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2006年,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讲师;

2006年以来,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教授;

2016年以来,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博士生导师,招生城市地理与城乡规划、社会与文化地理、艺术地理等方面的博士生和博士后;

2022年1月,晋升北京大学研究员。

1997年,获南京师范大学理学学士学位;

2000年,获南京师范大学理学硕士学位;

2003年,获北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2003年9月至12月在英国南安普敦大学访问;

2014年8月、2015年1月和4月,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访问

博士生导师/方向

城市地理与城市规划,社会与文化地理

硕士生导师/方向

城市地理与城市规划

社会与文化地理

社会服务工作

社会服务和校系服务

担任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2017年以来)、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2009-2017)、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2005-2009),代表北大的人文地理学和城市地理学参与中国地理学会的相关工作。担任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理事(2004-2009)。入选武汉市创新岗位特聘专家计划(2014-2016),带领武汉市土地利用与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创新团队攻克“规土融合”的技术难题。参与自然资源部“城区范围确定规程(TD/T 1064-2021)”标准的研究(已颁布和在全国推行)。

担任国际英文期刊Urban Studies 、Regional Studies、Spatial Statistics、Built Environment、Cities、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Applied Geography、Geografiska Annaler Series B: Human Geography、Habitat International、Housing Studies、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Urban Affairs Review、Urban Geography、Plos One等国际英文期刊的审稿人;担任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城市规划、地理学报、自然资源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地理科学进展、国际城市规划、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报、人文地理、干旱区地理、热带地理、中国地理科学英文版、西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华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鲁东大学学报、曲阜师范大学学报等中文期刊审稿人。

多年来坚持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教育部学位论文中心、中山大学、中科院研究生院、中科院大学、北师大等评审项目和硕博士毕业论文。

在北京大学,担任2003级城环学院硕士班班主任(2003-2006年)、2006级城环学院硕士(1)班班主任(2006-2009年)、2012级资环专业本科班班主任(2012-2016年)、2018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班班主任(2018年以来),2012年和2016年两次获北京大学优秀班主任称号。

专著和教材

1、 冯健,李雪铭,刘云刚等.中国城市生活空间.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

2、 冯健等.规土融合:从技术创新走向制度创新.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1

3、 胡兆量,韩茂莉,冯健.图说文化地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4、 冯健.乡村重构:模式与创新.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5、 冯健,周一星,李伯衡,王凯等.城乡划分与监测.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6、 冯健,贲勇等(主编).开发区产业配套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7、 冯健(主编).城市社会的空间视角.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8、 冯健等.乡村转型:政策与保障.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9、 冯健.转型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重构.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0、刘玉,冯健(编著).中国经济地理:变化中的区域格局.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11、刘玉,冯健(编著).区域公共政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2、冯健(负责撰写).“城市社会学”.见: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主编).城市规划相关知识(中国规划师教材新版).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13、冯健(负责撰写). “城市规划公共政策”.见: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主编).科学发展观与城市规划(中国规划师后继教育教材).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

14、冯健(负责撰写).“城市的起源与发展”,“城市发展的区域因素和城市分布”.见:周一星,陈彦光等(主编).城市与城市地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15、冯健(参编).迈向钱塘江时代 专题研究(杭州市规划局主编).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16、冯健.竹院桐音.北京:中国书店,2020

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2017年以来);

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2009-2017年);

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2005-2009年);

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理事(2004-2009年);

武汉市创新岗位特聘专家(2014-2016年);

华中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江苏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Journal of Global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GHSS)杂志编委;

Sustainability 杂志编委;

《人文地理》杂志编委;

《书法赏评》杂志编委;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城市社会空间研究书系》丛书主编;

科学出版社《中国城市地理丛书》编委。

荣誉与奖励

2023年,获北京大学2023年度曾宪科优秀教学奖

2023年,获2022-2023学年北京大学学生资助工作先进个人

2022年,“人文和科学素养兼修:基于学科交叉的城乡文化遗产综合实践调查教学创新”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三)

2022年,“人文和科学素养兼修:基于学科交叉的城乡文化遗产综合实践调查教学创新”获2021年北京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三)

2022年,获北京大学优秀班主任称号

2020年,参与的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学科交叉的规划设计专业社会实践调查基地建设及创新育人探索”获北京大学本科教学改革项目结题优秀项目(获奖比例10/158)

2018年,获北京大学第四届产学研合作先进个人奖,北京大学(排名唯一)

2017年,著作《转型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重构》获中国地理学会第二届全国优秀地理图书奖(学术著作奖)

2016年,获北京大学2016年度正大教师奖

2016年,获北京大学优秀班主任称号

2015年,获北京大学第二届产学研合作先进个人奖,北京大学(排名唯一)

2014年,入选武汉市创新岗位特聘专家计划(排名唯一)

2013年,获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2013年度青年优秀论文奖(排名唯一)

2011年,作为第一执笔人完成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配套研究”获2010年度北京市规划委系统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

2009年10月,获第10届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排名唯一)

2008年,获吴传钧人文地理优秀论文二等奖(排名第一)

2007年,作为第一指导老师所指导的本科生社会调查报告 肖丹、詹韵 “北京四合院地区中老年居民日常休闲与交往状况调查-以交道口地区为例” 获全国城市规划专业社会调查论文竞赛一等奖

2005年,获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排名唯一)

2005年,“城市化与城市体系”课程建设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三)

