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ket笔记】TCP、UDP通信总结
【socket应用】基于C语言的天气客户端的实现
本篇笔记我们再来一起回顾一下socket相关的知识:
我们的开发板作为TCP客户端,与TCP服务端程序进行通信
。
准备相关工程
硬件:小熊派开发板。
软件:STM32+RT-Thread
开发工具:RT-Thread Studio V1.1.0。
实验前提是我们的开发板与我们的PC所处的网络环境在同一网段内。
我们的开发板联网模块时ESP8266。这里需要使用RTT的at_device软件包,这在之前的笔记中已经有介绍:
【RT-Thread笔记】onenet软件包的使用
。
RT-Thread的网络框架
在编写代码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RT-Thread的网络框架结构(图片来源:RT-Thread官网):
从下往上看:
第 1 层:与硬件相关的一些网络模块,这里我们用的是
ESP8266
。
第 2~4 层:一些中间层。本次实验中我们可以不用深究,我们把这几层看做一个黑盒子,先不用管里面的实现。有精力的朋友可以去研究,
初学朋友暂时先别去碰,碰就是劝退。。。
不过也可以稍微了解一些这几层是什么。
第 2 层是协议栈层。这些是一些轻量型的、用于嵌入式中的TCP/IP 协议栈 。
第 3 层是网卡层。通过 netdev 网卡层用户可以统一管理各个网卡信息和网络连接状态,并且可以使用统一的网卡调试命令接口。
第 4 层是SAL 套接字抽象层。通过它 RT-Thread 系统能够适配下层不同的网络协议栈,并提供给上层统一的网络编程接口,方便不同协议栈的接入。
第 5 层应用层标准socket接口。其提供一套标准 BSD Socket API。所谓标准就是我们在RT-Thread应用编程中用的网络接口与在PC上进行网络编程所用的接口函数是一样的,如:
有了这样的一套标准 BSD Socket API,我们的程序就可以在 PC 上编写、调试:
然后再移植相关代码到 RT-Thread 操作系统上,这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其中,第4层和第5层在在代码中是用宏来关联起来的:
更多的关于RT-Thread的网络框架介绍可以查看官网文档:
https://www.rt-thread.org/document/site/programming-manual/sal/sal/#
下面开始编写测试代码,首先我们需要清楚一个
TCP客户端-服务端模型
:
(1)编写TCP客户端代码(开发板代码)
我们这里编写的客户端测试代码就是按照上面那个图来一步一步的编写的:
1、创建一个socket
2、连接服务端
3、发送数据
4、阻塞等待接收数据
5、关闭连接
①创建一个socket
用到的接口:
int socket(int domain, int type, int protocol);
我们创建socket相关的代码如下:
/* 创建一个socket,类型是SOCKET_STREAM, TCP类型 */
if ((sock_fd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IPPROTO_TCP)) == -1)
{
/* 创建socket失败 */
rt_kprintf("Socket error\n");
return -1;
}
domain / 协议族类型:
AF_INET:IPv4
AF_INET6:IPv6
type / 协议类型:
SOCK_STREAM:流套接字
SOCK_DGRAM:数据报套接字
SOCK_RAW:原始套接字
protocol / 传输协议
IPPROTO_TCP
IPPROTO_UDP
......
