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毁灭》影评

1945年德国的春天格外凄冷,而1945年的柏林却又是那样的极具悲壮。

燃烧的房屋、破败的街道、崩塌的断桥、腐烂的尸体、交错的路障、幽深的战壕、疯狂的士兵、冷酷的政客、野蛮的敌人、绝望的流民、隆隆的炮声、密集的子弹、痛苦的哀嚎。柏林已然成了人间地狱。

在弥漫的硝烟之中、在第三帝国大厦将倾之际、总理府的元首地堡见证了第三帝国扭曲了的信仰和穷途末路之时最后的疯狂。

“嗨、希特勒!”

随着纳粹高官们振臂一呼,一个佝偻着身子、形容枯槁、步履艰难的老人正缓慢的走进镜头,不时的掩盖他那失控了的、颤抖的双手。他便是那个自称“历史上最伟大的元首”——阿道夫·希特勒。

从去年7月20日遭到暗杀之后,他几乎是凭借着一己之力、靠着难以置信的意志力,将战争坚持到了现在。被他蔑视为农民组成的苏联红军已经攻入了柏林,英美联军也到了易北河,柏林已成了瓮中之鳖,4月20日是阿道夫·希特勒的生日,虽然他所缔造的千秋帝国破灭在即,但他那双坚定而有威慑力的双眼,越过密集的人群、厚重的避弹室,仿佛穿越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

二十一世纪中的人们对希特勒的认知,更多的是从文学作品中他对屠杀生命的冷酷决绝,以及影视作品中站在纽伦堡大会台上对文明世界歇斯底里的喧嚣。而《 帝国的毁灭 》却另辟蹊径,从希特勒贴身女秘书的第一视角,叙述了希特勒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揭开这个继亚历山大、拿破仑之后,最疯狂、野蛮、却又集复杂人性于一身的悲剧冒险家所不为人知的秘密。

影片中没有富丽堂皇的总理府、没有规模宏大的纽伦堡会场、没有唇枪舌剑的国际会议、也没有血肉横飞的决战场面,在第三帝国最后的日子里,一切只围绕在狭窄幽暗的地堡中徐徐展开。

拥挤的走廊、忙碌的传令兵、老旧的地图、昏暗的灯光、精致的房间、陡峭的铁梯、丰盛的餐桌、干净的卫生间、吸烟的女秘书、天真活泼而又不失礼教的孩子们、心怀鬼胎的高官、浴血奋战的将士、恪尽职守的军官、疯狂固执的党卫军、至死不渝的纳粹信徒、流离失所的平民。这所有的一切仿佛都是丧失了灵魂的木偶,被地堡中的希特勒用意志力牵动着他们的生命线。支配者他们的一举一动。在第三帝国分崩离析的最后时刻,影片为我们真实的展现出了最后的疯狂和无尽的悲壮。

01:普通人的儿女情长

正如跟随希特勒12年的女秘书克里斯塔、施罗德所言:“希特勒不是一个简单的人,而是一个集数种人性于一身的人,他的身上融合了谎言与真实、质朴与暴力、简单与丰富、和蔼与粗野、神秘主义与现实主义以及对艺术和野蛮行为的迷恋。”而透过本片女主角——希特勒的女秘书特劳德尔·琼格的视角来看,希特勒更像是一个有着儿女情长的慈父般的普通人,他在现实生活中,也会很有爱心,他是一个谦谦君子,对身边的工作人员施以足够的尊重和高额的报酬,并且极其真挚的表达感激之情,他发自内心的尊重女同事,亲切的称呼她们为:“我的孩子”,对她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并且毫无偏见,他富有同情心,当特劳德尔,琼格的丈夫战死沙场,他仿佛比琼格还要伤心,并且极力保护着琼格。在穷途末路之际,琼格从他那里得到了自杀用的氢化物胶囊,他极尽哀伤的说:“很抱歉,我不能送给你更好的礼物”。他的生活非常有规律,即使手握大权,仍旧过着斯巴达一样的生活,他吃素、不抽烟喝酒、不喝浓咖啡、不饮浓茶。他爱吃甜点和土豆泥,并且在夸赞厨师的精心调制时总是不惜赞美之词。与戈林和戈培尔不同,他对钱和财产没概念。他是一个勤奋的博览群书的自学者,在维也纳的少年时代,曾经借阅了图书馆500本书。艺术、技术和历史是他最喜爱的科目,他凭借着惊人的记忆力、天生简洁自然的讲话方式,能够滔滔不绝的陈述美术史上的某个片段,满怀激情的讲述奥地利的历史,剖析哈布斯堡王宫的各种阴谋,巨细无遗的回忆起人生中遇到的人、事件、对话的时间和空间环境。他最为崇拜费德烈大帝,在帝国即将毁灭的最后时刻,依旧对着他的画像寻求灵感。他总是以艺术家而自居,喜欢与艺术家们在一起讨论艺术。在总理府与建筑师施佩尔一同探讨“日耳曼尼亚”的建筑模型,为他的家乡林茨修建大博物馆而绞尽脑汁。他喜欢小孩子,为青年团的年轻战士颁发十字勋章。他宠爱动物,与布隆迪为伴。为了感些爱娃布劳恩的忠贞,他当着众人之面亲吻她,并娶她为妻。

