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a8136b0984bd8bb1f5f86785fcf89

昆明历史上最传奇的货币是贝币,早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就在全国“废贝行钱”,统一货币,而云南却把被秦始皇废了的贝币硬是用到了清代后期,堪称奇迹。近代昆明的货币从“龙元”到“袁大头”,从“新滇票”“老滇票”到“金圆券”,还有“板椿钱”和“站板椿钱”,直让人眼花缭乱,当时政治经济之乱,普通百姓生活之难,可想而知。

3214b28c7918bf4abcfcdd5121479c80

“千年贝币”的金融奇观

b2d705cc06bdb826c4d158c71617f5a8

古代贝币在昆明历史中的地位极为特殊。早在三四千年以前的夏商时期,中原地区就开始使用贝币了,且有出土文物为证。而到了约2500年前,滇池地区也出现了贝币,也有出土文物佐证,在滇池南岸的石寨山古滇国墓中出土过14.9万多枚海贝,总重达400多公斤。这还不算奇,公元前3世纪后期,秦始皇统一中国,统一货币,“废贝行钱”,但滇池地区相对独立,照用贝币。明末清初的17世纪后期,官方实行“废贝行钱”。但直到清嘉庆年间,“滇中”仍然“用贝”,只是“渐少”罢了(清嘉庆《滇系》)——贝币在中原地区已废除两千多年,而滇中仍在使用,不能不称之为金融史上的一大奇观。

d0c50f6f16d69cdb6d44eed5a0186582

秦始皇统一货币之时,滇池地区还在楚国大将庄蹻建立的滇国控制之下,秦始皇鞭长莫及,贝币逃过一劫。汉武帝控制了滇池地区,但洱海地区一直在“化外”,同处“贝币经济区”之中,大汉的五铢钱进了滇池却进不了洱海,一时难以推行。唐宋时期,云南南诏、大理地方政权兴起,四处扩张,内地的“钱”难以进入云南,反而让大理的贝币走进了附近省份。元代虽统一了云南,但也得和贝币妥协,允许云南继续使用贝币,赋税也用贝币折算缴纳,大约150个贝币可换黄金一钱。

1c821bf633049689765a7c2a723bf23a

明代仍然使用贝币。洪武年间谪戍云南的诗人平显有《忆滇南》诗,说“颗金螺贝马蹄盐,万升高薨截屋檐”,对贝币印象深刻。明景泰年间的《云南图经志书》称:云南府“交易用贝……虽租赋亦用之。又寅、戌等日赶街子,贸易有无,皆用此也。”明正德年间的《云南志》也有记载:云南府“交易用贝”。明万历年间的《滇略》更说,当时“海内贸易皆用银钱,而滇中独用贝”。当局曾于1555年、1576年两次在昆明开炉铸钱,但铸出来的钱没有人用,只好运到贵州和北京,让内地人“享受”。明万历年间的云南右参政谢肇淛说,当时滇中贝币多为小贝,出自福建、两广和老挝(指今天的东南亚)沿海,不远数千里,驮运到云南,俗称“贝巴”。这些贝币不论纹样、大小、是否完整缺损,交易时一摞摞数来,到手就行,无人行诈,百姓称便。虽然贝币面值小,交易起来数量大,携带不便,又易于损坏,但也因为它面值小,损坏了滇人也不觉得可惜。

不过,后来贝币急剧贬值,有云南土司按规定一年纳税额折算为“七万九千八百索”——约40万枚贝币,土司找不到这么多的贝币,向朝廷请求用银子代替,获得批准。到1626年,当局再次在昆明开炉铸钱,昆明终于进入了银两、铜钱和贝币“三币通用”的时代。到明末清初,大西军进入昆明,为筹集军费,先后铸造“大顺通宝钱”和“兴朝钱”,严禁民间使用贝币,贝币这才走上了末路。清雍正年间的《云南通志》谈到贝币时说,明天启年间以后,由于“银贵贱”,使用不便,贝币仅在一些边远之地使用。至于清初,已“久不复用”了。但是,直到清代中后期,滇中边远地区仍在使用贝币。清代云南学者师范在《滇系》中说,直到清嘉庆年间,仍见“滇中用贝”,只是“今已渐少”。当时边地民族用贝币购买小物品,“可得数十种”,十分方便,所以禁之不绝。直到清道光年间,当时的《昆明县志》才说昆明“昔多用贝”,而“今无矣夫”。

滇池地区的贝币流通两千多年而不衰,这与云南的“外向型经济”有关。晋宁石寨山出土海贝背有黄圈,经鉴定为“环纹货贝”,原产于太平洋和印度洋,是沿着古代“蜀身毒道”运进来的东南亚和南亚之物,是云南在长期的“走夷方”贸易中“入超”的产物。贝币虽然是原始的实物货币,但不易伪造,又来路遥远,易于保值,自有优势,这才在云南充当了数千年的主要通货。

“龙元”“老唐银币”和“老唐金币”

86c418ff9153de2ac63c2bfacacea6ad

清末昆明流通最早、最多的本国银币是“龙元”,因铸有龙像得名。其中有随着湖北“协饷”(财政支持)解交到昆明的湖北龙元,随着烟帮大量运到昆明的四川龙元,还有昆明钱局街的宝云钱局铸造的云南龙元等。这些“龙元”又分为大元、半圆(五角的小银圆,两枚抵大元一枚,又称“半开”)、银角(分一角和两角两种)等。

