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也妮·葛朗台》:如果你没读懂葛朗台的吝啬,说明你还年轻
巴尔扎克是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被誉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他一生创作了91部小说,塑造出两千四百多个人物形象,合称《人间喜剧》。
《欧也妮·葛朗台》便是一篇收录于《人间喜剧》中的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金钱驱动下,人性与家庭的故事。书中的葛朗台,有着“世界四大吝啬鬼之一”的称号。
早年间读《欧也妮·葛朗台》,总感觉这是一个讽刺富人吝啬,拆散女儿婚姻的悲剧故事。
然而今天当我重新再看这本小说时,我却在葛朗台身上看到了上进、发展思维与克己艰苦,特别是在提前消费泛滥的时代,反观葛朗台的这种“艰苦”,更让人多了几分警醒。
正如卡尔维诺所说,经典作品是每一次重读都能像初读一样带来发现。
富且益坚
葛朗台最为人诟病的地方自然是他过度的“节约”。
其实,早在创作《欧也妮》之前的200年,法国著名喜剧作家莫里哀就在他的作品《悭吝人》里,就为我们呈现过一个极端吝啬的人——阿巴贡,二者的吝啬程度不相上下。然而,葛朗台较之阿巴贡,更具有发展思维,他不光懂得守财,还懂得敛财。
葛朗台是法国大革命后成长起来的资本家。他懂得机会常有,抓住机会不常有的道理,凭借着过人的眼力劲和投资智慧,让财富实现了神话般的猛涨。
据说当时他刚结婚时,所有财产加一起,不过4.8万法郎,但他去世时,却留下了1700万法郎的财产,他在42年的时间,让财富增加350多倍。
葛朗台曾做过箍桶匠,真正体会过社会底层的酸楚与不易。所以,在富有后,富且益坚,数十年如一日保持艰苦,没有暴殄天物的行为。
更重要的是,他所提倡的“节俭”,并非自己享乐,让妻女和仆人安守清贫,而是不搞特殊化,大家同等对待。一个亲手创造这笔财富的人都能做到这样节俭,那么,那些没有付出的人和只想索取的人又凭什么批评这种节俭呢?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然而,葛朗台这种融入基因的节俭,何尝不是一种清醒?他明白,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要想长久持有财富,除了开源,还应该做到节流。
破产的侄子夏尔刚到他家时,大家都想着救济这落难的可怜人。妻子女儿拿出食物招待,仆人积极准备食材,虽然吝啬的他很心疼花销,但还是嘱咐女仆把自己的那份黄油给夏尔。
按理来说,他这个“杰出”的吝啬鬼,完全可以命令停止对别人的救济,然而他并没有那样做,颇有点“克己奉侄子”的意味。因为,他对保持艰苦的要求并不光适用于别人,也适用于自己。而这点更是加剧了故事的悲剧性色彩。
葛朗台先生得到大家的尊敬是理所应当的,因为他从不欠人情。他做投机买卖没有失过一次手;还一贯尊重主权,在别人家里决不翻动东西。看见他走过的人,全都感到混杂着尊敬和畏惧的赞赏之情。”
这是原文中对于葛朗台刚出场的介绍。从这可以看出,葛朗台,对金钱数字比较敏感,处处小心翼翼,在工作生活中,是个非常古板的人。
葛朗台是个富一代,他非常明白:创业难,守业更难。作品里有一个细节,是葛朗台吃完早餐后他一手托在桌沿边上,一手把桌子上的面包屑扫到那只手上,然后把面包屑吞到了嘴里。
有因必有果,他若不这样吝啬,夫妻关系和父女关系会更和谐。我虽不赞同他“一毛不拔”,但也不认为葛朗台的吝啬对家庭没有贡献。
葛朗台一路走来,始终保持艰苦奋斗,这才难能可贵。而且这些财富,除了少数是由于继承而获得,绝大部分是葛朗台自己挣的。
