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大卫•戈尔的一生》观看精彩影评
电影《大卫·戈尔的一生》观看精彩影评
剧情简介:
贝茜•布鲁姆(凯特温斯莱 Kate Winslet饰)是纽约某新闻杂志的知名记者,她接到了一个任务是去采访一名死刑犯大卫•戈尔(凯文•斯帕西 Kevin Spacey 饰)。戈尔的罪名是强奸并谋杀了康丝坦斯•哈拉维,并将于周五下午6点被处以死刑,那么布鲁姆将要采访并记录的就是戈尔人生最后的三天,而此前戈尔拒绝了一切采访。布鲁姆起初对这个任务很不以为然,但在和戈尔的接触过程中,她发现一切并非表面呈现的那么简单,于是布鲁姆决定用仅剩的三天开始寻找真相……
电影《大卫戈尔的一生》的导演艾伦•帕克凭借该片提名2003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下面是收集网友观看《大卫·戈尔的一生》电影的精彩评论:
影评一:
震撼。这是我看完《大卫·戈尔的一生》(又名《命悬一线》)后最深切的感受。也许世界并不完美,人生也不乏空虚无聊,但偏偏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坚定地信仰并执着追寻着理想,不惜用自己的生命铺就着通向理想的路途。很多情况下,这些理想的殉道者并不能够被世人理解,有的甚至遭到人们的误解、唾骂。但恰恰就是这样的人,以飞蛾扑火的精神给人类预示着希望和未来。大卫·戈尔无疑就是这种人中的一个。观看五千部精彩电影,工众号月老信息。
大学里受人尊敬的哲学教授,同时更是一位反死刑运动的激进分子,大卫·戈尔的这两种身份在他的人生价值观中得到了高度的统一,他在哲学课上这样对学生说:“不要依据你达成多少欲望来衡量你的生活,而该以获得多少真诚、怜悯、理性,甚至自我牺牲的时刻来衡量。因为到头来,衡量我们生平轻重的唯一标准,取决你如何看待他人的生命!”或许,正是因为从哲学的角度可以更理性的看待他人的生命,真正明白生命的价值和尊严所在,大卫还有他的助手康斯坦斯才会更为坚决而激烈的反对死刑。
关于死刑存废的争议,从贝卡利亚起已经进行了两个多世纪,孰是孰非,双方各执一词。其实从目前看,死刑的废止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要让那些认为只有用死刑才能惩治极端罪恶、彰显正义的人改变看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事实上,死刑不能终止犯罪,也并不一定能昭示所谓的正义。我们应当尊重人的生命,尊重每一个人生存的权利,在这一权利面前人人平等。在这意义上,死刑恰恰违反了这一原则——即使是对罪犯而言。更不用说死刑还可能造成无辜者的死亡。另外,从宗教的角度讲,生命是神圣的,用任何方式剥夺生命都是禁止的,不论是基督教还是佛教都是如此。
故事发生的德州是美国执行死刑最多的一个州,大卫·戈尔和他的女助手康斯坦斯等人为死刑废止奔走呼吁但收效甚微。在电视节目上,大卫与州长进行激烈的辩论,尽管他旁征博引占尽上风,当对方让他“举出一个发生在德州,我任期内遭误判被处死的例子”时,大卫却只能保持沉默。无论多么精彩的辩论,终究比不上一个实例更有说服力。这似乎成了他们事业上的一个瓶颈:必须证明死刑会中有误判,否则一切免谈。随着一个个“预期”死刑犯被处决,大卫和康斯坦斯愤怒悲痛却无济于事。
