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自主创新闯出东北振兴“加速度”
——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高质量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实践调研
作者:
光明日报调研组
(调研组成员:沈阳师范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王英伟,东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任鹏,光明日报记者
刘勇
、通讯员
李青坡
)
金秋时节的辽沈大地,温和飒爽,振兴在途。
10月16日上午,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组织党员集中收看党的二十大开幕会盛况。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部署,令公司员工倍感振奋。
灵敏快捷的工业机器人、稳定可靠的核应急机器人、形态各异的移动机器人……走进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仿佛进入机器人的“海洋”。22年间,100多种机器人产品在此成功研制,创造中国机器人发展史上百余项行业第一,“新松机器人”成为“中国智造”的一张闪亮名片。
2022年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来到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在企业展厅,习近平总书记听取辽宁新时代东北振兴整体情况介绍,察看辽宁先进科技产品集中展示,并考察了新松公司生产经营、自主创新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要时不我待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只争朝夕突破“卡脖子”问题,努力把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制造业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殷殷嘱托坚定信心,汇聚振兴力量。截至2021年,浑南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突破1100家,各类研发机构达272家,11家企业实现上市,沈阳浑南科技城发展快马加鞭。自主创新究竟有何成效?高新技术企业为何在此聚集?人才供给如何实现?日前,记者与东北大学、沈阳师范大学的专家学者来到沈阳市浑南区,走进企业了解科技创新突破,走访调研剖析自主创新环境建设,探寻东北振兴自主创新之路的奥妙所在。
“浑南会客厅”采用“一枚印章管审批”的模式,优化审批流程,为企业办理各种证照和许可提供便利。新华社发
沈阳国际软件园俯视图。资料图片
沈阳中钛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内,工人正在调试设备。资料图片
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测试工业机器人。资料图片
1.厚积薄发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第一次用国产机器人,能行吗?”
“自主创新的产品,没问题!”
5年前,凌晨两点的一段对话,让新松移动机器人业务市场执行总监卢玉峰记忆犹新。
那是新松双车联动移动机器人第一次尝试应用于重型卡车的整车装配生产线,也是国产移动机器人在这个领域从0到1的尝试。一边是技术成熟、经验丰富的国外顶级厂商,一边是自主创新、初出茅庐的国产新型机器人,成败在此一举。
“唯有在技术上大胆创新,高效地为客户定制合适的产品,才能赢得用户的认可,获得与国际优秀企业同台竞技的资格。”卢玉峰回忆,对于重型卡车而言,机器人需要更高的承重能力、举升能力、安全系数,原有的机器人的制造材料和机械机构设计均需要推倒重来。
为达到最完美的呈现状态,研发团队在举升结构、控制单元、感知单元等技术上不断创新,完全实现自主研发、自主可控,帮助行业实现了技术革新,让重工业向智能化、柔性化生产迈进。如今,新松公司开发的双举升合装移动机器人,在国内汽车合装生产线上的市场占有率超过80%,并供应20余个海外知名车企。
“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张进对调研组说,“公司已累计完成国家重要科技攻关800余项,拥有发明专利1300多项。我们将坚定信心,持续创新,做强做大做优中国机器人产业。”
自主创新,新在何处?在同样位于浑南区的沈阳创新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调研组感受到了“数字+工业”的力量。
“装配工艺验证开始。”哒哒的脚步声回荡在房间,虚拟现实眼镜的佩戴者已“迈入”另一个世界,畅游在一座即将开工建造的汽车工厂——各项工序井然运行,身临其境体验真实。
“以往检验生产线,是个‘老大难’。实际运转有没有问题,只有建出来才知道,一旦出现错误,只能推倒重来。我们利用数字化技术,对产线的工艺过程进行模拟验证,将设计缺陷消灭在产品制造之前。”看着大屏幕上不停变换的三维视图,沈阳创新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建平自豪地说。
创新不是平地起高楼,厚积薄发才是正道。沈阳创新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是工信部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培育单位、首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辽宁省认定的唯一省级工业设计研究院。经过13年的创新发展,企业积累了10万余个三维数字工业模型,服务项目总量达2000余个。
“量变才能引起质变。近两年,市场对于数字化工业设计的需求激增,我们的产品也越来越受欢迎,重量级的订单接二连三。”李建平向调研组娓娓道来。