无独有偶,股神巴菲特也是个非常节俭的人。节俭到什么程度呢?他有次到香港出差,居然用酒店赠送的优惠券去买打折的低价面包;
在酒店用餐时被认出来,于是他被服务员费尽心思地推销珍贵的藏酒。巴菲特则不顾面子地用双手紧紧捂住瓶盖,拒绝道,谢谢,我不需要这笔花销,我宁愿用它换钱。
相比于别人想借婚姻求财,葛朗台和巴菲特的自食其力更值得尊敬。
金钱是人性的放大镜
从刚开始罕见的聚会到后来突然出现的侄子夏尔,基于婚姻的金钱冲突始终贯穿其中。
公证人、银行家带着家眷拜访葛朗台,奉上珍宝献给欧也妮作为生日礼物。这两家人都想通过欧也妮得到葛朗台的财富。
葛朗台对于周遭人吹捧里的觊觎,心知肚明:他的银行家朋友,早就虎视眈眈盯着他的财产,试图利用姻亲的关系,合法的吞并他的财产,而他的公证人朋友也不甘示弱,跟银行家的较量不分伯仲。
不久,葛朗台的侄子夏尔突然到访,这个城市里长大的英俊少年,轻而易举的就获得了女儿的芳心,让女儿拿出这些年所有积蓄助他外出打拼,甚至为了他,不惜用生命跟父亲抗衡,然而最终欧也妮等到的,却是一封“分手信”。
“葛朗台习惯于把感情集中在对吝啬的乐趣和对他唯一真正在乎的继承人女儿欧也妮身上。”
这一段是作者在原文里,直截了当的展现葛朗台对女儿的舐犊之情。当别人想要利用他最在意的女儿进行谋财的时候,他会进行猛烈的回击。
而葛朗台究竟是怎么做的呢?他会利用那些想要利用他的人。他会让公证人帮忙出主意便于得到更多遗产,也会利用银行家空手套白狼,合法敛财,甚至他想扣下夏尔留下的金器,扩充财富。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因为葛朗台深知: 金钱是人性的放大镜。 作为当地首富,他更能体会金钱的驱动力。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银行家帮忙跑腿,无非是获得好感,便于联姻,旨在遗产争夺;公证人的好言相劝,不过也是在博取好感,明确站位,目的也是直接指向他的财产;而夏尔能收下女儿的全部积蓄,人品亦可见一斑。
结果却是都印证了他的评判,这些人中没有一个好人,哪怕是女儿终身守望的夏尔,最后了背叛了两人的海誓山盟,攀附权贵,弃欧也妮而去了。最终还是欧也妮的善良和成全,帮助夏尔还清债务,开启新生活。
巴尔扎克在此设下一处妙笔:当夏尔得知欧也妮拥有难以想象的巨额遗产,并将自己许配他人时,夏尔的内心也是极度酸楚。只是,他酸楚的并不是情感的错付,而是对她财产的预估错误……
是的,非常讽刺。欧也妮把夏尔当伴侣,夏尔却抛弃欧也妮,自以为找了个更富有的提款机。
所以,若说吝啬是一种病态,那么觊觎别人的财产则更是一种病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葛朗台利用信息差获取利益,而不是寄托希望于吞并公证人和银行家的财产。这就是他们本质的区别。
那既然公证人、银行家和夏尔都没有罪行可言,那葛朗台又何罪之有呢?
而葛朗台所展现出的天才识人能力,也是基于对金钱的认知。钱并没有好坏之分,有好坏之分的,从来都是人。他能“安吝乐道”,但公证人、银行家、夏尔却都在金钱里沉沦。
识得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或许是对葛朗台由己及人的金钱观最生动的概括。
光靠节约是做不到财富增长的,还得有过人的投资能力。
写在最后
小说的结局,是善良却没有锋芒的欧也妮,拿出三百万为曾经抛弃她的夏尔还清了所有债务。
要是死去的葛朗台知道这个消息,估计能气得诈尸吧。
——全文完——
(文章为原创,首发微信公众号:【古人肉】,图片自网络。作者:古人肉,爱看书爱分享,于书本中品读人生智慧。欢迎关注,带你解锁更多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