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礼县历史人物王仁裕年谱稿

按语:3月27日下午,县政协邀请陇南师专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科研外事处处长蒲向明举办了2019年第二期“礼县政协讲堂”。现将蒲向明教授“礼县历史人物王仁裕”讲座《王仁裕年谱稿》予以全文转发,供广大政协委员和我县历史文化研究者交流学习。

王 仁 裕 年 谱 稿

[摘要]有“诗窖子”之时誉的陇蜀名儒王仁裕,历经晚唐、五代,不仅以诗名世,而且为唐五代笔记小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代表作《开元天宝轶事》、《玉堂闲话》、《王氏见闻录》等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史学价值和地方风物价值。然而,后世小说史在论及五代小说时,仅略作提及,甚至有些述作病其小说思想内容不若传奇旨远,颇有贬低,至今对其研究有很大盲区。本文着眼王仁裕一生行实, 首次编定其生平纪年,以引为学者们注意。

[关键词]王仁裕;年谱;《新、旧五代史》;《王仁裕神道碑》;《太平广记》

王仁裕(880—956),字德辇,史籍多作天水人,确指应为唐秦州长道县汉阳里(今甘肃礼县石桥镇)人。初为秦州节度判官,后入蜀,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前蜀亡入唐,随王思同为兴元从事、西京留守判官。废帝时,以都官郎中充翰林学士。晋高祖时,历司封、左司郎中、谏议大夫。后汉高祖时,复为翰林学士承旨,累迁户部尚书,罢为兵部尚书、太子少保。显德三年卒,赠太子少师。仁裕喜为诗,所作诗达万余首,编为《西江集》,今不传。《全唐诗》卷736存诗1卷14首、《大散关》句1,《全唐诗补编·续拾》卷42补2首,余诗散见于小说别集、宋人类书。今所见诗作虽格致清雅,但乏旷远通达之气,主旨多显琐屑卑弱。然洞察其轶事小说,遗存颇丰。代表作《开元天宝轶事》、《玉堂闲话》、《王氏见闻录》等,文字简洁,题材广泛,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受到小说、史学和陇蜀风俗学研究人士的重视与称赞。

王仁裕为今陇南地域最有成就的古代作家,但其一生行实, 未见系统整理研究。现据史料首次编定其生平纪年,以为引玉之砖。

880年(唐僖宗广明元年)王仁裕出生,籍在秦州长道县汉阳里(今甘肃礼县石桥镇站龙村,原属天水市辖区,1985年划归今陇南市)。《旧五代史》卷128、《新五代史》卷57、《十国春秋》卷44有传。《全宋文》卷46李昉《王仁裕神道碑》云:“公讳仁裕,字德辇,其先太原人,后世徙家秦陇,今为天水人也。”今礼县博物馆存有“王仁裕神道碑”、“王仁裕墓志铭”等文物。

881年(唐僖宗中和元年)— 904年(唐哀帝天祐元年)王仁裕1岁至25岁,因所居之地战乱频繁、年少失亲等原因,耽于玩乐,不知诗书。《旧五代史》卷128:“少孤,不从师训;年二十五,方有意就学。”《新五代史》卷57:“少不知书,以狗马弹射为乐,年二十五始就学。”《全宋文》卷46李昉《王仁裕神道碑》云:“当童稚之年,失怙恃之爱。兄嫂所鞠,至于成人。唐季乱离,关右斯甚,俎豆之事,蔑无闻焉。既乏师友之规,但以畋游为事。二十有五,略未知书。”

905年(唐哀帝天祐二年)王仁裕26岁,处于初学阶段,有“西江浣肠”之说,学识遂大进。《旧五代史》卷128:“一夕梦剖其肠胃,引西江水以浣之,又睹水中砂石,皆有篆文,因取而吞之。及寤,心意豁然,自是资性绝高。”《王仁裕神道碑》:“因梦开腹浣肠,复睹西江碎石,皆有文字,梦中取而吞之。及觉,心识开悟,因慷慨自厉,请受经于季父。”

