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推荐
博学的豌豆  ·  rxjava介绍_flowable.bloc ...·  6 月前    · 
阳光的枇杷  ·  Integration Services ...·  10 月前    · 
星星上的热带鱼  ·  opencv ...·  1 年前    · 
侠义非凡的小蝌蚪  ·  element-plus ...·  1 年前    · 

导语:楚怀王时期,楚国强大,为何五国伐秦失败?从合纵连横角度入手,分析五国伐秦失败原因,各国貌合神离,动机不纯

俗话说,春秋无义战,战国无君子,但两国之间通过盟誓,联姻,质子等多种邦交途径还是能维持一段和平关系的,而在战国七雄中,两国友好关系维持时间最长的当属楚国与秦国了;秦楚两国通过盟誓和联姻关系好了几百年,在此期间秦国曾多次挽救楚国于危难之时,于水火之中。

为何到战国楚怀王时期,两国却突然翻脸了呢?而作为战国七雄之一的楚国,一直以大国自居,为何楚怀王率领五国伐秦却惨遭失败呢?本篇文章将分析这两方面的问题,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秦国与楚国的关系。

秦楚两国关系简述

秦国与楚国都是扩张型的氏族,进入春秋时期后,两国的扩张方式完全不同,楚国凭着强大的势力毫无顾忌地用武力吞并周边小国,开疆拓土,并不以进入中原诸侯国的秩序内为主要目标。而秦国贫弱,势力较小,一直企图进入中原诸侯国的盟会秩序内,但六国卑秦,秦国总不能如愿,只能向西征服戎狄部落来获得自身的发展,秦国独霸西戎后才得到中原国家的认同。

在春秋时期,楚国和秦国采用了盟誓制度来结成同盟关系,这一盟誓自秦国秦穆公起延续了十八代,一直到战国时期楚怀王时期,两国正式宣布开战,盟约才宣告破裂;这一时期两国持续了为期三百年的和睦时期,发生多次秦楚联姻,楚秦联合抗晋,秦国不仅帮助楚国征伐郑国、吴国、宋国等国,还三次挽救楚国于危难之中。

秦国三次挽救楚国

第一次 ,秦楚结盟不久,楚穆王去世,楚庄王继位,守国的公子變与公子仪趁机作乱,楚国平叛内乱后实力受损,此时,原本依附于楚国的江汉小国,庸国、麋国、百濮等蛮夷小国趁机叛乱,秦国出兵帮助楚国平定了小国叛乱,解决楚国的心腹之患,免去亡国之忧。

第二次, 晋国数次想破除秦楚联盟,但都因秦国态度坚决而不能如愿;晋国又利用刚强大起来的吴国来牵制楚国;吴国与楚国在江淮一带展开争夺战,秦国曾帮助楚国伐吴;此后,吴国阖闾引进大量楚国人才后,实力大增,而楚平王后期,霸权始落,内患丛生,吴国大举侵入楚国核心区域,几乎灭亡楚国;此时又是秦国出兵挽救了楚国,楚昭王复位,这也是楚国、秦国、晋国之间实力变化的转折点。

第三次 ,三家分晋后,战国局势发生变化,秦国国力逐渐强大有进军中原的实力,而阻挡秦国东出之路的是三晋,魏国控制河西地区,韩国扼守虎牢、函谷等地,两国掌握战略要地致使秦国出关屡次失败,这一时期,秦国的重心在打击魏、韩两国,与楚国勉强维持联盟关系。

楚国支持越国灭了吴国后,也在这场较量中分得一杯羹,先后占领蔡国、莒国、杞和淮泗大部分地区;而韩、魏两国仍然扼守楚国方城以北的要塞;韩、魏两国西拒秦国,南阻楚国,因此成为秦楚共同的敌人。而三晋被周烈王封侯后,便将目标放在了楚国身上,一直向北侵扰楚国,后又因三晋和楚争夺郑国榆关地区矛盾达到了最高潮;三晋三次伐楚,在最后一次中楚军大败,又是秦国出兵攻打韩国,解了楚国的燃眉之急,这是秦国第三次救助楚国,从此以后,秦国再未大规模出兵援助楚国。

  • 合纵连横策略使秦楚分道扬镳
  • 进入战国时期,魏惠王“王道秩序”的失败,拉开了合纵连横的序幕;合纵连横策略兴起于,五国合纵攻秦的十年期间,正是楚怀王即位之初的十年,横的一头为秦,纵的一头为楚,秦将“连横”作为建立新秩序的利器,而楚将“合纵”作为获得主导权的途径,合纵连横中秦楚关系变化的转折点是 襄陵之役 ,在此期间两国都阳奉阴违,加上外部纷乱诡谲的局势,导致秦楚关系完全破裂。

  • 襄陵之役前,秦国的“连横”
  • “连横”策略是秦相张仪向秦惠文王首次提出,第一件事就是让秦惠公在诸侯国中称王,即秦惠文王,与此同时称王的还有魏王和韩王,这不仅预示秦国的崛起,更是象征以秦为首“连横”体系的形成。这一时期是“连横”策略的雏形阶段,秦惠文的体系也不十分稳定,其原因是:

