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推荐
坚强的铁板烧  ·  诊断 Azure Key Vault ...·  2 月前    · 
霸气的弓箭  ·  Implement ...·  1 年前    · 
玩命的吐司  ·  vue.js - ...·  1 年前    · 

(2021年1月20日在杭州市滨江区

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杭州市滨江区发展和改革局

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书面报告杭州市滨江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之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十三五”收官之年,也是杭州高新区成立30周年。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监督支持下,全区上下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和市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杭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奋力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努力建成数字经济和数字治理融合的滨江范例,在“重要窗口”建设中展现“数字滨江”的独特魅力。

(一)经济发展企稳向好

主要经济指标逆势而进。预计全区实现生产总值(GDP)1700亿元,增7%,列全市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712.8亿元,增长11%;第三产业增加值增5%左右。全年在落实降本减负90.35亿元的情况下,实现财政总收入358.43亿元,增长4.8%,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2.75亿元,增长4.1%。预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4.4亿元,与上年持平,增速居全市前列。

重大项目有力推进。推进5个“152”省市县长项目,其中工业综合体、趣链区块链项目、萤石智能家居项目已开工建设,全年落地率60%。恒生金融云、海康威视音视频等6个省重点项目全年投资15.87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19%;医惠科技智慧医疗等19个市重点项目全年投资50.04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20%。趣链科技、城云科技圆满完成工业投资项目“半年落地率”进度要求。扩大有效投资四大结构性指标增速全部实现转正。

上市挂牌保持领先。深入推进凤凰计划行动,不断优化金融服务能力,支持企业境内外上市融资。全年新增上市公司6家、过会7家,累计培育上市公司达到53家;其中,泰林生物和山科智能在创业板上市,光云科技和中控技术登陆科创板,网易和泰格医药在港交所二次上市。列入市重点拟上市企业24家,居全市第一。新增和累计上市企业数量居全省各区、县(市)第一名,培育经验荣登《领跑者》,浙江“资本第一区”进一步巩固。

开放经济逆势上扬。新引进外商投资企业125家,其中投资总额千万美元以上大项目15个,世界500强投资项目1个。实际利用外资10.3亿美元,其中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2.95亿美元,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进出口逆势增长,预计全区实现进出口总额790亿元,增长3%,其中自营出口总额510亿元,增长5%。成功创建为全国首批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纳入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探索体制机制创新。

区域合作走深走实。积极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与中科院上海分院共建杭州中科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滨富特别合作区的探索实践成功列入杭州市重大改革项目,落点富芯半导体等7个高端制造业项目,总投资达470亿元。对口帮扶工作全面加强,建始、麻江、丹寨并全部脱贫摘帽。做好桐庐区县协作、衢江莲花镇山海协作和淳安汾口镇联乡结村工作,安排帮扶项目21个,落实资金4220万元;海康威视、艺福堂等企业相继投资桐庐,完成产业协同资金2.47亿元。加强与长春新区对口合作,合力推进“吉浙新经济园区”建设。

(二)产业体系不断升级

数字经济引领发展。数字经济持续保持高位增长,预计全年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超1300亿元,增长14%,占GDP比重76%,占比位列全市第一,综合评价总指数列全省首位。下达产业扶持资金61.04亿元,同比增长60.2%。集成电路、信息软件、数字传媒等高新技术产业均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举办2020杭州湾全球数字技术大会、第24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高新区影响力不断增强。

“新制造业计划”稳步推进。修订新一轮“1+X”政策,编制和出台生命健康、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域相关政策文件,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净增规上工业企业数20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覆盖率达91%。在全市“亩均论英雄”榜单总排名第一。入选全国首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试点,获评全省唯一一家五星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加快“新基建”产业布局,海康威视“视频感知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被确定为国家级AI创新平台,华为鲲鹏产业基地、浙江省鲲鹏生态创新中心、紫光股份项目正式落地本区。

平台能级加速提升。杭州长光产业技术研究院、浙大滨江研究院、杭电滨江创新中心、“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等重大科研平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正式落地。物联网小镇被评为首批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第四批省级特色小镇、全省亩均效益领跑者;互联网小镇连续三年考核优秀、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综合评价第一;白马湖生态创意城被国家文旅部命名为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为长三角地区唯一,创意小镇达成“培育”升“创建”晋档目标;江北科技园391家企业实现“北企南迁”,南迁员工3500余名。智慧医健小镇/智慧新天地产业平台实质性启动。

传统产业转型再升级。深化工业企业、园区提升改造工作。实施机器换人项目35个、验收通过工业物联网试点项目12个、新增工业机器人159台,完成旧厂房改造15.65万平方米,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全面启动街道工业园提升改造,其中长河街道工业园一期已完成土地收储的丈量工作。金盛工业园等项目竣工投用,春风纺织、威陵集团等项目加快建设。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持续加强。与财通证券、杭州银行、普华资本等6家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新设政府引导基金子基金4只,累计28只,规模达36.67亿元,新增直投项目5个,累计投资项目235个;累计完成转贷资金11笔3.2亿元,完成周转资金1笔8800万元;累计在保余额3.14亿元,在保贷款笔数57笔,在保企业47家。全国首创基于创新能力的科技企业增信机制“企业创新积分”,得到科技部推广。

(三)新动能培育亮点突出

创新成果再创佳绩。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保持10%左右。主导完成国际标准4项、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2项,6家企业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各2项;省科学技术奖励12项;中国专利奖7项,居全省第一。海康威视获省政府质量奖,区政府获全省唯一质量奖组织奖,成功获评第三批国家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新指数、创造力榜单均居全省第一。2020年浙江省物流创新发展试点名单2家(全市共9家),入选省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4家。

人才强区纵深推进。全年新引进各类人才3.3万人,增长7%,硕博士占比达到26%,列全市第一。新增国家专家6人,新增浙江省专家13人,新增“5050计划”人才企业111家;省市领军团队9个、“115”国(境)外引才项目48个,均列全市第一。人才服务保障持续优化,打通浙大二院人才就医绿色通道,试点人才房租赁公开摇号。