906年(唐哀帝天祐三年)王仁裕27岁,学业大进,享誉秦陇。《新五代史》卷57:“为人俊秀,以文辞知名秦、陇间。”《全宋文》卷46《王仁裕神道碑》:“诗书一览,如有宿习,凡诸义理,洞究玄微。下笔成章,不加点窜。岁余著赋二十余首,甚得体物之妙。由是乡里远近,悉推重之。”

907年(后梁太祖开平元年)王仁裕28岁,居秦州,任秦州节度判官职。仍然以文辞名秦陇。

908年(后梁太祖开平二年,前蜀高祖武成元年)王仁裕29岁,记熊皦隐居庐山事。《太平广记》卷357引《玉堂闲话》:“补阙熊皦云,庐山有上霄峰者,去平地七百仞,上有古迹,云是夏禹治水之时,泊船之所,凿石为窍,以系缆焉。磨崖为碑,皆科斗文字,隐隐可见。则知大禹之功,与天地不朽矣。”此可证皦确曾居庐山师事陈沆。

909年(后梁太祖开平三年,前蜀高祖武成二年)— 911年(后梁太祖乾化元年,前蜀高祖永平元年)王仁裕30岁至32岁。仍为秦州节度判宫。本年有《玉堂闲话》文《麦积山》,为今天水麦积山石窟较早较完整的资料,学术价值很高;并有诗题于秦州麦积山天堂石壁。《太平广记》卷397引《玉堂闲话》:“麦积山者,……自此室之上,更有—龛,谓之天堂。空中倚一独梯,攀缘而上。至此,则万中无一人敢登者。……王仁裕时独能登之。乃题诗于天堂西壁上曰:‘蹑尽悬空万仞梯,等闲身共白云齐。檐前下视群山小,堂上平分落日低。绝顶路危人少列,古岩松健鹤频栖。天边为要留名姓,拂石殷勤手白题。’时前唐末辛未年,登此留题。”辛未年为梁乾化元年,秦州时为风翔李茂贞所有,故仍称唐。李昉《王仁裕神道碑》:“秦帅陇西公继崇闻之,以书币之礼,辟为从事。”《新五代史》卷57本传:“秦帅辟为秦州节度判宫,秦州入于蜀,仁裕因事蜀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按:秦州于贞明元年(915)入蜀,据其读书和早期创作情况推算,仁裕为秦州判官,约始于本年前后。

912年(后梁太祖乾化二年,前蜀高祖永平二年)— 915年(后梁末帝贞明元年,前蜀高祖永平五年)王仁裕33岁至36岁,为凤翔秦州节度判官。十一月,秦州入于蜀,仁裕历佐蜀藩镇。

916年(后梁末帝贞明二年,前蜀高祖通正元年)— 920年(后梁末帝贞明六年,前蜀后主乾德二年)王仁裕37岁至41岁。李昉《王仁裕神道碑》:“寻属王氏僭窃,奄有两川,陇右封疆.遂成睽隔。公因兹人蜀,连佐大藩。”《新五代史》卷57本传:“秦州入于蜀,仁裕因事蜀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据《碑》,仁裕并未即至蜀都任职,而是历佐蜀藩镇,《新五代史》所载未确。

921年(后梁末帝龙德元年,前蜀后主乾德三年)王仁裕42岁,仕蜀为兴元节度判官,有诗题斗山观。《太平广记》卷397引《玉堂闲话》:“兴元有斗山观,……仁裕辛巳岁,于斯为节度判官,尝以片板题诗于观曰:‘霞衣欲举醉陶陶,不觉全家住绎霄。拔宅只知鸡犬在,上天谁信路歧遥。三清辽廓抛尘梦,八景云烟事早朝。为有故林苍柏健,露华凉叶锁金飚。’”

