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文化從發現到現在整整三十個年頭,以其燦爛的文化屹立于人類文明之林,震驚寰宇,享譽學術界。
河姆渡文化發現的價值和意義,已得到學術界的普遍共識。為了展現它多彩的風姿,一座河姆渡遺址博物館猶如一座豐碑,在遺址發現二十年之後聳立在原址旁,細說著輝煌歲月。便于對本書感興趣的讀者更直觀地了解河姆渡文化,豐富了拙作的形象思維,增強了對河姆渡文化的感性認識。
根據叢書要求,拙作對以典型遺址——河姆渡命名的河姆渡文化作了有別于考古報告的綜合介紹,力求淺顯易懂;同時,對其他專家、學者有關河姆渡文化的研究成果也作了相應的介紹。但是,限于本人學識,掌握的科研信息量有限,若在綜述各家研究成果時有所疏漏,企望諒解;對今後河姆渡文化研究工作提出的幾點看法,只是根據自己多年研究河姆渡文化中的點滴體會寫就。凡書中的不妥之處,望讀者不吝指正。
本書編寫過程中得到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領導的關心和支持,還得到俞璐女士的熱忱幫助,在此,謹表衷心的感謝。另外,朱啟新先生為本書出版關心備至、費盡心血,也在此表示我的誠摯謝意。
前言
一 河姆渡遺址的考古發現
(一)河姆渡遺址的發現
(二)河姆渡文化的確立
(三)江南史前考古的重大突破
二 河姆渡文化的初步研究
(一)河姆渡遺址的保存條件
(二)河姆渡遺址的文化內涵
1.豐富的遺跡
2.獨具特色的文化遺物
(三)河姆渡遺址大量的動植物遺存
1.動物群
2.植物群
三 河姆渡先民的生存環境
四 河姆渡先民的經濟生活
(一)河姆渡先民發達的耜耕農業
1.栽培稻谷的大量發現
2.農業生產工具
(二)河姆渡先民的家畜飼養業
(三)河姆渡先民的漁獵與采集活動
(四)河姆渡先民的生活習俗
1.生活用具
2.生活情況
(五)河姆渡遺址的建築
1.建築遺跡
2.木構建築技術
3.干欄式建築的復原推測
(六)河姆渡文化的原始藝術
1.雕刻
2.陶塑
3.彩陶
五 河姆渡先民對人類文化的杰出貢獻
(一)中國最早的干欄式建築
(二)中國最早的織機
(三)中國最早的象牙雕刻
(四)中國最早的漆器
(五)中國最早的木構水井
六 河姆渡文化研究的發展
(一)河姆渡文化考古研究的進一步深入
1.考古調查
2.考古發掘
3.分期與年代
4.與周鄰原始文化的關系
5.河姆渡後續文化
(二)河姆渡文化的多學科研究
1.考古學文化研究
2.環境考古研究
3.稻作農業研究
4.原始藝術研究
5.原始織機研究
6.干欄式建築研究
7.其他方面研究
七 河姆渡文化前瞻
(一)開展聚落形態研究
(二)加強以稻作農業為主的多學科研究
(三)關注“環太平洋文化圈”
參考文獻
後記
俗稱“鋤頭考古學”的田野考古學的誕生以及中國考古學學科體系的基本完善,由此而引起的古物鑒玩觀賞著錄向科學的文物學的轉變,是20世紀中國學術與文化界的大事。它從材料與方法兩個方面徹底刷新了持續了數千年之久的中國古代史學傳統,不但為中國學術界和文化界開拓出更加廣闊的研究天地,也為一切關心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的人們不斷地提供了可貴的精神滋養和力量源泉。
仰古、述古、探古,進而考古,向來為我國傳統文化中一個明顯的學術特點。先秦時期諸子百家發其端,漢代司馬遷撰寫《史記》,北魏酈道元作注《水經》。他們對相關的遺跡遺物,盡可能地做到親自考察和調查,既能辨史又可補史。這種尋根追源的治學態度,為後世學術上的探古、考古樹立了榜樣。此後,山河間的訪古和書齋式的究古相繼開展,特別是對古器物的研究,成了唐、宋時期的文化時尚。不少學者熱衷于青銅銘文、碑刻、陶文、印章等古文字的考釋,進而有了對器物的辨偽鑒定、時代判斷、分類命名等,逐漸興起了一門新的學問——金石學,涌現出許多著名的古器物鑒賞家和收藏家。只是囿于當時的歷史條件,金石學家們無法了解所見文物的出土地點和情況,也難以涉及史前時代漫長的演進歷程,因而長期以來始終脫離不了考證文字和證經補史的窠臼。即使如此,他們的艱辛努力和取得的成績,還是為推動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並且在事實上也為中國考古學和中國文物學的起步鋪設了最早的一段道路。
20世紀初,近代考古學由西方傳人。中國學者繼承金石學的研究成果,學習並運用西方考古學方法,開始從事田野考古,通過歷史物質文化遺存,探尋和認識古代社會,揭示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早在1926年,中國學者就自行主持山西南部汾河流域的調查和夏縣西陰村史前遺址的發掘。隨後,我國學者同美國研究機構合作,有計劃地發掘周口店遺址,發現了北京猿人。從1928年起至1937年,連續十五次發掘安陽殷墟遺址,取得了較大收獲,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的重視。自20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國家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進行,田野考古勘探、調查和科學發掘工作在全國範圍內蓬勃有序地開展,許多重要的典型遺址和墓地被揭露出來,重大發現舉世矚目。它們脈絡清晰,層位分明,文化相連,不僅彌補了某些地域上的空白,而且餃接了年代上的缺環,為研究中國古代史、文化史、科學史以及其他學科領域,提供了珍貴、豐富的實物資料,極大地影響著人文社會科學諸多學科專業的研究與發展。這段時間被學術界稱為中國考古學的黃金時代。在馬列主義理論指導下,具有中國特色的考古學理論體系和方法論逐漸形成。有關研究成果不僅極大地改變和豐富了人們對中國文明起源、中國古史發展等重大問題的認識,同時也擴展了中國文物的研究領域和研究方式。可以說,考古學的發展與進步,直接影響到文物學的形成與發展,而且影響到全社會對文化遺產重要作用的認識以及世界學術界對中國古代文明的重新認識。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文物界就中國文物學的創立,逐漸取得共識,在共同探討的基礎上,初步形成了學科體系。不少學者發表了有關論文,出版了專著,就文物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以及在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中如何對文物進行有效保護、合理利用發表意見。這些研究成果已獲得學術界的贊同。
……
-
ISBN:9787501019205
-
規格:平裝 / 192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中國
本書分類:
社會科學
>
人類學/考古
>
概論/理論
書評人養成營|寫書評送25元E-Coupon
最近瀏覽商品
溫馨提醒您:若您訂單中有購買簡體館無庫存/預售書或庫存於海外廠商的書籍,建議與其他商品分開下單,以避免等待時間過長,謝謝。
大陸出版品書況:因裝幀品質及貨運條件未臻完善,書況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封面老舊、出現磨痕、凹痕等均屬常態,故簡體字館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外,其餘所有商品將正常出貨。
請注意,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調貨時間:若您購買海外庫存之商品,於您完成訂購後,商品原則上約21~30個工作天內抵台(若有將延遲另行告知)。為了縮短等待的時間,建議您將簡體書與其它商品分開訂購,以利一般商品快速出貨。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
企業採購
」。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
退換貨原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