以通过空间,获得外界救助。
这里,就是著名的深圳市儿童医院·Vcare关爱空间。这是国内首家以医院为载体的公益服务体验港、儿童医疗救助公益信息港。这一创新做法,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2017年,深圳市儿童医院·Vcare关爱空间项目获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铜奖。
患儿家庭的心灵“休憩站”
在枯燥的住院治疗期间,每一个关爱空间,都是患儿最喜欢去的地方。在血液肿瘤科病房住院时,5岁的患儿乐乐每天下午都要去关爱空间。这里有故事书、漫画本、动画片、各式各样的玩具,还有同龄的小朋友。每周,空间的社工姐姐们还会精心设计主题活动。
乐乐第一次去空间时很害羞,自己玩了一会就回病房了。不过,这之后每次空间快要开放时,她就守在门口了。她喜欢玩拼图,喜欢画画。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她渐渐开朗起来,和志愿者哥哥、姐姐们打成一片,有时竟还为一点奇怪的想法,追着大家问个不停。
“姐姐,你可不可以再开放一百小时,开到我出院?”到第三天傍晚,空间快要关门时,乐乐有些闷闷不乐。她告诉空间的社工姐姐,“明天我就要出院了,出院就不能过来玩了。”小家伙非常不舍。
又感动又高兴的社工想了个好主意,“你和姐姐一起画一幅画,让画代替里留在这里,陪伴你喜欢的玩具和朋友,好吗?”乐乐高兴地答应下来。现在,空间社工只要一抬头就能看到乐乐留在这里的画作,也常常想起她天真无邪的笑脸。
像乐乐这样离不开关爱空间的住院孩子并不少见。记者在8楼腾讯·Vcare关爱空间张贴的活动安排表上看到,除了每天上午的自由活动,从周二到周日,每天下午空间里还精心策划了主题活动:有面向孩子的绘画课、手工制作课、老师读绘本等等,也有针对家长开展的亲子知识课堂、护理课堂等等。“这些活动深受患儿家庭的欢迎。”社工刘熙熙告诉记者。
如今,像这样面向患儿的Vcare关爱空间在深圳市儿童医院已经有9个,分布在全院的各个住院病区。院方介绍,Vcare关爱空间从创办开始即采用"1+1+N"的运营模式,是一种由政府部门、医疗机构、媒体、社会组织、企业等社会各界力量等共建的新型公益服务项目模式。即:1家爱心冠名企业资助1个空间的运营经费,挑选1位专业社工负责空间的日常服务管理,同时吸纳心理专家、志愿者团体、教育机构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激发社会活力,形成了“N次方”的巨大能量。
截至目前,共有腾讯等10家爱心企业、2个社团、20多家社会组织参与,5000多名志愿者提供超过12115小时的公益服务。这里,成为了患儿家庭一个心灵的“休憩站”。据统计显示,2014年Vcare关爱空间开设至今,已持续安全运营1391天,累计接待20.89万个患儿家庭,为住院的患儿和家长开展类活动10034场;91.26%的家长表示“孩子到空间活动后压力减轻很多”,89.3%的家长表示“参与服务后精神压力有不同程度的减轻”。
为贫困孩子搭建帮扶“桥梁”
Vcare关爱空间的另一项重要功能,就是搭建贫困患儿求助和医治的公共信息平台,进行救助信息对接发布,鼓励、发动、吸纳社会各界,共同为贫困患儿的治疗提供帮扶。
来自贵州贫困山区的患儿小皓今年6岁了。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他已经在深圳市儿童医院进行了多次手术和治疗。小皓妈妈激动地说,“多亏了儿童医院医生精湛的医术,以及医院医务社工的爱心帮扶,孩子才能够重获新生。”
2016年11月,4岁的小皓在父母的陪伴下来到深圳市儿童医院。掀开孩子衣服检查时,医生惊呆了,孩子的右腹部涨得像鼓一样大,且皮肤颜色黝黑,体表温度极高。泌尿科李守林教授医疗团队最后确诊:右侧腹部及阴囊巨大血管瘤伴动静脉畸形。
