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剧俗称“金华戏”,是我国古老的剧种,是高腔、昆曲、乱弹、徽调、滩簧、时调等多声腔的综合。虽然经历了400多年的历史,但是婺剧原汁原味地保留了高腔、昆曲、乱弹、徽调、滩簧、时调这些声腔。婺剧的六种唱腔与唱调,实际上涵盖了浙江乃至全国戏曲发展的三个阶段或者三个时期不同结构的三类戏剧:有盛于明清、以“南北曲”为文体,以“一人启口,众人接腔”为特征的高腔和以南北曲为文体的昆腔;有从清中叶开始风靡两个多世纪的乱弹、徽调;有明末清初开始流行的原为坐唱艺术的滩簧与时调。清代,是婺剧的形成期。婺剧的行程过程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明代形成或传入的南戏诸腔中,义乌腔、弋阳腔、余姚腔在清代发生较大的变化,至清中叶统一被称为高腔。昆曲在清代得到较大的发展,一方面,李渔的传奇创作、编剧理论和家庭戏班,为“正昆”的发展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另一方面,在民间职业昆班的基础上形成了金华昆剧。高腔与昆曲的结合,两合班的出现,标志着婺剧胚胎的开始孕育。第二阶段是乱弹、徽戏、滩簧等在清代前后传入,并且高腔、昆曲与乱弹、徽戏、滩簧、时调之间,进行了各种形式的结合,最后形成并诞生了多强调的戏曲剧种——婺剧。
梅兰芳先生曾说:“京剧要寻自己的祖宗,看来还要到婺剧中去找。”婺剧堪称中国戏曲的活化石。
婺剧是除京剧和越剧外于1949年以前流传在金华地区的各种戏曲的总称。婺剧,作为戏曲剧种的总称,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出现的。它是包括高腔、昆腔、乱弹腔、吹拨腔、皮簧腔、滩簧腔和时调七种腔调的多腔调剧种,以乱弹腔、吹拨腔、皮簧腔、滩簧腔为其主要腔调。婺剧的形成经历漫长的衍变过程,是自明代至民国时期流传在金华地区的高腔、昆曲、乱弹、徽戏四种戏曲和滩簧、时调两种曲艺兴衰交替、竞争融合的结果。
过去主要流传于以金华为中心的金华、衢州、处州(今丽水)、严州(今建德)旧府所属各县以及台州、温州的部分地区;江西东北部的玉山、上饶、贵溪、乐平、景德镇一带;福建西北部蒲城、崇安、建阳等地。现在主要流传金华、衢州两市所属各县以及杭州市、丽水地区的部分县市。
婺剧拥有自己完整的班社组织与剧团。历史上著名的班社有包品玉班、马品玉班、郑金玉科班、何金玉昆腔班、老紫云班等。有丰富多彩的传统剧目,包括西安高腔、西吴高腔、侯阳高腔、松阳高腔等高腔类剧目昆腔剧目,徽班徽戏、二合半徽戏、三合班徽戏、浦江乱弹班徽戏等徽戏剧目,浦江乱弹班乱弹、三合班乱弹、二合半班乱弹、徽班乱弹等乱弹剧目,传统剧目大约有500多种。剧目以口传为主。
婺剧有自己独特的声腔体系和角色体制,在表演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脸谱、服装和道具等行头与化妆形态。其器乐包括“随唱器乐”、“做介器乐”、“场头器乐”等三部分,以乱弹、皮簧的器乐为代表。以上三者中,“随唱器乐”在不同的“声腔”各有所不同;“做介器乐”在各声腔间多有互相通用;“场头器乐”则是属于戏班的。主要有曲笛、唢呐、号筒、徽胡、板胡、二胡、提琴、月琴、板鼓、吉板、梆等乐器。主要角色有花旦、作旦、正旦、老旦、武小旦、小旦、小生、老生、老外、付末、大花脸、二花脸等。
婺剧的源流广泛,因此婺剧的表演也就有了很大的包容性。婺剧特别善于武戏文做,也特别善于文戏武做。这一文武关系,在很多剧种被看成矛盾的对立,而在婺剧中恰能相融相渗。文戏武做、武戏文做的特点,实在堪称一绝。婺剧的形式美,往往在每个戏中都有独到的表现,从而形成“一戏一招”的特点。婺剧先辈艺人经过千锤百炼,创造出一套婺剧各行当的表演程式,具有20多种惊人的特技技巧和非凡的武功表演,深受群众喜爱。
婺剧角色实施行当制,其特点:一是大部分行当均须文武兼备;二是由于婺剧是多声腔剧种,又须诸腔俱谙;三是因班社流动性大,人员少,演员通常要一戏演多角,人人都要跑龙套做配角。
婺剧传统剧目极为丰富。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曾着手对古老的婺剧进行抢救,对婺剧的传统剧目进行收集、记录和征购收买工作。但因绝大部分剧本一直流散在民间,有的长年不演,有的年久失传,至今很难有一个准确的统计数字。根据老一辈艺人的阐述和回忆,婺剧有十八本高腔、三十六本昆腔、三十六本乱弹、七十二本徽戏、九本滩簧、九本时调。根据调查证实,实际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就以高腔为例,婺剧有四种高腔,而每种高腔都有属于她自己的十八本,甚至还不止十八本。
婺剧是一种古老的剧种,历史悠久,流行区域广,堪称中国戏曲的活化石。婺剧六种声腔的剧目和表演还保留着秦汉以来各种艺术表演的许多痕迹。把握婺剧的发展历史,对婺剧及中国戏曲的发展有着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它的脚本文辞典雅,唱腔优美高雅,叙事通俗易懂。不仅是江南民间文艺的宝贵财富,也是我国戏剧表演艺术的瑰宝,有着不可或缺的传承价值。
金华市政府对婺剧事业大力支持,做了许多抢救、继承、发掘等工作,活动开展有声有色,目前全省农村婺剧业余剧团有100家左右,金华就有60多家,婺剧有扎实的群众基础,广阔的演出市场,深受老百姓的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