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事务管理部门历史悠久,其设立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在中国古代,机关事务管理部门的历史形态主要是朝廷当中的宫廷管理机构,它们负责服务皇帝和管理宫廷事务,扮演着“天子家臣”、“皇家事务部”的重要角色。秦汉时期中央官制为三公九卿制,少府为九卿之一,承担着为天子理财和管理宫廷事务的重要职责,堪称当时最主要的机关事务管理部门。
少府之职溯源于周官太府,战国时秦、赵、魏、韩等均有设置。西汉时期,少府位列九卿,作用特殊、地位重要。少府的首要职能是为天子理财,管钱、管物、管资产,以供皇室之需。西汉前期,少府还负责铸造钱币。大体而言,西汉税、赋分途,税归天子,由少府掌管,供宫廷日常开支、祭祀、赏赐等所需;赋归朝廷,由大司农掌管,供官员俸禄、军费、各级政府机构开支等。因此少府与大司农相当于西汉时期的两个财政部,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每当朝廷财政吃紧,皇帝常以少府所藏济军国之需;遇有水旱疾疫,常诏令少府损膳省费、压减开支。
少府的另一重要职能,是主管宫廷事务,负责诸如饮食起居朝会娱乐等宫廷内部服务、宫廷手工业制作、侍从和服务人员管理等,因此在三公九卿当中,少府的组织机构最为庞大、属官数量最多。据《汉书·百官公卿表》,少府秩中二千石,副职有六丞、秩千石,“属官有尚书、符节、太医、太官、汤官、导官、乐府、若卢、考工室、左弋、居室、甘泉居室、左右司空、东织、西织、东园匠十六官令丞,又胞人、都水、均官三长丞,又上林中十池监,又中书谒者、黄门、钩盾、尚方、御府、永巷、内者、宦者八官令丞。诸仆射、署长、中黄门皆属焉”。从具体职责上看,少府的属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一是政务管理类,协助天子处理朝政,属官主要有尚书、中书谒者、符节等。尚书的角色近似秘书,在宫中负责保管文书图籍,内呈奏议、出宣诏命,与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合称六尚,其长官为尚书令。成帝初年,尚书置四曹,分别为常侍曹尚书、二千石曹尚书、民曹尚书、客曹尚书,分掌公卿事、郡国二千石事、吏民上书事、外国夷狄事,后又增三公曹尚书,负责刑狱事,合称尚书五曹。中书谒者是宦官任职尚书的称呼,汉制宦官职务前冠以“中”字,称“中官”。武帝用宦官任尚书一职,称中书谒者,长官即中书谒者令,简称中书令,司马迁就担任过这一职务。符节负责掌管调兵、更换地方长官的铜虎符、竹使符等朝廷凭证信物,长官为符节令。
二是生活服务类,负责天子衣食住行起居器物等方面,属官主要有太官、汤官、导官、胞人、东织、西织、御府、考工室、东园匠、尚方等,分工细密、各有执掌。饮食方面,太官主膳食,汤官主饼饵,导官主择米,胞人主宰割;服饰方面,东织、西织负责制作文绣郊庙之服,御府负责制作天子衣服;宫廷器物由“三工官”分别负责制作,即考工室、右工室、东园匠。
三是日常保障类,负责医疗、兵器、苑囿、弋射、奏乐等,属官主要有太医、若卢、钩盾、左弋、乐府等,这里对乐府多说几句。秦朝即设有乐府,汉初沿置,因循旧制。武帝时乐府为了满足祭祀、朝会、仪仗、宴享、娱乐等多种需要,大量采集文人诗赋和民间歌谣以入乐,同时负责宫廷音乐演奏、制定乐谱、训练乐工等事务,其发展达到鼎盛时期。西汉末年,哀帝性不好音,乃罢乐府。
四是宫廷杂务类,负责宫廷杂务、案件审理和宫女、宦官等的管理,属官主要有居室、甘泉居室、左右司空、黄门、永巷、内者、宦者等。这里,我们说说有关永巷(掖庭)的两个故事。永巷本是宫中的一条长巷,负责幽禁关押妃嫔宫女并审理后宫案件。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名掖庭。高祖刘邦驾崩后,吕后将戚夫人囚于永巷,施酷刑残害为“人彘”。惠帝看到永巷这一幕深受刺激,大哭一场,从此荒废政务,七年而崩。永巷(掖庭)见证过汉宫的刀光剑影,也见证过一代雄主的传奇经历。武帝时期,由于受巫蛊之祸牵连,皇曾孙刘询(即后来的宣帝)刚出生几个月就被关入狱中,险遭不测,后来武帝诏令掖庭抚养。时任掖庭令张贺尽心尽力,供其读书,为其娶妻,妻子许氏即掖庭所属暴室啬夫许广汉的女儿。这样近乎传奇的身世,使得刘询少年时代就对底层情况和吏治得失十分熟悉。即位后,刘询励精图治,西汉的吏治在宣帝朝达到最高水平,这与他早年在掖庭的际遇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职能和机构看,以少府为代表的西汉宫廷事务管理部门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职能基本稳定,处于由职能庞杂向以宫廷事务管理为主的过渡期。西汉列卿当中,大鸿胪的属官郡邸长丞,宗正的属官内官,大司农的属官斡官,中尉的属官寺互等,起初都隶属少府,后来划归列卿。这些转出的职能,多是朝廷庶政,少府固有的宫廷事务管理职能则没有太大变化。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设立水衡都尉,专门负责掌管上林苑,其性质与少府接近,也是为天子管钱管物的部门,原本属于少府的“御羞、上林、衡官及铸钱”转至水衡都尉,这可视为西汉宫廷事务管理机构的内部调整。值得注意的是,少府的属官尚书,随着政务功能凸显与日渐完备,终于在魏晋时代走向独立,成为名副其实的朝政中枢,这是具有实质意义的重大变化。换言之,汉代的宫廷事务管理部门孕育出总揽朝政的政务部门,而新的政务部门最终又从宫廷事务管理部门独立了出去,这是中国古代机关事务管理部门的一大变革,西汉就处于这一大变革的过渡期、转型期。
