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危险废物管理地方立法
《威海市危险废物管理办法》已于2019年11月22日经威海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并于2020年1月15日经山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批准。《威海市危险废物管理办法》是结合威海市实际,制定的第一部危险废物管理方面的地方性法规,为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强化危险废物管理,落实“生态立市、环境优先、绿色发展”发展理念,全力开创“精致城市·幸福威海”新局面提供了重要的法治保障。
2.海洋生态立体养殖模式
依托威海海宽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设海洋牧场项目,建设微波平台海洋牧场生态环境观测网系统、田园型海洋牧场体验馆、田园型海洋牧场研究院、陆域暂养净化车间、1000亩田园型海洋牧场创新型试验区以及海洋牧场海上移动式放鱼台。目前海洋牧场体验馆、研究院已建设完成,陆域暂养净化车间改造、海上移动式放鱼台、海上贝类生态养殖示范区900亩已基本建成,预计2020年10月完成总体工程建设。
开展生态浮漂更新试点工作。采用更耐用、更环保、浮力更大的彩色生态浮漂替代传统黑色养殖浮漂,有效降低了传统浮漂因使用寿命短、快速废弃带来海洋环保隐患。目前,俚岛湾、桑沟湾、爱伦湾、槎山南、靖海湾等海区正有序推进实施,已完成更新超120万个,计划到2021年完成更新500万个。
3.普陀路小学“无废文化”进校园
普陀路小学立足“生态教育”,师生携手共同发起“无废校园”行动。开设特色课,传授“无废”知识。开设了《生态种养殖》《绿色学校》《生态家庭》《环保社会》等学校特色必修课程。设立艺术长廊,培育“无废”文化。设立了以废弃玩具利用为主题的塑料天地长廊,以废旧报纸利用为主题的环保纸雕塑长廊,以废弃的布料利用为主题的布贴画长廊,以小冰棍、小树枝利用为主题的保护森林长廊。创办“生态超市”,养成“无废”习惯。“生态超市”大部分是学校手工社团利用废旧物品再加工制作而成的、还有利用“生态回收亭”废品变卖的资金购买的,超市的商品使用“生态币”购买,“生态币”与学生自己在学校和在家的行为习惯挂钩,引导学生和家庭绿色生活。推行垃圾分类,打造“无废”校园。学校师生自创垃圾回收歌,指导师生开展垃圾分类,每周学校的垃圾量由原来20多桶降到10多桶,垃圾回收增加10%。传授“无废”知识
4.打造“无废社区”
花园社区打造精致“环保无废社区”,环保始终是每个“花园人”的第一主题。收集雨水来浇灌,“墙上农场”变“菜园”。2019年花园社区启动“墙上农场”项目,通过水管将雨水引入收集器内,收集的雨水可用来浇灌“墙上农场”里的蔬菜,社区居民、社区共建单位自愿参与种植,既经济又实用。厨余垃圾变肥料,种出蔬菜上餐桌。社区向居民免费发放厨余发酵堆肥桶和发酵菌,教居民如何将厨余垃圾发酵变成养花、种菜的营养肥料,同时设置了公共的厨余堆肥桶,各家厨余垃圾由社区工作人员统一处理,产出的肥料居民可以自取。厨余垃圾变酵素,居民欢迎又受用。在社区里推广环保酵素的制作和使用方法,将吃剩的干净果皮、菜叶等果蔬垃圾发酵成为环保酵素。酵素完成后,社区居民可通过“诚信鲸园”的积分机制,将家中果蔬垃圾兑换酵素使用。
5.刘公岛探索“无废景区”试点模式
刘公岛作为威海市著名旅游景点,被列为威海市“无废景区”建设试点,率先探索“无废景区”的创建路径和建设标准。在结合《威海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刘公岛展开了《刘公岛“无废景区”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在建设“无废城市”的基础上,深入探索“无废景区”的建设模式。
6.华夏城生态修复及价值实现
威海市“华夏城生态修复及价值实现”被自然资源部推荐为第一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之一。威海市华夏城景区原址为建筑石材集中开采区,先后入驻了26家企业。经过30年左右的开采,区域内矿坑多达44个,被毁山体3767亩,森林植被损毁、粉尘和噪声污染、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等问题突出,区域自然生态系统退化和受损严重,威海市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多资本融合”的模式,对龙山区域开展生态修复治理。一是明晰产权,明确生态修复和产业发展的实施主体。二是开展矿坑生态修复,将矿坑废墟恢复为绿水青山。三是发展文旅产业,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经过十几年的接续努力,龙山区域的矿坑废墟转变为生态良好、风光旖旎的5A级景区。
7.荣成市开展农村垃圾分类
在分类投放环节,主要是强化宣传引导,培养形成行动自觉。一是抓媒体宣传提高知晓度,二是抓走访入户扩大覆盖面,三是抓宣讲培训提升认知力,四是抓信用奖惩增强自觉性。在分类收运环节,主要是加大资金投入,实现收运便捷高效。围绕解决“源头分类、中端混运”问题,紧盯收储、运输、中转三个环节,按城市的标准,为农村配备垃圾分类设施设备,进一步夯实硬件基础。一是便捷化的收储体系,二是智能化的运输体系,三是科学化的中转体系。在分类处理环节,主要是提高利用效率,推动资源物尽其用。坚持分类施策,针对生活垃圾的不同属性进行差异化处理,提高资源利用率。一是可燃垃圾焚烧发电,二是可回收垃圾价值变现,三是不可燃垃圾填埋处理,四是有害垃圾科学处理。
8.生态环境文明建设教育基地
威海市于2019年建成生态环境文明建设教育基地,紧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威海生态文明建设,旨在打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样本、环保科普教育中心、市民互动体验中心、生态文化传承地四合一的威海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展馆。设计理念为走进自然,融入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布局理论∙引领,让生态理念根植城市血脉,紧密契合威海自然天成的生态特质;美丽∙威海,人与自然和谐典范;守护∙家园,融入自然,追求美好生活三大篇章,讲述威海市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威海人孜孜不倦建设、保护威海生态环境,推动威海市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努力打造美丽中国、美丽山东的“威海样板”。
9.探索建立“无废航区”
威海市探索建设的“无废航区”位于威海成山头“两制”水域,水域范围是以成山头雷达站为圆心,24海里为半径的圆弧形区域,还包括了南上和北下航道及分隔带,总面积达4651平方公里。“无废航区”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船舶污染预防体系、建立船舶污染监控体系、建立船舶污染治理体系、建立船舶外源性污染惩处体系、建立“无废航区”宣传体系。“无废航区”的目标分为两个阶段:近期目标和中远期目标。近期目标:到2020年底,在成山头“两制”水域内探索构建船舶“防-控-治-惩-宣”五环管理体系,“无废航区”模式初步建立。中远期目标:到2025年底,将“无废航区”模式扩展到石岛东南、成山头西北部两个水域,绿色航区发展成效显著;到2035年底,在威海市管辖海域全面建成“无废航区”,船舶产生的各类废物全面实现精细化管理和无害化处置。为实现“无废航区”建设目标,建立可量化、可考核的“无废航区”“四零四全”工作指标体系。具体指标为:船舶生活垃圾“零”排放、船舶压载水“零”置换、船舶油污水“零”排放、船舶有毒有害物质“零”排放、船员教育全覆盖、船舶监控全覆盖、航区巡航全覆盖、污染处置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