“仆人眼中无英雄”,在琼格的日常生活中,希特勒表现出了作为人的一种儿女情长,甚至是难得的品德高尚。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解读这段历史,因为人性总是复杂多样的,希特勒在政治上狡诈多变、在军事上狂妄自大、在种族问题上冷酷残暴,同样也不是会在生活上儿女情长吗?

02:诸神末日的绝望

希特勒常说:“每一个人都必须承担其行为的后果,苦难的人生经历不能成为放弃日常斗争的理由”。

但当意志力已经不足以承担现有的苦难,当再多的奋斗牺牲都已经不足以改变现状,随之而来的便是无尽的绝望。

《帝国的毁灭》恰恰自带一种绝望的悲剧色彩。

面对苏联的钢铁洪流和残忍的复仇手段,面对满目疮痍、硝烟弥漫的家园,面对死亡无休止的苦难,绝望中的难民携带者家眷细软,顶着苏联红军的炮火,向英美战区寻求庇护。

绝望中的平民拿起了武器保家卫国,与苏联红军展开殊死搏斗。即使白白牺牲,也不愿做亡国之奴。

绝望中的党卫军青年团用血肉之躯抵御苏联的钢铁洪流,年轻的男孩女孩们在兵败之际饮弹自杀。

绝望中的纳粹国防军开始违背希特勒不许撤退的命令,结束无望的抵抗,纷纷向英美联军投降。

绝望中的党卫军向敌人进行自杀式的进攻,走投无路之际兑现与元首共赴黄泉的誓言。

绝望中的纳粹高官开始自谋生路,戈林企图接任国家元首、希姆莱尝试与英美谈和,施佩尔拒绝执行希特勒的焦土政策。凯特尔与约德尔去了南方继续指挥最后的战斗。

绝望中的元首上演了那场著名的“元首的愤怒”,戈林夺权、希姆莱反叛、苏联红军马上攻破国会大厦,战争即将结束了,曾经向德国人民保证一千年幸福的民族英雄、曾经取得了那样伟大成就(从炎热的赤道到寒冷的北极,从比利牛斯山脉到遥远的伏尔加河)的战争狂人即将走向了人生的终结。他什么都丧失了,成了一个失败者。他在绝望之中,歇斯底里的批判国防军的将军们长期以来的不忠,痛骂吸大麻的戈林毁了德国空军,怒斥最忠诚的希姆莱竟然公开反叛。哀怨西方国家不懂得德国战败的危害,不肯与德国达成谅解,痛恨苏联红军的野蛮行为。所有人的背叛了他,如今的他没什么可再失去的了。但他并不甘心就这样战败,他下令处死战俘,摧毁德国所有工业和民用设施,实施焦土政策,要让苏联一无所获,使德国回到中世纪。

他认为这个民族不足以承担他征服世界的历史使命。他自己绝不离开地堡,不会投降,不允许地堡所有人投降。更不允许德国投降,他要使整个民族为他陪葬!

