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质量与安全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
展开 7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有用+1
0

设置背景

播报
编辑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加剧,食品中各种化学性、生物性、物理性危害的风险不同程度地存在或增大,影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同时,各种与食物有关的慢性疾病不断增多,人们对食品的营养、品质和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担负着培养食品质量与安全相关人才的重任。 [3 ]

发展历程

播报
编辑
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首开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目录外专业。
2002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开始面向全国正式招生。
2003年,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河北科技大学、山西农业大学等16所高校开始招收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 [1 ] 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2003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名单》,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试点的目录外专业。 [8]
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合并至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并调整为普通本科专业,属于工学门类中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代码为082702。 [3 ] [6]

培养目标

播报
编辑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较系统地掌握数学、化学和生物学的基础理论与知识,掌握食品科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食品分析、食品质量安全控制、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能够在相关食品企业、检验机构、认证机构、监督管理部门和科研机构等企事业单位从事食品生产、分析检测、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安全评价、质量认证、监督管理、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具有一定的独立工作、创新实践、自我发展、国际交流等综合能力。 [3 ]

培养规格

播报
编辑

专业学制

  • 学制
4年。 [3 ]
  • 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3 ]
  • 参考总学时或学分
总学分为140~180学分。 [3 ]

能力要求

  • 思想政治和德育方面
按照教育部统一要求执行。 [3 ]
  • 业务方面
(1)掌握数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掌握食品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掌握营养与卫生、食品毒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食品分析的原理与方法,掌握食品质量安全控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熟悉食品安全标准与法规以及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知识。
(3)具有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食品质量与安全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4)具有综合运用外语和计算机等手段获取科技信息及进行文献检索的能力。
(5)具有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较强的创新思维和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6)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7)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能力。 [3 ]
  • 体育方面
按照教育部统一要求执行。 [3 ]

课程体系

播报
编辑

总体框架

  • 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课程体系的构建一方面应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结合学校自身的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同时还应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各高校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应突出自身特色。可参考以下原则构建:
(1)通识教育类
主要包括:①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② 外语课程;③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课程;④ 体育课程;⑤ 经济管理课程;⑥ 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课程。
(2)专业教育类
应将专业知识领域的核心内容组合成核心课程,并根据学科的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知识、素质能力形成的规律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核心课程的名称、学分、学时和教学要求以及课程顺序等由各高校自主确定。
(3)实践课程
实践教学课程学分(含课程实验折合学分)在总学分中所占比例应不低于25%。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的定位和特点确定;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应能体现对分析检测、监督管理、产品品质控制、风险评估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3 ]

理论课程

  • 知识体系
(一)通识类知识
除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外,各高校可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人文社会科学、外语、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体育、艺术等教学内容。 [3 ]
(二)学科基础知识
主要包括数学、化学和生物学,其教学内容应不低于教育部相关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基本要求。各高校可根据自身人才培养定位,提高数学、化学和生物学(含实验)的教学要求,以加强学生的基础。 [3 ]
(三)专业知识
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3 ]
(1)专业基础知识
专业基础知识是为该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打基础的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核心内容:
食品中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和酶、维生素、矿物质、色香味物质等成分的结构、性质及在加工和贮藏中的变化。
微生物主要类群及其形态与结构、营养与代谢、生长与控制、生态、分类鉴定、传染与免疫、食品微生物污染、食品腐败变质。
食品脱水、热处理、冷冻、罐藏、腌渍、烟熏、发酵、化学保藏、辐射保藏。 [3 ]
(2)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应紧紧围绕专业的培养目标而设置,至少应包括以下核心内容:
人体的消化与吸收、营养与能量平衡、六大营养素、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食品强化与营养标签、不同人群的营养、营养与健康、社区营养。
食品的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各类食品的卫生、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食物中毒及其预防、食品卫生管理。
毒理学基本概念,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毒作用影响因素,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作用、致突变作用,致癌作用、发育毒性与致畸作用,毒理学安全性评价,风险分析。
防腐剂、抗氧化剂、着色剂、护色剂与漂白剂、食品调味剂(酸度调节剂、甜味剂、增味剂)、增稠剂、乳化剂、食品香料与香精、酶制剂、营养强化剂、其他食品添加剂的特性及应用。
样品的采集与前处理、方法的选择与数据处理、食品物理性质测定、食品成分功能特性测定、食品营养成分分析测定、气相色谱分析法、液相色谱分析法、紫外 - 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吸收光谱法、原子吸收法、电化学分析法、质谱分析法、核磁共振波谱法。
微生物测定样品的采集与处理、各类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及其标准、食品微生物快速检验方法、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食品法律法规的基础知识、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国际及部分国家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和法律法规、食品标准的基础知识、我国的食品标准、食品国际标准及采用国际标准。
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质量管理的数学方法及工具、食品质量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体系、QC管理、全面质量控制、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产品质量认证、卫生标准操作规范、食品良好操作规范、5S管理、食品生产许可制度、食品安全控制体系(HACCP等)、市场调查。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监督法规、市场准入、监督检查、行政强制、行政处罚、风险管理、应急管理、召回管理、预警、社会共治。 [3 ]
  • 核心课程体系示例
示例一(理工类高校)
食品化学(32)、食品工艺学原理(40)、食品微生物学(32)、食品添加剂(24)、食品营养学(32)、食品卫生学(24)、食品毒理学(32)、食品分析(包括仪器分析)(48)、食品微生物检验(24)、食品标准与法规(24)、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学(32)、食品安全监督管理(24)、食品工程原理(48)、食品机械与设备(32)。
示例二(农科类高校)
食品化学(40)、食品工艺学原理(40)、食品微生物学(40)、食品添加剂(32)、食品营养学(32)、食品卫生学(32)、食品毒理学(40)、食品分析(包括仪器分析)(56)、食品微生物检验(24)、食品标准与法规(32)、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学(40)、食品安全监督管理(32)、食品原料生产安全控制(24)。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3 ]
示例三(医学类高校)
食品化学(24)、食品工艺学原理(24)、食品微生物学(32)、食品添加剂(24)、食品营养学(32)、食品卫生学(32)、食品毒理学(48)、食品分析(包括仪器分析)(48)、食品微生物检验(24)、食品标准与法规(24)、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学(24)、食品安全监督管理(24)、基础医学(40)、临床营养学(32)、分子生物学(32)。 [4 ]
注:括号内数字为建议学时数

