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赏析解读: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贺铸(1052年-1125年),字方回,原籍山阴(浙江绍兴),生长于卫州(河南汲县)。贺铸自称是唐代诗人、书法家贺知章的后裔,贺知章晚年居住在镜湖(庆湖),他因此自号庆湖遗老。他是宋太祖赵匡胤孝惠皇后的族孙,娶宗室女赵氏为妻。贺铸面色铁青,眉眼耸拔,时人称其为“贺鬼头”。为人豪侠尚气,不愿谄媚权贵,欲建立一番功业却未就高职。早年曾做武官,后来改成文职,晚年退居苏州,闭门校书,不问世事。他以词著称,兼具豪放和婉约两种风格,是北宋后期重要的词人,对诗词风格的继承与变革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青玉案》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首词是贺铸晚年幽居苏州时缅怀友人的作品。本词问世之后,一时传唱,受到了当时人们的普遍喜爱。黄庭坚在《寄方回》一诗中说:“解道江南断肠句,只今唯有贺方回。”,他对此词十分赞赏。由于贺铸写下这首绝妙的词作,他也因此得名“贺梅子”。(周紫芝《竹坡诗话》)

词的上片写佳人离去后的惆怅之情。“凌波”、“芳尘”化用曹植了《洛神赋》中“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诗意。“目送”刻画出了词人对离去的美人一往情深的复杂心绪。次句,借用李商隐《锦瑟》中的情思,表达对佳人的思念。可惜他并不来,无论是在室外的月桥花院还是屋内的琐窗朱户,都寻不见她的芳影。词人的心中产生一种孤独寂寞、仿佛虚度年华的伤感之情。不过好在有美好的春光,能给自己稍稍带来心灵上的慰藉。“谁与”和“只有”前后照应,写出了目送佳人的外在形态,也表现了词人落寞、孤寂的内在心绪。

下片,写春归迟暮、佳人不来的闲愁。首句仍然化用《洛神赋》中的“尔乃税驾乎蘅皋”。两人曾在长满香草的沼泽旁幽会。但如今凝望,天色渐晚,景色依旧,佳人却杳不可寻。后转写自身的相思之苦。贺铸工于情词,他将所有的感情倾注到佳人身上,自誊彩笔写断肠难遣的痴情。他运用了一系列的比喻将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情感写得十分生动传神。词人一问三叠答,“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三句成为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意象,具有独创性。因此,孤立地欣赏“梅子黄时雨”是不够的。

在古代诗词中,描写闲愁的名句有很多。杜甫“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秦观“飞红万点愁如海”(《千秋岁·水边沙外》)。但像贺铸这样巧妙地运用博喻,应该说没有先例。贺铸绝妙的艺术构想在于,他既描绘出江南暮春时节特有的画卷般的景物,烟草、风絮、黄时雨。又借这三种意象比喻愁思的纷繁杂乱和无穷无尽,立意新奇而意味深长。

笔者以为,从词人晚年闲居苏州时的境况来看,不应当将《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简单地视为思念佳人的作品。“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目睹秋天草枯、叶落的景象,感叹年华易逝,壮志难酬。贺铸也应当有感于春意阑珊之景,缅怀过往,追忆锦瑟华年。贺铸晚年居于苏州,名为归隐校书,实际上必定孤苦忧郁。他这首词抒发了他晚年生活的闲苦情境。对于贺铸的这首《青玉案》,你是如何理解的?欢迎留言分享。

2018-12-27 阅读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