2004年,获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奖励证书(排名唯一)

2003年,获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青年优秀论文奖(排名第一)

担任国际英文期刊Urban Studies 、Regional Studies、Spatial Statistics、Built Environment、Cities、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Applied Geography、Geografiska Annaler Series B: Human Geography、Habitat International、Housing Studies、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Urban Affairs Review、Urban Geography、Plos One等国际英文期刊的审稿人;担任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城市规划、地理学报、自然资源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地理科学进展、国际城市规划、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报、人文地理、干旱区地理、热带地理、中国地理科学英文版、西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华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鲁东大学学报、曲阜师范大学学报等中文期刊审稿人。

多年来坚持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教育部学位论文中心、中山大学、中科院研究生院、中科院大学、北师大等评审项目和硕博士毕业论文。

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

1. 2022.1-2025.12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信息通讯技术( ICT )影响下大城市居民个体活动与空间互动:特征、机理与规划响应(批准号: 4217119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 2017.1 2020.12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质性方法和地理生活史视角的北京城中村个体活动空间(批准号: 4167115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3. 2014.1 2016.12 ,主持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空心村整治规划及其信息化支撑技术研究(批准号: 2014BAL01B02 )”,国家科技部

4. 2010.1 2012.12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北京郊区居民社会空间重构:基于微观主体的视角”(批准号: 4097108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5. 2007.1 2010.12 ,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城乡边界识别与动态监测关键技术研究(批准号: 2006BAJ11B01 )”,国家科技部

6. 2006.1 2008.12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大都市区多中心结构特征及其演化机理”(批准号: 4050102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7. 2011.5 2012.7 ,主持“基于建设视角的我国城镇化发展要素特征分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委托课题

8. 2021.4 2023.12 ,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人地协调与城乡协同的乡村规划建设研究”(批准号: 21AZD03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9. 2004.1 2007.12 ,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城市变化及其自组织的空间动力学”(批准号: 4033505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其它项目及城乡规划项目

10 . 2022.5-2022.12 主持 全国建制镇镇区(边界)范围划定试验及标准草案编制 ,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委托课题

11. 2022.4-2022.12 主持北京大学本科生教学改革项目“构建参与式与应用性并重的人文地理学导论教学体系”

12. 2023.4-2023.12 主持北京大学本科生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学科交叉思维与互动式理念的城市社会地理学教学改革”

13. 2023.3 10 ,主持“基于第七次人口普数据的苏州市人口发展专题研究”,苏州全域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委托课题

14. 2021.2 11 主持 “苏州古城保护更新居住人口发展引导和产权集中政策研究”,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姑苏)分局委托课题

15. 2020.9 -主持“鄂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之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研究”,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委托课题

16. 2017.8 2017.12 ,主持“苏州人口规模、结构、分布和空间资源配置策略”,苏州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委托课题

17. 2017.9 2017.12 ,主持“武汉市人口发展与人口战略研究”,武汉市城市规划研究院委托课题

18. 2017.4 2018.9 ,主持“湖州市人口专题研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委托课题

19. 2015.9 2016.9 ,主持“常州市人口专题研究”,常州市规划局委托课题

20. 2014.9 2014.12 ,主持“格尔木人口专题研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委托课题

21. 2014.5 2014.11 ,主持“武汉市人口专题研究”,武汉市国土规划局委托课题

22. 2013.10 2014.10 ,主持“ 空间和社会生活视角下的苏州市人口发展研究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委托课题

23. 2013.8 2013.9 ,主持“武汉市汉南区人口集聚与产业发展专题研究”,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委托课题

24. 2013.8 2014.8 ,主持“山西省大同市区域定位与产业发展专题研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委托课题

25. 2013.6 2014.2 ,主持“广东省中山市港口镇总体发展规划产业专题研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委托课题

26. 2012.12 2013.4 ,主持“武汉市江岸区功能提升与三旧改造研究”,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委托课题

27. 2012.10 2013.1 ,主持“武汉市青山区功能提升及工业用地建设标准研究”,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委托课题

28. 2012.4 2012.8 ,主持“武汉市江汉区域功能提升和人口转移研究”,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委托课题

29. 2011.5 2011.9 ,主持“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新区配套技术研究”,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委托课题

30. 2010.12 2011.6 ,主持“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街道定位、职能及架构研究”,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发展局委托课题

31. 2010.9 2010.12 ,主持“汉川市人口与城镇化发展研究”,武汉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委托项目

32. 2009.10 2010.6 ,主持“晋中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研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委托课题

33. 2009.11 2010.11 ,主持“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配套研究”,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委托课题

34. 2009.12 2010.3 ,主持“湖北省随县人口发展与城乡一体化研究”,武汉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委托项目

35. 2009.2 2009.5 ,主持“淄博市张店区东部城区概念规划产业专题研究”,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委托项目

36. 2008.11 2009.6 ,主持“咸宁城市人口集聚与城市化发展机制研究”,武汉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委托项目

37. 2008.8 2008.11 ,主持“潍坊沿海地区区域发展定位研究”,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委托项目

38. 2008.7 2008.8 ,主持“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概念规划产业专题研究”,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委托项目

39. 2008.10 2008.12 ,主持“天水市西十里及暖和湾组团产业专题研究”,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委托项目

40. 2007.6 2007.12 ,主持“安徽省庐江总规产业与人口专题研究”,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委托项目