    首先 秦国使用武力威势中原诸侯国,当过度使用武力时必然会导致这些国家的强烈反弹。 其次 ,魏国国力虽然走向衰弱,毕竟魏国曾经是第一霸主,魏惠王威望犹存,魏国仍然具有一定的国力,秦国无法完全控制魏国。 再次, 秦国连横的三个国家韩、赵、魏内部矛盾重重,在嬴驷称王前,这三个国家又相互攻伐,先是韩、赵两国围攻魏国,魏国又企图连横齐国伐赵国,建立矛盾基础上的“连横”存在这巨大的变数,这是秦国所不能控制 。

    此后,秦、魏两国矛盾进一步激化,张仪带兵攻打魏国的陕,又联合齐、楚大臣会于啮桑,试图通过联合楚国、齐国的方式,在西、东、南三个方向对中原形成控制力。魏国为了应对秦国的连横系统,公孙衍主导了以魏国为中心的“五国相王”,但楚国在襄陵打败魏国后,楚怀王声势大涨,秦国被迫放弃原本设计的“连横”体系,进一步调整战略目标,开启了针对楚国、齐国等大国的“连横”计划。

  • 襄陵之役后秦国的“连横”
  • 襄陵之役后,魏国大败,齐国强大,这让秦国感到巨大威胁,张仪欲让秦国联合韩国、魏国以攻伐楚国、齐国,这说明张仪连横对象发生了变化;张仪主要是看中韩、魏两国的地理位置,两国皆据中原腹地,齐国虽然地处东海之滨,但秦国从西土出发,沿着黄河流域,能将韩、魏、齐连成一条横据中原之线,防线贯彻中原大地之东西,由此可见秦国连横之策胃口不小。

    魏国对连横、合纵犹豫不决

    我们在来看看此时的魏国 ,魏国当时分两派,惠施和公孙衍一直主张合纵,尤其是公孙衍,在秦国被张仪排挤后,怀恨在心,是合纵的强硬派,而襄陵大战魏国惨败后,公孙衍失信于魏惠王,导致魏惠王在合纵、连横之间犹豫不决,直到张仪到魏国为相后,魏王态度才改变。当魏王不听张仪合纵时,秦国出兵夺取魏国曲沃、平周两地;即使这样,魏国也不敢轻易拒绝与合纵的楚、齐两国,因此,魏惠王在两条战线之间犹豫不决;当秦国夺取魏国的黄河天险时,魏国与韩国联合,并谋求齐国支持共同对付秦国。

  • 秦国拉拢齐国
  • 与此同时,秦国也加紧拉拢齐国,虽然秦齐分居西土和东土,相隔千里,但秦国认为,连齐可以攻三晋,起到“远交近攻”的作用,齐国是张仪“连横”策略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尽管秦、齐没有直接利益瓜葛,但齐楚修好,对秦国不利,而赵、燕之乱又使齐国将重心放在北方,因此,齐国也需要秦国的支持。

    襄陵之役后,张仪意图连齐、韩、魏而形成以秦国为核心的连横秩序,但由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政出两端,例如韩国,有支持张仪连横,还有旗帜鲜明地支持公孙衍合纵的;还有我们上述讲到的魏国,至于齐国,一直采取观望的态度,与魏国仍然保持会盟关系,与秦国有联姻关系,与楚国曾经联合攻伐魏国。由此可见,张仪的连横策略并非一帆风顺,遭受到了来自韩国、魏国、齐国的阻力, 但楚国却先抢一步,先于秦国“连横”之前,合纵五国攻秦。

  • 楚国的合纵抗秦
  • 对于“合纵”来说,最早提出合纵的国家是卫国,以公孙衍为首,通过连齐、韩以建立抗楚、秦大国的同盟,但在魏国的合纵体系中,并不包括同出三晋的赵国;原因是韩、赵曾结盟共同攻打魏国襄陵;此后,魏国为报复赵国,联合齐国、拉拢韩国共同攻打赵国,阻碍本来想南下的赵国。

    韩、赵、魏、齐四国战争持续了两年,主要参与者是魏、赵,韩国是依附赵国而伐魏;此外,魏国国内分两派,惠施一派,犀首一派,于是魏国一方面联合韩国,另一方面连齐伐赵。魏国犀首联合齐国在桑丘大败赵国,并借机主导五国相王,而五国相王引发楚国不满,于是楚国大将昭阳率军伐魏国,由五国相王而引起的伐襄陵,此时,齐国也趁机攻打赵国。

  • 襄陵之役后,楚怀王被推选为纵长
  • 襄陵之役并非是单纯的楚魏之争,此战对楚国也产生巨大影响, 首先树立了楚怀王的威信,在五国相王之时大胜魏国,无疑从正面反击了魏惠王想担任纵长的预谋,使楚国在诸侯国中获得极大的威信;襄陵之役后,齐国派使臣朝贺楚王,赵王作为战败国参加相王;赵国看到楚国大胜自己的宿敌魏国,有感于楚国,也参与楚怀王的合纵阵营中。

