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夜里以来,黄山市徽州区持续遭遇强降水,截至7月1日12时,全区累积降水量平均值865毫米,达到以往梅季总降水量的290%左右,其中富溪乡东坑口最大为1007毫米,多项数据接近或打破历史极值,梅雨强度达“特强”级别。区防汛抗旱指挥部紧急部署,迅即落实防汛抢险救灾工作要求,聚焦人员转移、安置、返家三个阶段,创新建立“555”工作机制,做实做细“敲门行动”,有序开展人员转移安置工作,确保应转尽转、不漏一人,努力做到人员转移安置闭环管理。
“五个提前”实现安全转移。一是提前摸排。6月18日发布入梅信息以来,全区迅速进入防汛应急临战状态,对103个地灾点及危险地域住户开展全面摸排,逐户核实在家人员,开展防汛应急宣传,提前为临灾转移“预热”。二是提前储备。加强防汛应急物资储备,在全面启用10处安置点前提下,动员乡镇增设40余处临时安置点作为备份,各安置点逐个落实饮食饮水等生活物资3天储备,备齐手电、雨具、铁锹等巡逻抢险物资,确保转移群众来得放心、住得安心,区应急物资储备库同步做实物资储备。三是提前下沉。区防汛四级应急响应启动后,四级防汛包保干部下沉一线,开展分片包保和敲门行动,全覆盖加强安全度汛措施和应急应对宣传,最大程度争取群众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四是提前转移。通过对照卫星云图,与各乡镇开展会商,逐村逐组逐户分析研判,对不放心、不托底、群众有意愿的,坚决转移。随着响应等级提升,区、乡镇、村、组四级采取应急联动模式,动态开展低洼区域、独居老人、切坡建房户等风险区域走访排查,坚决果断转移安置,确保应转尽转、不落一户,特别是洽舍乡、富溪乡2户3人,由于转移及时,受威胁人员成功避险避灾,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五是提前应对。“6·20”洪水过后,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及时开展会商研判,根据降雨可能导致的次生灾害,全面摸清家底,对乡域内居家人员开展逐户再排查再核定,跟进转移危险地区人员。同时紧盯山体滑坡、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险,加密巡查频次,成功处置呈坎镇石川组山体塌方事件,坚决做到了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五个措施”做到平稳安置。一个临时党支部发挥核心作用。区防汛抗旱指挥部根据安置点实际情况,指导各乡镇党委在各安置点成立临时党支部,每个安置点至少配备3名党员协助做好服务,及时了解群众需求,解决实际困难,安抚群众情绪,让受灾群众在艰难时刻有了“主心骨”。一支志愿队伍贴心服务。组建区直部门、乡镇村党员干部志愿队伍,各安置点明确2名副科级干部,做好人员登记、核对,服务群众食宿起居,组织系列文体活动,把组织的温暖和关爱送到受灾群众心中。一批医疗小队驻点服务。成立区级防疫队、消杀队和医学救援小分队,分赴各乡镇村、安置点开展消杀、健康宣教、医疗等工作,同时安排医护人员在各安置点24小时驻点服务,为安置点群众筑起健康防线。一套制度助力高效服务。建立政府自管+群众协管+部门指导的管理新模式,各乡镇指派责任心强的干部担任安置点负责人,同时村民自发推荐总组长、小组长协助开展管理工作,实现了自己的村民自己管,自己的村民自己服务,促进安置点内转移群众和谐相处。同时区应急管理局牵头成立安全督查小组,帮助安置点消除安全隐患。一支应急分队及时响应。区防汛指挥部依托企业专业抢险队伍、民兵、乡镇应急队伍、技术专家,成立80余支应急抢险分队,前推至防汛一线,落实人员、物资前置驻防,为抢险救援提供了有力保障。
“五个步骤”助力平安返回。一次道路桥梁安全检测。成立2支灾毁设计勘察小组,分赴7个乡镇,对部分损毁桥梁及农村公路灾毁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制定修复设计方案,测算修复资金,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一次转移人员房屋安全鉴定。聘请5名专家,分3个小组,前往各乡镇村一线点位,开展转移人员房屋隐患排查工作。一次地灾点、塌方点安全评估。制定下发《关于做好雨后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工作的通知》,以乡镇为单位,通过乡镇+监测员+技术专家的方式,对全区103处居民地灾点,进行拉网式排查。同时依托乡镇、监测员开展危险性切坡建房点、塌方点隐患排查,服务专家随时提供技术支持。一支小分队安全护送。指导各乡镇结合人员转移、安置点分布、人员构成等情况,开展综合研判会商,制定转移人员返家方案,分目标地域、分时间节点、分人员类别组建护送小分队,为人员返家做好安全保障。一次家庭安全知识宣传。结合汛期用火、用电、用气等安全风险特点,做好返家人员安全宣传,编制用火、用电、用气安全手册、防范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告知书等宣传资料,并通过应急广播、手机短信、驻点宣传等方式,开展宣传教育,提高群众安全防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