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起源于
1921
年电机工程,始终秉承唐文治老校长
“求一等学问、成一等事业、为一等人才、砥砺第一等品行”之重托,近百年来培养了以两弹一星功勋杨嘉樨和通信元勋张煦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工程技术专家,是国家首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于
1981
年首批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1988
年首批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于
2007
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1999
年首批获准设置“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
进入新世纪以来,学科确立了“国家有为,国际有位
”
的发展战略,致力于建设一流的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在师资建设、学生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整体实力处于全球前列,
2016
年上海交通大学电子电气工程学科(含信息与通信工程)在全球
QS
学科排名第
45
名(在国内名列第
3
位)。主要特色包括:
育引并举,中青结合,建设具有国际视野和学术思想活跃的师资队伍。
本硕博贯通,海内外合作,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
依托国家基地,服务国家建设,面向国际标准,引领学科发展。
研究领域
瞄准国家重大需求与国际学术前沿,本专业的三个主要学科方向:
1
、未来媒体网络:未来媒体网络方向包括图像通信、多媒体信息通信、数字与数据通信、高清晰度电视、图像处理、视频编码、宽带网络技术等研究方向;
2
、高速宽带通信:
包括无线通信与个人通信、光纤通信、卫星通信等研究方向
;
3
、先进信号处理:
包括多媒体信号处理、雷达信号处理、导航定位、空间信息处理等研究方向
。
主要课程
课程类型
|
课程名称
|
总学分
|
排课学时
|
学时分配
|
推荐学期
|
理论教学
|
实践教学
|
实验
|
实习
|
其它
|
系平台
(
20
学分)
|
硬件描述语言与系统仿真
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 and System Simulation
|
2
|
32
|
16
|
16
|
|
|
4
|
通信原理与实验
Principles and experiments of Communications
|
5
|
80
|
56
|
24
|
|
|
5
|
电子信息领域前沿技术(工程)探究
Exploration on Research Trends i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
1
|
16
|
16
|
|
|
|
4
|
数字信号处理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
3
|
48
|
48
|
|
|
|
5
|
微波技术
Microwave Technology
|
3
|
48
|
40
|
8
|
|
|
5
|
光纤通信概论
Introduction of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
2
|
32
|
32
|
|
|
|
5
|
通信基本电路与实验
Fundamentals of Communication Circuits
|
4
|
64
|
48
|
16
|
|
|
6
|
学科平台(
8
学分)
|
图像处理与通信
Image processing and communication
|
3
|
48
|
48
|
5
|
机器学习
Machine learning
|
2
|
32
|
32
|
|
|
5
|
无线通信原理与移动网络
principle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nd mobile networks
|
3
|
48
|
32
|
16
|
6
|
专业模块课程(
每个模块
6
学分,可选两个专业模块
)
|
一、数字媒体处理与传输
|
多媒体通信系统与实现
Multimedia communication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
|
3
|
48
|
48
|
6
|
信息论基础
Elements of Information Theory
|
3
|
48
|
48
|
6
|
二、无线与计算通信
|
计算通信理论
Computing Communication Theory
|
2
|
32
|
32
|
5
|
无线通信新技术与实践
Advanced Techniques and Practice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2
|
32
|
26
|
6
|
6
|
无线组网技术
Wireless Networking Technology
|
2
|
32
|
16
|
16
|
6
|
三、光通信与网络
|
激光原理与技术
Laser Principle and Technology
|
2
|
32
|
32
|
5
|
新型光通信系统
Advanced Opt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s
|
2
|
32
|
32
|
6
|
大数据通信网络模型和算法
Networking Modeling and Algorithms in the Big Data Era
|
2
|
32
|
32
|
6
|
四、网络与安全
|
网络安全导论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Network Security
|
2
|
32
|
32
|
5
|
大数据处理
big data processing
|
2
|
48
|
48
|
7
|
网络安全管理技术
Network Security Management Technology
|
2
|
32
|
32
|
6
|
五、导航与探测
|
视觉定位与感知
Visual Localization and Sensing
|
2
|
32
|
32
|
5
|
现代感知技术
Modern Sensing Technology
|
2
|
32
|
32
|
6
|
微波遥感技术
Microwave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s
|
2
|
32
|
6
|
评估排名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是我校传统优势学科,在教育部组织的
2012
年学科评估中,排名位列全国第四,在上海信息类学科中排第
1
,学科整体水平已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在国际上,信息工程全球
QS
学科排名
2015
年位列全球第
40
位,
2016
年位列全球第
45
位,常年保持全球领先地位。
优秀师资
