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古时期
阴康氏陵 《路史·禅通纪》载:“阴康氏葬于浮肺之阴”。注:“浮肺山骊山也”。《长安志》说:“冢今存焉”。按:阴康氏为传说中史前人物。《太平御览》引《遁甲开山图》曰:“女娲氏没,大庭氏王有天下,五风异色,次有柏黄氏、中兴氏、粟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阴康氏、朱襄氏、无怀氏凡十五代,皆袭庖牺之号,自无怀氏已上经史不载,莫知都之所在”。阴康氏既属传说人物,葬于骊山之阴亦自属传说,其陵的具体地址亦难于考证。
二、周代陵墓(包括除秦以外的春秋战国时期)
周幽王陵 《两京道里记》:“陵高一丈三尺,周三百步”。《西京杂记》:“幽王冢甚高壮,羡门既开,皆有石垔,拔除丈余深,乃得云母深尺余,见百余尸纵横相枕籍,皆不朽。唯一男子,余皆女子,或坐或卧,亦犹有立者,衣服形色不异生人”。《周礼·曲礼》载:“古也墓而不坟”,即只挖圹穴,而不埋土堆的制度。言周幽王陵者,其依据大约是来自《史记·周本纪》:“杀幽王骊山下”句和传说的骊戎故城在戏水岸边,因此言周幽王陵甚高的说法可能属牵强附会,从现场观察其墓,该墓可能是一座汉代无名氏墓,尚待考证。
扁鹊墓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者,渤海郡鄚人也,姓秦氏名越人。”特以诊脉名闻天下。来秦国后。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秦太医令李醯自知技不如扁鹊也,使人刺杀之”。扁鹊被刺杀于何处?葬于何地?《史记》只字未提。世传其墓有三,其一,《河间府志》言:“扁鹊墓在任邱鄚城东北,盖鹊故里也,岂见刺后遂归葬欤?史传不载其事,别无可考。”此说好在最后两句,自说又自否。其二,《明一统志》、《彰德府志》具说:“鹊墓在汤阴县”。此说更是牵强附会,丝毫无由可以置信。虽然近来出土金代墓碑一通,但金已距扁鹊时一千多年,似不能作为凭信。其三,清乾隆《临潼县志》:扁鹊“葬于临潼县东北三十里,今戏河东岸南陈村东北有墓,人云鹊之墓也。”此说虽无确据,但在临潼相沿已久,人们信以为真。为了纪念扁鹊,现在纸李乡南陈村东北,建有纪念馆,有门楼、墓冢、碑石、纪念厅等,建筑物总面积10亩多。
赵蔺相如墓 《贾志》:“相如墓在渭南县北,新市里有蔺村”。“《史记正义》:“蔺相如墓在邯郸西南六里”。前两说并无确据。清顺治《临潼县志》说:“相如墓在马崖道上”。清乾隆《临潼县志》云:“明临潼令李经礼刊石题曰:‘赵相蔺相如墓’,纷纷传云。昔人《题零口壁诗》:‘当年身壁具归赵,肯占秦疆土一抔’即证前两说之谬误”。《明一统志》亦云:“则贾志为无据”。今临潼东北30里戏河谷戏水西有其墓。(参见“人物志”)
三、秦东陵诸陵
秦西陵在雍,即今凤翔一带。1986年5月对西陵秦公大墓进行发掘,出土大量文物,证明西陵的存在。秦东陵在“芷阳骊山”。秦孝公十三年(前349)徙都咸阳,至秦昭襄王四十年前后,开始营陵于骊山西麓,史称“芷阳骊山”,是为东陵。
宣太后陵 《史记·秦本纪》:昭襄王四十二年(前265)十月“宣太后薨,葬芷阳骊山”。《三秦记》:“(白)鹿原东有灞川之西阪,故芷阳也”。按:芷阳县治所在白鹿原之西阪,宣太后墓的大体位置当在骊山西侧。
悼太子陵 《史记·秦本纪》:“(昭襄王)四十年(前267)悼太子死魏,归葬芷阳”。位置亦在骊山西侧。
