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则故事:
在10个国家各有1名记者问该国的一名资深金融人士,问题如下:一家银行专门借出小额贷款给农村穷人,甚至身无分文的乞丐,竟然在没有政府资助、没有国际机构捐款下自给自足,每年还有盈利,有无可能?
10位不同国籍的银行业精英的答案是完全一致而且斩钉截铁的:“没有可能!” 那么,精英们都错了。因为这家银行正是格莱珉银行。
格莱珉银行自1983年创办以来,除了创办当年及1991年至1992年两个孟加拉国内水灾特别严重的年头外,一直保持盈利,2005年的盈利达1521万美元(折合1.2亿元)。
格莱珉银行的账目曾经受到国际知名经济学者质疑。
普林斯顿大学
教授乔纳森·莫多克在1999年发表论文《小额信贷承诺》,质疑格莱珉银行低于1.6%的
不良贷款
比率不真实,实际数字应该是7.8%;他又称格莱斯珉银行只是依靠捐款来生存,如要自给自足收支平衡,贷款的实质利率要高达25.7%。
对此,尤努斯教授称:“我认为不需要反驳乔纳森.莫多克,格莱珉银行的现状已证明他的预测全部是错误的。我们自1995年停止接受捐款后,不但可以继续生存,而且盈利是一年比一年多;我们不需要提高
贷款利率
,我们的
实际利率
只是10%,近期还在研究调低利率,因为我们的利润太多了,盈利并非我们的主要目的。” “我们的账目每月都会在网上公布,自1976年以来,所有数据一直是公开的,任何经济学家都可以研究我们,从而知道我们为什么会成功。”
在一个非常正规的国际银行界人士会议上,穿着拖鞋的尤努斯说,我发现今天来的官员都是穿皮鞋的,而我是做小额信贷的,做小额信贷是与老百姓打交道的,在
孟加拉国
乡下老百姓很穷,很多人是赤脚的,我很大部分时间是走村串户,我已经有拖鞋穿,所以我穿拖鞋来。做好小额信贷,不能与
正规金融
的程序一样,就像不能穿皮鞋到稻田去一样,一定要穿拖鞋。我是反传统的,小额信贷也是反正规金融传统的。
的确如此。那些保守的银行家们,坚持一套他们认为行之有效的、流传了几百年的信贷哲学,而这些信贷哲学,几乎无一例外地把农民与穷人置于最不利的信贷地位。传统信贷体系教导这些银行家,银行的贷款需要接受贷款者提供必要的足够的
抵押担保
,而穷人(尤其是赤贫者)几乎没有什么抵押担保品,这也就意味着只有有钱人才能合法地借到钱。传统的银行家只是将眼光盯住那些规模大实力强的企业家,而不屑于与那些小额贷款需求者打交道,因为在他们看来,小额贷款需求者的贷款数额小,耗费的
贷款成本
与未来预期收益不成比例,因而只能使银行亏损。
传统的信贷哲学还假定,穷人根本没有还款能力,给他们发放贷款只能是一种浪费,穷人的信用与智慧都不足以使他们利用贷款创造合理的增值,因而银行向这些穷人贷款得不偿失。
尤努斯的行动以及后来的巨大成功,却证明了这些传统信贷哲学的荒谬僵化与那些传统银行家们的保守无知。循着传统分析,让我们来看看尤努斯的创新之处到底何在?常理上,借出去的钱是为了能收回来并附带一部分钱的使用费——利息。但是对于格莱珉银行的对象,那些赤贫的人而言,没有抵押品,他们不能得到一般商业银行的借款。而且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即便他们拥有一些资产,但由于无法证明为其所有也无法获得贷款,不能改变自身的命运。这一点德索托在<资本的秘密>中阐释得淋漓尽致,没有产权证明的资产是僵死的资产,无法流动从而无法为穷人创造机会。而尤努斯却认定穷人的信用远比想象得要高,事实证明他的想法是对的。
也许评论者会说尤努斯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天真的理想主义者,竟然违背经济学最基本的“自利最大化假定”而去相信“人性善”。甚至,当格莱珉银行面临借贷者确定无法偿还到期贷款时,也不会假想这是出于借款者的恶意行为,而是调查逼使借款人无法偿还贷款的真实境况,并努力帮助这些穷人改变自身条件或周围环境,重新获得贷款的偿还。就是依靠这种与传统银行截然不同的信任哲学,格莱珉银行一直保持低于1%的
坏账率
。而其每年发放的
贷款规模
现在已经超过8亿美元。
格莱珉银行和尤努斯完全颠覆了传统商业银行的信贷哲学,而创造了一种崭新的关注贫困阶层、调动培育穷人民主管理观念的金融文化。可以说,格莱珉银行建立起一个可能引发“银行业本质的革命的新型银行架构,一种新的经济概念”。
更需指出的是,格莱珉银行的还贷率高于表现最优异的商业银行。传统分析对此无计可施,因为那些现实中的细节并不为人知晓,这可能是因为经济学家们的自负,不过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尤努斯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些目空一切者的无知,在对待贫穷问题上,没有面向真实世界的态度,就会陷入“理性的自负”而不能自拔,对于真正推进扶贫却没有半点好处。这是当下经济学家们的普遍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