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 电影评论
影评(2):活着

影评(2):活着

《活着》对张艺谋对余华对葛优来说都是一座丰碑:张艺谋因此得到了戛纳评委会大奖,余华因此而名声大震,号称代表作之一,而葛优因此成了戛纳影帝。

小说让人感到的是彻底的无奈,是人被上帝的捉弄,是个体在无法抵抗的命运面前卑微的生存。也许存在些许的温情,但却是彻骨的悲凉。生命中所珍爱的一切都被外力无情地剥夺了,却偏偏剩下了自己的生命。还能找到的唯一的慰寄,只有那头和自己同名的老黄牛。没有希腊悲剧中人和命运的对抗,只有人对命运默默地忍受,那个人不是大写的,是小写的人。和普罗米修斯相比,福贵真是太平常太窝囊了,但他们相同的是,都在活着。外来的巨浪,无论是政治对人性的剥夺,战争对生灵的涂炭,抑或是雄鹰每天吞噬你的内脏,巨石每天推上山坡却又滚下来,其实对个体来说,都一样是无法改变的命运。人在上帝面前是渺小的沧海一粟,所不同的是,古希腊人选择了抗争,而我们选择了忍受。

电影砍掉了小说的后大半情节,而且有一个光明的尾巴。片中频频出现一句话,日子会越过越好的。不知张艺谋是不是受到了某种压力,正如好多人所说的,我感觉小说中最感人的就是福贵和老黄牛相依为命的那段情节,似乎前面的一切都是为它在做铺垫,而电影中它却偏偏被舍弃了。整个故事中温情的成分更浓,而现实的影射也更浓。小说中,尽管也有战争,也有大跃进,也有文革,但感觉更多的是隐藏在这一切之后的命运,具体的政治事件反而是若隐若现的。换句话说,把这个故事放在古代,放在外国,只要稍微改编一下,依然是一部动人的小说,一个感人的寓言。而电影中现实的成分似乎更浓。那个凭空加进去的吃饱了撑着的医生,那些宏大的大炼钢铁的场面,福贵他爹和有庆换了一种的死法,似乎是给我们这些未曾经历过那段岁月的人一个感官上的刺激。而把医生加进去,凤霞的死拍得戏剧性实在太强,似乎在控诉文革,反而淡化了命运无常的成分。于整部电影感觉是一个败笔。而且电影的主题到底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命运无常?却偏偏有一个光明的尾巴。好死不如赖活着?福贵还有好多值得珍惜的东西,还有外孙,还有女婿,是应该活着啊。哪怕命运再不可捉摸,我们还是要相信明天会好的?有点像。或许这是导演要告诉我们的。只不过离小说的境界就有点远了。劝世的意味浓了。空灵没有了,剩下了说教。

葛优的表演我非常喜欢,只是觉得有一点,福贵从富家少爷到一贫如洗去卖艺,中间似乎需要一个心理上的转换过程。而这一过程的铺垫似乎有些仓促。福贵把他爹气死也需要有一个心灵上忏悔的过程(原著福贵他爹自然死亡就不太需要这个过程了),这一点似乎也没表现出来。但葛优确实无愧于影帝的称号,只不过中国却没为这么好的表演给他任何荣誉,甚至不许公映。也许好多年以后中国电影界会说一句话:他的荣誉什么都没少,我们的荣誉却少了他。

发布于 2021-05-27 09:18

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