二是机构设置庞大,少府专任其事与多部门共同参与的情况并存。列卿当中,太仆负责皇帝出行舆马,将作大匠负责营造宫室陵寝,它们与少府分工合作。御用服饰方面,除了少府的属官东织、西织、御府专司其事以外,朝廷还在丝织业繁荣的齐郡临淄设置“三服官”,负责制作天子冠服,分春、夏、秋三季进献冠帻縰(首服)、轻绡(夏服)、纨素(冬服);陈留郡的襄邑丝织业同样发达,朝廷也在此设置服官,负责制作御用服饰。与此同时,宫廷事务管理部门内部分工极其细密。哀帝时罢乐府,属下829名演职人员分流了一多半,鼓、钟、磬、萧、篪、竽、琴、瑟等皆有定数,就能明证。一家为主、多家并存的局面,是西汉宫廷事务管理部门的一个基本特点。
三是工艺水准极高,尤其是宫廷的官办手工业代表了当时技术进步的最高水平。西汉的宫廷服务保障基本上以自办自管为主,他们有条件集中最好的匠人开展大规模制作,制成一件件精美的物品。举五铢钱为例。西汉前期,由于铸币权不统一,货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较为混乱,通货膨胀、物贵钱贱成为影响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将铸币权收归中央,专令上林三官铸五铢钱。上林三官即水衡都尉所属的钟官、技巧、辩铜,分别负责鼓铸、刻范、原料。在这一新政下,汉兴以来由少府和水衡都尉传承的铸币工艺大放异彩。上林三官五铢钱用料讲究、工艺精美、标准统一,大大提高了私人盗铸的门槛,盗铸越来越少,五铢钱遂风行天下。五铢钱的时代从汉至唐初,前后达700余年,成为我国货币史上流通时间最长的货币。
最后略谈一下以少府为代表的西汉宫廷事务管理部门对后世的影响。纵观西汉一朝,少府对于西汉政治参与最多、影响最深远的,在于它的属官尚书。西汉前期相权与君权此消彼长,武帝朝开始从制度上削弱相权,多用禄秩较低的尚书与闻机要,丞相大权旁落,遂有中朝与外朝之分。与丞相地位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尚书在西汉中后期渐成决策部门,大臣若要参与枢机,官衔前须加“领尚书事”方可。东汉一朝,尚书台名义上是少府所属机构,实则为朝政中枢所在,正所谓“天下枢要,在于尚书”。魏晋以降,尚书台脱离少府,总揽朝政,历经沿革,至隋唐时,中央机构发展为三省六部制。唐朝的三省即尚书、中书、门下,尚书省的左、右仆射与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门下省的长官门下侍中并为宰相,以尚书左仆射为最尊。尚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构,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庶政。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的转变,与宫廷事务管理部门自身的发展变化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追根溯源,就不能不谈及西汉时期的尚书和少府。
除对中国古代中央官制产生深远影响以外,少府对于优秀文化的传承保护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前面我们提到作为少府属官之一的乐府,大量采集民间歌谣入乐,很多“汉世街陌谣讴”(《宋书·乐志》)赖此得以保存。这些“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汉乐府民歌是百姓的歌唱、民间的悲欢,成为我国诗歌史上继《诗经》、《楚辞》之后又一艺术高峰,影响极为深远。汉代的《战城南》、《陌上桑》、《孔雀东南飞》,北朝的《木兰诗》、《敕勒歌》,南朝的《西洲曲》等,皆乐府诗中的名篇;唐代白居易、元稹等著名诗人倡导“新乐府运动”,强调“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产生了《卖炭翁》、《秦中吟》、《悯农》等佳作,其现实主义精神与汉乐府民歌一脉相承。班固《两都赋·序》称:“至于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以兴废继绝,润色鸿业”,这固然是颂美之辞,但乐府在传承优秀文化方面的贡献,则是不可磨灭的。
综上,西汉时期的少府,代表了中国历史进入大一统封建社会后机关事务管理部门的初始形态,既承先秦之余绪,又启后世之嬗变,其机构之大、属官之多、职能之繁、分工之细、影响之远,在汉代中央机构当中是非常突出的。回顾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不忘初心才能够继续前进。身为机关事务工作者,我们需要从悠久的历史积淀当中探寻机关事务部门的形态是怎样的,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演进,从而发掘和提炼带有规律性的因素,这对于我们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在文化自省中增强文化自信,有着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附 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