北京中电华强是一家自动焊接机生产企业。近年来,随着同质化产品越来越多,企业竞争压力不断增大。为探索发展新出路,中电华强找到了沈阳创新设计研究院。
精准施策,找准问题是关键。该企业大部分客户是锅炉厂,而锅炉厂更突出的需求是高效、自动、可靠的锅炉生产线。于是沈阳创新设计研究院运用工业大数据技术,帮助企业设计定制化的解决方案,使该企业由原先销售价值较低的焊接设备的生产企业,转变为附加值更高的锅炉生产线解决方案提供商,一下把企业“救活了”。
“党的二十大报告就‘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作出明确部署。只有让更多企业感受到创新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成效,成为创新的‘主角’,才能真正把握主动,在竞争和发展中赢得优势。”李建平说,“如今,沈阳创新设计研究院已成为工业结构转型与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机构,发展势头越来越强。2021年项目数量247个,增幅达到36%,营业额4000多万元,预计2022年营业额将达到5000万元。”
2.厚植沃土 倾力打造自主创新生态
如鱼在水,如鸟在空,浑南区的创新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创新环境。
秋日清晨,天高云淡,走进沈阳浑南科技城,调研组感受到如火般的热情。沈阳数字经济产业园的建设现场,塔吊高耸、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在争分夺秒赶工期抢进度,助力沈阳浑南科技城打造“东北数字第一城”。
党的二十大报告就“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作出具体部署。近年来,浑南区以沈阳浑南科技城开发建设为抓手,积极打造一流的创新生态,搭建各种创新要素发挥集聚效应的广阔平台。
8月9日,“北方算谷”启幕暨沈阳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上线并网仪式在浑南区举行。仪式当天,沈阳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便与39家企业单位、14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签约算力125P(1P=1024T),意向签约算力129P。
“沈阳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上线后,将作为东北唯一节点,接入中国算力网络,成为国家算力网络体系的重要节点和覆盖东北区域的国家级智算中心。为吸引人工智能企业向浑南区聚集,支持人工智能企业发展,我们将对浑南区存量企业、新入驻企业、初创孵化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给予每月2~8P的普惠算力支持,并在标准定价基础上给予1~7折优惠。”沈阳市高新区科发办副主任郭连斌向调研组介绍,沈阳浑南科技城“菁英人才”团队,还可以累计申请100~300P月的算力。
企业自主创新需要平台的高度,更需要平台的效率。从一个科研项目迸发的想法到获得千万元融资的高新技术企业,森之高科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龚佳乐仅用了四年时间。
四年前,正在东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龚佳乐带着自主研发的“运动捕捉分析系统”步入创业的浪潮。虽然产品的市场十分广阔,但商业运作不同于科研,如何实现从想法到现实的转变,成为困扰很多和龚佳乐一样的科技创业者的难题。
“房租减免三年,项目进入高新区孵化。”在位于浑南区的沈阳国际软件园,龚佳乐看到了企业发展的曙光。在沈阳国际软件园的帮助下,森之高科逐步在行业中拓展市场,成为集人体数据采集、体质健康评估、智能训练指导、主动健康干预为一体的智能化产品及解决方案供应商。
企业要发展,融资很重要。软件企业以开发为主,固定资产数量较少,贷款大多依靠纳税数额,而新兴企业营业额低,纳税较少,贷款额度十分有限。沈阳国际软件园产业服务集团副总经理李海旭回忆,为帮助森之高科扩大经营市场,沈阳国际软件园依托“盛菁汇”项目路演,从零开始辅导企业完成项目评估、融资洽谈,最终成功吸引到北京一家投资机构。今年3月签订融资协议后,森之高科获得1000万融资支持。
“资金足,大家的干劲也足。融资到账后,我们立马在北京布局了自己的销售团队,业务从北京辐射至全国,产品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预计今年营收比去年至少翻三番。”龚佳乐对调研组说。
打造自主创新生态,必须从关键处着眼,向细微处考虑。7月14日,“金融助力科技企业发展——‘政银担’进园区”融资对接活动在浑南区东北科技大市场举行。政府、银行机构、地方金融组织汇聚一堂,现场办公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近年来,浑南区出台一系列支持企业上市发展、支持基金业发展和企业投融资白名单的政策措施,通过打出政策“组合拳”,不断助力企业发展。截至目前,浑南区上市公司已达11家,同时建立上市后备企业库,重点上市后备企业32家,形成企业登录资本市场的梯次效应。上市企业数量和直接融资规模均居全省首位。
3.筑巢引凤 人才供给创新之路常青
“海外回流人才个人所得税超过15%能否给予差额补贴?”2021年,在“沈阳浑南科技城‘菁英人才’人才经济贡献奖励实施细则(试行)”制定期间,一条域内某高新技术企业的反馈引起浑南区委组织部的重视。
没有梧桐树,何来凤凰飞?收到企业需求后,浑南区委组织部与相关业务部门多次协商,最终在细则中加入“对于在沈阳浑南科技城工作的外国专家,在享受沈阳市人才贡献专项奖励基础之上,对高端外国专家及产业急需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超过15%以上部分,再给予差额奖励”的措施,回应了企业诉求,进一步提升企业招才引才竞争力。
