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方略研究院 许路阳
“有了联合学士学位的相关规定,我们注意到一种新的可能,即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可以联合起来,培养具备多语种特征的‘涉外-法律人才’,其中一半语言类课程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完成,法律课程在中国政法大学完成,学生能够在两校各取所长。”
2020年5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卢晓东在《中国科学报》上撰文提出,
通过联合设置联合学士学位项目以积极回应当前我国涉外法律人才不足的困境
。
一年后,
他的这一设想成真了
。中国政法大学
(下称“法大”)
和北京外国语大学
(下称“北外”)
果然联合设置了“法学+英语联合学士学位项目”和“英语+法学联合学士学位项目”。
无独有偶,位于重庆的西南政法大学
(下称“西政”)
和四川外国语大学
(下称“川外”)
也联合起来,两校设置的“法语+法学”、“法学+法语”联合学士学位项目也将在今年高考中招收新生。
西南高校率先“试水”
联合学士学位教育
以上两组高校的
联合学士学位项目尝试源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9年印发的《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管理办法》
(下称“《办法》”)
。
《办法》第十六条规定,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普通高等学校之间,可授予全日制本科毕业生联合学士学位。而两校设置的联合培养项目所依托的专业应是联合培养单位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
需要注意的是,
这种联合学士学位项目需要通过高考招收学生
。
《办法》公布后,
率先公开披露计划开展联合学士学位探索、从而引起一番关注的应为位于成都的西南财经大学
(下称“西南财大”)
和电子科技大学
(下称“电子科大”)
。
两校自2020年起开设了“金融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学”联合学士学位项目。
这两个联合学士学位项目所依托的专业学科均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档,相当于两校的“王牌专业”
,所以这一项目在2020年高考中招生的消息一经推出就颇受关注,据说最终的招生录取成绩也十分耀眼。
考生报考了两校中的哪一所高校,学籍就在何处,未来将要获得的学士学位也会有所差异
。比如,
如果考生被电子科技大学录取,学籍就在电子科大,未来将获得工学学士学位,但会注明是“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联合学位”。
项目采取“1+1+1+1”双校区培养模式,即双方学生在学籍所在学校进行大一学习,大二、大三分别在电子科大和西南财大进行学习,到大四再回学籍所在学校学习、毕业。
由于招生人数较少,是两校分别招生30人,两校对这个项目也相当重视,所以实施的是
小班化教学
,并采取
三导师制
,为学生配备学业导师、科研导师和行业导师。
目前,项目的第一届新生已经入学。
2020年9月,西南财经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首届联合学位实验班的同学们在电子科技大学举行了素质拓展和“破冰”活动,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建立了未来共同学习生活的良好基础。(来源: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官网)
借助联合学士学位
涉足涉外法治人才培养
到了2021年,试水联合学士学位项目的高校略有增加,且较为集中在涉外法律人才的培养上。
我们可以发现,
北外-法大、川外-西政这两对CP
(couple的简称)
均是位于同一城市的外国语高校和政法高校的组合
,开设的联合学士学位项目也均是外语专业和法学专业之间的组合
,不同的是,一个涉及英语专业,另一个涉及法语专业,不至于输送完全同类的涉外法律人才。
两组高校联合学士学位项目的培养模式也有所不同,川外-西政法学和法语联合学士学位项目采取的是“1.5+1.5+1”双校区培养模式,即项目招收的学生要在大学第1-3学期在川外求学,然后到西政完成第4-6学期的学习,最后在大四学年回到学籍所在高校完成毕业学习。而根据《中国政法大学2021年本科招生章程》规定,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培养涉外法治人才)专业的学生,本科阶段主要在在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学习,其中在大二学年将集中到北外学习。
