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商学院新媒体副主编

今年的奥斯卡颁奖礼,出乎大家意料,《健听女孩》爆冷获得最佳影片。

我看完后,才明白为什么它能获得最佳,不需要大起大落的剧情,甚至没有声音,但却用最无声的画面讲述了一个平实而动人的故事。

它很好地诠释了一个家庭给孩子成长过程中带来激励的作用,非常朴实,但又动人。谨以此文,推荐给大家,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

*片中含有部分少儿不宜镜头,所以这部电影仅推荐给父母观看,拉至文末可获取影片的观看方式。

全家聋哑,只有她是“正常人”

所有人都指望她

女主人公叫卢比,

她长在一个特殊的家庭里,

的爸妈和哥哥都是聋哑人,

全家人只有她是一个正常人。

他们全家以捕鱼为生,

卢比从小就为家里人,

当起了外界交流翻译的重任,

包括渔船靠岸后和渔获批发商谈判等,

因为是聋哑人,

所以卢比每天凌晨3点,

都要负责叫醒父亲和哥哥 出门捕鱼,

一年四季,皆是如此。

也因为家里人是聋哑人,

所以卢比从小没少遭到学校和周遭的人的鄙夷,

这使得她不是很有自信,

没有啥朋友,

学校的同学甚至还会因为

她去捕鱼而携带的鱼腥味而嘲笑她。

在外,码头的渔获批发商,

也会因为他们家是聋哑人

占他们的便宜,

而这些卢比只是默默忍受。

家里也并不富裕,

妈妈会因为家里的消费开支和爸爸大吵,

争论到底要不要把渔船卖掉...

因为是聋哑人,

所以家里几乎所有人都指望她,

靠她来维系。

随着时间发展,

卢比有一天接触了合唱团,

因为经常被人取笑的缘故,

以至于她第一堂课的试音环节上,

还没唱就逃跑了。

好在后来卢比冷静后又重新找到了老师,

老师也借此发掘了她的音乐天赋,

并鼓励卢比去试试最好的音乐学院

——伯克利音乐学院,

音乐老师会亲自指导卢比,

她需要给这所名牌大学

留足时间练习,而不能放鸽子。

在这之前,

卢比生活只有上学和捕鱼这两件事,

考大学,而且还是艺术名牌大学,

这是她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和其他普通家庭一样,

卢比的父母也并不是教科书式的开明,

因为家里并不富裕,

且除了卢比之外都是聋哑人,

自然而然,

他们日常就离不开卢比的参与,

从捕鱼到把渔获卖出去,

再到码头管理方发布政策,

需要去充当“同声传译员”。

当妈妈一听到女儿想去歌唱团的时候,

妈妈显得非常心不在焉,

并举了个非常不恰当的例子:

“你觉得盲人会喜欢画画吗?”

来借此讽刺卢比参加合唱团,

对于他们一个聋哑人家庭来说,

简直就是毫无意义。

为了面试伯克利音乐学院,

音乐老师要抽时间帮卢比练习发音,

卢比必须准时到;

而码头愈发严格且严峻的捕鱼形势,

又不得不要求卢比要按时到场,

不然就会可能出现被渔获批发商占便宜等情况。

所以接下来的一段时间,

卢比一遍要忙于帮家里的渔获工作,

一遍要忙于去老师家练习,

时间明明是不够的,

在家人和音乐老师之间,

卢比选择后者,

这导致了卢比多次迟到逾期,

这让音乐老师对她的行为很是生气,

并不准她再进老师的家门。

卢比第二天找到音乐老师,

并为自己的行为道歉,

跟老师的一番沟通交流后,

她下定决定要把重心放在音乐备考上了,

那天晚上卢比就跟父母说了这件事,

她想考大学。

“我不可能一辈子都跟你们过”

当卢比把考音乐学院的消息告诉家里人时,

父母是反对的,

们认为,

现在家里刚开始的渔获批发工作

缺她不可。

而卢比反驳道:

“我不可能一辈子都跟你们过

我这辈子都在做传译,

精疲力尽,唱歌是我所爱,

是我的一切...”

说完她就跑回房间里了。

傍晚,她的爸爸妈妈在床上谈论这个事情,

妈妈还是坚决地认为她不能离开他们,

而爸爸却认为,

女儿追求自己的爱好是必须的。

妈妈认为女儿唱歌 不一定可以,

万一失败了怎么办,

听完爸爸不想聊了,

爸爸要站在女儿这一边。

可转折说来就来,

卢比并没有跟着父亲和哥哥一起去捕鱼,

而这时候环保部门派遣的监督员也来了,

由于没有卢比,

导致了海岸巡逻队在呼叫他们渔船的时候,

他们忙于捡鱼

而没发现已经被海岸巡逻队警告。

监督员把这个情况上报给了执法机构,

他们的捕鱼执照因此就被吊销了,

因为涉及危险驾驶。

傍晚回到家,

卢比看到一家三人很严肃地围在一起,

并抱怨卢比没有去而导致执照被吊销,

他们责怪卢比没有去。

卢比认为他们不应该

把这件事怪罪在她头上,

他们大吵了一架,不了了之。

在听证会上,

执法机关宣布要对他们罚款1000美金,

并且如果还想捕鱼的话,

就需要有一个听力正常的人随船航行。

晚上晚餐的时候,

爸爸提议说,要把渔船卖了

能拿多少是多少。

而卢比也发生转变,

不去音乐学院了,

决定留下来帮家里工作了。

这时候哥哥生气了,

她认为妹妹不应该为此放弃自己的梦想,

况且自己以及家里人

又不是真的缺了她就活不下去,

说完生气地走开了。

妈妈带了一条红色裙子到卢比房间,

送给她,并跟她谈心,

说到了她哥哥生气的事情,

妈妈解释道,

那是因为哥哥觉得自己被排除在外了,

一切都以卢比为中心了。

突然卢比问了妈妈一个问题,

“你曾经希望我是聋哑人吗?”

