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百年前,徐霞客在昆明游历滇池时,在《徐霞客游记·游太华山记》中这样记述滇池金线鲃:“鱼大不逾四寸,中腴脂,首尾一缕如线,为滇池珍味。”

徐霞客眼中的滇池珍品,如古董一样珍贵,但它们的命运却起伏转折。30多年前,它们匿迹于滇池,去往哪里?与谁同行?无人知晓。320万年前,滇池金线鲃的老祖先也一定不会想到这些问题,因为它们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中。但320万年后,子孙们的命运发生了悲剧性的逆转:在挣扎和彷徨中,有的离开,有的葬于故地……

所幸的是,动物专家百倍努力,助“滇池古董”重回滇池,如同凤凰涅槃。2007年首次实现滇池金线鲃人工繁殖,当年繁殖滇池金线鲃鱼苗1000余尾;2008年,项目组繁殖出滇池金线鲃鱼苗10万余尾;今年,已繁殖鱼苗20万尾。

让金线鲃重新回到自己的“老家”

与滇池共生

在老昆明人的记忆中,滇池有清澈的湖水、荡漾的碧波,无论月夜还是白昼,都有帆影点点,宛若江南水乡。在这个水乡的生活图景中,与昆明人相伴的还有滇池一种美丽动人的生物——滇池金线鲃。它小小的身子呈淡黄色,体侧有一条金线。阳光下,它灵动地在水中游弋着,远远看去,粼粼波光和金线鲃的金色光芒格外耀眼。

滇池金线鲃,老昆明人叫它金线鱼、洞鱼或菠罗鱼。如果要介绍云南的四大土著名鱼,多数人会首推滇池金线鲃,其余为星云湖杞麓湖的大头鱼(鲤)、洱海的弓鱼(大理裂腹鱼)和抚仙湖的抗浪鱼。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杨君兴介绍,滇池金线鲃美丽可爱:一条金线位于其体侧中心线,侧线部位的鳞片比周围的鳞片大。关于金线鲃的侧线鳞为什么比周围鳞片大,专家们目前还没有探究清楚。

数年来,杨君兴一直从事滇池金线鲃的研究。他介绍,滇池金线鲃的神秘之处就在于,它是一种生长在地下溶洞中的小生物,最大体长230毫米,体重最多也不过250克。金线鲃主要生长在温水性高原湖泊中,因此滇池成了金线鲃的摇篮。

金线鱼在全国有40多种,一些鱼一部分时间生活在洞穴中,一部分时间生活在水里;一些鱼则终生在洞穴中生活。金线鲃则属洞穴或半洞穴鱼类。“穴居金线鲃的祖先最早是生活在地表水(能见光的水)中,之后可能因环境改变,它们移居地下。”杨君兴说。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前,滇池是清澈的,周围龙潭和溪流内的水与滇池水相互吐纳吸收,滇池四周长满水草等沉水植物。滇池良好的水体系统,成为土著生物的天堂。那时,滇池金线鲃选择了连通龙潭且流经滇池的溪流作为安乐窝。

在这样的水体环境中,金线鲃以小鱼及甲壳类为主食,优游自在地生活着。当时,滇池金线鲃的产量也颇丰。它们冬季在洞穴中越冬,到了早春繁殖之季,就离开洞穴通过溪流进入滇池,春夏秋三季在滇池温暖地生活。

生命的挣扎

金线鲃算得上是滇池里最古老的“寿星”了,它与滇池共生。据现有地质学证据和分子生物学证据显示,滇池形成于320万年前,在形成之时,金线鲃也出现了,所以,人们也称金线鲃为“滇池古董”。

金线鲃特殊的鳞片感知着来自滇池水系统的一切,而它却没有感知到,自己有一天无法在滇池中生存。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滇池迎来了许多不知名或知名的外来生物,包括水生植物和动物。青鱼、草鱼、花鲢和白鲢鱼等大量外来鱼种涌入,生存竞争开始了。