产权保护步伐加快。深化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建设,创建全省首个浙江高新技术产业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平台,落地中国(杭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全年专利授权量达13071件,同比增长26.2%,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3874件,同比增长31.8%,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70件,列全省第一。7项专利获二十一届中国专利奖,再列全省第一。全年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达17亿元,其中专利质押金额达13亿元,全省领先。

创新主体持续壮大。预计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95家,有效数突破1550家,实现三年倍增目标,认定瞪羚企业307家,9家企业入选“鲲鹏”表彰企业。全年新增注册企业1.13万家,增长27.3%,增幅列全市第一,创2015年来新高。推动鼓励企业强化创新载体建设,新认定省重点实验室2家、省级企业研究院9家,省、市级研发中心140家,新立项科技部“科技助力经济2020”重点专项1项、省级重点研发项目28项,列全省第一。新认定海螺邦等国家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9家、江南智谷等省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14家,拥有市级以上孵化器和众创空间104家,在孵企业3093家,均列全省第一。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开展“商事制度改革促进政务环境提升国家级标准化试点”,成为全市唯一“亲清D小二”上线试点先行区,行政服务中心压减窗口60%,线上办件率超过85%,群众满意率提升4.7个百分点,率先开展“无人智慧审批”,“一次不用跑”成为常态,相关经验全市复制推广。率先出台商事登记“无人智能审批”,发放全市首张“智慧审批”企业营业执照,获《人民日报》头版肯定推广。上线企业e服务平台“上马石”,构建全新经济生态活跃社区,真正做到帮企业“扶上马、送一程”。

(四)城建城管再上台阶

“十四五”规划全面擘画。编制《杭州高新区(滨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升一批重点区域规划,全面贯彻落实三江汇·未来城市实践区和拥江发展战略要求,率先开展总体城市设计和沿江区域提升改造,精细谋划智慧新天地、白马湖生态创意城、奥体中心、区政府北等重点片区城市设计,沿江区域提升改造项目已被列入市三江汇十大启动项目。

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时代大道滨江段高架桥、冠山路全线贯通,兴宁路、滨城路等6条“断头路”全部开通。地铁5号线上半年开通试运营,6号线、7号线计划年底开通试运营,全区运行地铁里程达33.2公里,站点18个,地铁线路基本成网。新增(优化)公交线路26条,每日运行常规公交路线97条、定制公交线路77条,发车1.6万车次,可满足48万人次通行需求。新增3座公共停车场、新增(启用)公共停车泊位929个,完成316个充电桩建设。

环境综合整治成效凸显。全面推进“一区一鼎”建设,铺设雨水管网11公里,建设污水管网5.49公里,疏通雨水主管及支管1385公里,完成113个污水零直排项目,“污水零直排区”首批通过省市验收。全面巩固提高垃圾分类工作,全区垃圾总量下降8.16%,日常检查分类质量平均得分列全市第一;完成7个省级示范小区及46个市级示范小区创建任务;累计完成垃圾投放点改建589处、再生资源回收网点124处。

美丽滨江建设持续推进。互联网小镇、创意小镇获批国家3A级旅游景区。新增绿化32万平方米,建成“口袋公园”10个。街道河、塘子堰河等13条河道入选市级“美丽河道”, 其中白马湖片区5条河道入选省级美丽河湖。智慧新天地沿江景观带全线完工并开放,区内沿江17.4千米的最美跑道全线贯通。建成冠山公园一期、白马湖公园和井山湖农耕文化园,加快推进南边山公园建设,串联多条游线和网红打卡点。全年空气优良率92.1%,提高16.7%;PM2.5平均浓度28.0µg/m3,下降24.3%;获评全市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优秀区县。

数字治理示范区建设全面推进。完成城市大脑区级驾驶舱整体框架开发和数据归集治理,物联网小镇与长河街道建成全市首个街道“亲清”驾驶舱,工作经验全市推广。接入流动人口管理、“未来街区”、共享停车、产业图谱应用、经济主体大数据平台等12个重点应用场景。浙大儿院交通综合治理示范区场景成为全市典型案例,浙二医院、龙湖天街等综合治理同步推进。建设全国领先的轻微交通事故“便捷通”平台,实现轻微交通事故处理“跑零次”、“零信访”。在全省率先推出“工地一码通”管理系统。

(五)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就业和社会保障不断夯实。城镇新增就业人数86773人,增长94.4%,帮扶2157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拆迁户家庭1095人。落实社会保险费返还金额2.37亿元,社保费减免金额33.13亿元。成立全市首家婴幼儿照护服务指导中心,新增5家托育机构、托位220个。在全省率先提出并实践互助养老理念,探索实施“多代同楼”。成为全国唯一全域示范的智慧健康养老基地,慈善发展指数位列全省第一。全区户籍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8.38%、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9.54%。

住房保障日臻完善。继续推行安置房品牌开发商总包代建模式,提高安置房建设品质,交付2669套,安置2478户次。完成滨安小区、缤纷西苑等6个小区环境综合整治,以及缤纷北苑、白鹤苑等6个小区环境综合整治开工。基本实现老旧安置房小区智慧安防系统建设、“污水零直排”建设全覆盖。电梯加装实现签约560台、开工519台、完工473台,列全市第一,成功发布全省首个《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技术规范》,成立全省首家加梯维保4s店,形成一套可复制可借鉴的加梯“滨江经验”。

美好教育翻开新篇。投用奥体实验小学及幼儿园、月明幼儿园江虹路分园等学校4所,建成江南单元小学及幼儿园等学校2所,开工滨盛路幼儿园、西兴中学等学校7所;新增学位5130人。中考成绩再创新高,2016—2020年连续5年重高和优高上线率超过主城区平均水平。全省率先创设海康威视、海创基地2个产业园区嵌入式幼儿园,推出江南实验学校等首批6个新名校教育集团,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跃居全省第二,教育满意度评价主城区第一。