昭襄王陵 在霸陵,葬芷阳。《史记秦·本纪》载:“(昭襄王)五十六年(前251)秋,昭襄王卒”。“谥曰昭襄。在位五十六年,葬芷阳”。《括地志》云:在雍州新丰县西南三十五里(以里程计,当在临潼县界)。
秦唐太后陵(昭襄王皇后) 《史记·秦本纪》:“五十六年(前251)秋,昭襄王卒,子孝文王立,尊唐八子为唐太后,而合葬于先王”。据此,唐太后当与昭襄王合葬于芷阳。
庄襄王陵 《史记·秦本纪》:秦“庄襄王三年(前247)五月丙午,庄襄王卒”。《秦纪·吕不韦传》载:“生三十二年而立,享国三年,葬芷阳之霸城”。
帝太后陵(庄襄王皇后赵姬)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十九年(前228)……引兵攻燕,屯中山。秦王之邯郸,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坑之,秦王还,从太原、上郡归,始皇母太后崩”。《史记·吕不韦传》:“谥帝太后,与庄襄王合葬于芷阳”。多年来,人们都认为秦东陵——庄襄王陵在西安市东郊的韩森寨。1986年2月2日,在骊山西麓临潼韩峪乡范家村,当地农民在挖修水渠时发现了秦始皇先祖的陵园。经过勘探,初步可以确定为秦东陵。这座陵园距骊山烽火台正西2.5公里,东距秦始皇陵8公里,陵园面积约4平方公里。陵园内明显暴露的墓葬有5处,陪葬坑两处。经探察,其中两座大型墓葬有30多个陪葬墓。陵园内还有多处地面建筑遗址,在两座大型墓葬中,北侧的一座呈十字形墓葬,东西通长218米,南北127米,有墓室和墓道,墓室东西57米,南北58米,墓室外是4条墓道。1986年2月,临潼县文物管理部门考古工作者作了进一步钻探和调查,现已收集到大量铜、铁、陶器,有铜镞、铜环、错银、带钩、兽形带钩、铁镈、陶罆等,还发现带有小篆体“芷”、“杨”、“咸”、“冉”、“石”等字样的15件铭文、陶文、印文,这些文物与秦始皇陵出土的同类文物完全一致。根据陵园的规模和已钻探收集到的文物和史料记载相印证,初步可以推断是秦始皇父母庄襄王与赵姬的合葬陵园。据史载,上述诸陵具葬骊山芷阳,芷阳城约在今临潼韩峪乡油王村,所辖地在骊山西麓,估计秦惠文王以后诸陵亦将在其左近,共同形成秦之东陵区。1986年10月,由县人民政府决定县文管会与省、市文物管理部门,共同组成“秦东陵普查开发领导小组”,并成立秦东陵文管所,对秦东陵正式进行普查。
太子扶苏陵 清顺治《临潼县志》:“秦太子扶苏墓在县东三十五里”。清康熙《临潼县志》:“扶苏墓在县东谷北里药水村”。群众传说:“墓在今代王镇南山坡上,地名龙骨堆,俗称太子墓”或是待考。
秦子婴陵 清顺治《临潼县志》:“秦子婴墓在新丰镇西北隅”。子婴,扶苏子。《陕西省志》:“子婴于轵道降汉,高祖还军霸上,子婴必在汉军矣。项羽入关杀子婴,则葬于鸿门左右,或其然欤”。此说是为推测。今在新丰西北隅传为子婴陵处发现唐砖陶文,证明此为唐齐陵,子婴陵尚属疑案。(参阅唐齐陵条)
四、汉代陵墓
太上皇陵 在县北75里,《史记·高祖本纪》:“十年(前197)秋七月癸卯,太上皇崩,葬万年。”《三辅黄图》:“高帝葬太上皇于栎阳北原,因置万年县于栎阳大城内,以为奉陵邑。其陵在东者太上皇,西者昭灵后也,在栎阳北二十五里”。今陵仍在,并作为文物保护单位,树立了保护标志。
栎阳侯景丹墓 清乾隆《临潼县志》:“汉栎阳侯景丹墓,在栎阳(古栎阳今武屯)北”。