专家团队迅速为小皓确定了手术方案。然而,不菲的手术费用,却让这个经济贫困的三口之家为了难。小皓爸爸在建筑工地做小工,妈妈在家务农,全家所有积蓄仅有2万元,千方百计借了4万元后,才带孩子来深圳治病。十几万的治疗费用,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
小皓的病情已经很严重,治疗刻不容缓。一筹莫展的小皓妈妈,来到Vcare关爱空间寻求帮助。“我们迅速跟进了这个案例,发现患儿家庭十分贫困,而且他还要进行多次手术,确实有很大的经济困难,所以我们很快将小皓转介给了医院的医务社工同事。”一名关爱空间社工介绍,由于小皓的病没有相应的救助项目可以直接进行申请,医务社工向医院社工部报告后,社工部积极对接公益组织、社会力量,最后为他找到了包括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飞扬971电台等在内的5家组织机构,对他进行资助帮扶,基本解决了孩子前期两个大手术的费用。
小皓此后仍需要持续治疗,医药费缺口仍然很大。为了保证孩子的长期治疗效果,2018年,医务社工再次为他们链接医疗救助资源,为孩子争取到了持续的帮扶救助,帮小皓顺利度过了一关又一关。
像这样受益于Vcare关爱空间的贫困孩子还有很多。截至2018年底,深圳市儿童医院共新建院内医疗救助基金26项,帮助贫困患儿筹集医疗救助善款2864.92万元,帮助到604位贫困患儿获得及时有效的救治。
“爱医吧”为医护输送“心灵滋养”
除了关怀患儿、家属,Vcare关爱空间还将服务延伸至医护群体。此前,一项针对广东医务工作者的调查显示,超过70%的医务工作者长期处于重度压力状态。为了舒缓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2017年2月,深圳市儿童医院第10个Vcare关爱空间——全国首个医护人员关爱空间“爱医吧”正式启动。
这个由深圳市关爱行动组委会办公室、九三学社深圳市委员会、首彩爱心基金共同发起的“爱医吧”,在每个工作日的午间和傍晚开放,供医院医务人员自由休息,并定期开展专业心理减压工作坊、心灵瑜伽、园艺治疗、芳香治疗、个案咨询等多种舒缓减压服务。2018年下半年,更推出了逢周四预约个案咨询服务,帮助医务人员压力舒缓、情绪管理,提高医患沟通技巧,促进医患和谐。
据一项服务满意度调查显示,94.7%的参与医护人员觉得来到“爱医吧”,帮助他们有效舒缓了压力。“在医院,每天的工作都很紧张。下了班来到这里,做做瑜伽、学学插花,是一种心灵上的放松,能让紧绷的神经松弛下来。有时候,看到自己一盆亲手搭配的鲜花,一条自己动手印染的围巾,觉得生活都更美了,心也变得更柔软。”护士小吴这样谈及自己来到爱医吧的感受。
在Vcare关爱空间,每个人都感受了一股爱和温暖的力量。
消息来源:深圳特区报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编辑整理:深圳市卫生健康发展研究中心
(导医机器人在北大深圳医院门诊大厅忙碌地工作)
机器人在门诊和病房里穿梭,预约、挂号、缴费、查检查结果全在手机上办妥,5G+AI人工智能医疗……这是科幻片里未来的医院么?NO!作为中国最互联网城市之一,深圳就有这么一家炫酷的智慧医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作为国家首批数字化示范医院、广东省智慧医院建设单位,近年来,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不断创新,将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以及5G应用等的高科技广泛用在医院服务和管理中,以病人为中心,以应用技术为载体,持续提升医疗服务,改进医疗流程,增强运营效率,先后荣获深圳市“智慧医院奖”、“全国智慧医院优秀案例”。
让我们走进这家医院,看看它创新为医改贡献的“智慧医院”解决方案。
六级电子病历,全省第一家!