实践教学

具有满足教学需要的完备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课程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实习(认识实习、社会实践或调查、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及科技创新训练等多种形式实验实践活动。
(1)课程实验
在食品化学、食品工艺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分析、食品微生物检验等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中必须包括一定数量的实验。
(2)专业综合实验
至少完成2周以分析检测能力训练为主的实验。
(3)实习
进行必要的工程技术训练、专业相关的认识实习和社会实践或调查、毕业实习等。
(4)毕业设计(论文)
须制定与毕业设计(论文)要求相适应的标准和检查保障机制,对选题、研究内容与方法、过程指导、答辩等提出明确要求,保证课题的工作量和难度,并给学生有效指导。选题应符合该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一般应结合该专业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检索和应用文献资料的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

教学条件

播报
编辑

教师队伍

  • 数量和结构
(1)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满足该专业教学需要,生师比不高于18:1。
(2)新开办专业至少应有10名全职专任教师;在120名学生基础上,每增加20名学生,须增加1名教师。
(3)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不低于60%;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应不低于30%。
(4)实验教学中每位教师同时指导学生数不超过20人;每位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人数原则上不超过6人;每1.5万实验教学人时数,须配备1名实验技术人员。 [3 ]
  • 背景和水平
(1)具有食品质量与安全或相关专业教育背景,系统、扎实掌握有关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熟练开展课程教学。
(2)专业负责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在该专业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熟悉并承担该专业教学工作。
(3)认真完成教学任务,忠实履行教书育人职责。
(4)具有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技术,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注重教学效果;能够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因材施教。
(5)能够指导学生课外学术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关心学生成长,能够对学生的学业与职业规划提供必要指导。
(6)积极从事教学研究、改革与建设,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7)积极从事科学研究,提高学术水平,更新教学内容,用科研促进教学。 [3 ]
  • 发展环境
(1)具有基层教学组织,能够组织集体备课和教学研讨活动。
(2)具有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制度、助教制度和任课试讲制度。
(3)建立教师发展机制,能够开展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培训和专业培训,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3 ]