41. 2006.1 2007.6 ,负责“大珠三角城镇群劳动力结构与流动”研究,广东省政府和香港规划署委托项目,为“大珠三角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研究”的子课题之一

42. 2005.3 2006.1 ,主持“城市化进程中淄博市人口发展研究”,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委托项目

43. 2005.6 2005.9 ,主持“武汉市人口规模预测及人口构成分析”,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委托项目

44. 2004.6 2004.12 ,主持“武汉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中的“人口专题研究”,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委托项目

45. 2003.12 2004.3 ,主持美国中国城市研究网( Urban China Research Network )访问资助项目( Travel Grant Project )“ Restructuring of Socio-spatial structure in Beijing in the transition period

46. 2004.4 2004.12 ,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北京城市职能、发展目标定位及总体发展战略研究”(周一星教授主持),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委托项目

47. 2002.4 2003.6 ,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北京市居住人口的空间变动与郊区化发展研究” (周一星教授主持),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委托项目

48. 2001.10 2002.10 ,作为核心成员参与“河南省兰考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周一星教授主持),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委托项目

49. 2001.3 2001.9 ,作为核心成员参与“杭州都市区空间结构研究” (周一星教授主持),杭州市规划局委托项目

50. 2000.4 2000.9 ,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南京市人口与城市化发展水平研究” (周一星教授主持),南京市规划局委托项目

51. 2000.8 2001.11 ,作为核心成员参与“江浦县县域规划( 2000-2020 年)” (周一星教授主持),江苏省江浦县建设局委托项目

52. 2000.8 2001.6 ,主持“江浦县桥林镇镇区总体规划( 2000 2020 年)”,江苏省江浦县桥林镇政府委托项目

英文期刊论文与地理学报

1、 Feng, J., Chen, Y. G. (Corresponding author). Modeling Urban Growth and Socio-Spatial Dynamics of Hangzhou, China: 1964–2010. Sustainability . 2021, 13, 463. https://doi.org/su13020463. (SCI/SSCI)

2、 Liu Y., Zhang X., Feng J. (Corresponding author). Clustering in declining industries? The economic-social isolation and instability of migrant workers in Beijing. Habitat International . 2021. https:// doi.org/10.1016/j.habitatint.2020.102310. (SSCI)

3、 Chen Y. G., Feng J. ( Corresponding author ). A Hierarchical Allometric Scaling Analysis of Chinese Cities: 1991-2014. Discrete Dynamics in Nature and Society . Volume 2017, Article ID 5243287, 15 pages. (SCI)

4、 Chen Y. G., Feng J. (Corresponding author). Spatial Analysis of Cities Using Renyi Entropy and Fractal Parameters. Chaos, Solitons and Fractals . 2017, 105: 279–287. (SCI)

5、 Chen Y. G., Wang J. J. Feng J. Understanding the fractal dimensions of urban forms through spatial entropy. Entropy , 2017, 19, Article ID 600. (SCI)

6、 Feng J., Dong Y., Song L. L. An Spatio-temporal analysis on Urban Crime in Beijing: based on the data of Property Crime. Urban Studies , 2016, 53(15): 3223-3245. SSCI

7、 Feng J., Chen Y. G.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Urban Form and Land Use Structure in Hangzhou, China: Evidence from Fractal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gn , 2010, 37: 838-856. (SSCI)

8、 Chen Y. G., Feng J. Fractal-based exponential distribution of urban density and self-affine fractal forms of cities. Chaos, Solitons & Fractals , 2012, 45: 1404-1416. (SCI)

9、 Feng J., Wang F. H.(Corresponding author) and Zhou Y. X., Spatial Restructuring of Population in Beijing Metropolitan Area towards Polycentricity in the Post-Reform Era. Urban Geography , 2009, 30: 779-802. (SSCI)

10、 Feng J., Zhou Y. X., Wu F. L. New Trends of Suburbanization in Beijing since 1990: From Government-led to Market-oriented. Regional Studies , 2008, 42(1): 83-99. (SSCI)

11、 Feng J., Wu F. L., Logan J. From homogenous to heterogeneous: The transformation of Beijing’s socio-spatial structure. Built Environment , 2008, 34(4): 482-497.

12、 Feng J., Zhou Y. X., Logan J., Wu F. L. Restructuring of Beijing’s Social Space. 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 , 2007, 48(5): 509–542. (SSCI)

13、 Feng J., Zhou Y. X. Suburbanization and the changes of urban internal spatial structure in Hangzhou, China. Urban Geography , 2005, 26, pp.107-136. (SSCI)

14、 Yang J. W., Feng J., and Gakenheimer R. The Physical and Social Dimensions of Job-Housing Balance in Urban China . In: Y. Song and Ding C. R.(Eds) Smart Growth in China. Lincoln Press, 2008

15、 冯健,钟奕纯 . 基于居住环境的常州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空间结构研究 . 地理学报, 2020 74 6 ): 1237-1255

16、 冯健,钟奕纯 . 北京社会空间重构( 2000-2010 . 地理学报, 2018 73 4 ): 711-737

17、 冯健,赵楠 . 后现代地理语境下同性恋社会空间与社交网络 —— 以北京市为例 . 地理学报, 2016 71 10 ): 1815-1832

18、 冯健,黄琳珊,董颖,宋蕾蕾 . 城市犯罪时空特征与时空机制研究——以北京城八 区财 产类犯罪为例 . 地理学报, 2012 67 12 ): 1655-1666

19、 冯健,周一星 . 转型期北京社会空间分异重构 . 地理学报, 2008 63 8 ): 829-844

20、 冯健,陈秀欣,兰宗敏 . 北京市居民购物行为空间结构演变 . 地理学报, 2007 62 10 ): 1083-1096

21、 冯健,周一星 . 20 年来北京都市区人口增长与分布 . 地理学报, 2003 58 6 ): 903-916

22、 冯健 . 杭州城市形态与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演化 . 地理学报, 2003 58 3 ): 343-353

其他中文期刊论文

23、 陈晓雪 , 冯健 . 媒介地理学视角下北京宋庄艺术区的多重地方建构 [J]. 地理科学进展 , 2024, 43(2): 316-330.