本学科注重育引并举,形成了院士引领、中青为核心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专任技术职务教师
121
人,包括院士
4
人(双聘),
IEEE Fellow 4
人、长江特聘教授
3
人、
973
首席科学家
2
人、国家杰青
6
人、国家优青
4
人、国家千人计划学者
2
人、青年千人
5
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3
人、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
2
人。
121
人专职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
116
人(占总数的
96%
),具有海外经历教师
76
人(占总数的
62.81%
),外籍教师人数
5
人,担任
IEEE
刊物编委
23
人刊。
近五年内在本学科指导博士生的双聘院士:雷达技术专家吴一戎和吴曼青、通信网技术专家于全;依托
2011
协同创新中心、
111
引智基地,指导博士生的兼职
/
客座教授:央视总工丁文华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吴奕彦
(NSFC
重大国际合作项目海外合作者
)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王晓东(国家千人
B
类,
NSFC
海外学者合作及延续基金获得者)、佐治亚理工大学教授查宏远(
NSFC
海外学者合作及延续基金获得者)、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教授陈长汶(
IEEE T-MM
主编)及乔春明(
IEEE Fellow
)、华盛顿大学教授黄正能(
IEEE Fellow
)等
15
人。这些专家为本学科的国际化发展、对接行业和产业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
45
岁以下青年教师学术思想活跃,杨小康和熊红凯两位杰青、翟广涛和义理林两位优青及全国优博,都是本学科培养的博士并留校任教;杰青王新兵、优青陶梅霞,以及倪冰冰等
5
位青千是分别从密西根大学、华盛顿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引进的新生力量,已经成长为学科的中坚力量。
专业特色
本学科依托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数字电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智能探测与识别、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等国家级省部级基地,以公共安全、公共生态环境改善、社会与民生服务等战略需求、2011计划“未来媒体网络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抓手,以引领我国信息服务业发展壮大为根本任务,以多学科综合交叉为支撑,在现有网络、感知、通信、计算、安全和媒体各学科基础上,发展以满足国家信息化和网络安全重大需求为导向的“信息网络”交叉学科,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学科。
专业优势
拥有“未来媒体网络”协同创新中心、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数字电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电工电子实验国家教学示范中心等国家级教学基地。近五年内承担了2项国家973计划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仪器专项、2项863重点项目等一大批重大/重点科研任务,国家级科研项目118项,到校科研经费1.6亿,省部级和横向项目经费3亿;已转换或应用的发明专利136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7项;发表SCI论文510篇,其中IEEE会刊论文221篇、ESI高被引论文8篇,在全国同学科位居前列。近五年内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1-2等奖7个,获批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2本、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
科研成就
瞄准国家重大需求与国际学术前沿,本专业在数字媒体处理与传输、高速光传送与显示、空间信息获取与处理等方向上形成了优势和特色,学科带头人张文军教授领导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字媒体通信理论与关键技术”创新群体获得二期延续资助,领导的“未来媒体网络”协同创新中心获得国家认定;胡卫生教授依托光纤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牵头组织制订动态光网国际规范;郁文贤教授发挥军民融合优势,牵头实施国家级智慧城市北斗综合应用示范工程;刘兴钊教授主持设计并研制了我国首套分辨率优于3m的光电协同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实时信号处理机。本学科为服务国家经济和国防建设、促进国家技术标准、扩大学科国际影响力做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一大批令人瞩目的标志性成果:
1、
研发了我国第一套
HDTV
样机,实现了我国第一次
HDTV
实况转播,
DTMB
成为国家标准,多项技术进入美国
ATSC
标准,主导
FOBTV
国际联盟,圆满完成了“神六”
--
“神十”飞船的返回舱搜救任务等重大任务。
2、
在智能光网的源头创新方面处于国际前列,在国际上首创了“组播
+
突发”自动交换光网络
(MB-ASON)
,实施了长三角光网络示范工程等创新成果。
3、
主持设计并研制了我国首套分辨率优于
3m
的光电协同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实时信号处理机。
4、
在国际新一代网络电视标准竞争中提出智能融合媒体网络方案,有效推进了中国技术与标准的国际化;
5、
联合华为、联合烽火通信、日本
KDDI
等,牵头制订国际动态光网络的相关的
IETF
规范及
IEEE NG-EPON
方案;
6、
牵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长三角卫星导航应用示范工程——上海智慧城市北斗综合应用示范工程”,推动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精度导航位置服务技术创新中心建设;
7、
首次在中国大陆成功举办
IEEE
信号处理学会旗舰国际学术会议
ICASSP2016
以及信息通信顶级会议
INFOCOM2010
,扩大了我国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国际化培养程度
