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菲尼迪 SUV 有什么特点?
30 个回答
既然处于商业社会中,那该知道任何分手带来的空缺,肯定都会有下家来接手的。不过日产这次争气一把,由自己来顶上。
去年年初日产宣布将终止与奔驰的豪华车研发工作,这意味着过去几年英菲尼迪和奔驰共享动力总成的合作告一段落。为了“有规划式”分手,日产在2015年发布2016款英菲尼迪Q50时,搭载的3.0T发动机由自己一手操刀,没有继续移植奔驰相关技术,结果还入选了2018沃德十佳发动机名单。
此外,2016年底,日产宣布英菲尼迪将不再使用与戴姆勒合作打造的MFA2平台,可见前者早已谋划自力更生,两者关系随之亦步亦远。
新一代QX50的2.0T发动机也是同理。
要应对日益严厉的排放法规,走上涡轮增压道路是必然,不过日产走得可真够慢条斯理。奇骏和楼兰身上的2.5L自吸发动机性能落后对手不少,同时2.5T+混动的成本又降不下来,若然持续下去,不仅日产的劣势会越发明显,还会吃不消双积分的罚款。
显然,这款2.0T发动机走量的使命太重要了,而且还担上“首款量产的可变压缩比技术发动机”名堂,日产这回算是扬眉吐气。
“可变压缩比”指的是气体压缩比能根据发动机不同工况来改变,提升发动机热效率、降低油耗。这样的好处并非由日产首先发现,过去一直有厂商在探索该技术的应用,诸如萨博、丰田、马自达等等,但从未有人能大规模应用。因为可变压缩比涉及复杂的机械结构,耐用性、可靠性、NVH、研发成本等都具有巨大不确定性。
能够量产,日产可以说终于顶得起“技术日产”的招牌了。
它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在原有曲柄连杆机构上,增加一套多连杆机构和控制轴,通过驱动电机转动控制臂,调节活塞上下运动的距离,可在8:1到14:1之间自由改变。当车辆需要提速时,发动机可以降低压缩比,输出更大动力。相反在巡航或低速时,发动机会采取高压缩比,提高燃效。
2.0T发动机最大马力272匹,峰值扭矩达到380牛米,最值参数在同级中有一定优势。不过峰值扭矩数值或许不是该发动机的全部实力,只是由于日产第八代CVT高扭矩版最多只能承受380牛米罢了。
虽然官方指QX50用上CVT能比现行3.7L V6版本提升35%燃油效率,但这掩饰不了缺乏变速箱供应的事实。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之前日产一直沿用的加特可7AT变速箱?因为它是纵置布局,不适合于采用前驱平台的新QX50。
连新雅阁的2.0T版本都用上10AT,英菲尼迪到了这级别还不得不用CVT变速箱,未来可能会拖累QX50。不过据官方显示,全新QX50的百公里加速仅6.3秒,或许这能消除一部分人的忧虑吧。
还有人提出,日产放弃现款QX50用的后驱平台而改用前驱,是一种降格行为。
改用平台的原因很简单,该FM后驱平台是从2001年开始推出第一款车“Skyline”,至今已将近20年时间,平台老旧需要被替换是主因。再者,日产也没有必要,以及品牌能力去再建造另一个新后驱平台。
后驱车之所以成为豪华车,是因为数量稀少,并不是具有特别技术含量。对于键盘党,或许要在极限工况下才能稍微开出接近50:50配重比的区别,会是另一个驱动购买因素。但后驱车需要留出一块体积大的中央通道来放置传动轴,侵蚀后排空间,这种体验对用户并不友好,尤其是买该级别SUV的车主。
用户买豪华品牌SUV,得到这种稀缺性的需求固然重要,但没有后排空间大的感受来得直接,至于英菲尼迪,要比对手更大才是卖点。
所以改用前驱平台,褪去运动色彩,加强舒适性,厂家和消费者均可乐见其成。
除此以外,全新QX50在空间利用率方面有不少优化。2.0T发动机体积比美版3.7L V6发动机小了一半,同时新车从上一代的双叉臂悬挂改为麦弗逊,虽然不少人认为这又是在自降身价,但前者比后者多了一根连接支柱减震器的上控制臂,结构更复杂,占用空间更大,反而麦弗逊悬挂能为驾驶舱留出更多空间,更符合了用户需要。当然,不排除这是由于成本限制的可能性,
一别十年,用户对“大”这方面更贪心了,QX50确实得为空间多花点脑筋。有传言称,未来该车型国产后,将会增长80mm,这将在现有2800mm轴距基础上有明显提升。
不过当加长变成主旋律,QX50的未来就不好说了。
BBA将集中在明年推出中型SUV,国产宝马X3上市,奔驰GLC则推出长轴距车型严阵以待,换代奥迪Q5增长88mm来给老款作出7年阔别。除了想要点与众不同的沃尔沃XC60继续沿用海外版本尺寸以外,该级别产品无一不先把空间分数提上去再说。
哦对了,以大空间、大马力和大优惠著称的凯迪拉克XT5,其销量从今年2月最高点的1.11万台一直下跌到11月的0.56万台。
反观现款QX50国产后,平均月销量不足7百台,虽说产品老是基本的物理因素,但除《爸爸去哪儿》以外,英菲尼迪的声量不增反减,品牌力才是新一代QX50的重要制约因素。
作为看客,看到同级有众多产品涌出可真带感,不过真要投票,我还是会选择其它品牌。
如果把日产看作是一个18岁左右成年人,离开奔驰无疑是脱离保护的屏障,有如离开家庭只身去闯荡。虽然前途未知,不过这终究是件好事,不独自承受风雨,怎么能长大成人?