“健康滨江”切实推进。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区疾控中心完成加强型P2实验室和PCP实验室升级改造,具备独立开展新冠病毒检测能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均得到省委书记袁家军批示肯定。深化“医联体”、“预共体”,充分利用浙大二院、浙大儿院、市三医院等优质资源,下派专家门诊服务2.36万人次,精准转诊上级医疗机构1.78万人次。发挥中医药对新冠肺炎的预防作用,累计发放中药1.5万包。拓展提升餐饮食品监管方式,建成智能阳光厨房43家,完成148家次大型餐饮单位、438家次中小型餐饮单位巡查。

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杭州高新区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实施“图书馆+”行动,成功打造网易蜗牛读书馆、浙大儿院拾光图书馆2家杭州书房。成功举办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动漫节、第十四届杭州文博会、“舞动中国-排舞联赛”总决赛等品牌赛事。成功打造钱塘江游船码头、西兴古镇、过塘行陈列馆等滨江特色旅游路线。白马湖生态创意城成功创建成为长三角唯一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瑞德设计被评为浙江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成三街道“百姓健身房”,投用东冠社区、临江花园、江三公园等“口袋”运动场,区体育馆成为亚运会唯一示范场馆。

回顾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受新冠肺炎疫情、中美贸易摩擦以及宏观环境影响,全区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挑战突出,需要高度重视;数字安防、集成电路等诸多领域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的“卡脖子”问题日益凸显,面向新产业、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原始创新能力依然不强;交通、医疗、教育、养老、环境等领域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仍存在一定差距,亟待妥善解决。

二、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任务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起步之年,做好全年工作意义重大。

2021年工作总体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杭州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紧盯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全省高质量发展旗帜”目标不动摇,牢牢把握长三角一体化、杭州亚运会、自贸试验区等发展机遇,积极深入推进“创新滨江”、“数字滨江”和“国际滨江”建设,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

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力争8%;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力争11%;

——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6%;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

——新引进人才数3.3万人;

——能源、环境等约束性指标完成市政府下达目标;

——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10%以上。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深度融入“双循环”,构建经济发展新局面

开展“重点项目提速年”活动。围绕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紧盯重点项目、重大项目,争取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超GDP增速,严格按照“半年落地率”要求,加速新落点产业项目不少于20个、新开工不少于15个,积极协调特别合作区内富芯、正泰等重大项目推进。发挥政府投资引领作用,推进智能制造供给小镇工业综合体、科技创新综合体(公建中心)等国有物业平台项目的开工建设,加快滨康综合体等重大商业配套项目建设,坚决打赢投资增长翻身仗。工业投资、高新产业投资全年力争分别增长16%、10%。

打造新消费核心枢纽。把握亚运会举办重大机遇,发挥免税经济、直播经济、休闲经济、体育经济等,推动数字技术和各类消费业态深度融合。发布头部直播机构集群优势,发展一批电商产业基地和品牌公司,加快发展数字生活新服务。全面提升星光大道、龙湖天街、宝龙城等商业综合体,培育奥体中心、滨康路等新兴商圈,大力引进知名购物中心、国际顶级酒店、商业品牌首店等,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消费中心。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47亿元,增长8%,消费者满意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全面深化对外开放。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高质量编制实施方案及创新清单,在投资贸易便利化、产业国际化、城市数字化等领域先行先试,鼓励企业布局海外数字贸易平台、参与国际规则标准制定,完善国际贸易全链条数字化生态。围绕国家金融科技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支持连连、PingPong等开展跨境支付技术创新,积极引进大型数字贸易平台企业总部、结算中心,搭建完备的数字金融产业体系。力争实际利用外资达到6.72亿元,增长5%,货物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不下降。

纵深推进区域合作。积极响应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继续深化与上海张江、合肥高新区等区域合作,聚焦人才交流、科技创新、产业互补、小镇合作等领域,拓宽合作渠道,打造长三角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战略合作联盟。积极推进长春新区对口合作,积极探索战略合作发展新模式。继续推进桐庐、衢江莲花镇、淳安汾口镇协作帮扶工作,打造乡村振兴“升级版”。

(二)强化数字“助推器”,焕发产业体系新活力

推进数字经济最强区建设。围绕推进新技术、新制造、新基建、新业态,新治理,巩固数字经济全产业链优势,在高起点上寻求新突破、在高平台上实现新跨越。抢抓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新场景涌现的历史机遇,加快培育发展芯片集成电路、5G、区块链、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重点产业,构建更有高新特色、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数字技术在制造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等环节全流程应用,催生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年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超过3700亿元,增长10%以上。

全面提升产业平台能级。抢抓新健康发展机遇,打造区智慧医疗“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推进中澳生物医药产业科技园建设,促进海内外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研究成果、项目落地转化。稳步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力争互联网小镇创建命名,加快创意小镇创建工作,物联网小镇、互联网小镇继续位列优秀行列。力争2021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力争11%,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突破210家,新注册工商企业数突破1.2万家。

提升产业链优势。在前期制定全区产业链和数字安防产业链工作方案的基础上,重点打造数字安防、网络通信、生物医药三大千亿级、标志性产业链,持续发展集成电路、智能计算、智能装备和智能家居等细分行业产业链。聚焦产业短板,大力强链延链补链,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充分发挥政府产业扶持基金引导作用,完善企业全生命周期科技金融服务链条,深化与上交所、深交所等战略合作,新增上市企业不少于8家,动态保持后备企业不少于60家。

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充分利用数字经济的先发优势,加快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的渗透,为产业转型优化升级提供强大动力,着力提高企业生产绩效。积极推进传统工业园提升改造,加快向孵化器、加速器、特色产业园转型。力争完成旧厂房改造15万平方米;实施机器换人重点项目35个,实施工厂物联网项目10个,完成市下达年度目标任务。北企南迁不少于300家。