2019年7月3日,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六级认证,成为广东省首家通过认证的综合医院(2018年度全国共三家),并在中国卫生信息大会上获得表彰。
在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分级标准中,一共有0-7八个等级,一个医院可以独立达到的最高等级是六级,七级需要实现多家医疗机构间的数据共享。
六级电子病历代表着医院各个信息孤岛被打通,实现了互联互通互享,全流程数据闭环管理。
六级电子病历系统功能的核心是和高级医疗决策支持,通过大数据智能管理,促进医院医疗安全和质量管理。
(每个住院病人都有唯一的二维码“身份证”)
“比如说,医生的医嘱是否正确?是否是对正确的患者执行正确的医疗行为?系统会依据知识库提供审核功能,并及时向医护人员提供信息反馈和提示,减少医疗差错的发生概率,使医疗工作更为规范,更安全。又比如说,过去医院检查处方,需要人工抽取统计,现在智能自动统计每个医生每个月有多少不合格处方?哪里不合格?再比如,四级手术,如果没有进行术前讨论,电脑就会锁死,开不了医嘱,提交不了手术申请单。”院方介绍说。
大数据智能管理让医院管理更加“智慧”,医院的运行数据和质量安全数据直接从医院信息系统中自动获取,及时报告;每位科室主任都能够收到一份个性化的运行和医疗质量安全数据报告,真正实现指标考核,数据说话。同时,医院引导临床科室对质量安全的数据进行充分分析和利用,进行质量安全持续改进。
借助电子病历质量控制体系,医院的医疗质量控制模式由现场质控向远程质控、事后质控向事前提醒和实时监控、人工质控向自动质控、形式质控向内涵质控转变,改变了过去单纯的终末质控模式,采用“事前提醒——事中监控——事后分析”的闭合式质控模式。
“云医院”上线,就医方便又快捷!
从2013年开始,北大深圳医院通过各种科技创新,通过智慧方案,改变就医模式,优化就医流程,让患者就医更方便。
在今天,预约挂号已逐渐成为了深圳市民就医的习惯。在市属综合性医院里,北大深圳医院是最早试点分时段预约诊疗和非急诊全门诊预约的医院之一。
(门诊移动支付)
在移动支付上,从2016年初,该院就大力推行多渠道的在线支付服务,顺利实现微信、支付宝和华夏银行就医宝等多种途径的在线支付。2016年9月,又顺利实现医保在线支付的对接,成为广东省首家异地医保即时结算单位。
这家医院也是在省内率先推动“互联网+医学影像”模式使用“云胶片”的医院,将检查的影像资料转化为全国通用的标准化格式上传云端,患者通过扫码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查看结果。
2018年底,北大深圳医院“云医院”上线。如今,患者到这家医院就医,在手机上就享受到智能导诊+分时段在线预约、支付、咨询、复诊、报告、电子处方的数字化全流程“云服务”。
目前,医院预约就诊比超过90%,自助挂号占68.1%,在线支付比例占74.3%,网上轻问诊人数超2万人次/月。经初步测算,患者通过“云医院”预约、在线支付就医,平均可节约1-1.5小时的等候时间。
(药房取药机器人)
“云医院”的服务还向外延续。借助“云服务”推动分级诊疗,医院与70多家社康中心建立了远程心电监护和诊断系统,完成数千例次的远程心电诊断。医院还建立了慢病“云随访”平台,系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推送相关的健康教育知识,甚至进行随访提醒,同时还支持智能在线问答和交流。目前,42个科室的14个慢性病纳入到平台中,服务患者超12万人次。医院腹透病人的腹腔感染率降低至0.12%,远低于0.36%的国际平均水平。
智能+智造,
这家医院“黑科技”真不少!
