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台儿庄段,位于鲁苏两省接壤处,西起微山湖东口,穿越台儿庄区全境,入江苏境与中运河交汇南下,全长42.5公里。这一段运河被称为台儿庄运河,又称泇运河、韩庄运河。

台儿庄运河是整个京杭大运河中唯一完全东西流向的一段,地理位置重要,明清时期更是重要的漕运通道,为此,明清在台儿庄运河开展了许多航运设施建设,并加强了对航道和闸坝的管理。

开泇行运 南北贯通

台儿庄运河航道开凿于明朝万历年间,当时大运河徐州段因黄河多次淤塞,造成南北交通中断,不得不“开泇行运”。

此前,黄河多次决溢,冲毁并淤塞京杭运河航道,而且多集中于济宁到徐州、泗水的运道上。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黄河又在汶上决口,济宁至徐州一带泛滥成灾,运堤溃决近二百里,洪水壅滞于微山湖不得下泄。

总河舒应龙奉旨于微山湖东口自韩家庄向东开挖河道40余里,引微山湖经彭河入天然洲河,“河之路始通”。因新开江河河道窄而浅,故不能通航。明万历十五年(1597年),黄河又于单县黄崮口决堤南徙,徐州以下运道几乎断流,漕运中断。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 年),都御史总理河道刘东星受命再开泇河。他循舒应龙所开故道开挖,“浅者深之,狭者广之”,并凿候家湾、梁城砂疆石块地带,使泇河不仅畅通,而且可行舟楫。因刘病故,整个工程未得完成。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春,地方奏请修建未完工程,朝廷批准续建,当年完成巨梁石闸和德胜庄、万年、万家庄各草闸工程。当年,十分之三的漕船行之于新开泇河(即现在的台儿庄运河)。但“河身尚浅”,大船仍无法通行。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黄河又于沛县等地决口,“灌昭阳湖,入夏镇,横冲运道”。总河李化龙上书,主张继续大开泇河。翌年,由李化龙主持,自夏镇李家港口向东南沿彭河至韩庄湖口,东出经万庄、台儿庄、梁城等地,下至邳州直河口,通计开浚二百六十里,“尽避黄河之险”。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总河曹时聘主持扫尾工程。至此,新开泇河全线畅通,“漕船皆行于泇河”。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经泇河航行的官运粮船即达7700余艘。

泇河的开通使京杭运河从南到北实现了全线贯通。这就是台儿庄运河航道的由来。

“迦河八闸” 便利漕运

台儿庄运河自明万历年间开挖后,为便利漕运,曾先后于河上建设台儿庄、侯庄、顿庄、丁庙、万年、张庄、六里石、德胜等八道闸,俗称“迦河八闸”。不仅解决了自韩庄到台儿庄之间的水位落差问题。同时,在旱季也能够保持一定的水位,使漕船常年畅通。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重修丁庙、顿庄、台儿庄等闸。康熙匹十八年(1709年)重修德胜庄闸。清雍正二年(1734年),于德胜庄、巨梁桥两闻之间又增建六里石闸一座。至此,台儿庄运河共有9道船闸。为蓄水和防洪排涝,每座船闸都设有越河道。这些船闸都是利用运河河段作为闸厢的广厢式船闸,以利于较多的船只一次性通过。

这些船闸的建成,有力地提高了运河的运输能力,促进了当时航运的发展,使运粮船只纷纷改行于台儿庄运河。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疏浚台儿庄以上至韩庄运道,“水深八尺为度,并修纤道”,同时,“浚德胜、六里石、张庄、万年、丁庙、顿庄、侯迁、台儿庄八闸越河”。乾隆二十年(1764年),“建湖口新闸,修万年金门闸”。次年,又浚台儿庄至靳口闸段河道淤浅。乾隆四十八年(1779年)冬,“挑台儿庄以上八闸运河”。乾隆五十二年(1783 年)冬,修建台儿庄左岸上下被水石堤,长达3华里,并建水门10余处,工程相当浩大,而且整修韩庄、德胜庄、丁庙、顿庄、侯迁等闸。翌年,又清挖河道淤浅,并于德胜庄二湾筑束草坝。

为了保证船闸的正常运行,每个闸都配备了闸官、闸夫,专门负责各闸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到了清代,除闸官、闸夫外,沿运闸坝又增拨军兵守之,并兼保安。康熙、乾隆年间,台儿庄段运河设有闸官18名,分别管理备闸闸务。

