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人生、成就未来

电子科学与技术是当代信息社会的基石,是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经济的技术基础,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国防建设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欢迎广大学子加盟我院,共筑中国电子科技事业的辉煌!

1.学院介绍

1. 数说学院:

● 2位中科院院士、3位国家级领军人才计划入选者、10余位国家级人才。

● 1个国家重点学科(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和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物理电子学)。

● 1个国家级“111计划”引智基地、1个国家级国际合作基地。

● 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陕西省重点实验室,1个陕西省工程研究中心、1个校级微纳电子器件共享中心、5个创新研究所。

● 2万平米研究实验室(超净间>1000平米)和1000平米教学实验室。

● 2台国际领先水平的亚埃级分辨率球差校正透射电镜。

●近5年,累计科研经费到款超过2亿元,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7项,在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上发表论文2篇,Nature上发表论文1篇。

●近5年,年产值8000万的科研成果转化项目1项,估值6000万以上科研成果转化项目2项(分别为6000万和1.25亿),5000万以上投资意向项目1项。

2. 学院历史

西安交通大 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以下简称 电子学院 成立 2018 年底,其前身为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学院下属的电子科学与技术系,于 1958 年,在电真空器件、无线电元件、电物理装置和半导体器件四个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电子学院拥有全国首批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授权点,设有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国家重点学科和 物理电子学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及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在 2016 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评估结果为 A - 2 019 年获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3. 学院学科点和专业设置

本学院可培养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学位的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各层次专业人才,其中本科生按一级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专业按 4 个二级学科设置,即: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其中,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为国家重点学科,物理电子学为国家重点 ( 培育 ) 学科;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专业为 电子与通信工程 (与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联合开设);学术型博士生按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培养,自 2019 年开始招收电子信息工程博士。本学院 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及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 电子科学与技术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分别于 2010 年和 2015 年连续两届获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4. 学院师资力量

电子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员工 143 人,其中,教授 34 人,研究员 1 人、副教授 40 人、高级工程师 5 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 90 %以上。 教师队伍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 2 人、 国家级领军人才计划入选者4 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 1 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5 人、学校领军学者 3 人、学校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入选者 13

5. 学院科研基地、平台

电子学院目前设有宽禁带半导体与量子器件研究所、先进光电研究所、 等离子体与微波电子学 研究所、多功能铁电材料与量子技术研究所和铁性材料与集成器件研究所等 5 个创新研究所,建有 1 国家级 “111 计划 引智基地、 1 国家级国际合作基地 3 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 个陕西省重点实验室和 1 个陕西省工程研究中心以及 1 个本科教学实验中心,研究实验室 2 .6 万平米,其中超净实验室近 1000 平米, “985” “211” 一、二、三期工程以及 双一流建设 等项目学校持续支持超过 2 亿元。拥有两台球差校正高分辨透射电镜(最高分辨率为 0.8Å )、扫描电子显微镜、 X 射线光电子能谱、 X 射线衍射仪、原子力显微镜等大量精密仪器和高端设备,科研条件 国际一流

6. 学院主要研究领域及取得成果、成绩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以电子器件作为核心研究对象,上游涉及物理、材料等学科知识,下游涉及系统和系统的集成。主要研究领域有电子材料与器件、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半导体材料与器件、有机光伏材料与器件、物理电子和信息显示技术、微波技术、光通信、集成电路和集成光电子系统方面的研究、应用、设计和制造。

近五年,电子学院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7项、“973”子项目4项,国家或国防“863”重点和面上项目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53项,境外合作项目5项,国防和省部级项目37项,累计科研经费到款超过2亿元。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7项,发表论文1000多篇,其中SCI收录804篇,影响其中因子10以上41篇,包括Science, Nature,Adv. Mater.,Adv. Energy Mater.,Adv. Funct. Mater.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入选高被引论文ESI数据库23篇,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

7. 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和特色

学院人才培养实施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采取中小班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结合“信息新蕾”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开展科研和教学互动,培养创新思维、激发研究潜质,培养口径宽,学生可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志向选修课程。