“你好,我是导医机器人,有什么可以帮到您的。”在北大深圳医院门诊大厅,导医机器人小易和小白在忙碌地“上班”。“宝宝头痛应该挂什么科?”一位抱着小孩的年轻妈妈问小易。小易胸口屏幕上跳出了性别、年龄等各种信息问卷,在这位妈妈完成几道问卷后,小易告诉她要挂“儿童神经科内科”。
(导诊机器人)
小易和小白每天的工作主要是提供问路、问诊、业务咨询。“医院每日门诊量上万次,导医人手紧张,导医服务型机器人上岗,大大解放了人力。”医院门诊部的相关负责人说。
(护理机器人助手)
结合深圳城市特点,北大深圳医院在智慧医院建设上不仅买入智能产品,更是主动和企业合作,共同“智造”人工智能产品。
(智能化输液系统)
在病房,护理助手机器人正在进行床前宣教,医用物流机器人跑上跑下运送污物,智能化的输液管理可自动监测输液速度、剩余药量并进行提示,智能化病房安全管理平台可以进行生命体征数据实时无线监测对病情变化早期预判、预警……智能化护理带来了护理工作的划时代变革,将护士从简单、机械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让护士有更多的时间,在病患的病床前,提供更专业的服务,提升护理的质量和水平,也提升护士的职业成就感。
在药房,用互联网将智能药物调配系统、智能药柜、配液机器人、药物配送机器人和移动护理终端等连为一体,实现药品扫码入库,智能存储,机器人配液、送药,全程可监控和信息追溯,提高用药安全性。
(智能药柜)
据悉,医院正在试用检验的人工智能产品有70多个,未来将打造国家人工智能临床研究中心,为不断出现的人工智能产品提供临床研究和运用的平台。
AI+5G,让三甲医院的服务效能大幅提升!
医疗AI是最近比较时髦的概念,它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机器深度学习,辅助医务人员进行诊断或治疗。在北大深圳医院运动医学与康复中心,一位患者正在一面“镜子”前做下蹲、踏步等动作,隐藏的高速摄像机、穿戴式传感器等采集患者的运动轨迹、步态、肌肉电生理变化和足底应力等生理指标,而患者双下肢的肌力差异、脊柱倾斜角度等结果实时显示在屏幕上。不少住院患者每日都会“照一照”了解下自己的康复情况。
(医疗AI帮助医生完成对运动损伤患者的精确诊断、手术规划和术后康复矫正方案制定)
据运动医学科主任医师张文涛介绍,只需几分钟,医生就依靠这套名为“智始智终”的医疗人工智能系统完成了对运动损伤患者的精确诊断、手术规划和术后康复矫正方案制定。大大弥补了过去单纯依靠医生人眼观察造成的数据波动和采集困难等弊端,充分的数据信息让诊疗方案最优化。
医疗AI在北大深圳医院已经广泛运用。在影像科,医学影像人工智能系统自动提示病变部位及诊断,有利于技术水平同质化,提升诊断效率和质量。其中智能胸片诊断使诊断效率提升70%,系统诊断准确率达到99%以上。自主研发影像VR教学体系,用于年轻医生诊断质量考核测试,测试合格率从85%提高至99%以上。不久前,医院内就进行了一场心脏冠脉CT阅片的“人机大战”,结果是机器人完败经验丰富的医生。随着AI技术的推广,医院影像诊断服务能力大幅度提升。
5G是当前的大热,随着“万物智联”时代的到来,医疗领域也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与深圳联通牵手,携手打造“5G+智慧医院”服务新模式。借助5G网络,医院将更轻松地实现远程超声操作和诊断、远程虚拟教学等,把医院的服务半径延伸至山区和社康中心。
开业二十周年,继续朝着智慧型高水平医院迈进!
院长陈芸告诉记者,2019年8月8日,正好是医院门诊开业20周年的日子。开业20年,医院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目前正在着力打造更智慧的现代化医院,通过信息化、智慧化建设,规范制度执行、简化流程、自动化监测和预警、智慧化闭环管理、智能化决策支持,通过顶层设计,实现医院的全流程、全覆盖、互联通的可持续发展,为高水平医院建设提供信息化支撑。
(配药机器人)
据悉,一步医院还将加强IT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医院信息集成平台,实现医院信息系统的个性化、单点登录和内容聚合;针对门诊、病区、手术、消毒、供应室等重要医疗场所和医疗业务部署物联网医疗应用,对人员行为、设备行为、医疗资源行为等进行广泛的感知和数据采集,检测医疗流程,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建立基于微信公众号统一对外服务门户模式的在线诊疗、健康管理、在线审方、药品配送等服务的互联网医院;建设大数据平台,形成一套个性化的医疗运行数据监控指标体系,探索智能影像诊断、阅片机器人、知识图谱辅助诊断等智慧医疗行为,医疗AI的可行性。