922年(后梁末帝龙德二年,前蜀后主乾德四年)王仁裕43岁。二月,试制科,蒲禹卿对策切直,擢为右补阙。四月,蜀主王衍夺军使王承纲女,女自杀。事见《蜀梼杌》卷上。

923年(后唐庄宗同光元年,前蜀后主乾德五年)— 924年(后唐庄宗同光二年,前蜀后主乾德六年)王仁裕44岁至45岁,罢兴元节度判官,入蜀都,授礼部郎中。李昉《王仁裕神道碑》:“历伪尚书礼部郎中。”《太平广记》卷397引《玉堂闲话》:“仁裕癸未年入蜀。”卷407引《玉堂闲话》复云:“剑门之左峭岩问,有大树,生于石缝之中,大可数围,枝干纯白,皆传曰白檀树。……王仁裕癸未岁入蜀,至其岩下,注目观之。”癸未岁即本年。同书卷446引《王氏见闻》:“王仁裕尝从事汉中,家于公署。巴山有采捕者,献猿儿焉。怜其小而慧黠,使入养之,名曰野宾。……”则仁裕至本年始罢兴元节度判官职,入蜀都任礼部郎中。

925年(后唐庄宗同光三年,前蜀后主咸康元年)王仁裕46岁,为蜀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十月,侍从蜀主王衍北幸秦州,一路赋咏唱和。十一月,蜀亡,仁裕随衍降唐。李昉《王仁裕神道碑》:“历伪尚书礼部郎巾、中书舍人、翰林学士。……蜀后主衍好文工诗,偏所亲狎,宴游和答,殆无虚日。后主昏湎日甚,政教大隳,公屡陈谠言,颇尽忠节。既割席以难救,竟舁棺而纳降。”《太平广记》卷241引《王氏见闻录·王承休》详记有王仁裕随主行秦州事,蜀主王衍骄傲自满,军事上的浅薄无能。唐军入蜀,王宗弼背蜀降唐,及衍(二十七岁)出降事,详见《通鉴》卷274。

926年(后唐明宗天成元年)王仁裕47岁,随王衍赴洛。六月,仁裕与百官至洛阳,授秦州节度判官。至秦州,撰《入洛记》1卷,纪入洛途中事并其所著诗赋。李昉《王仁裕神道碑》:“蜀亡,入朝授雄武军节度判官。桑梓故里,樽俎上列,归与之乐,适我愿兮。”《郡斋读书志》卷2录《入洛记》—卷,云:“右蜀王仁裕随王衍降入洛阳,记往返途中事并其所著诗赋。”

927年(后唐明宗天成二年)— 929年(后唐明宗天成四年)王仁裕48岁至50岁,任后唐秦州节度判官。

930年(后唐明宗长兴元年)王仁裕51岁,罢秦州节度判官职,居汉阳别墅,著《归山集》五百首。李昉《王仁裕神道碑》云:“职罢,归汉阳别墅,有终焉之志,著《归山集》五百首以见其志。”《旧五代史》卷65《王思同传》:“长兴元年,入朝,见于中兴殿。明宗问秦州边事,……授右武卫将军。八月,授西南面行营马步都虞候。”王思同于本年罢秦州节度入朝,仁裕罢节度判官,亦当在是时。《旧五代史》卷65《王思同传》:“王思同,幽州人也。…… 性疏俊,粗有文,性喜为诗什,与人唱和,白称蓟门战客。……明宗在军时,素知之,即位后,用为同州节度使,未几,移镇陇右。恩同好文士,无贤不肖,必馆接贿遗,岁费数十万。在秦州累年,边民怀惠,华戎宁息。长兴元年。入朝,……授右武卫将军。”则是时秦州节度使为王思同。按:《归山集》,今不存,史籍亦未有著录。

931年(后唐明宗长兴二年)王仁裕52岁,仍居汉阳别墅。三月,为兴元节度使王思同辟为从事,有诗。李昉《王仁裕神道碑》:“无何,南梁主帅王公思同以旧知之故,逼而起之,密奏授兴元节度判官。不获已而受命,非其志也。”《太平广记》卷397引《玉堂闲话》:“兴元之南,有大竹路,通于巴州。……淮阴侯庙在焉。昔汉祖不用韩信,信遁归西楚,萧相国迫之,及于兹山,故立庙貌。王仁裕尝佐褒梁师(疑为帅)王思同,南伐巴人,往返登陟,亦留题于淮阴祠。诗曰:‘一握寒天古木深,路人犹说汉淮阴。孤云不掩兴亡策,两角曾悬去住心。不是冕旒轻布素,岂劳丞相远追寻。当时若放还西楚,尺寸中华未可侵。’”按《旧五代史》卷42《明宗纪》:长兴二年三月,“以西京留守、权知兴元军府事王思同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充西面行营马步军都虞候。”