“现在,滇池以外来鱼种为主。与土著种竞争,外来种是占优势的,外来种会把土著种逐渐排挤掉。”杨君兴说,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引入了四大鱼类:青鱼、草鱼、白鲢鱼和花鲢鱼,同时混杂了一些野杂鱼的幼苗,如麦穗鱼、棒花鱼、虾虎鱼等,它们纷纷进入滇池与土著生物“一争天下”。

麦穗鱼、棒花鱼、虾虎鱼蚕食土著鱼的鱼卵。来自长江中下游的青鱼作为特化动物,专门吃滇池的土著生物螺蛳,而螺蛳对净化水质是有帮助的。同样来自长江中下游的草鱼用锯齿状的牙齿将水草割断吃掉,水草作为滇池必不可少的净水生物越来越少,滇池的透明度也随之越来越低。

还有俗称花白鲢的两种鱼类即白鲢鱼和花鲢鱼,也是金线鲃生存路上的绊脚石。白鲢鱼鱼鳃过滤水时,将水里的浮游植物即藻类和浮游动物吞食;花鲢鱼以水里的浮游动物为主食,辅以其他水生生物。浮游动物少了,它的取食对象藻类逐渐增多,加之重度污染,藻类开始大面积生长。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滇池水质富营养化使得金线鲃难以呼吸,它的产卵环境破坏加剧,它们喜欢的龙潭渐渐消失,出入龙潭的溪流也惨遭污染。找不到回穴的路,滇池里水草少了,污染愈加严重,加之弱肉强食的斗争让金线鲃不堪重负,它们的生命在无奈的抗争中奄奄一息。在滇池中生息了300多万年的它们,在见不到阳光的湖中最后挣扎。

滇池金线鲃遭遇了历史上最残酷的环境打击,它们没了出路。曾经在滇池随时可见的金线鲃渐渐难觅其踪影,它们活在了老昆明人的记忆中。与它们一起消失的,还有许多土著鱼类……

因为难得见到,所以珍贵。1989年,国务院将金线鲃列为国家II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并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等级为濒危。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滇池内的土著水生生物在消亡,与此同时,一个耐污的新的水生生态系统建立了,外来的鱼虾类和植物开始在滇池中“野蛮”生长。

“金线鲃在滇池的绝迹是综合作用下的结果,与滇池的污染、环境的改变、外来物种入侵及过度捕捞都有关系。”杨君兴认为,金线鲃的消亡不仅是因为污染,还有更为复杂的环境和生存竞争因素。

据1982年的资料显示,当时鱼虾产量共7000吨,其中,鲢鱼产量为17.8%,草鱼产量为3.4%,银白鱼产量为10.8%,其他为32.6%。金线鲃在其他类中。杨君兴认为,当时,金线鲃的产量不到3%。

徐霞客眼中的滇池珍味何时能再次成为滇池中的风景?在人们怅惘的同时,研究专家们也一直在对滇池金线鲃进行研究和人工养殖。

2003年,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鱼类组开始进行滇池金线鲃的人工繁育研究。在全球环境基金的资助下,针对金线鱼项目进行了滇池生态恢复研究的调查;2004年,在省政府相关部门的资助下,在昆明市大板桥镇建立了珍稀鱼类基地。

项目组克服野外生物学调查及引种、池塘驯养、催产孵化等环节的困难,2007年首次实现滇池金线鲃人工繁殖,繁殖出鱼苗1000余尾;2008年,繁殖出鱼苗10万余尾,今年已繁育鱼苗20万尾。

金线鲃人工繁殖成功前,专家们已经发现,金线鱼在龙潭里或者溪流中保护得相对好一些。比如,在嵩明黑龙潭就有一定数量的金线鲃,还有昆明裂腹鱼、云南光唇鱼等土著鱼。在溪流如嵩明白邑牧羊河以及松华坝水源保护区也有金线鲃的存在。

人工繁殖的金线鲃能回到滇池吗?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曾在2008年做过试验。专家们进行了一次围网,将金线鲃放入滇池水灌入的一个池塘中喂养了一年多。实践证明,被污染的水质并没有让金线鲃死亡,相反,成活率达90%以上。

