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年10 月25 日,中国第21 次南极考察队从上海启程,开始了中国人对南极的第21次大规模考察。这次考察的主要任务就是由13名队员组成的冰盖考察队第四次向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发起冲击。效存德就是这次冲顶的主力军。他说,这个最高点任何国家都没去过,如果能在这个地方做出比较显著的科研成果,对提高我们国家的科考水平和在成员国中的地位都是非常重要的。
dome是冰穹的意思,表示的是冰盖表面鼓起来的地方,通常用A、C、F等来进行区分。domeA是南极内陆距海岸线最遥远的冰穹,也是南极内陆冰盖海拔最高的地区,气候条件极端恶劣,被称之为人类“不可接近之极”。开展全球变化研究以来,国际上还没有从地面进入这一区域展开过系统科学考察活动。因此,domeA目前还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空白地区和制高点。
效存德说,我们都在从中山站到domeA这个横断面上工作,这个工作在国际上有一个大的背景叫Itase计划,即国际横穿南极考察计划,从中山站到 d o m e A 是中国的I tase 计划。在南极内陆冰盖上面一共有四个必争之点:极点、冰点、磁点和高点。其中美国占据“南极点”,建立了阿蒙森·斯科特站;法国占据“南极磁点”,建立了迪蒙·迪维尔站;前苏联占据“南极冰点”,并测到了零下89℃的全球最低气温,建立了东方站;现在,人类在南极仅剩有一个点,那就是“不可接近之极”。
第一次争取dome A 计划是1992年,当时有一个国际会议在德国召开,秦大河几乎是抢过话筒宣布中国愿意承担domeA的考察任务,并陈述了理由。
据说,当时有很多国家都想承担这一科学考察任务,因为domeA不但是南极冰盖的中心区域,还是最高点,冰层由原始物质堆积形成,冰层中储存着具有全球意义的气候变化信息,是南极冰盖最理想的冰芯钻取地点。在长期的积累过程中,雪一层层压成冰,雪花沉降过程中捕获的大气杂质以及雪形成时当地气温等有价值的信息都被封存在冰层里的气泡中,科学家们通过冰芯可以解读出数十万年甚至上百万年以来气候与环境变化的数据,并对今后气候环境变化状况作出准确预测。
“很多国家都想承担这个任务,但是我们先提出来了,别的国家就不好意思争了,第一个发言很重要。”效存德这样认为。
2004年12月12日下午,经过两天的精心准备后,第21次南极冰盖考察队的13名队员开始从我国的中山站出发,正式向domeA挺进。
“壮行酒后我们是志在必得,一定能完成。”说起这些,效存德还是一副成竹在胸的样子。
从中山站通往domeA的冰雪路面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平坦,到处是高低起伏的沟壑。而且气候条件非常恶劣,越往内陆海拔越高,低温、缺氧无时不在威胁着科考队员的身体。
“最难克服的还是车的问题,我们出发前从德国买了8辆新雪橇车,当我们从domeA返回的时候,因为载重大、温度低,钢的脆性增强,有7辆雪橇车的钢板断裂了,机械师想尽了各种办法修复。2005年1月4日,冰盖队进入domeA区域,冰原上雪丘增加了许多,道路受阻,雪橇车颠簸得十分厉害。”
从2004年12月12日迈出第一步,到2005年1月18日,中国南极冰盖科考队在历经38天的征程后,终于“登”上了南极冰盖的最高点。不但顺利完成了本次科考任务,实现了人类南极考察的一次新的跨越,也确立了我国在南极科考界的世界地位。
(来源于2007年05月01日《中国气象报》 作者:华风气象影视信息中心供稿)
主办:中国气象局办公室 承办: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 中国气象报社 协办: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Email:zgqx_cma@cma.gov.cn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编:100081 联系电话:010-68409797 13716130286
纠错热线:010-68406868 纠错邮箱:qxbjc@vip.sohu.com
网站标识码bm54000001
京ICP备05004897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