932年(后唐明宗长兴三年)王仁裕53岁,仍为王思同兴元节度判官。八月,思同拜京兆尹兼西京留守,仁裕复为其判官。《新五代史》卷57本传:“思同留守西京,以为判宫。”《旧五代史》卷65《王思同传》:“(长兴)三年,……八月,复为京兆尹兼西京留守。”

933年(后唐明宗长兴四年)王仁裕54岁,仍为王思同西京留守判宫。近两年间,撰《开元天宝遗事》四卷,并有诗题杜光寺。《郡斋读书志》卷2下录《开元天宝遗事》四卷,云;“右汉王仁裕撰。……蜀亡,仁裕至镐京,采摭民言,得开元天宝遗事一百五十九条。”按:天成元年(926)蜀亡后,仁裕随王衍及蜀百官赴洛,曾在长安羁留数月,但其时王衍一族被诛,唐内部亦正混战,蜀诸降宫前途莫卜,又在监禁之中,不可能有闲致作此书。而下年二月潞王叛,仁裕随王思同复卷入混战。故采摭民言及编撰成书,当在上年至本年间。《全唐诗补编·续拾》卷42录仁裕《长兴中题杜光寺》,亦当上年至本年间作于长安。

934年(后唐闵帝长应顺元年)王仁裕55岁,仍为王思同西京留守判官。二月,思同为西面行营马步军都部署,仁裕仍为其判官。三月,思同率诸军与潞王李从珂战,败死。潞王得仁裕,置于军中。仁裕随潞王入洛,沿路书诏,皆出其手。四月,出为魏博支使,改汴州观察判官。王思同事,见《通鉴》卷279。李昉《王仁裕神道碑》:“潞王素闻公名,喜见公,而文翰之职一以委之。公自陈曰:‘府主渝盟,臣所赞也,请就鼎镬.速死为幸。词直色厉,潞王壮之,载以后车,俾随玉辂,教令诏诰,咸出于手。安慰京邑,先行榜谕,倚马吮笔,顷刻而成。潞王览之,大称厥旨。及即帝位,方将升玉堂之深严,备宣室之顾问,旋为近臣排斥,出为魏博支使,改汴州观察判官。”《太平广记》卷204引《玉堂闲话》:“后唐清泰之初,王仁裕从事梁苑。”按:王思同,《全唐诗补编·续拾》卷41收其诗断句二。

935年(后唐末帝清泰二年)王仁裕56岁,仍为汴州观察判官,节度使范延光师之。后以延光荐,召为都官郎中,充翰林学士。夏秋后,曾出使冯翊。《太平广记》卷204引《玉堂闲话》:“后唐清泰之初,王仁裕从事梁苑,时范公延光师之。”《旧五代史》卷四七:清泰二年二月,“以枢密使、天雄军节度使范延光为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充汴州节度使。”李昉《王仁裕神道碑》云:“改汴州观察判官,数月,征拜尚书都官郎中,召入翰林充学士,旌前劳也。”《册府元龟》卷550“选任”:“清泰中,范延光言其不可滞于宾佐,末帝亦知其才,乃召为司封员外郎、知制洁、翰林学士。”兹从《王仁裕神道碑》。《太平广记》卷314引《玉堂闲话》:“乙未岁,契丹据河朔,晋师拒于澶渊,天下骚然,疲于战伐。翰林学士王仁裕,奉使冯翊,路由于郑,过仆射陂。”是岁乙未,五月,契丹寇新州(今河北涿鹿)、振武(今山西朔县)、应州(今山西应县);六月,石敬瑭广储军粮,潜蓄异志,见《通鉴》卷279。仁裕出使,当在夏秋后。

