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地理中心的移位:一种学科史的视角
摘要:
社会学是一门流动的学科,这门学科在全球的旅行以及根据地方情境发生的流变,它所反映的学科历史动态,恰恰是对世界社会历史变迁的回应。根据人物和流派建立起来的学科内史,虽然可以清晰地呈现理论与概念的内在逻辑与历史关联,但是古典、现代和后现代的时间线索不利于非西方社会学理解自身。非西方社会在经济和政治上影响力的扩大,不仅对现代性的重新阐释提出了要求,亦使得社会学中心的移位存在可能。
关键词:
社会学;地理中心;移位;学科史
作者何祎金,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社会学系讲师(北京
100124
)。
多元主义视角下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再思考
摘要:
量化研究范式和质性研究范式之间分歧的根源,在于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相对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社会本体更为复杂,依靠单一方法无法完全揭示社会的奥秘。因此,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研究者秉持一种多元主义的态度可能更加有用。面对这些方法之间的争议,更有意义的做法是摆脱认识论和方法论“纯正性”的束缚,采用多元主义的态度,拒绝方法滥用、方法歧视等,始终紧扣研究对象的特性与研究目标,才可以正确选择和科学使用这些研究方法。
关键词: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多元主义;质性研究;量化研究
作者李建民,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天津
300071
)。
阐释的公共性及其探讨方式——哲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科对话
作者李潇潇,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马克思主义部(北京100026)。
西方阐释学“阐释”的张力与“阐释”的唯物史观奠基
摘要:
构建基于“公共阐释”的当代中国阐释学派,需要对西方阐释学和当代阐释学发展的现状作出深刻反思。反观西方阐释学发展的道路,在西方阐释学传统中,一直存在着“私独性”与“公共性”、“私人理解”与“公共理解”、“方法”与“反方法”之间的“阐释”的张力。在这种张力的支配下,阐释学要么演变为局限于某一特殊学科范围内的阐释学,要么成为学者“私人阐释”或“私人理解”的产物。因此,阐释学领域的本质性并未居于阐释世界的绝对精神之中,而应当被导回到“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之中。阐释的定义源于认真观察社会历史得出的复杂判断。根据马克思的阐释学原则,一个人若不能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对于理论活动真理性的宣称就不能选择适当的表述和表达,就会走向神秘主义。因此,就目前而言,奠基于唯物史观之上的马克思阐释学才是真正的当代阐释学。
关键词:
西方阐释学;马克思阐释学;唯物史观
作者张文喜,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北京
100872
)。
特朗普主义兴起的经济根源
约翰·考姆勒斯著
齐昊译
许建康校
摘要:
特朗普赢得
2016
年总统选举,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位于“铁锈地带”的三个州,有足够的选票从民主党转投共和党。经济混乱对选民投票给反建制派的候选人,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经济混乱缘自二元经济的发展。一端是低廉且停滞的工资、上升的债务、下降的社会地位、减少的相对收入以及随之而来的绝望;另一端是富豪和超级富豪收入的急剧上升。这一超过
30
年的分化过程,始于里根经济学及其减税政策,把巨额财富及政治权力赋予富人,并加速了工会力量的衰败。在克林顿执政期间,持续的金融去监管和高度全球化,使这一过程得以继续。老少两届布什政府继续用减税政策宠惯超级富豪。奥巴马救超级富豪、有意忽视大众的政策,使这一过程达到顶峰。被希拉里斥为“遭人唾弃之辈”的社会群体,被前后五届美国政府所轻视,终于起来反抗,支持一位无能的反建制派铁腕人物。
关键词:
全球化;贫富分化;民粹主义;财阀政治;政治经济学
作者约翰·考姆勒斯(
John Komlos
),慕尼黑大学(
University of Munich
)荣休教授。
当代俄罗斯国家文艺奖的评选机制与价值导向
摘要:
