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周韩国
为什么中国秦汉之后的国号就是没有一个叫韩的,为什么没有韩?——刘焕的书房 如果我们回顾下中国自汉朝之后的国号,我们发现大量的政权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国名是同名的,统计如下: 周:北周、武周、后周 齐:南朝齐、北齐、黄巢齐、刘豫齐 楚:桓楚、马殷楚国 燕:前燕、后燕、南燕、北燕、西燕 赵:前赵、后赵 魏:曹魏、北魏、东魏、西魏、冉魏、李密西魏 梁:南朝梁、西梁、后梁 晋:西晋、东晋、后晋 秦:前秦、后秦、西秦…
我觉得其内因是韩国国君太重视以“术”治国 ,而且从建国开始韩国就缺乏强军传统;外因则是韩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差。晋国设六卿时,韩氏首领韩厥凭借战功跻身其列。韩宣子在位期间积极扩张地盘,先与诸卿瓜分了祁氏、羊舌氏的地盘,又跟赵简子一同侵伐范氏、中行氏的封邑。最终,韩氏和赵氏、魏氏从激烈的斗争中脱颖而出,三家分晋,独立建国。 韩国的底子不如魏国、齐国、秦国、楚国等大国深厚。在战国七雄中,韩国最初的疆域…
三家分晋,被视为是春秋和战国的分水岭。春秋末期,曾经的北方霸主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由于这三家同出一国,加之三晋之地大部分在山西,故山西又被称为“三晋”。三家分晋之初,韩赵魏三家的都城皆在山西境内,自立门户后,为了逐鹿中原,纷纷将自己的都城迁出了山西。 韩国 春秋时期,韩国的先人为晋国大夫,受封于韩原(今陕西韩城)。到春秋末年,为了瓜分晋国,韩贞子迁于平阳(今山西临汾)。三家分晋后,韩国又屡次迁…
[图片] 在春秋战国那个纷争的年代,每个国家都在改变,希望自己称霸于天下。吴起变法先后让魏国、楚国走向了强大、申不害变法让韩国从一个弱小国家强大了起来、商鞅变法让秦国从偏安一隅的西陲边族成长为不可一世的大秦帝国、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让赵国在一段时间没成为东方六国中唯一可以对抗强秦的佼佼者…… 从后来秦国统一天下我们可以看出,秦国变法是非常成功的。然而在时人的眼光中,秦国是暴虐的代表,秦人残暴,无恶不作,这几…
答案是:都没有 前403年,周天子承认赵魏韩三卿为诸侯,相当于升了一级。注意:此时晋国仍然存在,只是土地大部为三家瓜分,仅剩绛.曲沃两地。晋赵魏韩此时都是诸侯,晋国也不是任何一国的附属。自然也不存在哪家继承晋法统一事。前376年晋静公被韩国废为庶人,晋国才正式灭亡。 补充:魏氏先祖可以追溯到周文王十五子毕公高,封在毕国。西周末年毕国被西戎攻灭,公室沦为庶民。晋献公时期,毕公高后人毕万成为晋献公大臣,攻灭西周…
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这完全就是一句大大的谎话,莫说小小的韩国,就是当时的天下首霸魏国,不也是经常被其他国家围攻嘛。 战国无战事,那是痴人说梦,在战国那样一个时代,会不会被别的国家攻伐,不是取决于自己的强弱,而是取决于对方的政治诉求。 战国七雄,在地势位置上,盘旋交错你中有我,在朝臣派系中,又是七大战国每一国的派系各种渗透,某一派系想要达成某种目的就会通过种种行为在天下兴风作浪。 往往是…
很可能是魏国。 因为魏国开国之君魏斯是晋国最后的执政正卿,这一优势在魏文侯在位50年的期间很明显,因为文侯一直充当三晋的领导者。 分家时把晋国核心区,最好的地都留给自己了,一开始魏国核心区在河东郡,后来河西郡和内蒙古地区的上郡也属于魏国,并不是四战之地,加上如果后人魏武侯能留住吴起,魏惠王慧眼识才留住商鞅和孙膑,就算迁都大梁又何妨?一样可以称霸乃至统一天下! 有雄厚家底,更要用好人才才行,这也是一副…
东周列国之风云春秋(一)
背景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乃民变之始,暴虐无道的西周第十位天子周厉王逃亡,14年后死亡。期间由周、召二公代摄国政,称为共和。 公元前828年,周厉王死后,太子静即天子位,是为周宣王,在位46年,至公元前782年止。前期宣王任贤图治,周室赫然中兴。 公元前789年,宣王亲征姜戎,败于千亩。回朝途中,听闻民间有童谣传唱:月将升,日将没,檿弧箕箙(用山桑木做的弓箭和用箕草做的箭袋),几亡周国。宣王深感不安,于是问…
韩世家(五)申不害变法
哀侯六年,韩严杀死了他的国君哀侯,哀侯的儿子懿侯即位。懿侯二年(前369),魏军在马陵打败韩军。五年,韩侯与魏惠王在宅阳相会。九年,魏军在浍水打败了韩军。十二年,懿侯去世,他的儿子昭侯即位。 韩昭侯元年(前358),秦军在西山打败韩军。二年,宋国夺取了韩国的黄池。魏国夺取了朱邑。六年,韩军征讨东周国,攻占了陵观、邢丘。韩国外部作战的接连失败,韩昭侯迫切的希望韩国能效仿魏国李悝变法,通过变法增强国力,振兴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