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道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天津市和平区,四至范围:东至台儿庄路,西至新华路,南至南京路
-
曲阜道,北至保定道,总用地面积
49.3
公顷。泰安道历史文化街区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形成的英租界重要政治、社交和经济中心,是解放后较长时期的行政中心。街区内公共建筑聚集,建筑类型多样,多种建筑风格并存,是具有较高历史和社会文化价值及艺术价值的多元交汇的混合街区。
泰安道历史文化街区鸟瞰图
(一)历史文化与传统
泰安道历史文化街区原是天津老城东南的一片沼泽洼地,散落着一些窝棚式的简陋民居。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
年)期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北京之后,英、法、俄、美等国强迫清政府订立《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天津被开辟为商埠,并于
1860
年在天津划定外国租界,原英租界就此开始形成。
泰安道历史文化街区是近代天津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是天津原“九国租界”中原英租界的一部分,也是原英租界的核心区。原英租界在历史上有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分别是“老租界时期”、“扩充界时期”和“推广界时期”。泰安道历史文化街区跨越了原英租界发展的“老租界时期”和“扩充界时期”。
泰安道历史文化街区区位图
“老租界时期”:原英租界的划定源于鸦片战争之后,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北京之后,英、法、俄、美等国强迫清政府订立《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天津被迫开辟为商埠。
1860
年划定英法租界范围,
1861
年戈登制定英租界规划,是天津乃至中国北方的首个近代城市规划。
1883
年,官府建成租界码头至天津城的沿河石路,交通便利,从而三岔口漕运码头渐渐衰落,英法租界逐渐成为天津的贸易、航运中心。
“扩展界时期”:
1897
年,英国以“洋行日多,侨民日众,租界不敷应用”为由,要求扩界。英租界从大沽路向西扩展至墙子河(今南京路),英租界实现第一次扩张。
1902
年,美英两国私相授受,将美租界并入英租界,英租界实现第二次扩张。
原英租界三期发展图
泰安道历史文化街区是英租界的起源地,是原英租界的核心区域,原英租界是集政治、经济、文化、娱乐、医疗、居住等多结构中心的城市空间区域,泰安道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原英租界政治经济中心,还承载了文化、娱乐、居住等城市功能,是维系原英租界历史价值完整性、真实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
1
)原英租界的重要政治和社交中心
随着利顺德饭店(
1863
年)、维多利亚公园(
1887
年,今解放北园)、英租界市政厅戈登堂(
1890
年)、英国俱乐部(
1903
年)、原英国驻津总领事署(
1920
年)陆续建成,形成了以维多利亚花园为中心的,周边戈登堂、利顺德饭店、英国俱乐部、原英国驻津总领事署等建筑围合的公共空间。至
1945
年原英租界收回之前,这个公共空间是英租界乃至整个天津租界的重要政治和社交中心。
(
2
)原英租界的经济中心
原英租界经济区包括中街北段(今解放北路)的商业贸易与银行商业区、小白楼商业区及短暂存在的皇后花园商业区,泰安道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内的中街北段商业区是原英租界最早的经济中心。
(
3
)宗教、教育和文化空间和仓储、工厂空间及多样的建筑类型空间
街区内存在有天津印字馆、安里甘教堂、原天津基督教女青年会、原美国兵营(后为洋行与打包厂)等。并存有独立式高档住宅,如原英国领事官邸、孙传芳旧居等;联排或双拼住宅,如吴重熹旧居、张子祥旧居等;公寓式大楼,如花园大楼;中式庭院式住宅,如纳森旧宅等;里弄式住宅,如建于民国时期的五湖里、宏德里等。
泰安道历史文化街区呈现了多元功能与多样空间的混合。
(
4
)见证近代引入西方科技的载体
泰安道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天津市电话局即是在建于
1904
年的原天津电话总局旧址上修建,自来水公司旧址与电灯房旧址均与泰安道历史文化街区毗邻。
(泰安道历史文化街区介绍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