2019年7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入选广东省第三批高水平医院重点建设单位,将倾力打造“六位一体”(即集“大湾区区域性医疗中心”“国际化医学科研创新中心”“国家临床培训示范中心”“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创新中心”“国家转化医学研究中心”“高效率大健康管理中心”)的智慧型高水平医院。
消息来源:读特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编辑整理:深圳市卫生健康发展研究中心
“罗湖医改”是近年来中国医改中的一个“热词”,同样也是全国基层医改的一个成功“样板”。
2015年,深圳市以罗湖区为试点开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成立罗湖医院集团,在医联体打造、社康建设、医保政策等方面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创新,将改革目标明确为让居民“少生病、少住院、少负担、看好病”,实现了基层医疗由传统单一的诊疗服务,向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的转变。
三年多来,改革初见成效,罗湖辖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由2016年的13.57%提高至目前的35.51%。作为国家医改重大典型,因为拥有可持续的生长力和可复制的生命力,“罗湖医改”模式获得广泛认可。
重基层,强社康,一直以来是罗湖医改的重中之重。如今,在初步获得成效和群众满意度后,罗湖医院集团医联体建设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围绕着如何将“健康”送到群众身边,不断拓展服务内涵和平台,让居民收获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
全省首家“国家级”代谢病
管理中心落户社康
以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为代表的慢性代谢疾病,是当前当前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占到全世界全因死亡人数的72.3%,而我国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更是远高于全世界平均水平,占全国总死亡的86.6%,总疾病负担的近70%,成为我国居民的第一死亡原因。
作为居民高发疾病,慢性代谢病的管理和治疗,自然也成为基层健康服务的重要内容。为了进一步提升群众对于该类疾病的知晓率和治疗率,利用社康这一平台,将这类与人们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常见病更好地管理起来,2018年10月,罗湖医院集团率先在莲塘中心社康试点,引进了国家标准化代谢病管理中心(MMC中心)。社区居民来到该中心,可以实现,疾病诊断、治疗、管理的“一站式”健康服务。
莲塘社康MMC中心负责人唐平向记者介绍,该中心其实一个多功能的体系,由国家代谢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权威医疗机构实施组织管理。“每个患者都在全国MMC中心系统中有属于自己唯一的就诊编码,患者要经过MMC代谢一体机等进行标准化的全面的检查,检查数据传送到中心,进行标准化的诊断,最后由专家给予处方用药。此外,中心还通过‘MMC管家’APP,与患者随时互动,获得患者平时在院外的健康数据,并即时对患者日常用药和生活进行管理。”
今年63岁的苏老伯是莲塘社康MMC中心的一位管理患者,患糖尿病已经有3年多时间。苏老伯告诉记者,过去,他一直在大医院就医,看病拿药路途遥远不说,血糖还一直控制不好,空腹血糖一直徘徊在13mmol/L左右,非常高。“去年底,听说家附近的社康开了一个这样的中心,我便来登记就医了,没想到效果这么好。现在,我每天都把我在家测血糖的结果上传到手机上,如果血糖出现波动,就会有人指导我如何调药,如何调整饮食和锻炼。罗湖医院内分泌科专家每周有两天会到中心坐诊,如果有难解决的情况,也可以找她看病。”苏老伯告诉记者,现在他的空腹血糖已经降到了5mmol/L,基本保持着正常水平,降血糖的药也从过去的每天吃3种减少到1种。
据了解,从去年下半年启动至今,该中心已经累计登记管理糖尿病患者800多人,“通过MMC中心的开设,我们主要是实现了服务的转变,从原来的单纯被动给患者看病,变为主动服务,去发现社区里的糖尿病人,去管理他们的生活,从而提升疾病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在社区保障他们的健康。”唐平表示,下一步,该中心该将逐步将甲亢、高血压等纳入管理。
孩子家门口就有了筛查中心