薄太后母墓 清乾隆《临潼县志》:“汉文帝即位,薄太后母前死,葬栎阳北(古栎阳)。帝乃追尊为灵文夫人,栎阳置灵文夫人园。”
孺子婴墓 据清乾隆《临潼县志》:汉孺子婴墓“在新丰西南”。此或为传说,也未见记有确址。《汉书》宣帝,元帝六王传记说:“王莽篡位,以孺子婴为定安公。更始时,有平陵人方望等立前孺子刘婴为天子,居临泾。更始遣李松击破之,杀婴”。按:临泾,汉置,故城在今甘肃镇原县南50里。如刘婴死于此地,很难设想死后将其尸移葬千里之外的新丰。清乾隆《临潼县志》说,恐系后人将“临泾误作临潼”而误传。当存疑。
冯衍墓 冯衍,字敬通,东汉初时京兆杜陵人,其祖冯野王,其子冯豹,曾任曲阳令,元帝时任大鸿胪,晚年贫居于骊山下,卒于家,曾自选穴于新丰之东。《冯衍传》:“于是以新丰之东,鸿 门之上,寿安之中,地势高敞,四通广大,南望骊山,北属泾渭,东瞰河华,龙门之阳,三晋之路,西顾丰鄗,周秦之邱,宫观之墟,通视千里,览见旧都,遂定茔焉”。“墓在今新丰县南四里,崇二丈”。新丰县故城在今新丰西。所谓“新丰之东,鸿门之上”,即今新丰镇南塬上,吴东村北一大土冢即是。
田真墓(与田庆、田广合葬) 其墓在县北三田村。清乾隆《临潼县志》:田真、田庆、田广,三田里人”。相传兄弟三人和睦同居为乡里所重。田真仕至大中大夫。《陕西省志》:“礼泉县谷口亦有田真墓,不如临潼三田村之传远而有据也”。
废昌陵 (参见前古城堡遗址:昌陵县)
五、唐代陵墓
奉天皇帝齐陵 《 旧唐书·列传第五十七·玄宗诸子》:“奉天皇帝琮,玄宗长子也,本名嗣直,……二十一年,加太子太师,改名琮,……十一载,赠靖德太子,葬于渭水之细柳原,仍于启夏门内置庙祔享焉,肃宗元年建寅月九日,诏追册为奉天皇帝,妃窦氏为恭应皇后,备礼改葬于华清池北齐陵,以尚书右仆射,冀国公裴冕为其使。”《新唐书·列传第七十一·玄宗诸子》:“诏尚书右仆射裴冕持节改葬,群臣素服达礼门,帝御门哭以过丧,墓号齐陵”。清康熙《临潼县志》云齐陵“在新丰西二里”有误。新丰西北隅之墓,实则奉天皇帝齐陵,世传为“秦子婴墓”,亦为讹传。《史记·项羽本纪》载:公元前206年,鸿门宴后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在咸阳连干三件大事:一是“杀秦降王子婴”,二是”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三是“收其货宝妇女而东”。诚若此,子婴之尸即不被项羽兵火烧尽,也会暴于咸阳废墟。况秦宗族尽成项羽刀下的亡灵,秦之旧臣也分崩离析,各自逃生去了,在此情况下,又有何人收其尸,并渡渭从咸阳运来骊邑聚土而葬呢?秦二世胡亥即其例。胡亥死距子婴亡仅早月余。此时,秦尚未亡,而二世之葬都是以黔首(老百姓)的葬制葬于杜南(今西安东南曲江池)宜春苑,何况子婴已是一个亡国之君。可见,司马迁在《史记·秦本纪》后赞中不记其名颇有道理。1964年西潼公路改道,在封土北侧接近地面0.5米处,发现唐砖一层,有条砖和莲花纹残方砖,有的条砖上按有手印,有的条砖上则有“天七官
”,“天七秋月军制官
”的纪年陶文。进一步证实了这座墓是李琮的齐陵,而不是秦子婴墓。
段秀实墓 清乾隆《临潼县志》:“县西十五里斜口镇道北有祠,祠北二里西偏有墓”。《三辅会要》:“唐烈臣段秀实庙在县西十里斜口镇西南,俗呼为烈神庙。明成化知县徐镛奉诏建,嘉靖己酉,西安太守胡某重修,前县赵于京建飨亭”。唐德宗御制段太尉墓碑云:“乃诏有司册赠太尉,谥曰忠烈,赐实封五百户,庄宅各一所。……护其丧葬,官立祠宇”。