37a3c668d0c70bac2036ee99f2000339

民国初期,“龙元”继续在昆明流通。云南还自铸了“拥护共和纪念”银圆和半开,上面有唐继尧像,被称为“老唐银币”。1918年全世界闹银荒,国际市场银贵金贱。1919年,云南省当局把个旧大锡运到香港,换回黄金30多万两,自铸“拥护共和纪念”金币,成色为金九铜一,其上也铸有唐继尧像,民间称“老唐金币”。

金币流通有个大问题,当其面值高于金价时,人们不大愿意收它;而其面值低于金价时,人们又会把它收集起来熔毁。1922年,金价回升,“老唐金币”一部分被金铺溢价收购熔毁,运往香港、上海出售。法国东方汇理银行也趁火打劫,大量收入“老唐金币”,运出云南牟利。这样,“老唐金币”不久就退出了云南市场。

铜币:“老钱”和“局钱”

16b8d8880f52e22eef03cabb09a4d825

老昆明市面上流通的铜钱有新、旧两种。

旧铜币叫制钱,多半是昆明宝云钱局铸造的。其中清代嘉庆、道光以前铸造的叫“老钱”,这些铜币分量够,成色足,信誉高。清代咸丰、同治、光绪年间铸造的铜币叫“局钱”,重量轻,成色差,加上盗铸掺假,信誉特别低。

新铜币叫铜圆。清代光绪末年,昆明闹钱荒,当局从四川运来几千驮铜圆,民间商人也从四川、湖北、湖南等省买来大批铜圆,和制钱同时使用。1907年以后,昆明也铸造了一批“当十”(相当于十文)的铜圆。银圆和铜钱的比价有波动,一般一块银圆可换铜钱1500文。

民国初期,云南造币厂仍用旧模铸造“大清铜币”,有统计说共铸造了1400多万枚新朝铸造旧朝币,也是一件奇事。直到1915年,才开始铸造“拥护共和纪念”的“当五十”铜币,铸有唐继尧像,坊间称之为“老唐铜币”。

纸币:“老滇票”“新滇票”和“金圆券”

6087e8fc73bb0b8141be5838c5a83c10

清宣统以前,昆明市面上没有纸币,只流通有票号的本票。1909年,大清银行云南分行在昆明成立,发行“大清地钞”,才有了正式的纸币。辛亥革命后,“大清地钞”停止使用。

民国初年,富滇银行发行纸币,民间叫“老滇票”。开初发行1元、5元、10元、50元和100元五种面额,云南本省官印局印制。特点是首批纸币上全文印上了省财政司布告,内有确保信用、民众不得拒收等文字,也是纸币史上一奇。早期纸币由云南本省官印局印制,纸质粗劣,印工不佳,容易损坏,后来交上海商务印书局代印过5元和10元两种,印上了昆明标志性景物:5元纸币正面右为双塔寺,左为状元楼,背面为田野风景;10元纸币正面为太华山,左为金马坊,背面为翠湖风景,富于地方特色,用纸和印工都比较好。早期老滇票仅流通于昆明和滇越铁路沿线各县,因流通量少,准备金就显得较为充足,随时可兑现银圆,信用较好。

ee256c639abfee66062ea96f0bf1a64d

1921年,富滇银行又交由美国钞票公司印制纸币,票面上印有金马、碧鸡立于地球的图案。有意思的是,这些纸币的背面印有手书草体“其命维新”四字,富滇新银行印制的“新滇币”也将其沿用,民间有人依字形解读为“二十八年打五折”,竟广而传之。后来一语成谶,到1939年,新滇币果然大为贬值,又成为云南货币史上的一桩奇事。

1935年后,全国统一的法币逐渐取代新滇币。1948年又用金圆券取代法币。随后币值暴跌、物价暴涨,昆明市面又重新使用银币。但因银币携带不方便,银行本票又流行起来。

境外货币:“板椿钱”和“站板椿钱”

48ed75d3e381a9f7ac7fa2bced2d7b2c

民国初期,昆明市面上普遍流通境外货币。据统计,当时从越南输入云南的法币就占到云南全省年经济收入的一半。这些法币由法国东方汇理银行发行,在香港和内地叫“西贡纸”,昆明人叫“法纸”。

从越南沿滇越铁路进入昆明的还有越南银圆,正面铸有自由神扶杖坐像,在中国内地和长江沿岸城市叫“法国杖洋”,在昆明叫“公仔钱”,又叫“板椿钱”,都有点“象形”的意味。

1908年云南禁烟,白银缺乏,一些做大锡生意的商人从香港购来不少墨西哥银圆,先流通在昆明和蒙自一带,后来全省通用。其正面铸有一只鹰,叼蛇展翅,站在仙人掌上,昆明人叫“飞鹰钱”。这段时期还从香港运入了大量香港银圆,达525万元之多。其正面铸有英国海军武士立像,右手扶矛,左手扶盾,粤、港一带称其为“站仔洋”,昆明人叫“站仔”,又叫“站板椿钱”,还是有点儿“象形”。

此外,在滇缅边境做生意的商人、赶马人和到康藏经商的人还会把印度卢比带到昆明来,其正面铸有英国国王像,昆明人叫“小洋”。

如此多的境外货币在云南的市场上泛滥,比价混乱,变动频繁,常常导致物价波动,刺激投机贸易,扰乱金融市场,到头来最吃亏的是普通昆明人,最大的赢家则是外国银行。 朱净宇 文图资料见《老昆明旧话旧照》)

主办单位:昆明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昆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昆明市呈贡区锦绣大街1号  联系电话:0871-63123819

运维单位:昆明信息港 0871-65390101  昆明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0871-12345

滇ICP备07000700号-1 网站标识:5301000042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