“打造自主创新的人才生态,既要‘硬实力’,又离不开‘软支撑’。”浑南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杜晶晶对调研组说,“以往人才有需求,都要通过企业帮忙联系,流程多,环节还长。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我们结合沈阳浑南科技城建设情况,高标准打造了浑南人才家园服务厅,实行‘一对一’服务专员全程帮办代办机制,一站式解决住房、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保健、职称等实际需求,为高层次人才在浑南创新创业提供切实保障。”
自主创新,人才供给最为关键。2015年底,原本就职于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苏文博萌生了辞职创业的想法。家庭祖孙三代都在中科院系统工作的他选择离开“体制内”,以另一种方式实现自身价值。
辞职后,苏文博在浑南区创办沈阳无距科技有限公司。“无距无人机”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在公司展厅内,各式各样的无人机让调研组大开眼界。
“面对农用无人机的各类作业难题,无距科技研发设计了‘X60单旋翼植保无人机’。该款无人机不仅气流场单一稳定,喷洒农药沉降均匀,而且拥有自主研发的飞控系统,支持平地、坡地、水田等多种地形,能自动识别电杆电线,保障飞行安全。”苏文博介绍。
产品的突破创新源于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调研组翻开企业的合作项目清单,40余项各级重大研发项目映入眼帘。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共同开展小型无人机飞行器仿地飞行研究及试验验证工作;与中国航空工业共同开展基于低温环境下的无人机试验;与大连理工大学共同开展飞行器在线学习建模控制方法研究……每一个项目的背后,都是科研人员日积月累的知识结晶。
如今,无距科技已成为一家集无人机飞行控制器、无人机整机及无人机大数据监管云系统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占比超过50%的技术研发人员100余人,被国际顶级学术期刊《野外机器人杂志》评为“世界十大无人机应用团队”。
人尽其才,方能活力无限。谈及未来,苏文博说:“为人才匹配合适岗位,量身定制人才空间,不断增强他们的价值感和归属感,人才活力才能得到充分释放,企业创新成果才能竞相涌现,振兴发展之路才能行稳致远。”
4.探索东北振兴自主创新之路的启示
坚持科技创新、厚植“专精特新”,探索高质量科技创新之路,要有科学蓝图,更要有总结提升。在这次调研中,调研组得到几点启示。
解放思想观念,用创新引领发展。
思是行之始,行促思之成。要把全面创新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坚持问题导向,把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作为打开局面的突破口,推动形成全社会高度重视、主动参与科技创新的良好局面。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可控,抢抓行业黄金赛道,深入推进科技创新资源一体化配置改革,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全面提升研发攻关效能,树立积极主动的创新思想观念,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道路。
发挥企业优势,构建创新格局。
重点“链主”企业要做强做优做大,实现以“智造”为技术特征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之路,加快推动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的根本性变革。中小企业要坚持市场导向,围绕主业,精耕细作,自我迭代,特色发展。要做好“两手抓”,一手抓龙头企业,支持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中小企业创新活动;一手抓“专精特新”、独角兽企业创新潜力,补齐科技短板、缺口。用好金融活水,筑好宜商环境,让根深叶茂的企业主体成为坚实底盘。
健全政策机制,集聚资源要素。
科创平台的发展起源于政策引导,政府的职能与创新政策直接影响着创新活动的成败。一是下好政策激励“先手棋”。企业自主创新和人才自身发展都需要政策的激励,高校、企业和地方政府要加强合作交流,为科技创新工作和人才成长发展指引好方向。二是用好政策保障“连环招”。与拥有经费和政策等战略性资源优势的城市相比,沈阳以做好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突破口,加快推进人才政策细则、高标准打造人才家园服务厅、加快推进人才公寓建设,抓住人才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在解决人才后顾之忧的关键领域持续取得新进展。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04日 05版)
汪承灏
孙鑫
顾玉东
郭爱克
李德平
汪懋华
黄旭华
裴荣富
高镇同
王正国
邢球痕
施仲衡
田昭武
叶铭汉
周光召
沈绪榜
李政道
刘昌孝
林尚扬
张寿荣
张存浩
宋家树
刘桂生
万惠霖
常印佛
计亮年
孙钧
朱起鹤
朱伯芳
胡和生
盛志勇
王子才
肖序常
徐承恩
曹春晓
王明庥
秦裕琨
汪忠镐
钟万勰
袁权
韩大匡
潘镜芙
郑光美
胡英
汪应洛
凌永顺
钟训正
刘守仁
陆元九
关兴亚
万哲先
毛江森
张友尚
卢强
李文华
龙驭球
顾真安
邱兆祥
张国成
赵伊君
汤鸿霄
赵梓森
黄克智
沈其韩
杨叔子
解思深
彭一刚
王琳芳
顾健人
朱英浩
王威琪
张兴钤
孟兆祯
徐叙瑢,院士
范海福
梁骏吾
於崇文
邹竞
周勤之
汪承灏
孙鑫
顾玉东
朱森元
石学敏
温俊峰
冯叔瑜
郭爱克
陆道培
李德平
汪懋华
赵法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