绝望中的地堡人员,戈培尔全家以身殉国、克莱勃斯与布格道夫在与崔可夫和谈失败之际自杀,女秘书琼格和克里斯蒂安娜得到了元首送她们的氢化物胶囊,准备与元首共赴黄泉。鲍曼想去投奔邓尼茨,爱娃的妹夫费格莱茵因受希姆莱的牵连而判处死刑。外交官海威在逃亡时饮弹自杀。玛格达和爱娃纷纷给儿子和妹妹写诀别信,玛格达要为信仰献身,爱娃与希特勒同生共死。

地堡简直成了疯人院,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之下,元首的侍从们丧失了理性。他们大肆饮酒作乐,公开胡乱性交,上演了一场末日的狂欢。

在绝望之中,纳粹德国上演了一场丧失人性的疯狂剧慕,国家灭亡了,纳粹运动破灭了,坚守信仰的人选择了死亡,而那些无辜的百姓、忠诚的军人、无谓的爱国志士却成了纳粹德国覆灭的陪葬品。

03:死亡是最好的榜样

戈培尔在向琼格口述遗嘱时说道:“在未来更加艰苦的岁月,树立榜样比活着更重要”。

克里斯塔.施罗德曾问希特勒:“您认为纳粹运动在未来还会复生吗?”希特勒绝望的答道:“在短时间内不会了,就算有,也可能是另一种思想运动,”,在希特勒和戈培尔等人的心中,纳粹运动会随着希特勒的离去而永远的覆灭。希特勒是纳粹运动的实际缔造者,也是纳粹运动的第一推动力,他的意志就代表了纳粹运动。当帝国覆灭在即,希特勒与戈培尔等人依旧坚持着纳粹信仰,他们不畏死亡,却不甘心纳粹运动的失败。但从历史角色的角度而言,与戈林、希姆莱、里宾特洛甫等人不同,即使到了穷途末路之际,他们依旧拿出了使人难以置信的勇气,坚定不移的站在属于他们的历史舞台上,拿着无望的剧本,扮演着只属于他们的历史角色,直至悲壮的落幕。

即使到了最后时刻,希特勒依旧坚守在柏林,他以国家元首的身份,在这个国家的首都抵抗苏联红军,与德国共存亡。在希特勒自杀之前,玛格达哀求希特勒离开柏林,希特勒拒绝了,他冷冷的说道:“即使明天我被世人诅咒,但命运绝不允许有其他结局”。他放弃了所有逃离柏林的机会,独自承担纳粹运动所做的一切罪行的行为后果。于他而言,日渐衰败的身躯以随着纳粹运动的失败变得毫无意义,死亡是一种解脱,同样也是一种反抗。在他的政治遗嘱中,他仍旧呼吁未来人能够继承他的事业,与犹太人作斗争。

4月30日,他同爱娃与地堡中的侍从们一一握手道别,特劳德尔回忆道:“元首的双眼仿佛透过地堡厚重的墙,望向了很遥远的地方……”。希特勒亲手送给玛格达金色党徽,并称她为第三帝国最伟大的母亲。爱娃拥抱了特劳德尔,希望她能够逃出去,向她的故乡巴伐利亚致敬!

元首握着新婚夫人的手,一同走进了幽暗的坟墓……

为了不让尸体和墨索里尼那样落在敌人手里,他命令副官甘琦将他二人的尸体在他工作多年的总理府花园内火化,在苏联的枪林弹雨中,戈培尔率领众人在总理府花园进行维金斯火葬,在熊熊烈火之中,众人向国家元首行最后的纳粹礼,将《帝国的毁灭》的剧慕推向了高潮。

地堡上空的希特勒和爱娃已化为灰烬,然而地堡下的随从们却不知所措,没有希特勒的指挥,他们就像断了线的木偶,不知道何去何从,是兑现誓言与元首共赴黄泉,还是离开地堡另谋新生?