24、 张瑞华 , 冯健 . 认知反馈视角下北京郊区居民活动空间研究 [J]. 地理科学进展 , 2024, 43(2): 302-315.

25、 冯健 , 张瑞华 . 虚实混合 : 网络空间的社会地理研究 . 地理科学进展 , 2024,43(1):133-146.

26、 陈祁琪 , 冯健 . 信息通信技术 (ICT) 在儿童地理学中的研究进展及启示 [J]. 地理科学进展 ,2024,43(1):147-162.

27、 冯健 , 项怡之 . 郊区工业新城居民迁居意愿影响因素分析——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J]. 城市发展研究 ,2023,30(9):120-128.

28、 孙逸渊 , 冯健 . 郊区大型生活区:现代化郊区的生活特征与形成机制——基于活动空间的视角 [J]. 城市发展研究 ,2023,30(9):129-140.

《人文地理》“信息通讯技术( ICT )与城市空间”专栏论文

29、 冯健 . 信息通讯技术( ICT )与城市空间专栏导论 . 人文地理, 2021 36 5 ): 32-33

30、 冯健,沈昕 . 信息通讯技术与城市地理研究综述 . 人文地理, 2021 36 5 ): 34-43

31、 陈晓雪,冯健(通讯作者) .Rein Ahas 基于手机定位数据的方法创新与地理研究 . 人文地理, 2021 36 5 ): 44-52

32、 张玮,冯健(通讯作者) . 中国手机移动地图使用对居民出行的影响及其机理分析 . 人文地理, 2021 36 5 ): 53-62

33、 林文盛,冯健(通讯作者) . 北京城中村居民“数字鸿沟”测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人文地理, 2021 36 5 ): 63-72

34、 冯健,郑黛 .ICT 对城中村女性居民活动空间的影响研究 . 人文地理, 2021 36 5 ): 73-82

35、 冯健,张琦楠 .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及分异:基于武汉的实证研究 . 城市发展研究, 2021 28 9 ): 66-78

《城市发展研究》“城中村研究”系列论文

36、 陈晓雪,冯健(通讯作者) . 城市地域概念辨析及研究进展综述 . 城市发展研究, 2020 27 12 ): 62-69

37、 安黎,冯健(通讯作者) . “空间错配”视角下城中村流动人口职住关系研究 —— 以北京挂甲屯村和皮村为例 . 城市发展研究, 2020 27 12 ): 123-131

38、 张豪,唐金潼,冯健(通讯作者) . 城中村老年人交往行为与交往空间的互动研究 . 城市发展研究, 2020 27 12 ): 132-140

39、 沈昕 . 冯健(通讯作者) . 基于三维可视化路径的城中村居民交往空间研究——对北京市五个城中村的调查 . 城市发展研究, 2020 27 12 ): 114-122

40、 杨莹,冯健(通讯作者) . 苏州城市社会区研究与城市规划 . 城市规划, 2019 43 11 ): 90-102.127

41、 林文盛,冯健(通讯作者),李烨 .ICT 对城中村居民居住和就业迁移空间的影响 —— 以北京 5 个城中村调查为例 .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 2 ): 42-48

42、 蔡安宁,冯健(通讯作者) . 欠发达地区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 城市发展研究, 2018 25 3 ): 13-17

43、 刘玉,冯健(通讯作者) . 城乡结合部农业地域功能实现程度及变化趋势 —— 以北京市为例 . 地理研究, 2017 36 4 ): 673-683

44、 冯长春,贺灿飞,邓辉,林坚,曹广忠,柴彦威,吴必虎,陈彦光,冯健,赵鹏军,宋峰,戴林琳,朱晟君 . 北京大学人文地理学发展与创新 . 地理学报, 2017 72(11): 1952-1973.

《地理科学进展》“城市社会空间”系列论文

45、 冯健,吴芳芳,周佩玲 . 郊区大型居住区邻里关系与社会空间再生——以北京回龙观为例 .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 3 ): 367-377

46、 冯健,林文盛 . 老城衰退邻里居住满意度及影响因素分析——以苏州 6 个典型社区为例 .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 2 ): 159-170

47、 冯健,叶竹 . 基于个体生命历程视角的苏南城镇化路径转变与市民化进程 .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 2 ): 137-150

48、 冯健,项怡之 . 开发区居住空间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对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调查 .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 1 ): 99-111

49、 钟奕纯,冯健(通讯作者) . 城市迁移人口居住空间分异 —— 对深圳的实证研究 .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 1 ): 125-135

50、 冯健,柴宏博 . 性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社会空间研究中的应用 .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 12 ): 1447-1458

51、 柴宏博,冯健(通讯作者) . 基于家庭生命历程的北京郊区居民行为空间研究 .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 12 ): 1506-1516