②连接服务端
用到的接口:
int connect(int s, const struct sockaddr *name, socklen_t namelen);
我们连接服务端相关的代码如下:
左右滑动查看全部代码>>>
/* 从终端获取URL */
url = argv[1];
/* 从终端获取端口并转为无符号数据 */
port = strtoul(argv[2], 0, 10);
/* 通过函数入口参数url获得host地址(如果是域名,会做域名解析) */
host = gethostbyname(url);
/* 初始化预连接的服务端地址 */
server_addr.sin_family = AF_INET;
server_addr.sin_port = htons(port);
server_addr.sin_addr = *((struct in_addr *)host->h_addr);
rt_memset(&(server_addr.sin_zero), 0, sizeof(server_addr.sin_zero));
/* 连接到服务端 */
if (connect(sock_fd, (struct sockaddr *)&server_addr, sizeof(struct sockaddr)) == -1)
{
/* 连接失败 */
rt_kprintf("Connect fail!\n");
closesocket(sock_fd);
return -1;
}
else
{
/* 连接成功 */
rt_kprintf(">>>>>>>>>>>>Connect server(%s %d) success!\n", url, port);
}
③发送数据
用到的接口:
int send(int s, const void *dataptr, size_t size, int flags);
我们发送数据相关的代码如下:
/* 发送数据 */
if (send(sock_fd, argv[3], strlen(argv[3]), 0) < 0)
{
/* 发送失败,关闭这个连接 */
closesocket(sock_fd);
rt_kprintf("\nsend error,close the socket.\r\n");
}
else
{
/* 发送成功 */
rt_kprintf(">>>>>>>>>>>>Send data(%s) to server success!\n", argv[3]);
}
④接收数据
用到的接口:
int recv(int s, void *mem, size_t len, int flags);
我们接收数据的相关代码如下:
/* 等待服务端发送过来的数据 */
if (recv(sock_fd, recv_buf, 100, 0) < 0)
{
/* 接收失败,关闭这个连接 */
closesocket(sock_fd);
rt_kprintf("\nreceived error,close the socket.\r\n");
}
else
{
/* 接收成功,打印收到的数据 */
rt_kprintf(">>>>>>>>>>>>Recv data from server: %s\n",recv_buf);
}
⑤关闭连接
用到的接口:
int closesocket(int s);
(2)编写TCP服务端代码(PC机)
这里提供的是Windows环境下的TCP服务端程序代码,编写思路也是按照上面的
TCP客户端-服务端模型
来的,相关接口就不详细列举了,直接贴代码吧:
左右滑动查看全部代码>>>
/* 程序:Windows环境下的TCP服务端程序
gcc编译命令:gcc tcp_server.c -lwsock32 -o tcp_server.exe
微信公众号:嵌入式大杂烩
作者:ZhengN
*/
#include <stdio.h>
#include <winsock2.h>
#define BUF_LEN 100
int main(void)
{
WSADATA wd;
SOCKET ServerSock, ClientSock;
char Buf[BUF_LEN] = {0};
SOCKADDR ClientAddr;
SOCKADDR_IN ServerSockAddr;
int addr_size = 0, recv_len = 0;
/* sock需要 */
WSAStartup(MAKEWORD(2,2),&wd);
printf("===============这是一个TCP服务端程序==============\n");
/* 创建服务端socket */
if (-1 == (ServerSock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IPPROTO_TCP)))
{
printf("socket error!\n");
exit(1);
}
/* 设置服务端信息 */
memset(&ServerSockAddr, 0, sizeof(ServerSockAddr)); // 给结构体ServerSockAddr清零
ServerSockAddr.sin_family = AF_INET; // 使用IPv4地址
ServerSockAddr.sin_addr.s_addr = inet_addr("192.168.1.101");// 本机IP地址
ServerSockAddr.sin_port = htons(1314); // 端口
/* 绑定套接字 */
if (-1 == bind(ServerSock, (SOCKADDR*)&ServerSockAddr, sizeof(SOCKADDR)))
{
printf("bind error!\n");
exit(1);
}
/* 进入监听状态 */
if (-1 == listen(ServerSock, 10))
{
printf("listen error!\n");
exit(1);
}
addr_size = sizeof(SOCKADDR);
while (1)
{
/* 监听客户端请求,accept函数返回一个新的套接字,发送和接收都是用这个套接字 */
