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酷似纪录片的电影——观《隐入尘烟》有感
作者:少年闰土
在一望无际的黄土地上,麦浪声旁,新盖着一座黄土夯成的土坯房。黄土房里金黄色的灯光暖暖的照在墙上鲜红色的“喜”字身上。寂静深邃的夜幕上镶嵌着如宝石般闪耀的星群,群星在月亮的帮衬下发出乳白色的月光,它们抚摸摇曳的麦浪从田埂出发,争先恐后的爬上黄土色的屋顶,小心翼翼地躺在屋顶熟睡人的身旁,如同洁白暖和的棉被盖在他们身上。然而某一天,当皎洁的月光伴着和风如往常一样穿过熟悉的田野,那片昏黄的灯光并未像往常一样栖息在简陋的土坯房里,他们孤独地伫立在黑暗中伴随着突如其来的倒塌声隐入尘烟。
——题记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在祖国最富饶的东南对面,是大西北。是那个黄土高筑,黄沙肆虐的大西北。如果说东南最不缺的是霓虹灯光、车水马龙,那么大西北最不缺的便是黄土了。至于西北自古以来为“大西北”,而东南却鲜有“大东南”之称。大抵是基于它广袤的土地了。然而土地的广袤并不代表着富有,相反的是它常常与贫穷挂钩。这片土地来自数千年前风的馈赠,降雨并未如馈赠江南水乡般给予它想要的诗情画意。它如同锋利的匕首,将这片黄土肆意地划开巨大的口子。它漫卷西风携带黄沙,如同强盗般将并不肥沃的土地肆虐。在沙洲点缀、沟壑纵横、鲜有绿洲的“大西北”,有一块形如“玉如意”般的地界——甘肃。在广袤的甘肃西部沙漠边缘,坐落着一座古老的城市——张掖。张掖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公元前121年由汉武帝派霍去病西征,战败匈奴后始设张掖郡,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之意而得名。霍去病征战匈奴的故事发生于此,贵英与马有铁的故事也发生于此。他们的名字如同大西北遍地的黄土一般朴实。“贵英”并不像她的名字一样娇贵,“有铁”却没有铁一般冰冷。他们的故事发生于浩瀚的黄土地上,最终跟随每一粒黄土隐入尘埃。
(一)质朴却不失质感
当谈及影片给人的直观感受时,许多人会赞叹到“拍摄如此真实”、“这就是真实的西北农村吗”。但也有人会产生质疑“中国现在还有这么穷苦的地方吗”、“这是在刻意突出穷苦吗”。对于这一问题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本人正好有幸出生于西北农村。所以可以负责任的说,真正的西北农村在十年前就是这样的,甚至状况较之更加艰难。不过随着“脱贫攻坚”的进程状况有所改善。但是在个别极端贫困县的农村仍然有人过着这样困难的生活。至于为何还会有大多数人表示惊异,我认为原因有主要几点。第一、与从小的生活环境有关;第二、与当今媒体时代的宣传密不可分;当今众多官方媒体在自媒体等的影响下营造着“娱乐至上”的氛围。在诸如,电影、电视剧、综艺等传媒上多有“娱乐过度”的嫌疑。题材选取上,多以城市生活展开,演绎城市这一现代空间中发生的“爱情”、“科幻”等等种种。鲜有制作者,将镜头对准广袤的农村。而该电影作者敏锐的洞察到这一市场缺陷。更加可贵的不是他敢于拍摄农村题材这一烫手的山芋。而是敢于揭露苦难与悲剧并在影片中加以隐喻。这种写实主义的手法异常精妙,缺少华丽的辞藻与鲜艳的装扮,朴素到不起眼的驴儿也成为不可代替的角色。从盖土坯房到种庄稼,直观的表现了农村里人与土地的独有情感。种种场景让我不禁想到米勒的油画《拾麦穗的女人》以及当代著名画家罗中立的《父亲》。可以说,作为农村题材的电影,拍出了农村最宝贵的“泥土气”。对于自小农村长大的人来说,这种“泥土气”是一种清淡的芳香。使得作品能够产生较大的共鸣“泥土气”的塑造功不可没。除此而外,还有一点对于塑造质朴至关重要,那便是演员的选择了。令人惊讶的算是全片中只有一位专业演员,其余人员都是非专业演员。而这些非专业演员恰好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本地人的朴素与状态是专业演员难以企及的。再多的演绎技巧都是机械的模仿。所以,本地人大量参演为电影的表现力增色不少。总之,由质朴上升到质感,离不开演员与导演的付出。他们共同的美学观念为大众提供了如此视觉盛宴。
(二)此时无声胜有声