936年(后晋高祖天福元年)王仁裕57岁,仍为都官郎中、翰林学士。十一月,唐亡,晋高祖石敬瑭入洛阳,仁裕罢学士,以本官归班。《太平广记》卷203引《玉堂闲话》:“丙申年春,翰林学士王仁裕夜直。”李昉《王仁裕神道碑》:“晋祚初改,以本官归班。”

937年(后晋高祖天福二年)王仁裕58岁,任都官郎中。时杨凝式65岁,九月,授晋检校兵部尚书、太子宾客。和凝40岁,为晋翰林学士、礼部侍郎。六月,拜端明殿学士。

938年(后晋高祖天福三年)王仁裕59岁,仍为都官郎中。秋,奉使荆南,一路赋咏。至江陵,高从诲出妓弹胡琴,仁裕有诗美之。归,编《南行记》三卷,收出使途中赋咏及饮宴酬唱诗百余篇。《郡斋读书志》卷2下录《南行记》三卷,云:“右王仁裕撰。晋天福三年,仁裕被命使高季兴,记自汴至荆南,道途赋咏及饮宴酬唱殆百余篇。”《诗话总龟》前集卷22引《杂咏(一本作淡)》:“王仁裕使荆诸,从诲出十妓弹胡琴。仁裕有诗美之”又云:“《天下大定录》载王仁裕两篇.一篇已载于此,今录所遗一篇云:‘玉纤挑落断冰声,散入秋空韵转清。三五指中匀塞雁,十三弦上啭春莺。谱从陶室偷将妙,曲向秦楼写得成。无限细腰宫里女,就中偏惬楚王情。’按:从诲在位,《杂咏》所载是。后诗云“秋空”,则出使是秋。《十国春秋》卷101系此事于开运元年(944),误。

939年(后晋高祖天福四年)王仁裕60岁,任都官郎中。冯道58岁,二月,自契丹使还至京师,有诗。仍为晋相。八月,封鲁国公,当时宠遇,群臣无与为比。和凝四十二岁,仍为晋端明殿学士、户部侍郎。四月,改翰林学士承旨。八月,奉诏撰《调元历序》。

940年(后晋高祖天福五年)王仁裕61岁,己为司封郎中。七月,有论乐语。《五代会要》卷6《论乐》上:“晋天福五年七月,……宴群臣于永福殿,奏黄钟之乐。司封郎中王仁裕曰:‘音不纯肃,声不和展,其将有争者。’或问之:‘奚知其然?’对曰:‘夫有天地辰宿……。’”文繁不录。李昉《王仁裕神道碑》:“稍迁左司郎中。”

941年(后晋高祖天福六年)—942(后晋出帝天福七年)王仁裕62岁至63岁,仍为司封郎中。

943(后晋出帝天福八年)王仁裕64岁,为左司郎中,三月,迁右谏议大夫。《旧五代史》卷81:天福八年二月,“左司朗中王仁裕为右谏议大夫。”

944(后晋出帝开运元年)王仁裕65岁,仍为左司郎中、右谏议大夫。六月,拜给事中。《旧五代史》卷82:开运元年六月,“以右谏议大夫王仁裕为给事中”。本年孟宾于、李昉等十三人登进士第。礼部侍郎符蒙知贡举。

945(后晋出帝开运二年)— 947年(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王仁裕66岁至68岁,仍为给事中,五月,迁左散骑常侍。《旧五代史》卷84:天运二年五月,“以给事中王仁裕为左散骑常侍”。和凝四十八岁,仍为晋相。八月,罢守右仆射。冯延巳四十三岁,自户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进中书待郎。事载陆游《南唐书》卷11。两年后,汉高祖入汴,拜仁裕户部侍郎,充翰林学士承旨。《旧五代史》卷100:天福十二年六月,“以左散骑常侍王仁裕为户部侍郎,充翰林学士承旨”。