《城市发展研究》“乡村发展规划”专栏论文

52、 冯健,叶竹 . 空心村整治多元有机规划思路 —— 河南邓州示范区实践探索 . 城市发展研究, 2017 24 9 ): 88-97

53、 周加欢,冯健(通讯作者),唐杰 . 新生代农民工居住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全国新生代农民工的大样本调查 . 城市发展研究, 2017 24 9 ): 109-119

54、 张勇,冯健(通讯作者) . 村落的终结:快速城镇化进行中村庄的空心化与乡村性演变 . 城市发展研究, 2017 24 9 ): 98-108

55、 刘玉,冯健(通讯作者) . 城乡结合部外来人口空间分布与分异 —— 以北京为例 . 城市发展研究, 2017 24 9 ): 120-126

56、 冯健,胡秀媚,苏黎馨 . 城市人口空间重构及规划响应 —— 武汉案例跟踪研究 . 规划师, 2016 ,( 11 ): 24-32

57、 胡秀媚,冯健(通讯作者) . 欠发达生态敏感山区空心村整治规划体系构建 —— 以宁夏西吉县为例 . 城市发展研究, 2016 23 12 ): 78-88

58、 钟奕纯,冯健(通讯作者),何晓蓉 . 轨道交通对不同区段土地利用影响差异研究 —— 以武汉轨道交通 2 号线为例 .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6 35 5 ): 85-93

59、 刘玉,冯健 . 城乡结合部农业地域功能研究 . 中国软科学 .2016. 6 ): 62-72

60、 胡秀媚,李志刚,冯健 . 后郊区化? —— 政府视角下广州萝岗的空间生产与转型 . 现代城市研究, 2016 ,( 5 ): 72-79

61、 胡秀媚,冯 健.工业旅游带动下的城市更新与开发——武汉市青山区“红房子”旧区改造.规划师, 2016 ,论丛: 185-189.

62、 李一溪,张荷,冯健(通讯 作者).北京市老城区菜市场的地方性及其机制研究.人文地理 2017 32(6) 65-71.103

《人文地理》“空心村研究”专栏论文

63、 冯健,杜瑀 . 空心村整治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 以宁夏西吉县为例 . 人文地理, 2016 31 6 ): 39-48

64、 冯健,赵楠 . 空心村背景下乡村公共空间发展特征与重构策略――以邓州市桑庄镇为例 . 人文地理, 2016 31 6 ): 19-28

65、 赵 楠,冯 健(通讯作者) . 空心村村民居住生活空间特征及其优化重构――对河南邓州市 8 个村庄的调查 . 人文地理, 2016 31 6 ): 29-38

66、 张勇,冯健(通讯作者) . 理性,流动与家庭:村民日常生活语境下的乡村性转型 . 人文地理, 2016 31 6 ): 49-57

《地域研究与开发》“规划协调研究”专栏论文

67、 冯健,李烨 . 我国规划协调理论研究进展与展望 .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6 35 6 ): 77-82.115

68、 冯健,苏黎馨 . 城规与土规互动关系演进机制及融合策略研究 —— 基于行为主体博弈分析 .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6 35 6 ): 83-88

69、 李烨,冯健(通讯作者) . 规划管理与部门协调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 .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6 35 6 ): 89-95

70、 苏黎馨,冯 健(通讯作者) . “规土融合”的技术体系,管理模式创新及发展展望 —— 以武汉市为例 .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6 35 6 ): 96-102.128

71、 陈华飞,洪旗,冯健(通讯作者) . “规土融合”的城乡结合部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 基于城市规划目标导向的方法创新与实践 .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6 35 6 ): 103-107.163

72、 冯健,钟奕纯 . 乡镇级“规土融合”实现路径与技术创新 —— 基于武汉乡镇总体规划实践的探讨 .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6 35 6 ): 108-115

73、 胡秀媚,冯健(通讯作者) . 基于多主体参与的村庄整治规划过程优化 —— 以宁夏西吉县洞洞村为例 .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6 35 6 ): 116-123

74、 冯健,苏黎馨 . 多规融合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 基于政治经济学视角的 规土融合 ”. 现代城市研究, 2015 29 5 ): 1-13

75、 刘玉,冯健(通讯作者) . 城乡结合部居民经济行为特征及空间效应研究 . 城市发展研究, 2015 22 4 ): 19-27

76、 冯健 . 对传统乡村发展观的评判 . 乡村规划建设(第 5 辑) . 商务印书馆, 2015 118-125

77、 冯健 . 徐州人口发展与新型城镇化 .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40 1 ): 17-18

78、 冯健,叶宝源 . 西方社会空间视角下的郊区化研究 . 见:许学强(主编) . 中国城市转型,发展,重构与规划教育 .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5 144 155

79、 柴宏博,冯健(通讯作者) . 基于迁居的郊区大型居住区社会空间形成 —— 以北京回龙观居住区为例 .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4 35 5 ): 1-5

80、 刘晏伶,冯健(通讯作者) . 中国人口迁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分析 . 人文地理, 2014 29 2 ): 129-137