(三)做强创新“主引擎”,锻造全球竞争新优势

引育结合集聚创新人才。实施“5050”计划3.0版本,持续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全国性赛会及论坛活动,全年力争引进各类人才3.3万人以上,新增各类人才计划专家40名,引进“5050计划”项目100个,海外高层次人才1200名。做优“人才一件事”,集成“优岗直通车”、“名师一对一辅导”等特色暖心服务,构建“全方位、全天候”服务体系。启动“人才房三年倍增计划”,全年新增2008套,进一步试点并扩大人才房公开摇号房源。

充分发挥企业主体创新作用。发挥海康、大华等2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优势,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争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形成一批国际标准、抢占一批前沿产业制高点。鼓励有实力企业建设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高能级研发平台,鼓励吉利、中控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持重点企业联合高校院所搭建关键共性技术联合供给平台,带动中小企业创新。力争全年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不少于350家、瞪羚企业不少于260家。

高水平建设科创载体。支持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争创省级实验室,加快“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建设,大力提升源头创新能力。加强浙大滨江研究院、杭州长光产业技术研究院、国家“芯火平台”、省智能传感材料与芯片集成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加快协同创新,开展集成电路、高端传感器、高端软件技术等专项攻关。主动对接国家重点科研院所、国家产业基金,大力引进国家先进技术项目,加快北航杭州研究生院项目建设,确保2021年底完工,力争新落地1-2家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力争全年申报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不少于100个,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3000件,继续保持全省第一。

着力构建一流创新生态。推进“重大改革攻坚年”,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总结并推广“无人智慧审批”经验,全面推进“分钟制”审批,尽快实现开办企业“一个环节、30分钟办结”的全覆盖。持续提升知识产权“一件事”改革,发布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平台LINKINIP,争取设立中国物联网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平台。加快孵化载体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推进双向孵化器建设,全年新认定市级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20个,在孵企业达3500家。

(四)打造美丽“国际滨”,实现城市能级新飞跃

高站位打造城市空间。系统实施总体城市设计和重点片区设计方案,精心打造智慧新天地、白马湖生态创意城、奥体中心、区政府北等重点区域和沿江滨水城市公共空间。加强空间规划编制与“十四五”规划的衔接,把“沿江依山抱湖串河”的地理特征与现代城市有机结合,着眼未来科技、产业、生活方式变革的新趋势,统筹布局符合“国际滨”品牌的产业项目。

高水平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江南大道改造提升工程、建业路跨铁立交、映翠路东延等城市道路建设。加快推进白马湖、智慧新天地、奥体、物联网、北塘河等区域路网完善的道路建设。力争新建(改造)道路27条,续建(改造)道路33条,打通“断头路”3条,基本建成“五横四纵”城市主干路网、“二横二纵”快速路网。新增(优化)公交线路10条,公共自行车服务点10处,公共停车泊位159个。

高质量完善全域景区化建设。以“河+湖+公园”模式营造缤纷水岸公园,建设城市生态公园,打造滨江“特色花城”。扎实做好北塘河、解放河等省、市“美丽河道”创建,推动钱塘江、北塘河等滨水绿道互联互通。依托白马湖、井山湖农耕公园等网红景点,打造南北呼应、东西联动的城市休闲旅游生态。全年新增绿化25万平方米,建设“口袋公园”10个。

高要求推动环境改造提升。做好垃圾分类工作,进一步完善大件垃圾、装修垃圾、园林垃圾等运收体系,强化易腐垃圾专线清运和资源化利用。开展“迎亚运”环境整治攻坚战,大力推进河道、道路、高架、铁路沿线及产业园区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有序推进许家河、汤家河等14条“美丽河道”创建,力争空气优良天数在300天以上。

高标准构筑社会治理体系。全面推进城市大脑平台建设,健全数据融合归集机制,建设“数字资源超市”。推进全域地理空间一体化信息平台建设,形成空间数据资源“一张图”,为各类场景应用提供支撑保障。优化交通信号,盘活道路资源,整合学校、公园、广场等地下停车资源,新建8个泊位智慧公共停车场。深化平安滨江、法治滨江建设,持续推进“一码解纠纷”、 “美好e达”、“交通事故便捷通”、“工地一码通”等场景提质扩面。

(五)提升居民“获得感”,开启美好生活新篇章

完善社会保障服务。把稳就业放在突出位置,确保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全年新增就业岗位10000个,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2000人,其中拆迁户家庭不少于700人。推动阳光家园运营模式改革,深耕“家园式”康养模式,深化“多代同楼”项目,搭建“家园式机构养老+高品质片区康养+不出家门的养老院”三位一体康养体系。全面推进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工作。安居再提速,围绕三年内建成所有安置房目标,2021年交付6个、62万方。

促进文体事业发展。坚持文化惠民,深化滨江四季、全民阅读节、创客节等品牌活动,做深做活文化产品配送、“千堂万艺”课堂等工作,不断夯实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延伸。持续推动实施“图书馆+”行动,努力办好城市书房。加大城市健身设施供给,积极构建滨江10分钟健身圈全民健身设施网络。持续做好西兴、长河历史老街保护传承利用,加快襄七房历史保护区块及长二历保公园建设。

推进美好教育建设。实施学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投入100亿以上用于新建学校和老校改造。2021年投用滨盛路幼儿园、钱江湾小学及幼儿园等学校3所,完工振浦中学等学校4所,续建白马湖中学等学校6所,新开工浦乐单元中学等学校14所。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推进“雁阵计划”,计划招聘教师391名。深化推广产业园区嵌入式幼儿园办学模式,推进物联网产业园、智造供给小镇等嵌入式幼儿园建设。

加快卫健事业发展。升级扩容基层优质医疗资源,加快浦沿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辖区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构建“15分钟医疗服务圈”。整合区域资源,深度融合浙医二院、浙医儿院、浙江中医药大学和市三医院优质资源,在品牌共享、诊疗联动、人才共育、质量联控、中医药传承创新等方面进一步发挥作用。推进预共体,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重大疫情防控机制,继续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输入和反弹。开展爱国卫生专项行动,巩固国卫成果,建设健康滨江。

