⑶根据词的内容而定(如“ 临江仙 ”----原写水仙,“ 双双燕 ”----原咏燕子等) ⑷取别人诗句中几字(如“醉春风”---- 李白 宫中行乐词 八首》“丝管醉春风”,“ 看花回 ”---- 刘禹锡 《玄都观桃花》“无人不道看花回”等) ⑸取某些历史故事(如“解连环”----出《 庄子 》“ 连环可解 也”,“ 塞翁吟 ”----出《 淮南子 》塞翁失马等) ⑹取本词几字(如“ 忆秦娥 ”,“ 占春芳 ”等) ⑺词人自制(如 柳永 姜夔 等本身就是作曲家,他们作的曲自己填上词,再根据词意自定等) ⑻用原有词牌,增字数后改称(如“ 甘州令 ”,“浪淘沙慢”等) ⑼根据词的字数定(如“ 三字令 ”,“ 十六字令 ”等) ⑽有综合两个词牌定的(如“ 江城梅花引 ”等) ⑾用人名(如“西施”,“ 虞美人 ”等) ⑿用地名(如“南浦”,“ 伊川 令”等) ⒀用 乐调 (如“ 角招 ”,“四犯令”等) ...... 当然,还应该注意到词牌名的四种情况: ⑴调同名异,也就是一调数名(其中一个是本名,其余皆为别名)。如“ 念奴娇 ”是本名,“ 百字令 ”、“大江东去”、“ 酹江月 ”等皆为别名; ⑵调异名同,也就是几个调同名。如“ 菩萨蛮 ”又名“子夜歌”,而另外还有“子夜歌”的正调,完全与之不同; ⑶调异句同,即有些 词调 字句全同,但谱入音乐时的 腔调 并不相同,不容混淆也。如“ 解红 ”、“ 赤枣子 ”、“ 捣练子 ”三调,均为五句,两句三字,三句七字,排列全同,而且都是平声韵。但每句的 平仄 安排却不尽相同,不能把它们视为同调; ⑷调同句异,也就是一调数体。一个词牌之下,有数种不同的 词体 ,当然,其中有正格和别格(异体)之分,如“念奴娇”,辛稼轩的“书东流村壁”为正格, 苏东坡 “大江东去”则为别格。 以下流行 词谱 足资 参考: ⑴《 白香词谱 》[清]舒梦兰收100调 ⑵《 唐宋词格律 龙榆生 收150调 ⑶《汉语诗律学·词谱举要》王力收206调 ⑷《 词律 》[清] 万树 收825调,1670体 ⑸《 词谱 》[清] 王奕清 等收826调,2306体 词是一种配合音乐的诗歌,是唐宋时代的乐府诗。适应 文化生活 的需要,结合当时在音乐和诗歌上的发展而流行的词,它的前身是 民间小调 。例如:《舍麦子》,《挫磓子》等,可能是反映农民生活的;《 渔父引 》,《拔桌子》等,可能是反映渔民生活的;《 破阵子 》,《怨胡天》,《怨黄沙》是反映军人生活的。由此可见,词牌名的来历和当时人们的生活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到了后来,慢慢地就没有什么密切的关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