深化与国际一流大学合作,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率先开设IEEE试点班,与佐治亚理工大学共建电子与通信学科,组建成立了上海交大-密西根学院电子与通信专业、上海交大-巴黎高科卓越工程师学院,办学水平得到国际认可;建设了信息工程全英文专业,已经形成覆盖基础平台、专业核心和专业选修的全方位一体的英文课程群。近五年内90名研究生派往英国剑桥和牛津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佐治亚理工学院、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法国巴黎高科电信学院等开展科研合作研究;96名来自德国、法国、伊朗、巴基斯坦等来华的留学生在本学科攻读博士和硕士学位或进修。
培养特色
本学科对原有本科生培养体系中的课程进行了全面梳理,根据近年来研究方向的新变化,按研究方向进行模块化整理归类。新课程体系从
2015
级本科生开始执行,课程体系主要包括:
(
1
)以平台教学为基础,分设校级平台(大一为主)、学院平台(大二为主)、系平台(大二大三为主)、学科平台(大三为主),加强通识和基础教育。
(
2
)以模块教学为特色,针对专业培养需求,开设系平台必修课程、具有专业特色的学科平台必修课程、以及
5
个专业选修的方向模块课程(大三下和大四上为主)。每个模块
6
学分,学生可选读两个模块。
(
3
)重实践教学:单独设置卓越工程师模块,与企业联合办学;大四全年毕业设计;学院平台和系平台分别设置不同学分的实践教学;系平台和学科平台必修课程中还设置比重较重的实验教学。
知名校友
近十五年本专业优秀毕业生:
陆悦:
2000
届,现为哈佛大学电机工程系副教授,主要研究多维采样、统计信号处理领域,获
IEEE ICASSP’11
、
ICIP’07
、
GlobalSIP’14
最佳学生论文奖,
IEEE ICIP’06
最具创新论文奖、美国
UIUC ECE
年轻校友成就奖,发表国际学术论文
70
篇,持美国专利
6
项,
IEEE T-IP
编委。
易洋:
2003
届,现任美国堪萨斯大学助理教授。
2015
当选
MillerScholar, 2016
获得
MillerAward in Research
奖。著有
50
多篇国际期刊和会议论文,目前担任三个国际杂志的编委会委员,多个国际会议技术会委员。多次被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邀请担任专家评审小组成员。
周大江:
2005
届,现为日本早稻田大学助理教授,主要研究多媒体和通信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架构设计,专利
12
项,在国际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
60
余篇论文。曾获
VLSICircuits Symposium 2010
最佳学生论文奖和
ACMISLPED 2010
国际设计竞赛奖。
王尧:
2001
届,现为未来广播电视(
FoBTV
)国际技术合作组织技术委员会主席、国家数字电视工程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曾参与国家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标准制定。
王佳梁:
2002
届,达沃斯论坛全球杰出青年,上海十大
IT
新锐,上海十大互联网创业家。现任触宝
CEO
,触宝是唯一一家荣获全球创新大奖的中国公司,旗下触宝输入法和触宝电话
APP
全球拥有
7
亿用户。
夏之晟:
2008
届,移动旅行社区
App
“在路上”首席技术官。拥有用户
3000
万,产生图片超过
5000
万张,用户足迹遍布全球
113
个国家,
3800
座城市。
2012
年获得红点创投数百万美元
A
轮融资和阿里巴巴数百万美元
A+
轮投资;
2014
年获得软银
2000
万美元
B
轮融资。
毕业去向
就业:近五年内电子系就业情况统计:
(一)就业情况统计
|
学位类别
|
毕业生总数
|
就业情况
(人数及比例)
|
未就业
|
签就业协议、
劳动合同
|
升学
|
自主创业
|
其他形式就业
|
国内
|
国(境)外
|
学士
|
1310
|
318
(24.27%)
|
386
(29.47%)
|
490
(37.40%)
|
0
(0.00%)
|
74
(5.65%)
|
42
(3.21%)
|
(二)毕业生主要去向
|
类型
|
就业单位
/
就读院校名称
(填写人数最多的
5
项)
|
就业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普联技术有限公司
|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
上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国际商业机器全球服务(中国)有限公司
|
升学
|
国内
|
上海交通大学
|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
清华大学
|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
国(境)外
|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
哥伦比亚大学
|
俄亥俄州立大学
|
南加州大学
|
伊利诺伊大学
|
(三)签约单位类型分布
(人数及比例)
|
单位类别
|
党政
机关
|
高等教育单位
|
中初等教育单位
|
科研设计单位
|
医疗卫生单位
|
其他事业单位
|
国有
企业
|
三资
企业
|
民营
企业
|
其他
|
学士签约
|
6
(1.89%)
|
0
(0%)
|
0
(0%)
|
3
(0.94%)
|
0
(0%)
|
0
(0%)
|
119
(37.42%)
|
81
(25.47%)
|
109
(34.28%)
|
0
(0%)
|
(四)签约单位地域分布
(人数及比例)
|
单位地域
|
本省
|
东部地区
|
中部地区
|
西部地区
|
学士
签约
|
237
(
74.53%
)
|
68
(
21.38%
)
|
4
(
1.26%
)
|
9
(
2.83%
)
|
就业前景:以2014届电子系本科毕业去向分析,信息工程专业就业派遣48人中:国有企业就业16人、民营企业就业14人、三资企业9人、其它单位就业9人。就业单位包括Intel、IBM、苹果、NationalInstruments、TexasInstruments、CISCO、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航天、中兴、华为等世界著名500强企业或者国内知名的大型国企或民企工作。
国外顶尖大学深造率
以
2014
届电子系本科毕业去向分析,信息工程专业出国学生共
82
人,继续深造
81
人,工作
1
人。其中:美国
67
人、香港
6
人、英国
3
人、法国
2
人、日本
2
人、新加坡
1
人、澳大利亚
1
人。美国大学包括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德克萨斯大学奥斯丁、东北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哥伦毕业大学、华盛顿大学
-
圣路易斯、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康奈尔大学等等,英国大学包括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帝国学院、南安普顿大学,亚洲大学包括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东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