948年(后汉高祖乾祐元年)王仁裕69岁,仍为翰林学士承旨、户部侍郎。春,知贡举,擢王溥等登第.与诸门生会饮赋诗,时称得人。四月,拜户部尚书。《新五代史》卷57本传:“仁裕与和凝于五代时皆以文章知名,又尝知贡举,仁裕门生王溥,凝门生范质,皆至宰相,时称其得人。”宋葉夢得《石林詩話》(卷下):“五代王仁裕知贡举,王丞相溥为状元,时年二十六。溥初拜相,仁裕犹致仕无恙,尝以诗贺溥。溥在位,每休沐必诣仁裕,从容终日。今王丞相将明、霍侍郎端友榜南省奏名时,知举四人,安枢密处厚、刘尚书彦修,与今邓枢密子常、范右丞谦叔。我亦忝点检试卷官。邓、范不惟及见其登庸,可以继仁裕,且同在政府,则仁裕所不及也。”《宋史》卷265本传:“汉乾祐举进士,为秘书郎。”《全宋文》卷46昉《王仁裕神道碑》:“昔公之滨贡闱也,中进士第者凡二十有三人.……小子固陋,亦须搜罗。”王仁裕本年知举。《通鉴》卷288:乾祐元年十一月,“秘书郎真定李昉诣陶榖。”《五代史补》卷4“王仁裕贼头”条:“王尚书仁裕,乾祐初放一榜二百一十四人,乃自为诗云:‘二百—十四门生,春风初动羽毛轻。掷金换却天边桂,凿壁偷将榜上名。’陶榖为尚书,素好谈论,见诗佯声曰:‘大奇大奇,不意王仁裕今日做贼头也。’闻者皆大笑。”《全唐诗》卷736录此诗题为《示诸门生》,另录其《与诸门生春日会饮繁台赋》。《旧五代史》卷101:乾祐元年四月,“以翰林学士承旨、户部侍郎王仁裕为户部尚书”。

949年(后汉隐帝乾祐二年)王仁裕70岁,仍为翰林学士承旨、户部尚书。本年,撰《玉堂闲话》10卷。《太平广记》卷203引《玉堂闲话》:“丙中年春,翰林学士王仁裕夜直。……迄今十三年矣。”丙申年为清泰三年(936),下推十三年为本年。《崇文总目》卷2录王仁裕《玉堂闲话》十卷,《宋史·艺文志》录为三卷。据上文,可知《玉堂闲话》撰于本年。玉堂,指翰林院。按《玉堂闲话》已佚,今有《说郛》等所辑范质《玉堂闲话》一卷。

950年(后汉隐帝乾祐三年)王仁裕71岁,仍为翰林学士承旨、户部尚书,四月罢职守兵部尚书。《旧五代史》卷103:乾祐三年四月,“翰林学土承旨、户部尚书王仁裕罢职,守兵部尚书。” 宋代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王公终于太子太保,七十后精力不衰。每天气和暖,必乘小辇,从二四老苍头,携照袋,以皮为之,四方有盖,其中可容一斗以来,中贮笔砚,韵略、刀子、镇石,笺纸数十幅,并小乐器之属,备酒炙三五人之兴,门生侍行,出郊野,遇圆亭有竹之处,燕食终日。赋诗,品小管,尽醉而归。”

951年(后周太祖广顺元年)王仁裕72岁,仍为兵部尚书,二月,改太子少保。《旧五代史》卷111:广顺元年二月,“以兵部尚书王仁裕为太子少保。” 明代胡孝辕《癸签》:“公宴合乐,每酒行一终,伶人必唱嶉酒,然后乐作。此唐人送酒之调,本作碎音,今多作平声,文士亦惑之。”

952年(后周太祖广顺二年)王仁裕73岁,任太子少保。时常王溥三十一岁,仍为周左谏议大夫、枢密院直学士。三月,为中书舍人,充翰林学士,显诗、乐之才。宋代王举《天下大定录》:“仁裕荆渚,从诲开宴,出十妓弹胡琴,为诗美之。”

953年(后周太祖广顺三年)王仁裕74岁,仍任太子少保。王溥三十二岁,仍为周翰林学士、中书舍人。三月,迁户部待郎充职。八月,为端明殿学士。上年至本年间,集翰林院学士唱和之作,有《翰林酬唱集》一卷。