在琵琶女悠扬的乐曲正“大弦嘈嘈,小弦窃窃”时,曲调突然戛然。此时无声之举却营造出别有忧愁之感,真乃天作之和也。此种“留白”艺术在绘画中也常为人所见。尤其在中国画中显现的尤为明显。黑为墨,白为纸,三笔两画,神韵皆出,这便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留白。留白不空,留白不白,以无胜有,以少胜多,这就是留白的真正意境所在。不论是在大师齐白石身上亦或是吴作人身上,乃至属于书法领域的王羲之。我们无不看出“留白”的身影并为之展现的艺术效果所折服,在电影《隐入尘烟》中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贵花与老四在亲属的撮合下第一次在一起时,纷纷白雪如同鹅毛般跌落在屋舍门外的驴儿身上,老四在门外缓缓挪动着身子收拾着屋子,贵英蜷缩着身子依偎在黝黑的门上,雪就这样下着,悄无声息的下着。没有激烈的对话,只有两个人的沉默,雪花的飞舞,驴儿低沉的叫声。此外,在贵英意外去世后,面对破败不堪地生活,有铁回到家并未表现出放声地哀嚎与激烈地悲痛。而是异常安静地坐在炕上,眼泪缓缓从眼眸夺眶而出,眼神极度忧郁空洞的吃着他认为奢侈不已的鸡蛋。这两处精彩的留白只是电影中的一部分,他们做到了将空间交给观众,以无声之举将思绪给予观众。每每看到这里,观众无不热泪盈眶,受到直达心脏的触碰。
(三)写实·纪实
西北之荒芜,天下人具知。此地处于茫茫沙漠边缘,足够代表自然环境先天不足的广袤农村。悠悠黄沙随西北风常年吹拂,本来黄沙弥漫之地,幸得上天浩恩笼罩,拥半点绿洲,养育星点人民。
上文中已提到,在画面设计以及语言设计上,该片体现出向纪录片靠拢的迹象。语言量少、简短朴实,画面朴素、真切。除此而外,在内容方面更加向着写实迈进。
从结尾设定以及具体情节来看,该电影的时间设定貌似为全面脱贫攻坚前夕几年。当时,农村凋敝严重,村内只剩老幼不见青壮年。在影片中多次出现的桥头群众暗示着这一点。青壮年去向何方,答曰“城镇”。在轰轰烈烈的城市化浪潮中,一大批农民在权衡利弊之后纷纷赶往城市淘金。当然,这里的缘故远非一种,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但根本原因还是经济发展失衡以及城乡二元对立的矛盾。城市作为现代文明的载体,其出现正如学者所认为那样无法避免。其蔓延与发展也势不可挡。城乡二元对立并不是中国所独有。放眼世界各国,许多国家也面临着这一问题。比如同为人口大国的印度、拉丁美洲的巴西等等。只是在二元对立这一发展必然阶段中,我国恰好处在一个比较严重严峻的风口。农村里的农民放弃务农,选择到城镇打工谋生。随之他们的名字也从“农民”变为了“农民工”。这一群体的快速壮大可谓强有力的助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快速建设,一座座现代化的高楼拔地而起,都离不开这一群体。而如同片中如此的农村人口荒凉以及结构化的缺失,将长期的成为难以避免的一大特征。
当有铁失去贵英后,放走了陪他劳作半生的驴儿。出现了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台词。他说“被人使唤了大半辈子,放你走,你连走都不会走了”,其中隐喻了众多信息。这里的驴儿暗指人,那么何人被使唤了半辈子?为何又不会走了呢?是有铁自己也是千千万万社会最底层的人们。他们被资本所绑架,又被资本所异化,其中关系有直接亦或是间接。正如卓别林在作品《摩登时代》里所扮演的那样被劳动异化,从而表现出稀奇古怪的行为,使得人失去了作为人本身具有的能力。一头毛驴劳作数载后,被放开枷锁而不能行走,一群人也是如此。村里的恶霸头子,凭借着资本继续搜刮着穷苦百姓,他住上了金碧辉煌的豪宅,开上了贵气十足的奔驰车。即使如此有钱,却也克扣着百姓的债务。更为讽刺的是,“尊贵”的他拥有与有铁一样的“熊猫血”。在需要输血时,他们渴求着有铁的帮助,对有铁的血可谓垂涎欲滴。但是却里里外外无不表现出对有铁夫妇的嫌弃。在车上用塑料布遮挡,在餐桌的凳子上同样如此。这种既视感与真实感夺眶而出,不断地冲击着每一个观众的内心深处,尤其触动着有农村经历的人们。
总之,该电影在艺术角度、题材选取、人物塑造等方面展现出同以往都市片所不同的角度。表现出编剧以及演员的非凡的生活领悟,不失为一部佳片。美中不足的是,由于该题材话题稍显敏感,以及文艺片相对于商业片的排片劣势。导致各大影院排片很少且早早下架。未来,我们更加期待更多杰出的导演拍出本土的高质量文艺片,期待才华再次战胜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