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阳光下,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高耸的八一军徽熠熠生辉。

拿出手机“扫一扫”,就可报名“我在军博唱支歌”活动,用歌声向祖国告白;“云”观展、“云”讲解直播等系列线上活动,让国防教育“不打烊”;特色展陈、研学讲座、文创品牌孵化、沉浸式展演,在众多观众看来,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印象中庄严肃穆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如今既可敬又可亲,显得“热烈而鲜活”。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新创意,积极发挥“红色大馆”主阵地作用,让严肃的军事文化“活”起来,在守正创新中打开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新天地。

探寻“红色大馆”的“圈粉密码”

■中国国防报记者 单慧粉

辐射用户超过1500万

视频直播领跑文博行业

“飞机为什么会隐身?”

“‘20系列’之后的下一代战机是什么样的?”

“未来激光武器能不能拦截高超音速飞行器?”

……

6月6日19时,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以下简称“军博”)内,“一起走进军博科技厅——空军篇”直播活动火热进行。随着3名解说员的讲解,展厅里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三代战机歼-10模型跃然屏上,网友们踊跃互动,直播间很快被提问刷屏。当晚,约2个小时的直播,吸引近万人次在线观看。

“‘短视频+直播’的方式,拉近了观众与历史的距离,让更多的人通过小小的屏幕聆听历史的回声,感受军事文化的魅力。”军博解说员马婵媛介绍,如今除了完成日常的讲解工作,他们还负责每周3场的直播活动。

“终端随人走、信息围人转”,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鲜明特征。面对短视频、移动直播等不断涌现的“风口”,被誉为“红色大馆”的军博如何顺应时代潮流,借风破局,抢占红色文化高地?

军博文职人员杨沐告诉记者,这两年,他们积极探索、创新求进,逐步构建起以“讲好红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为宗旨的新媒体传播矩阵。矩阵包括以抖音、微信视频号等为代表的视频平台和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综合信息发布平台,致力于为观众提供兼具深度与温度、知识与趣味的精品内容。当前,新媒体传播矩阵的全网辐射用户已超过1500万,领跑文博行业。

“各位观众,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56式7.62毫米冲锋枪,这把枪的原型是苏联的AK-47,是一代名枪,在我们老一辈人心中十分珍贵……”记者打开军博抖音账号看到,置顶的是海军某部退休干部、军事专家杨南镇讲解馆藏轻武器的视频。“讲解专业”“示范动作娴熟”“长知识、受启发”……不少网友在评论区留言,对这位义务讲解员表达敬意。

“杨老师讲轻武器”“芦主任讲坦克”“特邀嘉宾讲述革命文物故事”“毛泽东军事思想”……在军博抖音账号主页面上,15个名牌栏目一目了然,其中近半数播放量过亿,“杨老师讲轻武器”系列视频总播放量已超过14.4亿。

“形式上,我们邀请馆内外专家、知名艺术家、志愿讲解员等,紧密围绕文物展陈,通过短视频和线上直播等形式进行科普讲解,同时宣传展示各类展陈资讯、教育活动、体验项目等最新动态;内容上,围绕党史军史、文物故事、英模人物、军事理论思想等内容设置专栏,力求为‘军迷’及军史爱好者提供一个深度阅读、学习交流的权威平台。”杨沐向记者介绍。目前,军博在短视频平台共制作发布视频1000余条,直播190余场,播放量突破30亿次。5月18日,在第47个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抖音发布《2023博物馆数据报告》,军博位列“抖音直播观看人数最多的博物馆”排行榜首位,入围“抖音最受欢迎的博物馆”前10名。

线上“围观”,线下“打卡”。作为贯穿全年的社会教育及志愿服务项目,军博发起“我在军博唱支歌”活动。只需手机扫码报名,就可以团体形式来到馆内唱响红色经典旋律。这一活动吸引了大中小学生现场“打卡”,并通过新媒体平台实时直播。

如今,在军博,成群结队的中小学生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几首红色歌曲唱毕,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有序观展,时而认真聆听解说,时而驻足凝视文物,时而细声讨论,时而提笔记录。在这个“第二课堂”,他们听着战斗故事穿越时空,走进展陈现场博览古今,在获取军事知识的同时,心中升腾起浓浓的爱国情、使命感。

40多所幼儿园和小学教师齐聚群内

红色动漫走进山区校园

红色动漫进课堂了!