954年(后周世宗显德元年)王仁裕75岁,仍为太子少保。正月,王溥拜相,仁裕以诗贺之,溥亦酬和。仁裕与王溥唱和事:王溥三十三岁,正月,拜中书侍郎、平章事,有诗与王仁裕唱和。事见《通鉴》卷291、292。

955年(后周世宗显德二年)王仁裕76岁,仍为太子少保。四月,进回文《金镜铭》。九月,进自制诗赋写图。《册府元龟》卷97《奖善门》:“显德二年四月,太子公司少保王仁裕进回文《金镜铭》上之,赐帛百匹。九月,仁裕又自制诗赋写图上进,赐银器五十两,衣著五十匹。”

956年(后周世宗显德三年) 王仁裕77岁,仍为太子少保。七月,卒。《旧五代史》卷116:“显德三年秋七月庚戌,太子太保王仁裕卒。”李昉《王仁裕神道碑》:“周太祖即位,进太子少保。……以显德三年七月十九日寝疾,终于京师宝积坊私第,享年七十有七。……诏赠太子少师。”则当以太子少保为是。……平生所著《秦亭篇》《锦江集》《归山集》《东南行》《紫泥集》《华夷百题》等共685卷。又撰《周易说卦验》3卷、《转轮回纹金鉴铭》、《二十二样诗赋图》,并行于世。著述之多,流传之广,近代以来,乐天而已。”《宣和书谱》卷6:“仁裕翰墨虽无闻于时,观其《送张禹偁诗》,正书府劲,自成一家。……今御府所藏正书一,《送张禹偁诗》。”《新五代史》本传;“仁裕与和凝于五代时皆以文章知名。”《十国春秋》卷44本传:“生平作诗满万首,蜀人呼曰‘诗窖子’。”《西江集》今不传。《崇文总目》卷五别集类录其《紫阁集》10卷,《乘辂集》5卷,《通志》录《乘辂集》1卷于章表类。《宋史·艺文志》别集类录其《紫泥集》5卷、《紫泥后集》40卷。《崇文总目》总集类另录其所编《国风总类》50卷。今并不传。《郡斋读书志》卷2下录其《开元天宝遗事》四卷,《直斋书录解题》卷7录为二卷。此集撰于长兴中,今存。《崇文总目》卷2录其《玉堂闲话》十卷,《诗菇·杂编》卷四:“王仁裕……《玉堂闲话》尚行世,中载七言律数首,皆清雅,特格卑弱耳。”此书撰于乾祐二年(949),今不传。《太平广记》《资治通鉴考异》《绀珠集》《类说》等书中引有佚文一百余条。《宋史·艺文志》录其《见闻录》三卷,《唐末见闻录》八卷。今并不传。《太平广记》《资治通鉴考异》等书引有《王氏见闻》《王氏见闻录》《唐末见闻录》佚文数十条。《郡斋读书志》卷2录其《入洛记》一卷,此书撰于天成元年(926)。今不传。同书卷二下又录其《南行记》3卷,撰于天福三年(938),参其年条。今亦不传。《通志》于《南行记》外,另录其《王氏东南行》1卷,疑即同一书。《全唐诗》卷736存其诗一卷,《全唐诗补编·续拾》卷42补二首,一首实为佚名王承旨作。

[1] 侯忠义.隋唐五代小说史[M].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2] 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M].中华书局,1999.

[3] 傅璇琮、徐海荣、徐吉军.五代史书汇编[M].杭州出版社,2004.

[4] 吴在庆、傅璇琮.唐五代文学编年史(晚唐卷)[M].辽海出版社,1998.

[5] 陈尚君.唐诗人李昂、綦毋潜、王仁裕生平补考[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1993(4).

[6] 刘 莉.五代名士王仁裕小考[J].敦煌研究, 2003(6).

[7] 蒲向明.王仁裕的文学成就[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03(3).

[8] 雪 潇.五代诗人王仁裕[J].丝绸之路, 1995(2).

监制:杨泽育 审核:丁 键 编辑:张 明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