《人文地理》“郊区社会空间研究”专栏论文

81、 冯健,叶宝源 . 西方社会空间视角下的郊区化研究及其启示 . 人文地理, 2013 27 3 ): 20-26

82、 冯健,项怡之 . 开发区社区居民日常活动空间研究 . 人文地理, 2013 27 3 ): 42-50

83、 王宇凡,冯健(通讯作者) . 基于生命历程视角的郊区居民迁居行为重构 . 人文地理, 2013 27 3 ): 34-41.50

84、 李斐然,冯健(通讯作者),刘杰等 . 基于活动类型的郊区大型居住区居民生活空间重构 . 人文地理, 2013 27 3 ): 27-33.113

85、 孙瑜,冯健(通讯作者) . 郊区居民游憩行为过程与个体决策——基于北京回龙观社区的调查 . 城市发展研究, 2013 20 6 ): 117-122

86、 冯健 . 基于地理学思维的人口专题研究与城市规划 . 城市规划, 2012 36 5 ): 27-37

87、 冯健,吴芳芳 . 质性方法在城市社会空间研究中的应用 . 地理研究, 2011 30 11 ): 1956-1969

88、 倪毅,冯健(通讯作者) . 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空间形态重构——以浙江省义乌市为例 . 现代城市研究, 2011 ,( 3 ): 25-32

89、 冯健,吴静云,谢秀诊,黄珏 . 从“人口空间”解读城市:武汉的实例 . 城市发展研究, 2011 18 2 ): 25-36

90、 兰宗敏,冯健(通讯作者) . 城中村流动人口日常活动时空间结构——基于北京若干典型城中村的调查 . 地理科学, 2012 32 4 ): 409-417

91、 冯健,王迎,刘洋华 . 人口流出区低收入与高消费并存的“庐江模式”及其理论意义 .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32 6 ): 747-754

92、 兰宗敏,冯健(通讯作者) . 城中村流动人口的时间利用以及生活活动时空间结构——对北京 5 个城中村的调查 . 地理研究, 2010 29 6 1092-1104

93、 倪毅,冯健(通讯作者) .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回归工程”发展模式 . 城市发展研究, 2010 17 6 ): 129-136

94、 林宇川,冯健 . 深圳关内关外一体化过程中的边界效应及时空演变 . 热带地理, 2011 31 6 ): 580-585

95、 刘天培,齐澄宇,冯健 . 北京市住宅与房价空间结构探究 . 中国统计, 2014 ,( 11 ): 18-19

96、 李东,周榕,齐欣,贾倍思,卢端芳,卢峰,杨宇振,陈凌,冯健,董屹 . 建筑与新型城镇化” 主题论坛纪要 .建筑师, 2014 (4): 48-56.

97、 冯健 . 基于地理思维的人口研究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 地理学评论(第 2 辑) . 商务印书馆, 2010 85-91

98、 刘玉,冯健(通讯作者) . 跨区资源调配工程的区域利益关系探讨 —— 以西电东送南通道为例 . 自然资源学报, 2008 23 3 ): 545-552

99、 祝昊冉 . 冯健(通讯作者) . 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心城市空间拓展分析 —— 以南充市为例 . 地理研究, 2010 29 1 ): 43-56

100、 刘玉 . 冯健(通讯作者) .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乡结合部发展特征与机制分析:以北京海淀区为例 . 地理研究, 2009 28 2 ): 491-504

101、 冯健,王永海 . 中关村高校周边居住区社会空间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 地理研究, 2008 27 5 ): 1003 1019

102、 冯健,刘玉,王永海 . 多层次城镇化:城乡发展的综合视角及实证分析 . 地理研究, 2007 26 6 ): 1197-1208

103、 冯健 . 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发展模式与战略研究 —— 以河南省兰考县为例 . 地理研究, 2005 24 5 ): 811-821

104、 刘玉,冯健(通讯作者) . 中国区域城镇化发展态势及战略选择 . 地理研究, 2008 27 1 ): 45-54

105、 冯健,周一星 . 郊区化进程中北京城市内部迁居及相关空间行为研究 . 地理研究, 2004 23 2 ): 227-242

106、 冯健,周一星 . 北京都市区社会空间结构及其演化( 1982-2000 . 地理研究, 2003 22(4) 465-483

107、 冯健 . 杭州市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及其演化的模型研究 . 地理研究, 2002 21 5 ): 635-646

108、 冯健 . 北京城市居民的空间感知与意象空间结构 . 地理科学, 2005 25 2 ): 142-154

109、 冯健,刘玉 . 江苏中小型集镇空间规划与乡村景观重构 . 资源科学, 2008 30 5 ): 737-743

110、 冯健 . 苏南大型集镇的空间规划与土地利用结构模式研究 . 资源科学, 2002 24(5) 39-45

111、 方创琳,周尚意,柴彦威,陆玉麒,朱竑,冯健,刘云 刚.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地理 科学进展, 2011 30 12 ): 1470-1478

112、 冯健,刘玉 . 转型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重构:特征,机制与模式 . 地理科学进展, 2007 26 4 ): 93-106

113、 冯健,周一星 . 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 地理科学进展, 2003 22 3 ): 304-315

114、 冯健,张小林 . 苏南小城镇发展与现代乡村社区变迁研究 . 地理科学进展, 1999 18 3 ): 22 2-229

115、 陈秀欣,冯健(通讯作者) . 城市居民购物出行等级结构及其演变 —— 以北京为例 . 城市规划, 2009 33 1 ): 24-32

116、 冯健,刘玉 . 中国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展望 . 城市规划, 2008 32 4 ): 10-18

117、 冯健 . 西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及其启示 . 城市规划, 2005 29 8 ): 41-50