    此时的楚怀王风头无两,大有称霸中原之势,使得秦国开始重新定位晋日的亲家盟友,将楚国放在敌国的位置上,并改变先前预定的“连横”目标;而夹在秦、楚两大国之间的韩国、魏国处于尴尬境地,或连横、或合纵,首鼠两端,朝秦暮楚,战国时代进入了秦楚两国较量时代。

    襄陵战役之后 ,战国局势对魏国最为不利,一方面是,襄陵战役之后,秦国虽然派张仪相魏,目的不是帮助魏国而是使魏侍秦,恩威并济,并屡次攻打魏国,还夺取曲沃、周平等地向魏国施压;而另一方面,襄陵战役后,楚国开始向北扩张,威胁魏国,魏国加在秦楚两强之间,腹背受敌,想通过合纵伐秦,化解秦国的压力,又能激化楚秦矛盾;最好的,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忽悠楚怀王为纵长伐秦。

    至于五国伐秦的过程,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在进行连横、合纵策略,涉及到战役、战术问题并不多,总之楚国领导燕国、赵国、魏国、韩国攻伐秦国,惨遭失败。诸侯国第一次合纵伐秦,五国在秦、齐联合攻打下以惨败告终,这场战事也为历史留下了谜团,五国联合为何打不过远在西垂的秦国呢,况且这一时期的秦国,并非特别强大,五国也并非特弱时期 ,五国伐秦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

    五国伐秦失败原因

  • 各国动机不纯
  • 笔者认为, 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 ,各国参与伐秦的目的不一、动机不纯 ,五国联军内部之间有无法缓和的矛盾,在联军中,楚国与魏国,魏国与赵国都有领土争端,这些国家只是迫于秦国的压力才暂时在一起的,并不能成为真正的合纵盟军;并且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各诸侯国各自为营,都有求和倾向,就连身为纵长的楚国也希望求和,各国在求和过程中还出现互相算计的情况。

    例如,秦国对三晋进攻时,尽管三晋已经集结将士,但仍然大败,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三晋将士没有形成合力;在修鱼之战中,首当其冲的韩国,却采取了消极抵抗态度,意在和秦,而赵国畏惧秦国的报复降低姿态,甚至直接取消王号以求得秦国赦免,参加伐秦的燕王哙固守王道政治,禅让王位给子之因为燕国大乱,自顾不暇的燕国随即退出了战场。

  • 楚国没有号召力,五国貌合神离
  • 其次 楚国没有号召力,在诸多矛盾杂合下五国貌合神离 ,尽管楚怀王被推选为纵长,但他却没有号召诸侯国的威慑力,我们从楚怀王“卜交”的方式就能略知一二,楚怀王需要用“卜交”的方式来确定纵长的权威性,这对纵长的地位本身就是一种质疑。

    楚国自立国以来,一直以南蛮自居,不尊崇中原礼仪秩序,凭借雄厚的军力鲸吞周边小国而壮大自己的实力,此次,楚怀王合纵,仍然以武力威势为前提的合纵联盟;三晋之所以参加联盟,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将秦国所带来的压力转移到楚国哪里去,因而才推选楚怀王为纵长,在这种情况下,战事一旦进展不利,或者局势有变,这些诸侯国很难听从楚怀王号令,采取自保策略。

  • 齐国被秦国离间叛盟
  • 再次, 齐国的叛盟使五国伐秦雪上加霜 ,齐国由于与秦国有联姻关系,两国又相隔千里,无直接利益冲突,故在伐秦战争中采取极为消极的态度;宋国是唯一魏国、楚国、齐国三国之间的缓冲国,当齐国伐魏后,此时,宋国发生夺位之乱,宋偃在齐、秦两国支持下杀宋君而自立为王,导致宋国旗帜鲜明地战争了秦国一边, 使得秦国在战场上占据有利位置,在战争中取得主动权,五国联军压力巨大,这也是导致失败的原因之一。

    笔者认为, 五国伐秦失利的原因又很多,推选毫无军事指挥能力的楚怀王为纵长,也是一大败笔,楚怀王之所以成为纵长,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楚国在襄陵之役中取得大胜,成功地抑制了魏国,牵制韩国,感恩赵国,威慑了齐国,此时,在中原诸国中楚怀王个人号号召力最高,具备了统帅六国的资格;其次,在襄陵之役后,楚国威势如日中天,秦国被迫改变连横对象,想连横韩国、魏国、齐国来牵制楚国;再次,夹在秦楚两个大国之间的魏国,左右为难,朝秦暮楚,采取阳合于秦而阴使三晋的措施,通过推举楚怀王为纵长的方式,来激发秦楚两大国之间的矛盾。

    楚怀王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任纵长后,率领合纵五国联军攻打秦国函谷关,随即宣告秦楚关系彻底破裂;由此可见,楚怀王能当上合纵长,是由魏国主导策划的,然而,楚怀王率领五国伐秦(韩国、魏国、楚国、燕国、赵国),最终以五国完败告终,以一场闹剧收场。

    参考文献:《齐策》、《左传》、《史记》、《张仪列传》、《战国策》、《汉书》等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