(2021年1月20日在杭州市滨江区

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杭州市滨江区发展和改革局

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书面报告杭州市滨江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之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十三五”收官之年,也是杭州高新区成立30周年。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监督支持下,全区上下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和市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杭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奋力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努力建成数字经济和数字治理融合的滨江范例,在“重要窗口”建设中展现“数字滨江”的独特魅力。

(一)经济发展企稳向好

主要经济指标逆势而进。预计全区实现生产总值(GDP)1700亿元,增7%,列全市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712.8亿元,增长11%;第三产业增加值增5%左右。全年在落实降本减负90.35亿元的情况下,实现财政总收入358.43亿元,增长4.8%,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2.75亿元,增长4.1%。预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4.4亿元,与上年持平,增速居全市前列。

重大项目有力推进。推进5个“152”省市县长项目,其中工业综合体、趣链区块链项目、萤石智能家居项目已开工建设,全年落地率60%。恒生金融云、海康威视音视频等6个省重点项目全年投资15.87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19%;医惠科技智慧医疗等19个市重点项目全年投资50.04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20%。趣链科技、城云科技圆满完成工业投资项目“半年落地率”进度要求。扩大有效投资四大结构性指标增速全部实现转正。

上市挂牌保持领先。深入推进凤凰计划行动,不断优化金融服务能力,支持企业境内外上市融资。全年新增上市公司6家、过会7家,累计培育上市公司达到53家;其中,泰林生物和山科智能在创业板上市,光云科技和中控技术登陆科创板,网易和泰格医药在港交所二次上市。列入市重点拟上市企业24家,居全市第一。新增和累计上市企业数量居全省各区、县(市)第一名,培育经验荣登《领跑者》,浙江“资本第一区”进一步巩固。

开放经济逆势上扬。新引进外商投资企业125家,其中投资总额千万美元以上大项目15个,世界500强投资项目1个。实际利用外资10.3亿美元,其中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2.95亿美元,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进出口逆势增长,预计全区实现进出口总额790亿元,增长3%,其中自营出口总额510亿元,增长5%。成功创建为全国首批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纳入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探索体制机制创新。

区域合作走深走实。积极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与中科院上海分院共建杭州中科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滨富特别合作区的探索实践成功列入杭州市重大改革项目,落点富芯半导体等7个高端制造业项目,总投资达470亿元。对口帮扶工作全面加强,建始、麻江、丹寨并全部脱贫摘帽。做好桐庐区县协作、衢江莲花镇山海协作和淳安汾口镇联乡结村工作,安排帮扶项目21个,落实资金4220万元;海康威视、艺福堂等企业相继投资桐庐,完成产业协同资金2.47亿元。加强与长春新区对口合作,合力推进“吉浙新经济园区”建设。

(二)产业体系不断升级

数字经济引领发展。数字经济持续保持高位增长,预计全年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超1300亿元,增长14%,占GDP比重76%,占比位列全市第一,综合评价总指数列全省首位。下达产业扶持资金61.04亿元,同比增长60.2%。集成电路、信息软件、数字传媒等高新技术产业均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举办2020杭州湾全球数字技术大会、第24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高新区影响力不断增强。

“新制造业计划”稳步推进。修订新一轮“1+X”政策,编制和出台生命健康、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域相关政策文件,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净增规上工业企业数20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覆盖率达91%。在全市“亩均论英雄”榜单总排名第一。入选全国首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试点,获评全省唯一一家五星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加快“新基建”产业布局,海康威视“视频感知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被确定为国家级AI创新平台,华为鲲鹏产业基地、浙江省鲲鹏生态创新中心、紫光股份项目正式落地本区。

平台能级加速提升。杭州长光产业技术研究院、浙大滨江研究院、杭电滨江创新中心、“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等重大科研平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正式落地。物联网小镇被评为首批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第四批省级特色小镇、全省亩均效益领跑者;互联网小镇连续三年考核优秀、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综合评价第一;白马湖生态创意城被国家文旅部命名为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为长三角地区唯一,创意小镇达成“培育”升“创建”晋档目标;江北科技园391家企业实现“北企南迁”,南迁员工3500余名。智慧医健小镇/智慧新天地产业平台实质性启动。

传统产业转型再升级。深化工业企业、园区提升改造工作。实施机器换人项目35个、验收通过工业物联网试点项目12个、新增工业机器人159台,完成旧厂房改造15.65万平方米,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全面启动街道工业园提升改造,其中长河街道工业园一期已完成土地收储的丈量工作。金盛工业园等项目竣工投用,春风纺织、威陵集团等项目加快建设。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持续加强。与财通证券、杭州银行、普华资本等6家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新设政府引导基金子基金4只,累计28只,规模达36.67亿元,新增直投项目5个,累计投资项目235个;累计完成转贷资金11笔3.2亿元,完成周转资金1笔8800万元;累计在保余额3.14亿元,在保贷款笔数57笔,在保企业47家。全国首创基于创新能力的科技企业增信机制“企业创新积分”,得到科技部推广。

(三)新动能培育亮点突出

创新成果再创佳绩。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保持10%左右。主导完成国际标准4项、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2项,6家企业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各2项;省科学技术奖励12项;中国专利奖7项,居全省第一。海康威视获省政府质量奖,区政府获全省唯一质量奖组织奖,成功获评第三批国家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新指数、创造力榜单均居全省第一。2020年浙江省物流创新发展试点名单2家(全市共9家),入选省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4家。

人才强区纵深推进。全年新引进各类人才3.3万人,增长7%,硕博士占比达到26%,列全市第一。新增国家专家6人,新增浙江省专家13人,新增“5050计划”人才企业111家;省市领军团队9个、“115”国(境)外引才项目48个,均列全市第一。人才服务保障持续优化,打通浙大二院人才就医绿色通道,试点人才房租赁公开摇号。