118、 冯健,周一星,王晓光,陈杨 .1990 年代北京郊区化的最新发展趋势及其对策 . 城市规划, 2004 28 3 ): 13-29

119、 冯健,周一星 .1990 年代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的最新变化 . 城市规划, 2003 27 5 ): 55-63

120、 冯健,周一星 . 杭州市人口的空间变动与郊区化研究 . 城市规划, 2002 26 1 ): 58-65

121、 冯健 . 杭州市暂住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化 . 城市规划, 2002 26 5 ): 57-62

122、 冯健,周一星,程茂吉 . 南京市流动人口研究 . 城市规划, 2001 25 1 ): 16-22

123、 周一星,冯健 . 应用“主城”概念要注意的问题 . 城市规划, 2002 26 8 ): 46-50

124、 冯健 . 杭州城市工业的空间扩散与郊区化研究 . 城市规划汇刊, 2002 (2) 42-47

125、 冯健 .1980 年代以来我国小城镇研究的新进展 . 城市规划汇刊, 2001 (3) 28-34

126、 冯健,刘玉 . 徐州市域城镇体系的演变与远景规划构想 . 城市规划汇刊, 1999 (6) 50-54

127、 冯健,刘玉,张小林 . 转型期间集镇发展机制及其对集镇规划的启示 . 城市规划汇刊, 1998 ,( 3 ): 46-49

128、 冯健 . 中国的城市郊区化研究:是耶非耶?规划师, 2000 (3) 123-124

129、 冯健 . 正视北京的社会空间分异趋势 . 北京规划建设, 2005 ,( 2 ): 176-179

130、 俞晨曦,冯健(通讯作者) . 北京市“吧式”休闲场所空间分布研究 . 城市发展研究, 2009 16 6 ): 77-82

131、 刘玉,冯健 . 创意北京:经济,社会和空间转型 . 城市发展研究, 2008 15 6 ): 91-96

132、 祝昊冉,冯健(通讯作者) . 北京城市公园的等级结构及其布局研究 . 城市发展研究, 2008 15 4 ): 80-87

133、 许锋,冯健 . 城市总体规划人口结构预测分析及其规划启示 —— 以淄博市为例 . 城市发展研究, 2006 13 6 ): 35-41

134、 冯健,张小林 . 圩区农村集镇规划编制的技术与思考 —— 以南京市高淳县西部圩区若干集镇为例 . 经济地理, 2000 20(4) 60-66

135、 冯健 . 我国城市郊区化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 人文地理, 2001 16(6) 30-35

136、 冯健 . 对小城镇发展与规划中几个基本问题的诠释 . 人文地理, 2000 15(5) 10-13

137、 冯健,张小林,金其铭 . 文化景观结构的地域整合与旅游开发 —— 以徐州汉文化景观为例 . 人文地理, 2000 15(1) 23-27

138、 冯健 . 对可持续发展与城乡发展的理性思考 . 人文地理, 1999 14(3) 31-35

139、 吴永生,冯健,张小林 . 中国民歌文化的地域特征及其地理基础 . 人文地理, 2005 20 2 ): 88-92

140、 冯健 . 杭州城市郊区化发展机制分析 .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2002 18(2) 88-92

141、 冯健,刘之浩 . 中国第二住宅发展的研究 —— 动力机制,特征,效应与规划展望 .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2000 16(1) 30-35

142、 冯健,赵兵 . 知识经济与 21 世纪中国人文地理发展 . 地域研究与开发, 1999 18(4) 1-4

143、 冯健,后斌 . 科研机构与中小企业合作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世界地理研究, 2000 9(3) 4-10

144、 冯健,张小林 . 人文区划方法与世界书法文化区的划分 . 世界地理研究, 1999 8(1) 69-74

145、 冯健,刘玉 . 对农业专业化生产的思索 .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 14(2) 105-112

146、 Xue Yanjie. Feng Jian.Theoretical and Positive Research on Writing Cultural Regions.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2000 2(2): 117-127

147、 冯健,冯康 . 江南水乡圩区的集镇规划探讨 —— 以南京市高淳县狮树集镇为例 . 小城镇建设, 2000 (10) 31-34

148、 刘玉,冯健 . 小城镇旅游规划的区域效应分析 . 小城镇建设, 2000 (4): 61

149、 朱东风,冯健 . 编制圩区小城镇规划的非常规划思路 . 村镇建设, 1999 (8) 10-12

150、 冯健,胡牧 . 书法文化区域研究 .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1999 (2) 89-95

151、 冯健 . 地理思维特性及对当前地理教育改革的启示 .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0 (9) 5-6

152、 冯健 . 浅议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1999 (9) 15-16

153、 冯健 . 农业专业化生产的现状,症结与对策 —— 以苏北典型乡镇为例 . 青年地理学家, 1999 (4) 30-35

154、 冯健 . 编制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方案的理论思考 —— 以江苏溧阳市为例 .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增刊: 43-46

艺术地理与跨学科研究

155、 冯健 . 冯亦吾先生传略及书学研究综论 . 大学书法 ,2023(3):8-12.

156、 冯健 . 因风寄意听阳春——冯亦吾先生的诗书艺术及其渊源 . 大众书法 ,2023,8(2):28-39.

157、 冯健 . 京郊写生记 . 书画世界 ,2022(3):49-56.

158、 冯健 . 书法研究如何实现与其他学科的对话 . 中国书法 ,2021(5):194-196.