每个人都有会追求理想的冲动,但能为理想坚持奋斗,最终付出多少走多远呢?特别是这理想的实现于个人并无多少即得利益。大卫和康斯坦斯以生命为代价做出了惊人的回答。在他们精心策划的一场谋杀中,康斯坦斯痛苦的死去了,大卫则作为谋杀犯走上了刑台。当女记者贝茜从录像带中得知真相的时候的那份震撼,我想,每一个观者都能强烈感受的到。谋杀是不存在的,恐怕强奸犯的罪名也是计划中的一部分。想到大卫对贝茜说的:“我不是让你来救我的,我只是想我的儿子以后可以找到关于他父亲的记忆”,一切都在按照计划进行。影片最后,康斯坦斯自杀后,大卫平静的走向镜头,关掉摄像机。面对镜头的一霎那,一丝忧戚,一丝悲悯浮现在大卫的脸上,伴着他无言的平静,带给观者的却是令人震撼至极点的后的沉重。那一刻,我想到了走向十字架的耶稣。而死亡是为了拯救。
大卫·戈尔是一个理想或者可以说信仰的殉道者,他为之献上的伟大的祭品就是自己宝贵的生命。这也正是他基于对人生意义的看法上做出的选择。如果说康斯坦斯选择死亡,得了白血病是其动因之一的话——她要让自己的死亡更有价值和意义,大卫的选择则具有更为纯粹的殉道意味。或者在某些人看来,大卫等人的举动是疯狂的,但反过来讲,缺失了偏执狂热的人也就很难成其为殉道者。按照加缪的人生哲学,没有任何一种命运是对人的惩罚,只要竭尽全力就应该是幸福的。从这种意义上说,理想的殉道者们也在追寻着自身生存的极致状态,他们的幸福不在于理想的成功,而在于追寻理想的过程。当这一过程与他人的救赎相结合的时候,神性的光彩就会燃炽。
向大卫·戈尔们致敬。
影评二:
电影中有一幕是这样的,大卫喝醉酒后在街头对人呼喊, Socrates! Socrates! 对人说苏格拉底向审判团提出用20个银币来换自己的性命,审判团觉得受到嘲弄,最后投死刑票的人比当初投有罪的人还多. 大卫的行为其实完完全全遵从了苏格拉底的以身殉理的模式, 我猜苏格拉底也是大卫的偶像,勇于为理想而献身.
在柏拉图的著作<申辩篇>中详细的记录了苏格拉底在雅典法庭辩论最后勇敢赴死亡的经过。
苏格拉底被判有罪基于两条罪行,第一条是不敬神, 第二条是教唆年轻人做坏事. 苏格拉底对这两条罪行一一进行了成功的反驳. 另外,他没有用到他自创的圈圈套圈圈大圈绕小圈太极剑——辩证法(Dialectics)来进行反驳,而是常识,并且提出两个非常重要的观点, 这两个观点深深的影响了后来的西方学术界乃至每一个追求理性的人.
第一个观点是,他对智慧的反思。 这也是他被判死刑的真正原因。 他在法庭上陈述到,他之所以被判有罪的原因在于他惹恼了那些自认为有学问的人,他在雅典最大的乐趣就是去找那些自认为很聪明很有学问的人辩论,用他的绝杀辩证法进行忽悠论证,最后把对方绕晕放弃自己的观点。有部分对话记录在柏拉图的对话录《理想国》中,比如他对正义定义的辩论。
我个人并不喜欢他的辩证法,至少在《理想国》中我看到的是忽悠大于论证,他不断指出对方的逻辑不周全之处,但是从不给出自己的定义。好处是对方会慢慢的意识到自己思维的局限,做出更周全的论证。根据霍普梅在他的著作《On Socrates》中的说法,这种循循诱导的方法被称为辩证法,(辩证法在希腊语中的原意就是“对话”),主要手段是证明对方的前提不一致,还有就是定义的不周全。后来这种苏格拉底教学法据说还被哈佛大学商学院和法学院作为主要教学方法。
他为何要跑去和人辩论呢?他首先提出了一个说法,即阿波罗说他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但他不这样认为。于是呢,他就跑去和那些传说中很聪明的人辩论,辩论着辩论着,随着一个一个的对手被他放倒,他终于明白为何神说他是最聪明的人。因为他的聪明之处在于认识到自己的一无所知。他通过和别人辩论证明了没有人能给出一个完整的真实的知识,他永远能找出披露不断改进。我觉得什么阿波罗说多半是他杜撰的,但是他从一而终的贯彻了他的思想,通过辩证法来不断的接近真相,但是你永远都抵达不了真相本身,只能不断得到相对更真实的知识。最后他也是因为坚持这个思想而勇于赴死。
