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atGPT 通过了 谷歌 面试 。”

“ ChatGPT 参加了美国 SAT 考试,成绩中等。”

“ ChatGPT 独立创作了一个侦探小说。”

这两天, ChatGPT 大火,即便我们对 AI 的幻想早已麻木,但随着一个个这样的新闻成为头条,还是不免感到焦虑,似乎不做点什么,我们就会成为时代的弃儿。

不夸张地说,它的出现,已经把网友分成了两个阵营,一个是存活派,一个是取代派。

美国媒体 Business Insider 甚至已经整理出一份“ 死亡笔记 ”,宣称程序员、金融分析师、律师与记者会最先受到冲击。

我们身边各行各业的人,是怎么看待 ChatGPT 的?有些行业,真的进入死亡倒计时了吗?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能做点什么?

今天咱就拉个圆桌会,把他们都请来聊聊看法。

但他能抢走编剧们的饭碗吗?

不乱是一位从业十几年的资深编剧,曾参与过《 春风十里,不如你 》的剧本创作,在他看来, 在中国,这个行业现阶段是不太可能被 Chatgpt 撼动的。

关于编剧行业被 AI 替代的话题,其实几年前就被讨论过一次了。

不乱记得当时有个大厂的负责人跑出来说:我们要开除所有人工编剧,全面引入人工智能。

结果他在论坛里被喷了一通,最终失败离场。

在他看来,编剧还不算一个文字创作行业,更像是一个命题作文,制片方给出要求,编剧按照历史背景、方向、风格、体量和节奏创作故事大纲和分级大纲,剧本的 70% 就已经完成了。

比起创作,了解制片方的需求才是关键,在这一点上,AI 是很难代替人工的。

当然,不乱也认同,Chatgpt 也许可以承担大量基础工作( 比如给每个路人甲生成一个人物小传 )。

但他也觉得,和提倡集体创作的美剧相比,和编剧中心制的韩剧相比,国产影视们普遍缺少健全的编剧制度,编剧在制作中权重很低。

不乱说在《狂飙》里,编剧的名字都要排在字幕的五十多位出现 ▼

R 君说,他们曾汉化过一款外国人做的“ 狄仁杰推理 ”游戏。拿到游戏时,汉化人员需要根据语意,把里面的 i 换成朕、微臣,把 thank you 换成谢主隆恩等等,这种不同文化导致的主语差异,类似的还有更多。

再举个简单的例子,像达君在日译中时,“ 我 ”字,就分为老人的我,和小孩的我。这类事单看可能影响不大,但创作剧情是有特殊性的,AI 也不一定分得清,放到游戏剧情里,玩家看到之后就很容易出戏了。

不过话虽如此,达君也表示, 现在的 ChatGPT 翻译尴尬、过于书面化,是因为没有足够训练样本,以后再研究研究,说不定真能比肩人类。

那时候,翻译人员的工作到底还保不保得住,就要看人类能不能在文学创造性上战胜 AI 了。

优化好几版之后,给人的感觉还是有点别扭 ▼

“ 蛋黄 ”觉得,如果像 J.P. 摩根这样的公司愿意为 Chatgpt 投入资金成本,从 OpenAI 这样的人工智能公司购买企业版,给予 ChatGPT 等人工智能本地数据库的权限,并加以训练,大量的基础工作将会被 Chatgpt 取代。

但是,“ 蛋黄 ”也并不认为基础工作被取代,就一定意味着大规模的失业,只不过在未来,金融行业的入场券除了基本的专业知识外,计算机技能同样会成为重要标准之一。

同时 ChatGPT 也无法替代金融行业的高端从业者( 有足够从业经验的人 )。

ChatGPT 的热潮,似乎让全社会都发起了高烧,但在和几个行业的从业者交流之后,我们似乎可以冷静一些。

一方面, 无论是哪个行业,都没有外界看上去那么简单,往往凝结着无数从业者的集体智慧和规则,在短期内,ChatGPT 更可能作为一种工具存在。

另一方面,如果仔细回想过去,我们也曾急于为很多行业宣判死刑,但正如 ChatGPT在回答里所说的那样:

人类,总会发挥其独特的优势,使自己不可替代。

责任编辑:上方文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