设备资源

  • 教学设施
(一)基本办学条件
基本办学条件参照教育部相关规定执行。 [3 ]
(二)专业教学实验室
(1)具有食品化学、食品工艺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分析、食品营养学等专业实验室。
(2)实验设备完好、充足,在数量和功能上满足教学需要。实验室生均使用面积不低于2.5平方米。
(3)照明、通风设施良好,水、电、气管道及网络走线等布局安全、合理,符合国家规范。
(4)实验室消防安全符合国家标准。
(5)具有三废收集和处理措施,符合环保要求。
(6)化学品的购置、存放和管理符合国家规定。 [3 ]
(三)专业实验室仪器设备
(1)基础教学实验仪器
可满足化学、生物学等基础教学实验的需要。
(2)专业教学实验仪器
可满足食品化学、食品工艺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分析、食品营养学等专业课程教学的需要。
(3)主要实验仪器
常用仪器与设备如常用玻璃仪器、小型仪器与食品加工设备;中型仪器与设备(至少5种)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旋转蒸发仪、生化分析仪、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质构仪、流变仪、离心机、均质机、高压灭菌釜、冷冻干燥器、发酵罐、烤箱、喷雾干燥设备等;大型仪器与设备(至少2种)如原子吸收光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核磁共振仪、超临界萃取设备、超高压加工设备等。
(4)台套数要求
基础实验常用玻璃仪器应满足至少每2人1套;综合实验、仪器实验与工艺实验的台套数满足每组实验不超过6人。 [3 ]
(四)实践基地
必须有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应根据学科特色和学生的就业去向,与有关食品企业、检测机构、认证机构、监督管理部门及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建立满足该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实习基地。 [3 ]
  • 信息资源
(一)基本信息资源
通过手册或者网站等形式,提供该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要求、考核要求,毕业审核要求等教学基本信息。 [3 ]
(二)教材及参考书
专业基础课程中2/3以上的课程应采用正式出版的教材;其余课程如无正式出版教材,应提供符合教学大纲的课程讲义;除教材和讲义之外,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应推荐必要的教学参考资料。
(三)图书信息资源
根据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加强图书馆服务设施建设,注重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保证图书资料购置经费的投入。
具有一定数量、种类齐全的专业相关资料,包括文字、光盘、声像等各种载体的中、外文献资料和国内外常用数据库(如中国知网、IEEE和EI工程索引库等),以及有关的检索工具,并提供使用指导。
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加强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具有完善的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图书流通、书刊阅览、电子阅览、参考咨询、视听资料、文献复制等服务体系,能够方便学生学习网络课程与精品共享资源课程,并建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课程网站,提供一定数量的网络教学资源,满足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研究的需要。 [3 ]

教学经费

  • 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教学经费投入较好地满足人才培养需要,专业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达到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指标的合格数值。 [3 ]
  • 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
平均每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不低于设备总值的10%。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超过500万元的专业,平均每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于50万元。 [3 ]
  • 新开办专业的仪器设备价值
新开办专业,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不低于300万元,且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于5000元。 [3 ]
  • 仪器设备维护费用
专业年均仪器设备维护费用不低于已有仪器设备总值的1%,或总额超过10万元。 [3 ]

质量保障

  • 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
各高校应对主要教学环节(包括理论课、实验室课等)建立质量监控机制,使主要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处于有效监控状态;各主要教学环节应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应建立对课程体系设置和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定期评价机制,评价时应重视学生和校内外专家的意见。 [3 ]
  • 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
各高校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质量、毕业生职业满意度和工作成就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等;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毕业生跟踪反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形成分析报告,作为质量改进的主要依据。 [3 ]
  • 专业的持续改进机制
各高校应建立持续改进机制,针对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有效的纠正与预防措施,进行持续改进,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3 ]

培养模式

播报
编辑
  • 林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在制定教学计划过程中,本着“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重个性、高素质、广适应”的人才培养思路,遵循“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原则,通过与相关职能部门、高校、食品相关行业的专业人士的沟通、调研,结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自己的特色和已有的、较为完善的“食品科学与工程”课程体系,搭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平台。其专业具有林业特点,在“森林食品加工利用”的基础上,将食品质量与安全作为重要的专业发展方向加以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设定上与医学高等院校、工科院校均有所不同。要要求学生掌握食品加工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重点掌握生物学、食品原料学、食品毒理学、食品安全学动植物检验与检疫、园艺产品采后生理学、食品掺伪检测、食品法规和食品微生物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1 ]
  • 质检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计量大学是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与浙江省共建、全国唯一的以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为特色的高等院校,有着雄厚的工科计量测试教育底蕴。该校2005年开始设立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质检特色也体现在专业的建设目标上。该专业着眼于提高学生在生化检测和现代化分析仪器检测方面的能力,尤其是现场快速检测。在掌握食品加工原理、食品质量全程控制、熟悉国际国内食品质量法规和标准体系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该专业围绕快速检测设计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为满足生物学快速检测的需要,开设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课程;着眼于实时监测的需求,开设了现代食品生物检测技术和食品工业在线检测课程。同时,该专业还强化学生在管理、认证方面的基本技能的培养,为检验检疫部门输送了大量的人才。 [2 ]
代表高校: 中国计量大学
  • 药学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药科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以药学为特色的重点大学,该校于2005年开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其专业具有药学背景。为了突出专业特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该专业除了要求学生掌握食品知识,还要学习一定的药学知识。基于食药同源的理论,该专业一方面以“药物分析”和“药物质量与安全预警”为依托,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强化“现代食品分析检测技术”,使学生在“食品安检”方面表现出相对优势;另一方面将保健食品的开发和功能评价作为专业发展方向。相应地,在人才培养方案上,该专业能够体现特色和定位的课程主要有:药学概论、药物分析、功能食品学、人体解剖生理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等。 [2 ]
代表高校: 中国药科大学