据深圳国家监测点最新监测结果显示,深圳青少年儿童总体近视率达53.7%,其中,小学生为33.0%,初中生为71.8%,高中生为81.8%,少儿近视率随着年龄快速增长。如何对孩子的视力问题早发现早控制,日益为家庭和社会所关注。
今年,作为全市重要公共卫生项目,深圳启动了全市青少年儿童近视筛查。为了让辖区少儿更加方便地进行视力筛查,将公卫项目更有效地落实,今年6月,罗湖医疗集团在笋岗中心社康开办了全市首个社区少儿视力筛查中心。
才开设短短一个多月,便已有300多名孩子来到该中心筛查视力。
“这项服务实在太好了。”家住田心社区的李女士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告诉记者,“我家大女儿今年读初三,已经戴了两年眼镜,近视在不断加深。以往,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去市眼科医院复查,医院路远人多,去一趟不容易。现在,社康就有了视力筛查中心,从家里出来过条马路就到了,而且在这里不但可以查视力,每周六还会有罗湖医院的眼科专家坐诊,非常方便。”李女士的小儿子才刚读小学,日前在陪姐姐来社康看眼睛时,也被筛查出已有100多度的近视。“如果不是这么方便能做筛查,这么小的孩子根本想不到他会有近视,现在赶紧给他戴上了OK镜进行治疗。”
笋岗社康视力中心负责人胡淋向记者介绍,该中心是免费向辖区青少年儿童开放,“我们这里为孩子开展视力、眼底、眼表等全面的检查,为每个来筛查的孩子建档,对于检查出有近视的孩子,我们会进行干预,比如:为他们制定复查时间;给他们提供治疗方案,是需要光学配镜,还是戴角膜塑形器,或者是用药;我们还会和家长一起制定孩子户外活动时间表,给他们做视力训练,以控制他们的近视发展;给孩子讲用眼知识等等。”据了解,视力筛查中心在笋岗社康试点成功后,将计划在罗湖所有街道中心社康进行推广。
慢性伤口“磨人”
病人不出社区就能换药治疗
今年5月,罗湖医院集团在黄贝岭社康、翠岭社康成立了全市首批社康伤口造口门诊。据了解,目前,医院集团已拥有国际造口治疗师4名,国际伤口治疗师3名。
也许,很多人对伤口造口门诊这个概念有些陌生。事实上,现在,如糖尿病足,伤口感染以及其它自身因素等原因,引起伤口长时间难以愈合的病例越来越多,慢性伤口对于患者的生活带来很大影响。伤口造口门诊即采用新技术,以国际先进的湿性疗法为主要治疗方法,为患者更快、更好、无痛地治疗伤口。
伤口造口护理专科门诊服务范围包括:急性伤口护理,如术后切口换药、拆除缝线;慢性伤口换药,如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压力性损伤、血管性溃疡、糖尿病足溃疡等;造口处理,如肠造口、泌尿造口及其并发症的处理;失禁护理,如大小便失禁护理和失禁后引起的伤口护理;伤口负压治疗等。
在社康成立护理专科门诊,为慢性伤口患者提供便利的社区治疗服务,对患者来说无疑是最大的帮助,让本就行动不便的他们省去了奔波之苦。在满足患者需求的同时,也延伸了护理服务,促进了基层护理队伍职业走向专业化。
有烦恼来坐坐
打造社区里的“心灵驿站”
深圳是一个外来人口居多的移民城市,生活节奏快,工作竞争激烈,带来巨大的心理冲击和压力。为了帮助居民及时疏导不良情绪,今年以来,罗湖医院集团在百姓家门口的社康开设起了心理咨询室,方便有需求的人群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
目前,该集团首批开设心理咨询门诊的社康有7家,包括东门街道社康、桂园街道社康、清水河街道社康、黄贝岭社康、文华社康、田贝社康、怡景社康中心。集团还聘请了汕头大学精神病学专家洪晓虹为集团社区首席精神卫生专家,专门指导社康精卫工作。
社康心理咨询室开展服务有:为社区居民提供心理咨询、心理干预、心理治疗、心理筛查等,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近在咫尺的“心灵驿站”。
深圳在2018年被列入国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试点城市,社康心理咨询室建设为试点城市的开创性工作。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胡赤怡表示,“现在,越来越多人需要心理健康的呵护,在社康成立心理咨询室是标志性的事件,罗湖医院集团再次走在了前面。”
消息来源:读特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编辑整理:深圳市卫生健康发展研究中心
信访邮箱(主任信箱、执法投诉邮箱):swjwxf@wjw.sz.gov.cn
技术支持单位:深圳市卫生健康发展研究和数据管理中心
备案序号:粤ICP备15085268号-1 网站标识码:440300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