妈妈肯定了回答,但她又解释道,

她担心女儿是正常人的话会和自己关系疏远,

担心自己变成“坏妈妈”。

妈妈也跟女儿道了歉,

说自己之前的很多行为,

确实很容易逼疯女儿,

她们和解了。

次日,卢比找到了哥哥,

哥哥的气还没消,

他认为家里人其实有独立生活的能力,

并非一定要靠 她不可,

卢比也不能全职捕鱼,

因为他知道卢比很有音乐天赋,

如果待下来全职捕鱼会耽误一生。

“虽然自己的聋哑人,

但我们自己搞得定,

你的行为会让人觉得我很蠢,

我们并没有那么无助,

在你出生之前

我们还不是生活得好好的”.....

哥哥用激烈的哑语表达着自己的愤怒。

她认为妹妹值得去追求属于自己的梦想。

全力支持,重拾梦想

学校的歌唱大会开始了,

卢比全家来到学校观摩她的表演,

奈何全场就剩他们一家啥都听不了,

只能看其他观众的表现,

来判断当前节目表演的精彩程度。

卢比的表演也成功地

调动了全场观众一起摆动,

一家人都被观众的反应感染了,

卢比并不是他们口中的缺乏音乐天赋。

音乐会结束后,

音乐老师见到卢比的父母,

并称赞了卢比的音乐天赋,

老师让卢比帮忙翻译,

劝说卢比的父母同意让卢比

去参加第二天的音乐面试,

但卢比拒绝了。

爸爸和卢比一起坐在皮卡车后,

爸爸问卢比,

她今天唱的是歌曲是关于什么的,

卢比回答道:

“需要另一个人是怎样的感觉”

爸爸让卢比唱给他听,

然后他把手放在了卢比喉咙上,

感受声音的震动。

这是全剧最感动却温情的一幕,

爸爸听不到任何声音,

但却胜似听到,

他在女儿身上看到了不一样的潜力。

这次,他下定决心

要放卢比去大胆追寻自己的梦想了。

第二天,爸爸叫醒了卢比,

不是去工作,

而是带她去面试伯克利音乐学院,

全家人一起,

卢比成功赶上了音乐学院的面试。

面试的时候,

遇上了一点曲折,

由于临时去的,

负责演奏钢琴曲的老师

没有卢比要演奏的歌曲的剧本,

好在她的音乐老师突然赶到,

为卢比充当钢琴手,

卢比得以演奏下去。

但第一遍就失败了,

卢比没能调整好状态,

老师耍了个心机让她重新表演,

并提醒她要调整好状态。

就在这时,

卢比的爸妈和哥哥

坐到考试剧院的正上方

偷看卢比的表演,

这给了卢比巨大的能量,

她决定不止为面试,

更要为她的家人演唱,

因为家人都是聋哑人,

所以她演唱的同时,

配上了哑语,

每一句歌词都一字不落地

用哑语传递给了她的家人。

至此之后,

家里的渔获事业

也慢慢入了轨道,

卢比也如愿拿到了

伯克利音乐学院的offer。

至此全剧终。

全片所有的争吵对话,都需要你通过主角的哑语和电影的字幕来理解到底说了什么,虽然无声,但你却能从中感受到青春期女儿走向独立追求自己梦想与原生家庭的激烈冲突,电影的过程和结局都很暖心,卢比的父母也并不是古板不能寻求改变,他们给女儿的爱虽然不被理解,但最终还是能够和女儿和解。

而且全片最让我感动还有一点就是,即使是经过在激烈争吵之后,他们一家人还是能够和好如初,相爱相亲。

这一点其实给了卢比很大的能量,即使与家庭产生矛盾,即使在学校被人取笑不被理解,被别人瞧不起,占便宜等等,但她也收获了其他人所没有的,比如说她的男朋友羡慕她有一个相爱的家庭,码头的渔民羡慕她有一个勇敢挺身而出的爸爸,有一个全力支持全家的妈妈,还有一个想靠自身努力让家人过得更好的哥哥,这一切都离不开这家人的乐观以及相亲相爱。

还记得卢比的爸爸有一天晚餐的时候,当着卢比的面放了一个很臭的响屁,卢比提醒爸爸为什么要放屁,爸爸解释道:

“你知道为什么上帝要发明臭屁吗?这样聋哑人也能享受。”

可以说,这部剧能够以暖心结尾,很大程度还是因为因为一家人都非常乐观团结 ,虽然养育方式很粗暴,但好在父母并没有对孩子绝对权威,吵架之后也能及时和解,这在我看来是一笔很宝贵的财富。

没有完美的父母,孩子长大了自然是要独立成长的 ,父母的焦虑之下潜藏着一种信仰,那就是:如果我们做对了,孩子不仅会成长为快乐的大人,而且会成为让我们快乐的成年人。这是一种误会,养育虽然重要,却不能胜过天性,而且不同的养育方式适用于不同的孩子。

我们可以让孩子接触艺术,但不能教给他们创意;我们可以保护他们免受下流同窗、糟糕成绩等各种因素的伤害,但在人生中他们总会遇到不快。事实上, 在不遗余力为他们提供完美童年的时候,我们让孩子的成长变得更加艰难。

就像温迪·莫吉尔说的: “孩子不是我们的作品。” 敢于让孩子做自己,学会放手,才是给孩子的成长营造良好成长氛围的正确打开方式。

直播预约 预约 ”按钮,并返回到 少年商学院 公众号对话框,回复「 健听女孩 」,入群即可获取本片的观看方式。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布于: 广东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