在通航闸坝的管理上有严格的启闭与维修制度。启闭原则为上启下闭,下启上闭,以防水走失。两闸间的距离,近者数里,远者10余里,船只过闸还要求该闸上下游相邻闸门均关闭,通过令牌传递启闭指令,以控制水量。每次过闸,船只必须结队编组,不准单船航行,以减少启闭次数。

“须积船二百余只方可启板,启完即速过船,船过完即速闭板”。对于闸门启闭时的河道最低积水深度,“除紧用船不在禁例,其余运粮、解送官物及官员、军民、商贾府船到闸,务俟积水至六七板,方许开放”,“不许违例开闸”。

在枯水或岁修期,局部河段下闸要堵水,或筑草坝塞闭,船只由越河或岔河绕行,或盘坝上下,实行闸与坝配合运营。

另外,闸门维修也是闸坝管理的重要环节,主要工作是闸门段的疏浚。闸门段疏浚尺度为深不得过4尺,宽不得过4丈,“务令舟底仅余浮舟之水,船旁绝无闲旷之渠”,即“以少浅治多浅,以下水束上水”,以达节水通航的目的。

水旱码头 遗址犹存

明万历年间泇河开通后,日渐繁忙的水上运输催生了台儿庄段运河港口的产生和发展。

当时,每年经过台儿庄段运河的漕船近万艘,源源不断地将漕粮运往京畿要塞。管理漕船的官员、押解漕粮的军士生产生活物资都必须通过所经过运道的当地政府供给,于是在运河的固定地方,简易地修建了船舶停靠的水工建筑,这就是原始港口。人们选择在一些地理位置优越、河水平缓、岸线承载能力良好的地方,用石头砌成码头,改进船舶的装卸条件。经明末清初的几代开发建设,到清乾隆年间,台儿庄已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商业重镇,大量的货物通讨运河码头运往各地。

除官方漕运一路北上外,众多的民间商船则于台儿庄停靠,大批的北方特产和南方精品就靠这些商船进行交流。于是,台儿庄的沿河段便很快建起了物资装卸点。初时,依靠自然驳岸进行搭跳装卸。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台儿庄闸左岸(紧靠台儿庄城的一面)修建了长达3华里的被水石堤,并沿石堤修筑了十几座石阶码头,俗称“水门”。此后,物资装卸便靠这些码头完成。自台儿庄城西门到小南门依次筑有当万家码头,四十万码头、郁家码头、双巷码头、王公桥码头、骆家码头等。这些码头一直沿用到1958年韩庄运河于台儿庄城南改线时方停用,现遗址尚存。

在穿越台儿庄的古运河上,清末到民国时期也建有一些专用码头。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枣庄中兴煤炭股份有限公司在台儿庄城西3华里的运河北岸修筑发运煤焦专用码头。初建时规模较小,年吞吐量仅有6 万余吨。1912年元月,中兴公司修通了台枣支线铁路煤炭运输专用线,码头规模扩大,年吞吐量高达80多万吨,最多时达到100多万吨,从事装卸的工人有160多人。

管修并重 水不断流

台儿庄运河自形成航道以来,除进行大规模的疏浚治理和兴建通航枢纽外,正常的航道养护和枢纽维修一直为历代地方航运主管机关所重视。

明朝末,台儿庄运河(时称泇河)段就设有浅铺38处,配备浅夫270名,常年驻守该河段。据清代《峄县志》记载,自明末台儿庄运河通航到清光绪初年,对其运河航道进行大修曾达10余次,岁修几乎年年安排,最长也不过两年一修。河道的常规管理主要是浅铺管理和堤防修守。浅铺管理可分捞浅和起驳两类。捞浅是局部河段所进行的不断流的疏浚工程。起驳是为在运河一线的水浅之处配置驳船,水位低浅时供漕船至此改由驳船转运之用。另外,过闸、过洪等也要转驳船转运。

清朝建立后仍沿用明代所开航道。河道常规管理的主要内容是浅铺管理和堤防修守。为了治理河道淤塞,清政府先后在该段航道设立30多处浅铺,派驻浅夫,其任务是“挑浅淤,防堤岸,拔草打坝,对河道一年一小浚,两年一大浚”,“沙淤之处谓之浅,浅有铺,铺有夫,以时挑靖焉。”浅铺管理可分为捞浅和起驳两类。所谓捞浅,一为漕运期间水量较小时,适时淘挖有碍船只通行的淤浅;漕船过浅更多的情况是由沿途铺舍浅夫导航,这也是浅夫的主要工作。