159、 冯健,祝帅,张捷,向净卿 . 书法跨学科研究:何去何从? . 大学书法, 2021 ,( 6 ): 54-60

160、 冯健 . 书法跨学科研究:现状、困境与展望 . 大学书法, 2021 ,( 6 ): 59-60

161、 冯健 . 展厅时代文人大写意花鸟画的价值担当与现代话语体系构建 . 文艺评论, 2021 ,( 9 ): 125-133

162、 冯健 . 书法研究与其他学科对话的困境和途径:西方艺术史学视野带来的启示 . 西泠艺丛, 2021 ,( 4 ): 17-23

163、 冯健 . 西方学术界有关中国书法跨学科研究进展及知识图谱分析:基于现代文献学的视角 . 书法赏评, 2021 ,( 1 ): 7-14

164、 冯健 . 全形拓入画的审美机制与文人意趣:以释达受,吴昌硕和黄士陵为中心的考察 . 西泠艺丛, 2020 ,( 12 ): 27-48

165、 冯健 . 文人画的情趣空间与现代转型 . 书画世界, 2020 ,( 11 ): 28-32

166、 冯健 . 文人画的诗性与诗意空间营造 . 书法赏评, 2020 ,( 1 ): 67-73

167、 冯健 . 文人画的审美要素与审美导向探析 . 书法赏评, 2020 ,( 2 ): 56-62

168、 冯健 . 文人画赏鉴观:法,理,意,趣 . 书法赏评, 2020 ,( 3 ): 67-70

169、 冯健 . 书法学科建设的跨学科借鉴:来自城乡规划学的启示. 中国书法•书学, 2019 (12) 189-192.

170、 冯健 . 文人画的精神旨归与时代转型途径 . 书法赏评, 2019 ,( 5 ): 69-74

171、 冯健 . 综合性大学非艺术专业学生的书画艺术素养培育(上):现状与困境 . 书法赏评, 2019 ,( 3 ): 2-4

172、 冯健 . 综合性大学非艺术专业学生的书画艺术素养培育(下):解决途径 . 书法赏评, 2019 ,( 4 ): 2-5

173、 冯健 . 文人画的传承发展及 书画同源 范式演变 . 书法赏评, 2018 ,( 1 ): 58-63

174、 冯健 . 漫谈郑板桥的诗书画 . 书法赏评, 2018 ,( 3 ): 58-63

175、 冯健 . 书法与地理的联姻:访碑的文化地理意义 . 东方艺术书法, 2018 ,( 8 ): 86-89

176、 冯健 . “理性”析“真如”:基于 30 年怀素研究成果的文献计量分析 . 书法赏评, .2017 ,( 3 ): 2-8

177、 冯健 . 字林侠客,铁骨柔情 —— 简评常畅和他的作品 . 书画世界, 2021 ,( 1 ): 67-72

178、 冯健 . 蘸取一江春水,写成万丈豪情——徐培晨教授艺术分期及艺术风貌演变探析 . 书画世界, 2021 ,( 2 ): 42-49

179、 冯健 . 古意新韵,古法新知——读王云舒山水画近作 . 书画世界, 2021 ,( 2 ): 68-73

180、 冯健 . 汉韵兼楚风,神遇而迹化 —— 踪岩夫先生大写意花鸟画述评 . 书画世界, 2020 ,( 9 ): 27-34

181、 冯健 . 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 评敦煌书法家丁永明书法近作 . 书画世界, 2020 ,( 9 ): 41-46

182、 冯健 . 思想者,独行侠 —— 夏宇作品观感 . 书画世界, 2020 ,( 10 ): 30-37

183、 冯健 . 岭上云闲风淡,卷舒纯任天真——记金陵篆刻家陈以苏 . 书画世界, 2020 ,( 10 ): 50-55

184、 冯健 .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 谢增杰绘画作品观感 . 书画世界, 2020 ,( 12 ): 55-60

185、 冯健 . 京郊写生记 . 书画世界, 2022 ,( 3 ): 49-56

186、 2018 年,论文《跨学科借鉴与思考:城乡规划学创建一级学科的经验对书法学科建设的启示》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 全国第二届高等书法教育论坛 。论文被收录:中国书法家协会编 . 《全国第二届高等书法教育论坛文集》 . 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 2018

187、 2017 年,论文《西方学术界有关中国书法跨学科研究进展及知识图谱分析:基于现代文献学的视角》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 第十一届全国书学讨论会 。论文被收录:中国书法家协会编 . 《全国第十一届书学讨论会文集》 .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8

188、 2016 年,论文《 理性”析“真如”:基于 30 年怀素研究成果的文献计量分析》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 首届怀素草书学术论坛 。论文被收录:中国书法家协会编 . 《全国首届怀素草书学术论坛论文集》 . 北京:书法出版社, 2017

189、 2020 年,论文《全形拓入画的审美机制与文人意趣:以释达受,吴昌硕和黄士陵为中心的考察》入选第六届“孤山证印”西泠印社国际印学峰会(西泠印社 .2020 )。论文被收录:西泠印社编 . 《“孤山证印”西泠印社国际印学峰会论文集(下)》 . 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 .2020

190、 2020 . 论文《书法研究如何实现与其他学科的对话》入选“全国书法学学科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中国美术学院,西泠印社等 .2020 . 论文被收录:中国美术学院,西泠 印社等编 . 《全国书法学学科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