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近年来各类保健疗法如按摩、拔罐、推拿、针灸等,受到市民的欢迎。但任何保健疗法都各有其原理、适用对象和禁忌,如果不了解乱用,非但达不到保健效果,还可能适得其反,艾灸也不例外。

艾灸是用艾叶制成的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一种治疗方法。艾灸看似操作简单,保健治疗效果显著,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这种治疗方法。

据市中医院副院长、执业中医师、中国针灸学会皮内针分会委员周艳介绍,做艾灸,一定要找准针对的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如果自己在家艾灸,要对穴位有了解,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其次,艾灸前、后及过程中也有注意事项:艾灸前和艾炙后最好喝一杯温水,补充体内流失的水分;在艾灸的过程中不要吃冷的食物;艾灸完以后不要立刻洗手,最好在艾灸完30分钟以后用50度左右的温水洗手,否则会影响疗效。

周艳提醒,艾灸还有不少禁忌症,脑中风闭证、阴虚阳亢、热毒炽盛(实热证)、出血性疾病者及中暑高热者,禁止艾灸。一些市民可能对这些专业用语不甚了解,周艳解释说,脑中风闭证主要由痰热、蒙蔽或者肝阳上亢等原因引起,表现为不省人事、手足发热,伴有鼾声、血压升高、声音比较粗、痰多颜色发黄、大便秘结不通,以及脉弦滑等症状;阴虚阳亢是虚热,通常会出现体形消瘦、情绪焦躁易怒、面色潮红、盗汗、视物模糊、舌红、失眠多梦、遗精、腰膝酸软、口腔异味、咽喉干燥等症状,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视物模糊、咳血、大便干燥、口臭等症状;实热证指身体中出现了一些比较亢奋、温热的症候,如周身大汗、口大渴、脉洪大、大便干燥、小便发黄,身体局部出现上火的症状。此外,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是艾灸禁忌;对艾叶过敏、皮肤有损伤或溃烂的、过饥过饱时,均不宜艾灸。

所以,市民如果想艾灸的话,应让有资质的专业人士来对症施“灸”,不可盲目行事,以免事与愿违,反伤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