河道管理,主要是河道疏浚与堤防定期维修、管理之分。定期维修又分岁修和大修。定期维修和常规河道疏浚与堤防修筑同属挑浚之工,往往同时并举。岁修又称小挑或小浚;大修又称大挑或大浚,或二三年或四五年不等,视各段具体情况而异。有些地段的小挑和大挑,以施工河段而定,小挑指疏浚闸旁越河,大挑则为运道挑浚。大挑与小挑往往隔年一次,大挑之年,筑坝断流,船由越河绕行;小挑之年,水不断流,船只由正河上下。大挑小挑制度的建立,可使船只在运河工程维修期照常航行,有利于回空漕船、商船及民船南返。

运河大堤的修守与黄河堤防的修守一样,同为沿河军卫所军夫承担。但浅铺浅夫也有“巡视堤岸、树木”的责任。

舟楫如梭 商贾云集

明朝从中央到运河各省,再到地方都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成化七年(1471年)始设总理河道,驻地济宁,与总漕平级。总河专管主持黄运修治,总漕专理漕政,河道与漕司遂分成两个系统。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泇河开通以后,峄县专设管河县丞一员,峄境内上自朱姬庄,下至黄林庄,全长99里,余属滕境。此后,又于台儿庄、万年闸、顿庄、韩庄(现属微山县)各设闸官署一处,配闸官4人。台儿庄闸官1员,并领辖侯迁闸务;万年闸官1员,并领辖张庄闸务;顿庄闸官1员,并领辖丁家庙闸务;韩庄闸官 1员,并领辖德胜庄闸务。1606年,扬州道又于台儿庄设巡检司1员,管辖上自夏镇李家口下至邳州直河口260里之河务,并兼理地方治安。

除了管河县丞、闸官外,台儿庄段运河还有许多在河道上具体从事管理的差役(亦称夫役)。夫役编为甲,每甲约十人,内设小甲一人,十小甲为一总甲,内设总甲一人。根据不同工种,夫役可分闸夫、溜夫、坝夫、浅夫、泉夫、湖夫、塘夫等。漕河夫役,在闸者曰闸夫,以掌启闭;溜夫,以挽船上下;在坝者曰坝夫,以车挽船过坝;在浅铺者曰浅夫,以巡视堤岸、树木,招呼运船,使不胶于滩沙,或遇修堤浚河,聚而役之,又禁捕盗贼;泉夫,以浚泉;湖夫,以守湖;塘夫,以守塘。另外,又有捞沙夫、挑港夫等临时征用的差役。

清代河道管理机构基本上是沿明代之旧制。清初期,峄县县丞署移驻台儿庄。据考,该署设于台儿庄闸下河之东岸,即原台儿庄城小南门北300米处。康熙、乾隆盛世期间,泇河漕运极为兴旺。朝廷和地方数次拨银疏浚运道,整修闸坝,并新建六里石闸和台儿庄被水石堤。韩庄闸官署移驻德胜庄闸,其闸务由德胜庄闸官署领辖。新建的六里石闸由万年闸官署领辖。峄县境内9闸,共配闸夫270名,每闸30名。

由于台儿庄运河航道的开通,给台儿庄这座小城带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明清时期,台儿庄舟楫如梭、商贾云集,逐渐成为一个水陆交通的商贸重镇。明清时期,台儿庄运河最繁荣时,每年漕运粮食约400万石,过往船只7700余艘。台儿庄城镇内外,各通衢要道,运河、月河两岸店铺林立,游人如织。1606年,台儿庄设巡检司;1647年,建台儿庄土城;1857年又改筑砖城,严整坚厚,易守难攻,被喻为山东的南大门。据《峄县志》载:台(儿)庄跨漕渠,当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俗称“天下第一庄”,当时“商贾迤逦,入夜,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

明、清两代的帝王,每每经京杭大运河巡视江南,都要在台儿庄登岸巡游。乾隆皇帝巡游台儿庄时,不仅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而且还留下了一首触景于韩庄、构思于运河、诗成于台儿庄的佳作:“韩庄水气罩楼台,雨后斜阳岸不开,人在长亭深处好,风帆一一眼中来。”

来源:中国水运报

作者:刘永加

责编:尹宇龙

审核: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