本学院突出培养创新研究型人才。近三年,本科生境内外升学率约69.3%,发表SCI学术论文19篇,学生一作9篇。本硕博贯通培养学生中,获全国百篇优博论文和全国百篇优博提名论文各1篇,国家级领军人才计划入选者2人,杰青1人,陕西省科技新星1人。

8. 学院国际交流情况

本学院与国际上许多著名的高校、研究所等有着非常好的合作交流基础,例如与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俄罗斯国立莫斯科大学和日本德岛大学建立有长期的交流活动。与国际一流大学如美国MIT、PENN STAT、Northeastern U、新加坡NUS、NTU、日本庆应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电工技术大学和圣彼得堡Ioffe研究所等建立有短期的交流活动。拥有“陕西省中澳国际合作基地”建设,正在积极筹建“陕西省中俄国际合作基地”,同时在积极申报“国际电介质研究国家基地”。本院学生有大量机会通过学院的公派出国交流,本院教师也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创造了大量国际交流的机会。

此外,学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国际交流项目:

短期项目 :主要是寒暑假课程和实践项目等,包含国外众多高校: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理工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德国汉堡大学、加拿大约克大学等;

交换生项目: 学校与国外多所大学签订了学生交换协议,可选拔学生进行交流,主要包含;日本奈良女子大学、日本新潟大学、德国汉诺威大学、韩国高丽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

学分项目 :为鼓励学生出国(境)深造获得第二校园的学习经历,学校选派指定名额的优秀在校本科生前往合作高校,参加一学期的专业课程学习,主要合作高校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 美国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等学校;

学位项目 :依据学校发展国际化教育的方针和校际合作协议,与多所大学开展学分项目,例如: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3+1+1项目、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3+2”项目、美国密西根大学迪尔本分校博士全奖项目3+2项目等项目;

科研项目 :学校与国外多所学校签有科研交流项目协议,例如: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科研项目、新加坡国立大学暑期科研实习项目等。

9. 学院未来发展规划或前景

经过一个甲子的建设与发展,本院目前已拥有完备的电子、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微波与等离子体和物理电子学研究与应用开发平台,具备了与国际同行同台竞技的科研实力。未来学院将严格按照习总书记“三个面向”要求,结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聚焦高端电子、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产业的关键技术,推动我国电子信息、医疗检测、新能源和深海探测等领域的进步与发展。

中国西部创新港为学院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性机遇,我院将充分利用“创新研究所”新体制,大力加强教师凝聚力,探索国际学术前沿、瞄准国家重大需求、解决国民经济重点难题,优化学科研究方向,充分加强电子学科与物理、材料、化学、信息、能源、医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以微纳电子器件校级共享平台为依托,以“组建大团队,争取大项目”为目标,大力促进科技创新能力建设,2030年将电子学科建设成国际一流的学术研究与应用开发基地。

在人才培养方面,我院遵循“重基础、宽口径、厚实践”的培养模式,以国际一流学科为标准,根据电子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加强电子学科课程体系建设,利用线上线下先进的教学手段,创建相应的实践教学平台,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模式,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着重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培养在电子、光电子材料和器件的设计、加工制作、测试表征和电子电路综合能力的一流拔尖人才。

10. 学院本科生毕业去向

据学校反馈数据, 学院 近三届 本科生出国出境留学比例为 13.5% ,而且留学学校绝大多数属于国际 2 00 强高校。 国内升学 55.8% 、实际就业 28.8% 本学院的毕业生工作层次高,就业单位既有国家电子科技集团、航空航天集团、高等院校、政府机关单位、重要科研院所等大型企事业单位,也有惠普、西门子、飞利浦、松下、索尼、三星、 LG 、台积电、华为、中兴、联想等国际化大公司,此外,毕业生中涌现出一大批以美国物理学会会士常增虎、中兴通讯董事长李自学为代表的杰出校友。