产权保护步伐加快。深化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建设,创建全省首个浙江高新技术产业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平台,落地中国(杭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全年专利授权量达13071件,同比增长26.2%,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3874件,同比增长31.8%,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70件,列全省第一。7项专利获二十一届中国专利奖,再列全省第一。全年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达17亿元,其中专利质押金额达13亿元,全省领先。

创新主体持续壮大。预计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95家,有效数突破1550家,实现三年倍增目标,认定瞪羚企业307家,9家企业入选“鲲鹏”表彰企业。全年新增注册企业1.13万家,增长27.3%,增幅列全市第一,创2015年来新高。推动鼓励企业强化创新载体建设,新认定省重点实验室2家、省级企业研究院9家,省、市级研发中心140家,新立项科技部“科技助力经济2020”重点专项1项、省级重点研发项目28项,列全省第一。新认定海螺邦等国家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9家、江南智谷等省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14家,拥有市级以上孵化器和众创空间104家,在孵企业3093家,均列全省第一。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开展“商事制度改革促进政务环境提升国家级标准化试点”,成为全市唯一“亲清D小二”上线试点先行区,行政服务中心压减窗口60%,线上办件率超过85%,群众满意率提升4.7个百分点,率先开展“无人智慧审批”,“一次不用跑”成为常态,相关经验全市复制推广。率先出台商事登记“无人智能审批”,发放全市首张“智慧审批”企业营业执照,获《人民日报》头版肯定推广。上线企业e服务平台“上马石”,构建全新经济生态活跃社区,真正做到帮企业“扶上马、送一程”。

(四)城建城管再上台阶

“十四五”规划全面擘画。编制《杭州高新区(滨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升一批重点区域规划,全面贯彻落实三江汇·未来城市实践区和拥江发展战略要求,率先开展总体城市设计和沿江区域提升改造,精细谋划智慧新天地、白马湖生态创意城、奥体中心、区政府北等重点片区城市设计,沿江区域提升改造项目已被列入市三江汇十大启动项目。

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时代大道滨江段高架桥、冠山路全线贯通,兴宁路、滨城路等6条“断头路”全部开通。地铁5号线上半年开通试运营,6号线、7号线计划年底开通试运营,全区运行地铁里程达33.2公里,站点18个,地铁线路基本成网。新增(优化)公交线路26条,每日运行常规公交路线97条、定制公交线路77条,发车1.6万车次,可满足48万人次通行需求。新增3座公共停车场、新增(启用)公共停车泊位929个,完成316个充电桩建设。

环境综合整治成效凸显。全面推进“一区一鼎”建设,铺设雨水管网11公里,建设污水管网5.49公里,疏通雨水主管及支管1385公里,完成113个污水零直排项目,“污水零直排区”首批通过省市验收。全面巩固提高垃圾分类工作,全区垃圾总量下降8.16%,日常检查分类质量平均得分列全市第一;完成7个省级示范小区及46个市级示范小区创建任务;累计完成垃圾投放点改建589处、再生资源回收网点124处。

美丽滨江建设持续推进。互联网小镇、创意小镇获批国家3A级旅游景区。新增绿化32万平方米,建成“口袋公园”10个。街道河、塘子堰河等13条河道入选市级“美丽河道”, 其中白马湖片区5条河道入选省级美丽河湖。智慧新天地沿江景观带全线完工并开放,区内沿江17.4千米的最美跑道全线贯通。建成冠山公园一期、白马湖公园和井山湖农耕文化园,加快推进南边山公园建设,串联多条游线和网红打卡点。全年空气优良率92.1%,提高16.7%;PM2.5平均浓度28.0µg/m3,下降24.3%;获评全市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优秀区县。

数字治理示范区建设全面推进。完成城市大脑区级驾驶舱整体框架开发和数据归集治理,物联网小镇与长河街道建成全市首个街道“亲清”驾驶舱,工作经验全市推广。接入流动人口管理、“未来街区”、共享停车、产业图谱应用、经济主体大数据平台等12个重点应用场景。浙大儿院交通综合治理示范区场景成为全市典型案例,浙二医院、龙湖天街等综合治理同步推进。建设全国领先的轻微交通事故“便捷通”平台,实现轻微交通事故处理“跑零次”、“零信访”。在全省率先推出“工地一码通”管理系统。

(五)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就业和社会保障不断夯实。城镇新增就业人数86773人,增长94.4%,帮扶2157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拆迁户家庭1095人。落实社会保险费返还金额2.37亿元,社保费减免金额33.13亿元。成立全市首家婴幼儿照护服务指导中心,新增5家托育机构、托位220个。在全省率先提出并实践互助养老理念,探索实施“多代同楼”。成为全国唯一全域示范的智慧健康养老基地,慈善发展指数位列全省第一。全区户籍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8.38%、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9.54%。

住房保障日臻完善。继续推行安置房品牌开发商总包代建模式,提高安置房建设品质,交付2669套,安置2478户次。完成滨安小区、缤纷西苑等6个小区环境综合整治,以及缤纷北苑、白鹤苑等6个小区环境综合整治开工。基本实现老旧安置房小区智慧安防系统建设、“污水零直排”建设全覆盖。电梯加装实现签约560台、开工519台、完工473台,列全市第一,成功发布全省首个《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技术规范》,成立全省首家加梯维保4s店,形成一套可复制可借鉴的加梯“滨江经验”。

美好教育翻开新篇。投用奥体实验小学及幼儿园、月明幼儿园江虹路分园等学校4所,建成江南单元小学及幼儿园等学校2所,开工滨盛路幼儿园、西兴中学等学校7所;新增学位5130人。中考成绩再创新高,2016—2020年连续5年重高和优高上线率超过主城区平均水平。全省率先创设海康威视、海创基地2个产业园区嵌入式幼儿园,推出江南实验学校等首批6个新名校教育集团,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跃居全省第二,教育满意度评价主城区第一。