在招生人数上,川外和西政的联合学士学位项目更多些
,将达到55人,其中,西政计划招生30人,川外计划招生25人。而北外和法大的联合学士学位项目则仅招30人,两校各计划招生15人。
学费方面,也是川外和西政的项目稍贵些
,每生每学年预收费6850元,而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培养涉外法治人才)专业的每人每学年学费则为6000元。
值得注意的是,
北外和法大的联合学士学位项目可能将为学生提供免试攻读研究生的政策优惠
。两校2020年签署的就是涉及本硕贯通培养的《北京外国语大学与中国政法大学
涉外法治人才本硕贯通培养
合作协议》。法大也在相关新闻稿中明确表示:“经考核合格的,将获得我校免试攻读研究生推荐资格,通过我校推免生接收选拔后,攻读我校国际法学(涉外法治方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如果有老师、考生及家长比较关注北外和法大的联合学士学位项目,还需注意项目只招收外语语种为英语的考生,而且,如果考生所在地的省级招办有统一组织的外语口试,希望报考这一项目的考生还应按时参加。
2020年9月4日下午,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杨丹(前排左一)与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马怀德(前排右一)分别代表双方签署了《北京外国语大学与中国政法大学涉外法治人才本硕贯通培养合作协议》。(来源:北京外国语大学新闻网)
对于联合学士学位的专家观点
长期研究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张晓报曾在《双学士学位、联合学士学位等概念正义》一文中,分析了我国普通高校之间授予联合学士学位的意义。
具体而言,
在我国,联合学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主要限于中外联合办学项目
,即我国高校与其他国家高校联合举办的学位项目,
而国内高校之间鲜有联合学位
。因此,
《办法》提出我国普通高校之间授予联合学士学位
,“
无疑将扩大联合学位在本土的外延,丰富联合学位类型
;推进跨校联合人才培养,加强国内高校之间的合作与联系;推动不同高校之间发挥各自优势,协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国内尤其是同一区域内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增进教育公平。”
但张晓报同时认为,
联合学士学位不止限于国内外高校和国内高校校际之间,还可考虑将其外延拓展到高校校内
,尤其是积极开发高校内部更具结构性、具有特定名称的联合学士学位,即学生联合两个不同领域的学习,最终可获得一个联合的学位。
在这个方面,麻省理工学院
(MIT)
即提供了案例可供参考借鉴,该校学生可联合一个人文学科领域
(共19个领域)
和一个工程或科学领域的学习,并获取“人文与工程”理科学士学位或“人文与科学”理科学士学位。
卢晓东对《办法》所规定的联合学士学位则有更深的期许。
由于《办法》规定联合学士学位仅能通过高考招生,这样就可能会导致,如果两所高校的本科生在入学后才产生成为涉外法律人才的成长愿望,而非高考填报志愿时就已有类似愿望,就很难通过报考联合学士学位项目来完成夙愿了。
卢晓东
期待修改联合学士学位专业项目只通过高考招生的限定
,给予更广阔的空间和自由,
允许高校在读本科生也有机会在入学后加入联合学士学位项目,以更快、更灵活地回应国家的战略需求
。
此外,卢晓东也在文中认为,
联合学士学位实践会在教育财政方面、学生管理方面面临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学生财政拨款拨给哪所高校、学费如何收取、学生发生意外后该由哪所高校负责、学生在哪所高校评奖评优等
。
这些具体问题看似琐碎,但也比较关键,一旦处理不好,也可能将影响双方的合作关系、项目学生的获得感。
从有关高校已经披露的信息来看,以上部分高校已在建立完善工作机制。
2021年5月,四川外国语大学和西南政法大学就联合培养“一带一路”涉外法治人才签署联合办学协议。两校教务处、招生部门、培养学院就联合学士学位项目的招生宣传、政策解读、培养方案实施、学生管理、联动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来源:四川外国语大学官网)
发展跨学科专业,我国要解决这些机制问题
与其提出这个容易混淆的概念,不如多给高校自主权
两所曾和中央党校齐名的“干部培养学校”,如今选择了这种合作模式!
文章不错,点个“在看”吧!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