11. 学院著名院友

1982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真空器件与技术专业,现任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物理系特聘教授,中佛罗里达大学阿秒科学与技术前沿实验室主任,美国物理学会会士。常增虎教授主要从事超快高能激光、超快XUV/X射线和强场AMO(原子、分子和光)物理研究,先后在Nature、Phys. Rev. Lett.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60余篇,他引5000余次,合著专业图书10余册。常增虎教授于2012年首次提出利用双光学门控的方法产生阿秒脉冲,获得了持续时间仅为67阿秒的极紫外激光脉冲,是迄今为止最短的激光脉冲,打破了之前80秒的世界纪录。

1983 年考入西安交通大学出国留学班,就读于电子工程系,铁电压电领域的知名科学家,西安交通大学 长江学者 讲座教授,加拿大西蒙 - 菲舍尔大学化学系主任、教授, 4D LABS 固态系统实验室主任, 2017 年当选为 IEEE Fellow 2019 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叶作光教授长期致力于新型多功能多铁性材料的研究,在弛豫型铁电体、高性能压电单晶和新材料新合成方法等方面开拓创新,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创新性研究成果。目前担任国际压电单晶标准化委员会主席及 IEEE-UFFC 学会标准化委员会主席等职务。 2014 年荣获 IEEE-UFFC 学会颁发的 铁电学成就奖 。该奖是国际铁电学界的著名奖项,主要表彰在全球铁电研究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知名学者,迄今仅有姚熹院士和叶作光教授两位华人科学家获此殊荣。 2019 年荣获 IEEE-UFFC 学会颁发的 “Robert E. Newnham 铁电奖 ”, 是国际上第四位科学家,也是第一位华人学家获此国际铁电学界的最高奖项。

1986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子材料与元器件专业。现任中巴经济走廊委员会联席主席,中国丝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任中国远东国际贸易总公司总经理、中国亚非发展交流协会副会长、亚洲财富论坛副理事长以及巴基斯坦总统顾问等。长期在电子工业部及信息产业部和中国电科从事与电子信息产业和国际合作相关的工作,具有20多年电子科研、生产及外贸的从业经验,曾任中电科技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裁。在国际经济合作、现代企业管理、大型工程项目实施等方面有深入研究,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特等奖、“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以及“中国企业最具创新力十大领军人物”、“卓越经理人”等多项全国级管理奖项。积极参与国际交往与合作,为促进中外友谊做出杰出贡献,荣获巴基斯坦总统勋章和斯里兰卡总统奖。

1987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子材料与元器件专业。同年,他加入了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1987年至2010年历任技术员、副主任、混合集成电路事业部副部长、部长职务,2010年至2014年,历任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监事长;2014年至2015年任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党委书记兼纪委书记、监事长、副所长;从2015年至今任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2018年6月,任中兴通讯第七届董事会董事长、执行董事。

1969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子材料与元器件专业。曾历任国营永红器材厂技术员、工程师、车间副主任、主任、副厂长、厂长,现为天水华天电子集团(前身为国营永红器材厂)及集团各控股子公司董事长,同时还担任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封测分会轮值理事长,集成电路封测联盟副理事长等社会职务。1999年被评为“甘肃省劳动模范”;2003年被甘肃省政府授予“优秀企业家”称号;2006年2月被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国电子报社联合评为2004-2005中国半导体十大领军人物。2007年被世界华人企业协会授予“中国优秀企业家”荣誉称号,荣获2008中国信息产业年度经济人物称号。

1990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子材料与元器件专业。2006年在广州南沙创立大功率LED芯片模组、半导体封装及智慧照明产品的LED产业链品牌制造企业“广东晶科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兼总裁。2012年入选国家级特聘专家,获得香港首批“优秀人才输入计划”及广州市首批“百人计划”创新人才企业,目前任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副主席,广东省青年科学家协会副会长,广东省LED光源产业协会副会长,广州市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专家,广东省半导体照明总体组专家。

学院网址: http://esteie.xjtu.edu.cn

学院电话 029-82664974 李老师 15771924635  庄老师 13572015432  尹老师 13619256052

学院联系邮箱: zhenghua@xjtu.edu.cn

软件学院 |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微电子学院 |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 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信息工程 | 自动化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物联网工程 | 软件工程 | 网络空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