“健康滨江”切实推进。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区疾控中心完成加强型P2实验室和PCP实验室升级改造,具备独立开展新冠病毒检测能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均得到省委书记袁家军批示肯定。深化“医联体”、“预共体”,充分利用浙大二院、浙大儿院、市三医院等优质资源,下派专家门诊服务2.36万人次,精准转诊上级医疗机构1.78万人次。发挥中医药对新冠肺炎的预防作用,累计发放中药1.5万包。拓展提升餐饮食品监管方式,建成智能阳光厨房43家,完成148家次大型餐饮单位、438家次中小型餐饮单位巡查。

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杭州高新区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实施“图书馆+”行动,成功打造网易蜗牛读书馆、浙大儿院拾光图书馆2家杭州书房。成功举办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动漫节、第十四届杭州文博会、“舞动中国-排舞联赛”总决赛等品牌赛事。成功打造钱塘江游船码头、西兴古镇、过塘行陈列馆等滨江特色旅游路线。白马湖生态创意城成功创建成为长三角唯一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瑞德设计被评为浙江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成三街道“百姓健身房”,投用东冠社区、临江花园、江三公园等“口袋”运动场,区体育馆成为亚运会唯一示范场馆。

回顾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受新冠肺炎疫情、中美贸易摩擦以及宏观环境影响,全区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挑战突出,需要高度重视;数字安防、集成电路等诸多领域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的“卡脖子”问题日益凸显,面向新产业、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原始创新能力依然不强;交通、医疗、教育、养老、环境等领域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仍存在一定差距,亟待妥善解决。

二、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任务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起步之年,做好全年工作意义重大。

2021年工作总体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杭州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紧盯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全省高质量发展旗帜”目标不动摇,牢牢把握长三角一体化、杭州亚运会、自贸试验区等发展机遇,积极深入推进“创新滨江”、“数字滨江”和“国际滨江”建设,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

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力争8%;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力争11%;

——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6%;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

——新引进人才数3.3万人;

——能源、环境等约束性指标完成市政府下达目标;

——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10%以上。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深度融入“双循环”,构建经济发展新局面

开展“重点项目提速年”活动。围绕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紧盯重点项目、重大项目,争取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超GDP增速,严格按照“半年落地率”要求,加速新落点产业项目不少于20个、新开工不少于15个,积极协调特别合作区内富芯、正泰等重大项目推进。发挥政府投资引领作用,推进智能制造供给小镇工业综合体、科技创新综合体(公建中心)等国有物业平台项目的开工建设,加快滨康综合体等重大商业配套项目建设,坚决打赢投资增长翻身仗。工业投资、高新产业投资全年力争分别增长16%、10%。

打造新消费核心枢纽。把握亚运会举办重大机遇,发挥免税经济、直播经济、休闲经济、体育经济等,推动数字技术和各类消费业态深度融合。发布头部直播机构集群优势,发展一批电商产业基地和品牌公司,加快发展数字生活新服务。全面提升星光大道、龙湖天街、宝龙城等商业综合体,培育奥体中心、滨康路等新兴商圈,大力引进知名购物中心、国际顶级酒店、商业品牌首店等,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消费中心。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47亿元,增长8%,消费者满意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全面深化对外开放。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高质量编制实施方案及创新清单,在投资贸易便利化、产业国际化、城市数字化等领域先行先试,鼓励企业布局海外数字贸易平台、参与国际规则标准制定,完善国际贸易全链条数字化生态。围绕国家金融科技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支持连连、PingPong等开展跨境支付技术创新,积极引进大型数字贸易平台企业总部、结算中心,搭建完备的数字金融产业体系。力争实际利用外资达到6.72亿元,增长5%,货物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不下降。

纵深推进区域合作。积极响应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继续深化与上海张江、合肥高新区等区域合作,聚焦人才交流、科技创新、产业互补、小镇合作等领域,拓宽合作渠道,打造长三角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战略合作联盟。积极推进长春新区对口合作,积极探索战略合作发展新模式。继续推进桐庐、衢江莲花镇、淳安汾口镇协作帮扶工作,打造乡村振兴“升级版”。

(二)强化数字“助推器”,焕发产业体系新活力

推进数字经济最强区建设。围绕推进新技术、新制造、新基建、新业态,新治理,巩固数字经济全产业链优势,在高起点上寻求新突破、在高平台上实现新跨越。抢抓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新场景涌现的历史机遇,加快培育发展芯片集成电路、5G、区块链、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重点产业,构建更有高新特色、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数字技术在制造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等环节全流程应用,催生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年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超过3700亿元,增长10%以上。

全面提升产业平台能级。抢抓新健康发展机遇,打造区智慧医疗“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推进中澳生物医药产业科技园建设,促进海内外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研究成果、项目落地转化。稳步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力争互联网小镇创建命名,加快创意小镇创建工作,物联网小镇、互联网小镇继续位列优秀行列。力争2021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力争11%,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突破210家,新注册工商企业数突破1.2万家。

提升产业链优势。在前期制定全区产业链和数字安防产业链工作方案的基础上,重点打造数字安防、网络通信、生物医药三大千亿级、标志性产业链,持续发展集成电路、智能计算、智能装备和智能家居等细分行业产业链。聚焦产业短板,大力强链延链补链,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充分发挥政府产业扶持基金引导作用,完善企业全生命周期科技金融服务链条,深化与上交所、深交所等战略合作,新增上市企业不少于8家,动态保持后备企业不少于60家。

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充分利用数字经济的先发优势,加快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的渗透,为产业转型优化升级提供强大动力,着力提高企业生产绩效。积极推进传统工业园提升改造,加快向孵化器、加速器、特色产业园转型。力争完成旧厂房改造15万平方米;实施机器换人重点项目35个,实施工厂物联网项目10个,完成市下达年度目标任务。北企南迁不少于300家。

