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调度室报到、刷卡、测试酒精浓度、领钥匙,然后检查车况和打扫卫生—这是北京“大1路”公交车驾驶员常洪霞每天工作的开始。整齐的盘发,利落的制服,一双一笑就弯成月牙的眼睛。在同事眼中,常洪霞不仅颜值高,驾驶技术也是巾帼不让须眉。她是土生土长的北京石景山人,首钢子弟。小时候的她,觉得马路上行驶的汽车,尤其是大公交车,很气派,也很神秘。

1935年9月5日,北京1路公交线路正式开通运行。随着城市发展变迁,1路的线路走向几经变化,1961年7月5日,北京1路公交车开始承担长安街运营任务,因其途经中南海、天安门、王府井等首都政治要地和繁华地区,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大1路”。目前,这条线路西起老山公交场站,东到四惠枢纽站,全程27.1公里,沿途29站。

1995年,17岁的常洪霞进入北京公交系统工作,先是在318路公交车上做了5年的乘务员,2001年4月10日,正式成为337路公交车驾驶员。这圆了她幼年时的梦想。

起初,她驾车并不平稳,坐在后门的乘务员形容,“坐她的车,刹车‘鞠躬’,起步‘挺胸’。”为此,常洪霞特意向老师傅请教,每天在家里端着半盆水模拟开车,让手臂更有力量,腿部更好控制刹车和油门,遇到突发情况时,也能保证驾驶动作不变形。她常常告诉自己,只有把车开好、开稳,才能让乘客更安心。

做公交车驾驶员,有苦也有甜。常洪霞每逢排班赶上除夕或者正月初一时,不能与家人团聚,不能看春晚。“但是逢年过节开着‘大1路’行驶在充满喜庆气氛的长安街上,也有一种莫名的幸福感和自豪感。”常洪霞骄傲地说。

以前的公交车驾驶起来很费力,方向盘没有助力,体力消耗很大。而且当时的发动机“机器包”紧贴驾驶员右侧,车内也没有空调,夏天不用多久驾驶员就会被“蒸”透了。冬天,车内四处漏风。老师傅们给常洪霞传授经验,买大三号的鞋,方便脚上多套几层袜子,袜子外面还要套上塑料袋来挡风,但是跑一圈车下来,驾驶员还是会冻得够呛。

“早穿一季衣,晚脱一季衣。出门早,回家晚,我们比别人经历更多的雨雪风霜。”成长的道路上,常洪霞很感谢自己的师傅——孟玲红。孟玲红是337路公交车驾驶员,不仅教授自己驾驶技术,更教授她做人的道理。“学到最多的是心态,不能急躁。尤其是早晚高峰的时候,冷静处理车内车外的事情。为什么会生气?那是因为过多以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要是多以乘客的角度看问题,很多问题就会化解。比如公交站区地上画着各种线,有提示乘客排队的上车线,也有提示驾驶员注意的停车线,向乘客说明讲解,矛盾就解除了,登降效率提升了,乘客获得了便利,就更容易接受了。”

2012年,常洪霞获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4年,她从337路公交车转岗来到“大1路”,当年7月1日,她第一次驾驶“大1路”驶过天安门前,心里很激动。同时,头上已经戴着诸多光环的常洪霞,还是深感肩上的压力与责任。“大1路”是北京公交的旗帜,也是全国交通行业旗帜。

“大1路”的司乘人员提供导游式服务,在首发站、终点站、沿途重要站点、沿途重要景点做语音播报,并对播报内容适时进行调整,从景点介绍到升降旗时间,从国博的展览到大剧院的剧目。在中国传统佳节,如春节、中秋等,乘务员还会送出问候,讲解这些节庆的掌故。“我们提升了车厢的温度感,拉近了司乘与乘客的距离。”如今,搭乘“大1路”也成为许多外地游客来北京的必选项目。

2017年10月22日,中国红“大1路”在北京长安街正式亮相,从当时的10辆,现在发展到了90辆的规模。车身采用轻量化材料,车体呈流线型,既减少风阻,又有效实现了节能减排,以实际行动为北京的蓝天做贡献。中国红“大1路”,采用钛酸锂电池,跑一圈充一次电,能做到快放快充,每次充电15-20分钟即可完成。

“有很多朋友跟我说,当他们行走在长安街上,看到驶过的中国红‘大1路’,就觉得特别美,也特别骄傲。”常洪霞说。

创新服务的脚步不曾停止。这几年,常洪霞带领团队创立并不断发展“洪霞创新工作室”,围绕生产经营中的热点、难点以及企业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创新攻关,研发出防冻液加注机、过滤水再利用装置、公交车玻璃封窗器等7项成果,完成导游式服务等10余项课题,累计为企业节省开支300余万元。

在常洪霞看来,交通强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有车辆的变化,有司乘人员精神面貌的变化,也有乘客的变化。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常洪霞深感荣誉与责任:“公交优先的背后,其实是百姓优先,所有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更好服务于百姓的工作和生活。未来,我们也会结合新时代公共交通的发展需求,努力提升市民出行的幸福感与安全感,与首都发展同频共振。”