第二个观点是对死亡的认识。他说谁知道死亡之后是什么样的呢,又没有谁死过回来告诉人们那个世界是如何,所以他并不怕死。 他还提出死亡后无非是两种情况,一种是沉睡不醒,无知无绝。另外一种情况是人有灵魂,死亡过后能和那些已经死亡的人相遇。 苏格拉底认为这两种情况都很美好,沉睡是件非常舒服的事情,可以免于尘世的困扰,有灵魂的话就更妙了,因为可以和逝去的伟人交谈,比如梭伦。
电影中大卫在醉酒时候说苏格拉底提出用20个金币换自己的性命不符合史实。 真实情况是根据雅典的法律,苏格拉底的朋友们提出用金币来换他的性命,当时苏格拉底拒绝了这项权利,因为他当时已经一心赴死来唤醒雅典的年轻人,坚持自己的信念。后来他们的朋友甚至准备来劫狱,也被他拒绝了。
剧中的大卫通过制造冤案把自己送进监狱并被判死刑,让公众认识到司法系统的不合理之处进而废除死刑,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苏格拉底通过自己的死亡来宣扬理性唤醒雅典的年轻人如出一辙。 最后他们死的从容,我想是人因为梦想而伟大,因为理想而坚强。
影评三: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白痴》里也如此说道:
判处死刑比强盗杀人更要可怕得多。强盗害死的那个人,夜里在树林里被杀或者什么别的方式被害,直至最后那瞬间,一定还抱着有救的希望……而被判死刑的人,所有这最后的一点希望(怀着希望死去要轻松十倍)也被确定无疑要被剥夺了,这是判决,全部可怕的痛苦也就在确定无疑、不可避免的死亡上,世上没有比这更强烈的痛苦了。
“不要依据你达成多少欲望来衡量你的生活,而该以获得多少真诚、怜悯、理性,甚至自我牺牲的时刻来衡量。因为到头来,衡量我们生平轻重的唯一标准,取决你如何看待他人的生命!”
上面这段是大卫戈尔上哲学课时的台词。他精心策划以身殉道,只为支持废除死刑,提倡废除死刑者通常是出于政治宗教人道等等方面的考虑,认为废除死刑为社会趋势所向,但是大卫戈尔的这段台词何尝不是一厢情愿以己价值观作为生活意义的唯一衡量标准?
对一些人来说,死亡是绝对虚无的,存在,无论多么荒谬,个体恒常孤寂,灵魂的沟通与救赎是难以达致的,愈是去寻找意义愈是发现意义是不固定的是荒谬的,现实里有一种更强大的混沌的力量,活着,鸡毛蒜皮或者百味人生,这些体验里面就已包含意义了。
另一些人,他们用信仰来抵消虚无,人们的信仰是人生意义所系,或者是对舒适生活的追求,或者是社团活动,问题是,那信仰不也包含虚无荒谬,在包含意义的另一面?
我们不妨进一步假设,如果大卫戈尔没有死,他被释放了,妻儿回到他身边,新工作有着落了,天意让幸福重回,而且这时他改变了想法,他认为之前的信仰与理念只不过是当时某种自我意识的催眠,所谓的伟大的献身精神其实是荒谬的,比平凡的幸福所给予的意义显得可笑,而他终于意识到另一面,他转移了视线,或许是更狭窄的,但也有可能是更辽阔的,谁也不能确定,我们只能认为自己的价值观是确定的(从某个角度来看事物并且偏执认为那是真理),他学会了享受幸福,抽象理念的意义与真实体验的意义,他已经感受领悟到后者所给予的精神满足较之前者更接近生命的本质需要,于是他质疑之前理念的荒谬性?
当然,导演不落窠臼,没有预设完美结局,否则电影也谈不上震撼人心。
找这部电影观看,主要是因为凯文斯佩西和凯特温斯蕾,看完以后才关注导演,发现是Alan parker,也就是根据pink floyd乐队经典专辑改编的同名史诗电影《the wall》的导演,光凭迷墙这一部,他就可以永载电影史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