据此,杨君兴认为,金线鲃并不一定非要在水质清澈的环境中生存,而这恰巧证明金线鲃在滇池中消亡是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想,能不能让金线鲃再次回到滇池,让它也参与治污。”杨君兴说,各方条件成熟后,金线鲃将在滇池进行大规模投放。

金线鲃在龙潭、溪流内能很好地存活,那么让金线鲃重回“老家”会怎样呢?专家研究发现,金线鲃喜欢吃银鱼,而银鱼恰恰是滇池内外来物种中数量最多的鱼类,每年产量颇丰。银鱼的主食是滇池内的浮游动物,浮游动物是藻类的天敌。若金线鲃回归,吃了银鱼,浮游动物的数量将会增加,也就可以间接地控制藻类数量。这样不仅能净化水质,还能让离家的金线鲃重回故乡。

从2009年开始,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和云南省水产站开始在滇池中投放金线鲃鱼苗,每年投放约10万尾。杨君兴说,实践证明,投入到滇池中的金线鲃鱼苗生长良好,但目前还没能统计到成活率的具体数据。

“若银鱼一年产量约2000吨,那就要投放相对总量的金线鲃。”杨君兴说,目前,金线鲃的投放量是很少的,因此对滇池的修复效果还显现不出来。他表示,在养殖金线鲃上,研究所的资金缺口非常大,他们只能根据政府的需要量力而养。为此他也希望政府对金线鲃增殖放流能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

“门前春水白苹花,岸上无人小艇斜。商女经过江欲暮,散抛残食饲神鸦。”这是唐朝诗人孙光宪写的一首诗,诗中的白苹花就是老昆明人记忆中的海菜花,它曾广布于滇池。如今海菜花因为稀有,也成为国家II级重点保护植物。

海菜花的消失也成了专家们心中的痛。2003年,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在晋宁下梁王村建立了一个40亩的海菜花恢复研究基地。当时,这是与滇池金线鲃的人工繁殖课题同步的一项研究。研究表明,海菜花在基地恢复效果良好。

以滇池金线鲃和海菜花增殖和回植效果良好为契机,杨君兴提出了“花-鱼-蚌”立体修复模式,即采用海菜花、滇池金线鲃、背角无齿蚌等滇池土著水生生物修复滇池生态系统,并在滇池湖滨带构建了700亩的生态修复示范区,水体透明度增加,生态效益显著。

杨君兴透露,“花-鱼-蚌”修复模式也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室外考察点——宝丰湿地得以呈现。

与此同时,近年来,在政府的努力下,滇池恢复了活力和生机。今年7月份,昆明市滇池管理局牵头制订的《云南省滇池“一湖一策”保护治理行动方案(2021—2023年)》,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方案》指出,利用3年时间,以“退、减、调、治、管”为重点举措,开展滇池保护治理工作。实施期间,将强化滇池湖滨区生态保护和扰动管控,禁止任何形式的围垦湖体、湿地行为,确保湖滨湿地面积不减少,保护边界不变更。《方案》还明确科学划定湖滨生态带,违规建筑、设施、产业100%迁出,湖滨带修复面积达到3.95万亩;沿湖滨生态带边界建设生态廊道,形成滇池湖滨生态区“人退湖进、还湖于湖”的空间管控格局。

滇池金线鲃和海菜花,它们曾经相依相偎,如同滇池中的情人一样,成为昆明人记忆中美丽的风景之一。如今,这美丽的记忆已照进现实。(记者 邓建华 文 除署名外由受访者供图)

  • 【一路向前——看见幸福的模样】芒信村:边境线上的牛油果“盒马村”
  •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 云南在行动】云南省发展改革委推进“三个工程”专项治理工作 遏制防范问题工程 提升项目建设质效
  • 75个镜头看云南 | 建水文庙续千年,这就很云南!
  • 云南以改革为动力,守护好绿水青山、实现好金山银山——走好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 云南省启动交通运输大规模设备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