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周报 | 从大众MEB项目看电池供应的成本及规模需求
2016年6月,大众汽车集团发布“TOGETHER – Strategy 2025”战略,计划进行彻底转型,将电动化作为未来10年里最核心的战略基石之一。其中MEB项目将要满足未来中国和欧洲的油耗法规要求,计划2020年到2028年间在同一平台上投放6款电动汽车,目标销量640万辆。
一、大众的新能源汽车战略目标
大众发布的“TOGETHER – Strategy 2025”战略主要目标为:
* 到2025年推出30多款电动车,年销量达到200~300万辆;
* 发展电池技术、数字化和自动驾驶技术,使之成为集团新的竞争力;
* 快速扩张新移动出行业务,从中获取数十亿欧元的收入;
* 到2025年营业利润率达到7%至8%,汽车业务部门的资本收益率超过15%。
图1 大众的“TOGETHER – Strategy 2025”战略
其中,大众集团在中国市场设定的目标是,2020年实现新能源汽车销量40万辆,2025年达到150万辆的销售规模。大众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基于以下几个平台实现:
* MQB平台:打造纯电(纯电高尔夫)和插电产品(途观PHEV);
* MLB平台:打造插电式混合动力产品(奥迪A6 e-tron PHEV和辉昂PHEV);
* MEB平台:推出纯电产品(I.Q和续航500公里以上的纯电动车);
* 大众化的BEV:与江淮合作平价纯电动汽车。
图2 大众的新能源汽车平台
二、大众在中国市场的目标及实施规划
为实现相关战略目标,大众在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战略分为三个阶段实施:
Phase1:通过进口的形式提供插电式混动车型以及纯电动车
主要车型包括保时捷Panamera插电式混动车型、奥迪A3 e-tron插电式车型和Golf GTE,以及纯电动汽车e-Golf和e-up!
表1 国内引入的大众车型
Phase2:将部分插电式混动车型在中国本地化生产
2016年国产插电式混和动力车奥迪A6L e-tron在一汽大众长春工厂下线。2017年之后,大众将推出国产辉昂(C级车的插电混动版)和奥迪Q5、Q3等插电式混动车型。
Phase3:在中国投入全新的MEB平台,在中国展开电池竞价的活动
目前大众在MEB平台上规划了4款车型,分别是I.D.两厢车、跨界SUV、革新的大型SUV和充满未来感的轿车。
去年不少供应商都喊着“到狼堡去”,也是这个原因。6家汽车锂电子电池供应商参与了此次竞标,电池供应商地理位置上需要靠近客户的生产工厂,因为长距离运输电池不仅成本高,而且风险大。电池是危险物品,还没有公司为锂电池运输承保。
三、MEB平台架构下的电池供应成本及规模
大众的针对电动车专属研发的MEB(MEB Electric toolkit)平台是以大众目前的MQB平台为基础,适用于电动车的全新的模块化平台,拥有很大的弹性,可提供250-500公里的纯电行驶续航能力,可对应不同车型级别推出对应车型。
根据大众公布的相关信息,MEB平台的构架是由底部的电池组而展开,打造更长的轴距和更短的前后悬,营造出更大的内部空间。得益于MEB平台的纯电动化优势,MEB虽然是一个覆盖A-B级车尺寸的平台,可是其内部却可以营造出B-C级车的空间。然后通过不同设计的车身、拥有更多选择的中央电脑元件,以打造不同尺寸的车型,无论乘用车或轻型商用车都可基于该平台打造。
MEB的长期产能划分是中国65%,波兰35%,意味着大众未来需要进一步到欧洲去建厂。
图3 大众的MEB纯电动平台
MEB平台对电池有几个硬性的需求约束:
1)电池包成本的需求
从系统上测算,把传统内燃机引擎、动力系统、驱动轴和油箱与电气化系统进行对比以后,对满足日常行驶的200英里(320km+)电池系统的成本约束大概在102美金/kwh。当去掉补贴以后,我们可以再加上积分的钱作为盈利缓冲期(或者不赚钱但是必须去做的事),但是长期的价格来看,电动汽车的成本得跟上燃油车才行,才有以下的需求考虑。(备注:这里我们可以按照RMB来仔细再算一遍)
图3 电池系统的成本需求约束
2)电池竞标规模化
根据SNE Research的报告来看,三星、LG、松下、CATL、比亚迪等大的电池企业的订单开始积累到2022年,到2022年这些企业的订单规模在290~450亿美金,2020年这几家企业的生产规模都在33.5~50Gwh,在区域布局上表现不同:
* 三星主要分布在韩国、中国和欧洲,现在中国的产能暂时没着落了;
* LG的产能分布在韩国、中国、美国和欧洲,不考虑南京以外,其他的应该比较稳健;
* 松下:产能分布在日本、美国和中国,中国主要为了将来日系的PHEV的使用,是否随着未来Tesla进中国一起进来不确定;
* CATL:50Gwh在中国,在欧洲尚不可知;
* BYD如果把电池业务分拆以后,是否会蜕变成为中国另一个电池提供商还不得而知。
图4 电池厂家的一些对比
在最近的几次行业研讨会中,LG Chem探讨了通过几个方向来降成本:
* 首要的是做大电池,富镍+大电池来积极降本;
* 扩大产量通过大的产品的产量来做,从100台车的规模来制造降本;
* 原材料随着需求的进一步扩大,不管怎么做,价格都锁死了一个基本的价格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