俄罗斯联邦文学艺术领域国家奖金(简称“俄罗斯国家文艺奖”)是当代俄罗斯最高级别的文艺领域官方奖项,是其官方意识形态宣示文艺主导方向和价值态度的重要表征之一。它承续苏联时期斯大林文学奖及国家文艺奖的设立宗旨、评奖模式和授奖礼仪发展而来,经历普京执政以来特别是
2004
年的机制改革,在市场经济法制化、文艺思想多元化和文化产业化背景下展现出弘扬爱国主义、统一文化空间、传承文艺经典、塑造国家形象等文艺政策的价值导向,是新俄罗斯时期帝国文化传统和当代经济政治交互作用下俄罗斯当局间接引导文艺发展、传达意识形态诉求、增强国家文化认同的重要政策手段,具有鲜明的国家观念和文化保守主义特征。
关键词:
俄罗斯文艺;国家文艺奖;评选机制;价值导向
作者田刚健,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哈尔滨
150080
)。
国内社会智库发展综合评价研究:基于
AMI
指标体系
摘要:
根据我国新型智库建设工作的要求,“中国智库综合评价
AMI
指标体系研究”项目联系智库发展实践,对社会智库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界定
,对近年来国内符合社会智库范畴的机构进行了遴选,对其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研创的
AMI
指标体系对四大类别的社会智库进行评价,从研究专业性、品牌自主性和影响广泛性三个方面对表现突出的社会智库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并对我国未来社会智库发展的方向给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社会智库;法律属性;业务属性;
AMI
指标体系
作者吴田,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北京
100732
)。
不遵守逻辑规范滋生的学术泡沫——以祁志祥教授的“乐感美学”为分析样本
摘要:
逻辑是思维活动的基本法则,离开逻辑规范的引导,思维将丧失应有的认识功能,学术理论创新也将随之成为不可能。祁志祥教授的“乐感美学”是近来受到较多关注的美学理论体系,该体系围绕“美是有价值的乐感对象”这个核心命题展开。这个核心命题的逻辑偏差,集中暴露了其整个体系的脆弱性。解剖这个命题的设定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切实地理解不遵守逻辑规范给理论思维和学术研究可能带来的危害。对形式逻辑的漠视有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在当代学术研究的语境中,这种态度与时代要求之间的脱节越来越严重。中国社会的现代化目标,应该首先落实到人的现代化、落实到主体理性思维能力的成熟上。思维成熟的基本标志就是充分自觉的逻辑规范意识。为公众的思维训练提供参照范本,是人文科学研究的重要社会职能,符合逻辑规范应作为现代学术评价的基础性标准得到应有的重视。
关键词:
逻辑;思维;“乐感美学”;现代性
作者韩德民,北京语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部教授(北京
100083
)。
汉语句类观嬗变的中西影响
摘要:
白话文运动已经走过
100
年,我国第一部汉语语法著作《马氏文通》出版距今也有
120
年。百余年来,中国语言学一直是在这样的发展方向上稳步前进:努力学习西方语言学方法,不断结合汉语事实加以修正,探索符合汉语的规律。以汉语句类观的发展为例,中国学者经过百余年的探索逐渐看到,在西方学者建立的基本范畴和基本框架内,无论怎样修补,都有一些根本的困境难以调和。汉语的面貌必须结合汉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中国哲学观来认识。中国语言学者在语法研究中体现出的文化自信,正是有了世界语言的眼光和中国文化的立场,融通了中国哲学传统和现代西方学术,得出了在语法范畴和语法体系方面的新的解决方案。这种立足中国文化、同时回应和丰富现代西方语言学理论的新的学说,给予了我们更多自信。
关键词:
句类观;主谓关系;叙述性;肯定性;文化自信
作者刘探宙,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
100732
)。
北族王朝没中国意识吗——以非汉文史料为中心的考察
摘要
:
汉唐以后的北族王朝统治时期曾留下了相当丰富的非汉文史料,只需对“中国”一名在这些史料中所见用例进行梳理与考察,就足以表明元清两朝的统治者,不仅同样以“中国”之名指代本朝,而且接受了具有显著自我认同色彩的“中国意识”,与历史上汉族建立的统治王朝并无本质的不同。这种对于中国的认同观念,还可上溯到时代更早的分别由契丹人和女真人建立的辽朝和金朝。故有些国外学者怀疑中国之名及中国认同未被这些北族王朝所接受的观点,谅难成立。
关键词:
中国;中国意识;非汉文史料;北方民族
作者钟焓,中央民族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081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