常允逸墓 墓在西泉椿树村西南1公里,西韩公路东侧,墓冢已夷为平地。1974年先后出土墓碑1通,残石羊1对,残石人1个。碑文称:“公讳允逸,字怀操,本河内温人,先祖以从宦秦中,卜邻渭汭,艺树渐成,其桑梓因地乃编撰简书子孙家焉,遂成此屋,今实京兆新丰人也”。“将作治冢,北独圣乡之墓”即此墓。
黄番绰墓 清乾隆《临潼县志》:在“县东北三十里,番绰墓近扁鹊墓”。王阮亭《吊杨妃诗》:“香魂不及黄番绰,犹占骊山土一抔。”《苏州府志》:“崑山县西北绰墩,传是番绰墓”。两说莫衷一是,理由皆不足。
大慧禅师一行墓 一行禅师(参见“人物志”一行传),姓张名遂,入佛门为僧,后为天文学家。据清乾隆《临潼县志》载:唐玄宗甚为敬仰一行。“召入内庭”,“降榻作礼,呼为圣人”。一行死后玄宗亲制碑,书于石,建塔铜人原(县西南)。谥曰:大慧禅师。此说事实未必可信,但可说明玄宗为一行建塔之由。
浑忠武王瑊墓 清乾隆《临潼县志》:“墓在县西南十五里,邵平店东。”清康熙《临潼县志》云:“瑊从郭子仪复两京,讨平安庆绪、史朝义,肃宗临轩授钺,方志汉金日殚,封咸宁郡王,赠太师,谥忠武”。今邵平店东确有一墓,是否是浑忠武王瑊之墓,尚无证据确指。
文敬太子源墓 清乾隆《临潼县志》:墓“在新丰西一里”。1975年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于严上、刘寨村北掘开一墓,是一座汉墓,说明此说有误,当存疑。
惠昭太子宁墓 清乾隆《临潼县志》:墓“在新丰西一里”。1975年,于前墓西侧亦掘开一墓,也系汉墓。
恭哀太子倚墓 清乾隆《临潼县志》:墓“在县北”。原姜寨村西,面粉厂南,变电所东确有一大土冢,现已夷为平地,待考。
庄恪太子永墓 清乾隆《临潼县志》:墓“在骊山北原”,地址不详,待考。
悼太子墓 清乾隆《临潼县志》:墓在“县东三十里谷北里司马村”。今纸李北确有一冢。查《唐书》:有悼怀太子普而无悼太子,但悼怀太子已陪葬敬宗,此可能为讹传。
六、明代陵墓
武之望墓 武之望,本县今武屯人,墓在武屯镇南。《陕西省志》:“之望,字叔卿,万历间进士。……卒于官,生平正色立朝,不为朋党,遇事独断,不依违两可”。望医术颇高,尤擅妇科,有《济阴纲目》等医著。(参阅“人物志·武之望传”)
赵统墓 墓在新丰东南庆山寺下,统有《骊山集》十二卷。(参阅“人物志·赵统传”)
刘懋墓 刘懋,亨利里人(参阅“人物志·刘懋传”),墓在县东十里塬,其墓已发掘,将其石室、墓志等亦移至县博物馆。
七、其他陵墓
四贞女墓 在县西七里,芷阳沟东,四冢环列,如今仍在。清乾隆《临潼县志》:“相传四贞女以父母年老无子,共矢志终身不嫁,以奉亲终。没后葬此,乡人春秋烧奠,覆土护之,樵儿牧童皆呼为贞女墓,无敢损者”。县志作者曾慨叹其不知“何代何氏而行其事,传留身后,姓字俱湮, 至使人爱护其墓。千秋烧奠如一日,贞孝之在人心,岂浅鲜哉”。今记述其墓其事,可以见当时人们一种淳朴的孝敬父母的风气。虽其事不一定效法,但其敬老精神,还是可取的。
散见疑冢 临潼散见于各处不知名姓的墓冢还有不少,因年代久远,无法确定墓主,是否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墓葬,有待于以后考古工作者去探索,现已有8处列为文物保护单位。(详见文物保护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