发展前景

播报
编辑

深造路径

考研方向:生物与医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生物学。 [7]

就业方向

在相关食品企业、检验机构、认证机构、监督管理部门和科研机构等企事业单位从事食品生产、分析检测、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安全评价、质量认证、监督管理、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3 ]

开设院校

播报
编辑
地区
院校
北京
北京农学院
北京工商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城市学院
北京联合大学
-
-
-
天津
天津农学院
天津商业大学
天津科技大学
天津天狮学院
上海
上海商学院
上海理工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
上海杉达学院
上海海洋大学
-
-
重庆
重庆三峡学院
重庆师范大学
西南大学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河北
河北工程大学
河北科技大学
河北农业大学
河北北方学院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衡水学院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河北经贸大学
河北农业大学现代科技学院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
河南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信阳农林学院
许昌学院
黄淮学院
河南科技学院
周口师范学院
郑州轻工业大学
河南师范大学
河南农业大学
河南工业大学
河南科技大学
安阳工学院
新乡工程学院
郑州科技学院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
山东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齐鲁师范学院
枣庄学院
德州学院
济宁医学院
烟台理工学院
齐鲁工业大学
青岛农业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
烟台大学
青岛工学院
潍坊科技学院
烟台南山学院
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
山东第二医科大学
曲阜师范大学
山东航空学院
枣庄学院
-
山西
吕梁学院
运城学院
太原工业学院
山西师范大学
山西农业大学
山西工商学院
晋中信息学院
-
安徽
合肥工业大学
安徽农业大学
蚌埠学院
合肥大学
滁州学院
皖西学院
宿州学院
淮南师范学院
安徽科技学院
蚌埠医科大学
合肥师范学院
安徽中医药大学
阜阳理工学院
阜阳师范大学
安徽医科大学
-
江西
九江学院
宜春学院
南昌师范学院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江西中医药大学
江西农业大学
南昌大学
-
江苏
常熟理工学院
淮阴师范学院
徐州工程学院
常州大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江苏科技大学
江苏大学
扬州大学
苏州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江南大学
盐城工学院
南京财经大学
南京晓庄学院
中国药科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淮阴工学院
-
浙江
浙江海洋大学
中国计量大学
浙江农林大学
浙江工商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宁波大学
浙江树人学院
浙江万里学院
杭州医学院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
-
湖北
湖北文理学院
武汉轻工大学
湖北中医药大学
江汉大学
长江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武汉商学院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
湖北恩施学院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
湖南
邵阳学院
湖南科技学院
怀化学院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湖南农业大学
-
-
-
广东
肇庆学院
岭南师范学院
韩山师范学院
韶关学院
广东海洋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暨南大学
广东医科大学
广州医科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广东药科大学
佛山大学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东莞理工学院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珠海科技学院
广州工商学院
-
-
广西
桂林旅游学院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贺州学院
北部湾大学
广西中医药大学
南宁学院
柳州工学院
广西大学
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
-
-
-
云南
昆明理工大学
滇西应用技术大学
普洱学院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昭通学院
保山学院
大理大学
云南中医药大学
云南农业大学
曲靖师范学院
红河学院
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
西南林业大学
-
-
-
贵州
贵州医科大学
安顺学院
贵州中医药大学
遵义医科大学
贵州大学
茅台学院
贵阳学院
-
四川
西华大学
四川旅游学院
四川农业大学
成都师范学院
西昌学院
成都大学
成都医学院
四川轻化工大学
四川师范大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
西南民族大学
宜宾学院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
-
-
陕西
陕西科技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理工大学
宁夏
银川能源学院
-
-
-
黑龙江
黑龙江工业学院
绥化学院
哈尔滨学院
哈尔滨商业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齐齐哈尔大学
牡丹江医学院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黑龙江东方学院
-
-
-
吉林
吉林大学
吉林工商学院
白城师范学院
通化师范学院
吉林医药学院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吉林农业大学
长春大学
长春科技学院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
辽宁
大连海洋大学
渤海大学
沈阳医学院
锦州医科大学
大连民族大学
沈阳药科大学
沈阳农业大学
大连工业大学
沈阳工学院
沈阳师范大学
锦州医科大学医疗学院
-
西藏
西藏农牧学院
西藏大学
-
-
新疆
伊犁师范大学
喀什大学
塔里木大学
新疆农业大学
石河子大学
-
-
-
内蒙古
河套学院
赤峰学院
内蒙古农业大学
内蒙古民族大学
海南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海南大学
-
-
福建
福建农林大学
武夷学院
莆田学院
闽南师范大学
集美大学
厦门华厦学院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
-
甘肃
天水师范学院
甘肃中医药大学
甘肃农业大学
兰州信息科技学院
表格内容参考资料来源:阳光高考,摘录时间:2025年5月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