作为纳粹运动的宣传家,希特勒神话的缔造者,戈培尔与玛格达和六个孩子选择追随元首,纳粹运动破灭了,戈培尔决定为后世的民族主义运动树立一个榜样,作为柏林的最高行政长官,希特勒去世后的德国总理,他决定站在既有的历史舞台上,完成他的历史使命。

戈培尔全家殉国是悲壮的,甚至有些感伤,就其所追求的信仰正确与否不论,这种行径从历史的角度去看,无疑给予了后来者无尽的心灵震撼,为这段历史的谢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也为我们展现了纳粹运动的残酷与疯狂。

04:凄凉的落幕

客观的说,在第三帝国谢幕之时,元首地堡中的人们表现是差强人意的,希特勒选择了自杀的体面死法,戈培尔继承希特勒的遗愿,拒绝向苏联投降,最终牺牲了全家追随元首,延续了神话、树立了榜样。

施佩尔非常坦荡的向希特勒主动承认了他违抗焦土政策的命令,而希特勒虽然不肯原谅,但还是大度的没有责罚施佩尔。值得注意的是,在生死离别之际,施佩尔没有对希特勒行纳粹礼,而是以好朋友的身份与希特勒握手道别,希特勒冷漠的拒绝了,他显然不能接受纳粹运动的失败。

布格道夫与克莱勃斯将军拒绝了苏联提出的无条件投降,为最终的撤退争取了时间。他们在地堡中自杀身亡。以保卫军人最后一丝尊严。

汉娜本想在地堡中与元首共赴黄泉,但在帝国毁灭之际奉命去北方的邓尼茨那里,她终身不做任何忏悔,一直崇拜着希特勒。

女秘书克里斯蒂安娜终身活在希特勒的影子里。

魏德林将军指挥柏林战役到最后一刻,他呼吁柏林士兵缴械投降,战后死在苏联的监狱中。

蒙克将军率领地堡中的元首侍从展开逃亡。

外交官海威自杀在逃亡途中。

电话员米歇尔则是最后一个离开地堡的人。

夜幕降临了,总理府的熊熊烈火照亮了黑暗中步履蹒跚的地堡逃亡人员。他们小心翼翼地躲避着苏联红军,越过腐烂的尸体,穿过残垣断壁。他们张皇失措,孤独无助,最终同那个疯狂的纳粹运动一齐消失在了迷茫而不可知的方向。

一切都结束了。

只有那个地堡还在那里……

05:彻底的毁灭

战争结束了,纳粹运动也随之覆灭,昔日炙手可热、风光无限、掌握欧洲千万人生死大权的纳粹高层都成了阶下囚,等待他们的是纽伦堡决绝的审判。

在纳粹运动中犯下罪行的党员受到了彻底的清算,纳粹政权被连根拔起,从此不再。

而德国人民呢?这个向来以严谨、服从、睿智而著称,又易入歧途的日耳曼民族,最终为他们的行为付出惨重的代价——到处都是残垣断壁,柏林没有一片完整的玻璃,成千上万的年轻人战死沙场、无数人成了流亡的难民。老人失去了儿女、妻子失去了丈夫、孩子失去了双亲、他们滴着血、流着泪、饥肠辘辘,丧失了赖以生存的家园,遭受苏联红军惨绝人寰的报复。德国再度分裂,丧失了民族尊严与自信心。从欧洲大国的角逐中败下阵来。

在影片的最后,特劳德尔与那个幸存下来的青年团小战士骑着自行车,迎着春天的脚步,他们与战后的德国似乎又寻找到了一个新的希望和方向。但穿过纷纭的史实,真实的情况似乎并不是我们所要的那种美好。作为希特勒的女秘书,特劳德尔在逃亡的途中被苏联红军强J数次,而后关在战俘营数年,出狱后终身未嫁,一直隐居在慕尼黑,从事出版社工作。她和大多数卍字旗下的追随者那样,背负巨大的心理压力,被世人所唾弃,终身活在希特勒的影子里,回忆成了他们最痛苦的煎熬。他们无奈的卷入了时代洪流,成了希特勒的随葬品,即使他们在战后得以幸存,也终究难逃厄运。

直至垂暮之年,她终于对往事做出了忏悔,但却使她付出了一生的惨痛。这真是一个不幸的女人,无望的时代。

06:深沉的思考

纳粹运动虽然随着帝国的毁灭而烟消云散,但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这绝不是世界战争的终结,更像是下一场残酷战争的预演。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战争与和平总是在交替中共存,我们虽然不能避免战争,但要过好和平时代中的每一天。

活下去就会有无尽的希望

2020-7-14 15时

发布于 2020-07-14 1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