if (-1 == (ClientSock = accept(ServerSock, (SOCKADDR*)&ClientAddr, &addr_size)))
{
printf("socket error!\n");
exit(1);
}
/* 接受客户端的返回数据 */
int recv_len = recv(ClientSock, Buf, BUF_LEN, 0);
printf("客户端发送过来的数据为:%s\n", Buf);
/* 发送数据到客户端 */
send(ClientSock, Buf, recv_len, 0);
/* 关闭客户端套接字 */
closesocket(ClientSock);
/* 清空缓冲区 */
memset(Buf, 0, BUF_LEN);
}
/*如果有退出循环的条件,这里还需要清除对socket库的使用*/
/* 关闭服务端套接字 */
//closesocket(ServerSock);
/* WSACleanup();*/
return 0;
}
验证、分析
1、PC端自验证
我们使用我们自己用C语言编写的客户端、服务端程序进行验证:
2、STM32<-->PC
(1)STM32作为客户端,与PC端我们自己编写的服务端程序进行通信。
tcp_client命令是我们使用
MSH_CMD_EXPORT
宏导出的命令,如:
MSH_CMD_EXPORT(tcp_client, tcp_client sample);
我们可在终端按下
TAB键
或者输入
help
来查看有没有导出成功:
我们的测试命令格式为:
tcp_client URL PORT DATA
其中,URL 参数代表网址或IP地址,这里是局域网内的TCP通信测试,所以这个参数其实就是我们电脑的IP地址,可以在cmd下输入
ipconfig
命令进行查看:
PORT 参数代表端口。这里要输入的是服务端程序绑定的端口号。端口使用16bit进行编号,即其范围为:
0~65536
。
但
0~1023
的端口一般由系统分配给特定的服务程序,例如 Web 服务的端口号为 80,FTP 服务的端口号为 21等。
我们这里的服务端程序端口号可以设置为
1024~65535
范围内的随意一个数。但要注意的是我们输入的测试命令中的PORT参数要与服务端程序绑定的端口一样,否则客户端就连接不上服务端:
DATA参数代表我们要发送给服务端的数据。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进行测试时需要
先启动服务端程序
。如果服务端程序还未启动就运行我们的客户端程序,就会出现连接失败:
(2)STM32作为客户端,PC端网络调试助手作为服务端。
从这个网络助手中可以看到在收到数据的同时可以显示出客户端的IP及端口号。
客户端的端口号是系统随机分配的
(范围为:1024~65535):
所以我们不关心端口号,但是我们可以查看客户端的IP地址。如:
除了这个串口调试助手之外,之前也有分享过一个很好用的socket编程调试工具,有兴趣的朋友可移步至:
《网络调试助手的简单使用》
进行查看。
(3)Python实现服务端
服务端程序可以用C、C++、Python等语言来编写,上面我们用的是C语言。这里我们也来过一把Python瘾:
Python代码:
以下Python代码来自CSDN博客。博客链接:
https://blog.csdn.net/liao392781/article/details/80116600?utm_medium=distribute.pc_relevant.none-task-blog-BlogCommendFromMachineLearnPai2-1.nonecase&depth_1-utm_source=distribute.pc_relevant.none-task-blog-BlogCommendFromMachineLearnPai2-1.nonecase
#coding=utf-8
#创建TCP服务器
from socket import *
from time import ctime
HOST='192.168.1.101' #这个是我的服务器ip,根据情况改动
PORT=1314 #我的端口号
BUFSIZ=1024
ADDR=(HOST,PORT)
tcpSerSock=socket(AF_INET,SOCK_STREAM) #创服务器套接字
tcpSerSock.bind(ADDR) #套接字与地址绑定
tcpSerSock.listen(5) #监听连接,传入连接请求的最大数,一般为5就可以了
while True:
print('waiting for connection...')
tcpCliSock,addr =tcpSerSock.accept()
print('...connected from:',addr)
while True:
stock_codes = tcpCliSock.recv(BUFSIZ).decode() #收到的客户端的数据需要解码(python3特性)
print('stock_codes = ',stock_codes) #传入参数stock_codes
if not stock_codes:
break
tcpCliSock.send(('[%s] %s' %(ctime(),stock_codes)).encode()) #发送给客户端的数据需要编码(python3特性)
after_close_simulation = tcpCliSock.recv(BUFSIZ).decode() #收到的客户端的数据需要解码(python3特性)
print('after_close_simulation = ',after_close_simulation) #传入参数after_close_simulation
if not after_close_simulation:
break
tcpCliSock.send(('[%s] %s' %(ctime(),after_close_simulation)).encode()) #发送给客户端的数据需要编码(python3特性)
tcpCliSock.close()
tcpSerSock.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