(三)做强创新“主引擎”,锻造全球竞争新优势

引育结合集聚创新人才。实施“5050”计划3.0版本,持续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全国性赛会及论坛活动,全年力争引进各类人才3.3万人以上,新增各类人才计划专家40名,引进“5050计划”项目100个,海外高层次人才1200名。做优“人才一件事”,集成“优岗直通车”、“名师一对一辅导”等特色暖心服务,构建“全方位、全天候”服务体系。启动“人才房三年倍增计划”,全年新增2008套,进一步试点并扩大人才房公开摇号房源。

充分发挥企业主体创新作用。发挥海康、大华等2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优势,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争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形成一批国际标准、抢占一批前沿产业制高点。鼓励有实力企业建设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高能级研发平台,鼓励吉利、中控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持重点企业联合高校院所搭建关键共性技术联合供给平台,带动中小企业创新。力争全年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不少于350家、瞪羚企业不少于260家。

高水平建设科创载体。支持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争创省级实验室,加快“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建设,大力提升源头创新能力。加强浙大滨江研究院、杭州长光产业技术研究院、国家“芯火平台”、省智能传感材料与芯片集成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加快协同创新,开展集成电路、高端传感器、高端软件技术等专项攻关。主动对接国家重点科研院所、国家产业基金,大力引进国家先进技术项目,加快北航杭州研究生院项目建设,确保2021年底完工,力争新落地1-2家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力争全年申报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不少于100个,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3000件,继续保持全省第一。

着力构建一流创新生态。推进“重大改革攻坚年”,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总结并推广“无人智慧审批”经验,全面推进“分钟制”审批,尽快实现开办企业“一个环节、30分钟办结”的全覆盖。持续提升知识产权“一件事”改革,发布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平台LINKINIP,争取设立中国物联网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平台。加快孵化载体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推进双向孵化器建设,全年新认定市级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20个,在孵企业达3500家。

(四)打造美丽“国际滨”,实现城市能级新飞跃

高站位打造城市空间。系统实施总体城市设计和重点片区设计方案,精心打造智慧新天地、白马湖生态创意城、奥体中心、区政府北等重点区域和沿江滨水城市公共空间。加强空间规划编制与“十四五”规划的衔接,把“沿江依山抱湖串河”的地理特征与现代城市有机结合,着眼未来科技、产业、生活方式变革的新趋势,统筹布局符合“国际滨”品牌的产业项目。

高水平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江南大道改造提升工程、建业路跨铁立交、映翠路东延等城市道路建设。加快推进白马湖、智慧新天地、奥体、物联网、北塘河等区域路网完善的道路建设。力争新建(改造)道路27条,续建(改造)道路33条,打通“断头路”3条,基本建成“五横四纵”城市主干路网、“二横二纵”快速路网。新增(优化)公交线路10条,公共自行车服务点10处,公共停车泊位159个。

高质量完善全域景区化建设。以“河+湖+公园”模式营造缤纷水岸公园,建设城市生态公园,打造滨江“特色花城”。扎实做好北塘河、解放河等省、市“美丽河道”创建,推动钱塘江、北塘河等滨水绿道互联互通。依托白马湖、井山湖农耕公园等网红景点,打造南北呼应、东西联动的城市休闲旅游生态。全年新增绿化25万平方米,建设“口袋公园”10个。

高要求推动环境改造提升。做好垃圾分类工作,进一步完善大件垃圾、装修垃圾、园林垃圾等运收体系,强化易腐垃圾专线清运和资源化利用。开展“迎亚运”环境整治攻坚战,大力推进河道、道路、高架、铁路沿线及产业园区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有序推进许家河、汤家河等14条“美丽河道”创建,力争空气优良天数在300天以上。

高标准构筑社会治理体系。全面推进城市大脑平台建设,健全数据融合归集机制,建设“数字资源超市”。推进全域地理空间一体化信息平台建设,形成空间数据资源“一张图”,为各类场景应用提供支撑保障。优化交通信号,盘活道路资源,整合学校、公园、广场等地下停车资源,新建8个泊位智慧公共停车场。深化平安滨江、法治滨江建设,持续推进“一码解纠纷”、 “美好e达”、“交通事故便捷通”、“工地一码通”等场景提质扩面。

(五)提升居民“获得感”,开启美好生活新篇章

完善社会保障服务。把稳就业放在突出位置,确保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全年新增就业岗位10000个,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2000人,其中拆迁户家庭不少于700人。推动阳光家园运营模式改革,深耕“家园式”康养模式,深化“多代同楼”项目,搭建“家园式机构养老+高品质片区康养+不出家门的养老院”三位一体康养体系。全面推进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工作。安居再提速,围绕三年内建成所有安置房目标,2021年交付6个、62万方。

促进文体事业发展。坚持文化惠民,深化滨江四季、全民阅读节、创客节等品牌活动,做深做活文化产品配送、“千堂万艺”课堂等工作,不断夯实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延伸。持续推动实施“图书馆+”行动,努力办好城市书房。加大城市健身设施供给,积极构建滨江10分钟健身圈全民健身设施网络。持续做好西兴、长河历史老街保护传承利用,加快襄七房历史保护区块及长二历保公园建设。

推进美好教育建设。实施学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投入100亿以上用于新建学校和老校改造。2021年投用滨盛路幼儿园、钱江湾小学及幼儿园等学校3所,完工振浦中学等学校4所,续建白马湖中学等学校6所,新开工浦乐单元中学等学校14所。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推进“雁阵计划”,计划招聘教师391名。深化推广产业园区嵌入式幼儿园办学模式,推进物联网产业园、智造供给小镇等嵌入式幼儿园建设。

加快卫健事业发展。升级扩容基层优质医疗资源,加快浦沿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辖区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构建“15分钟医疗服务圈”。整合区域资源,深度融合浙医二院、浙医儿院、浙江中医药大学和市三医院优质资源,在品牌共享、诊疗联动、人才共育、质量联控、中医药传承创新等方面进一步发挥作用。推进预共体,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重大疫情防控机制,继续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输入和反弹。开展爱国卫生专项行动,巩固国卫成果,建设健康滨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