到调度室报到、刷卡、测试酒精浓度、领钥匙,然后检查车况和打扫卫生—这是北京“大1路”公交车驾驶员常洪霞每天工作的开始。整齐的盘发,利落的制服,一双一笑就弯成月牙的眼睛。在同事眼中,常洪霞不仅颜值高,驾驶技术也是巾帼不让须眉。她是土生土长的北京石景山人,首钢子弟。小时候的她,觉得马路上行驶的汽车,尤其是大公交车,很气派,也很神秘。

1935年9月5日,北京1路公交线路正式开通运行。随着城市发展变迁,1路的线路走向几经变化,1961年7月5日,北京1路公交车开始承担长安街运营任务,因其途经中南海、天安门、王府井等首都政治要地和繁华地区,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大1路”。目前,这条线路西起老山公交场站,东到四惠枢纽站,全程27.1公里,沿途29站。

1995年,17岁的常洪霞进入北京公交系统工作,先是在318路公交车上做了5年的乘务员,2001年4月10日,正式成为337路公交车驾驶员。这圆了她幼年时的梦想。

起初,她驾车并不平稳,坐在后门的乘务员形容,“坐她的车,刹车‘鞠躬’,起步‘挺胸’。”为此,常洪霞特意向老师傅请教,每天在家里端着半盆水模拟开车,让手臂更有力量,腿部更好控制刹车和油门,遇到突发情况时,也能保证驾驶动作不变形。她常常告诉自己,只有把车开好、开稳,才能让乘客更安心。

做公交车驾驶员,有苦也有甜。常洪霞每逢排班赶上除夕或者正月初一时,不能与家人团聚,不能看春晚。“但是逢年过节开着‘大1路’行驶在充满喜庆气氛的长安街上,也有一种莫名的幸福感和自豪感。”常洪霞骄傲地说。

以前的公交车驾驶起来很费力,方向盘没有助力,体力消耗很大。而且当时的发动机“机器包”紧贴驾驶员右侧,车内也没有空调,夏天不用多久驾驶员就会被“蒸”透了。冬天,车内四处漏风。老师傅们给常洪霞传授经验,买大三号的鞋,方便脚上多套几层袜子,袜子外面还要套上塑料袋来挡风,但是跑一圈车下来,驾驶员还是会冻得够呛。

“早穿一季衣,晚脱一季衣。出门早,回家晚,我们比别人经历更多的雨雪风霜。”成长的道路上,常洪霞很感谢自己的师傅——孟玲红。孟玲红是337路公交车驾驶员,不仅教授自己驾驶技术,更教授她做人的道理。“学到最多的是心态,不能急躁。尤其是早晚高峰的时候,冷静处理车内车外的事情。为什么会生气?那是因为过多以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要是多以乘客的角度看问题,很多问题就会化解。比如公交站区地上画着各种线,有提示乘客排队的上车线,也有提示驾驶员注意的停车线,向乘客说明讲解,矛盾就解除了,登降效率提升了,乘客获得了便利,就更容易接受了。”

2012年,常洪霞获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4年,她从337路公交车转岗来到“大1路”,当年7月1日,她第一次驾驶“大1路”驶过天安门前,心里很激动。同时,头上已经戴着诸多光环的常洪霞,还是深感肩上的压力与责任。“大1路”是北京公交的旗帜,也是全国交通行业旗帜。

“大1路”的司乘人员提供导游式服务,在首发站、终点站、沿途重要站点、沿途重要景点做语音播报,并对播报内容适时进行调整,从景点介绍到升降旗时间,从国博的展览到大剧院的剧目。在中国传统佳节,如春节、中秋等,乘务员还会送出问候,讲解这些节庆的掌故。“我们提升了车厢的温度感,拉近了司乘与乘客的距离。”如今,搭乘“大1路”也成为许多外地游客来北京的必选项目。

2017年10月22日,中国红“大1路”在北京长安街正式亮相,从当时的10辆,现在发展到了90辆的规模。车身采用轻量化材料,车体呈流线型,既减少风阻,又有效实现了节能减排,以实际行动为北京的蓝天做贡献。中国红“大1路”,采用钛酸锂电池,跑一圈充一次电,能做到快放快充,每次充电15-20分钟即可完成。

“有很多朋友跟我说,当他们行走在长安街上,看到驶过的中国红‘大1路’,就觉得特别美,也特别骄傲。”常洪霞说。

创新服务的脚步不曾停止。这几年,常洪霞带领团队创立并不断发展“洪霞创新工作室”,围绕生产经营中的热点、难点以及企业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创新攻关,研发出防冻液加注机、过滤水再利用装置、公交车玻璃封窗器等7项成果,完成导游式服务等10余项课题,累计为企业节省开支300余万元。

在常洪霞看来,交通强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有车辆的变化,有司乘人员精神面貌的变化,也有乘客的变化。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常洪霞深感荣誉与责任:“公交优先的背后,其实是百姓优先,所有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更好服务于百姓的工作和生活。未来,我们也会结合新时代公共交通的发展需求,努力提升市民出行的幸福感与安全感,与首都发展同频共振。”

未经允许 不得转载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8417416 举报邮箱:lisun@cicg.org.cn

京ICP备 05058837号-2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12546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0120190008

报社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33号 邮政编码:100048

设计制作:中国外文局中东欧与中南亚传播中心(人民画报社)新媒体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