个人专栏:汽车圈
一任奥迪A4l和两任英菲尼迪(二手G37和QX60)车主路过。英菲尼迪这个品牌其实今年刚好30岁,从出身来说,他跟lexus,acura一样,都不是定位全球的豪华品牌,而是定位北美的豪华品牌。既然定位北美豪华品牌,那么就有几个特点必须提;1必然有中大型suv作为北美销量扛把子,排量要大,四驱要硬邦。2车辆的稳定度极好,4-6年基本是开不坏的,也很少有小问题,美国人非常看中一台车的保质期内故障率,因为修车很贵很贵很贵,按小时算钱的工时费,时薪很可怕。3符合美国人的用车习惯,那就是动力要好,必须配备后驱为主的四驱。下面挨个评论车型。
QX30英国桑德兰生产的紧凑级跨界suv,海外版分q30和qx30,动力总成是跟奔驰a/gla同平台的,其实做工和用料不比奔驰差,但是你没人牌子亮,所以销量不行,现在也停产了。
QX50分08,13,15和18款。其中08和13款又叫EX25/35/37。用的G37的底盘经过刚性强化底盘抬升的轿跑中型suv。动力就不说了,地面最强非性能六缸机头~vq系列,一款你开10-20万公里再去调表到5万公里,都很难被发现的发动机,高转高响应,2000转以下静如羽毛,3000转开始咆哮,7600转红线,表底9000转,而且不需要多块速度,只要你敢降档,2档7000转起步就是一脚地板油的事情,这车发动机和变速箱你要能在10万公里干坏我给你说,你开奔驰奥迪2万公里就能开废。后驱为主的全时四驱,操控手感不夸张的说,同级除了x3 macan没有虚过谁(当时还没有stelvio,stelvio出了以后x3和macan屈居第二)。18款其实已经换了个平台,虽然vcturbo发动机,但是英菲粉不认可,因为不再有英菲大排v6自吸,纵置后驱+前双x臂悬挂的那种犀利操控了。
QX60一个很舒服很靠谱的七座奶爸保姆车,这个价位在国内可以说是没啥太多竞争对手,但是一直不被认可的品牌导致不怎么卖的好。不过50万左右入手一台只说乘坐而言很舒服,5个大人两个小孩儿七个人很宽敞。既然是保姆车,经济稳重为主,没有英菲的传统操控。
QX70,又叫fx35/37/50s,总共三个动力,三代车。可以说他是轿跑大型suv的鼻祖,08年发布的,你看看卡宴和levante的外观及发布时间,就知道这个车是什么江湖地位了。关于操控我就不说了,联系你去搜38号车评中心李天扬关于这个车的评价。一句话形容:大而灵活的大钢炮suv。其中巅峰之作是fx50s,这款车可以说是日系大中型豪华suv(大中型不是全尺寸和大型,对标的是rx和mdx)里的性能王。也是这类日系suv的巅峰之作。
QX80不多说了,性价比最高的平行进口豪华品牌全尺寸suv,对标lx570,凯雷德,领航员。因为这个尺寸的豪华suv几乎没啥对手,所以5.5+排量这个级别,QX80价格最低,性能强劲,所以其实在车商评价里还是很高的。
而英菲尼迪从技术特点来说,擅长的就是大排量自吸发动机和后驱性能特点。操控相对来说在豪华车里对标bba的宝马,但是比宝马内饰外观更时尚一些,操控稍群。但是英菲尼迪在2015年以后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大排量自吸和后驱操控这条路让他的车在中国和欧洲卖不动。想想英菲在北美主销车型?G35/37 FX35/37 JX35 M35/37。这些要是引进中国,自己算下排量税吧。原本跟宝马330对标的G37税费上就比对手高25%。
从此英菲走上了不归路,那就是换平台换思路。一代经典的G系列M系列EX FX全部退出历史舞台,不是说q50 q60 qx50 qx70没法继续发展,而是新发布的换代车型无一例外抛弃了自吸和后驱,转投小排量涡轮和前驱。在北美又不是这样,q50用的3.0tt双增压我想国内永远不会引进了。这就让这个品牌很分裂,导致后续产品特性没有传承。
我还是喜欢英菲尼迪的,但是可能是中国和欧洲的排放法规和税收导致了g37 fx37 新的3.0tt发动机这些经典在国内没法继续。这并不影响他在我心中那个曾经引领suv走上轿跑风格,玩操控,玩性能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