近日,来自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丙妹镇中心小学的教师杨霞有了两个红色文化传播“小助手”——“小军”和“月月”。

他们是军博原创红色动漫《红色基因传承》里的小主人公。视频中,“小军”和“月月”化身小小解说员,在老兵爷爷的帮助下,向小朋友普及国旗国徽等知识。“瞧着可爱、听着解渴,孩子们很喜欢,每次看完都要求重放一遍。没想到,偏远山区的孩子也能享受到这么好的教育资源。”杨霞说。

作为国内首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军博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担负着讲好我党我军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的职责使命。借助动漫制作和新媒体技术,打造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寓教于乐,是军博探索红色资源走出去的一次生动实践。

“展厅里的照片、文物及文物背后的故事,是我漫画创作的灵感源泉。”95后动漫创作者李兴悦说。毕业于电影制作专业、军旅情结浓厚的李兴悦,去年应聘来到军博工作。在受领动漫制作任务后,她反复“雕琢”动画角色的表情、姿势等细节,努力赋予角色生命力,同时在故事讲述上下功夫,陆续推出“红军最早自制的军服”“学习雷锋好榜样”“少年当有鸿鹄志”“国旗国歌国徽”等系列作品。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的呈现形式,很快“圈粉”众多青少年观众。

“动漫的形式让国防教育落地有声”“满满的正能量”……系列红色动漫在微信视频号“军博红色少年”一经推出,便收获一致好评,更成为偏远山区学校开展青少年国防教育的生动教材。记者在“军博红色动漫话”微信群里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40多所幼儿园、小学教师齐聚群内,大家分享孩子们观看动漫时的图片和视频,反馈学习感受。

“同学们请看,这是军博珍藏的雷锋曾经穿过的打满补丁的袜子,这是雷锋为家乡建设捐款收到的证书,《雷锋日记》中有这样一句话,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同志的愉快看成自己的幸福……”在微信视频号“军博红色少年”发布的原创短视频中,解说员走进小学课堂,向师生讲述雷锋故事、展示文物照片。这是军博举办的“播下一粒种 花开六十年——雷锋精神进校园”活动的一个镜头。

“我们不仅是解说员,也是社会教育工作者。”军博文职人员、解说员赵雅轩说。致力于让红色文物走出去,他们除了组织雷锋精神进校园活动,还同步开展“小小解说员”“我来军博讲故事”等教育活动。军博讲解团队走进北京市海淀区羊坊店第四小学、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育鸿学校等中小学,指导学生进行发声练习、规范仪表仪态等,传授讲好红色故事的技巧,鼓励他们走进军博,加入志愿者队伍,共同传播红色文化。

“相信近距离‘触摸’历史、‘对话’文物的经历,一定能激发孩子们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自觉做红色文化的弘扬者和传播者。”军博讲解团队负责人说。

80后90后打造出圈栏目

专业队伍携手多元力量

“第一次在网上直播,准备了不少资料,一开始有些紧张。不过等真的进入直播后,就感觉比较放松了,可以敞开了聊。”谈及第一次线上直播的感受,赵雅轩坦言。

5月31日,由十大网络平台发起的“5·18国际博物馆日直播周”落幕。在为期21天的直播活动中,参与博物馆上百家,直播场次百余场,观看总人次达600余万,系列话题热度超过千万。此前,国家文物局等九部门印发《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大力发展博物馆云展览、云教育,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博物馆传播体系”。这两年,作为博物馆提供文化服务的新方式,直播备受观众欢迎、社会关注,已成为文博行业数字化发展的新趋势。

“在线直播与展厅讲解有很大不同,从内容组织、脚本撰写到互动方式甚至语气语调等细节,都需要重新设计。”赵雅轩向记者介绍,直播没有固定模式、固定台词,对主播的知识积累和应变能力要求很高。网友的问题五花八门,如果没有深厚的专业积淀和广博的知识面,很难胜任。“我们不仅要将文物的有关知识内化于心,还要关注观众的反馈,讲好正在发生的故事。”赵雅轩说。

融媒体矩阵扩容呼唤新型人才。为了适应这一形势,军博注重加强人才培养,打造多层次、多样化的专业人才队伍。

精心打磨视频脚本,学习视频拍摄和剪辑,尝试走到镜头前,成为一名“线上解说员”……这是军博文职人员高适的日常工作。2019年,大学毕业后,高适通过社会招考成为军博的一名文职人员。如何立足馆藏文物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讲好革命故事,是军博新媒体团队一直思考的问题。他们时刻关注行业动态,不断摸索学习,军博在短视频平台“火”出圈的几个栏目,都是出自这群80后、90后之手。

在军博,时常可见胸戴“志愿者证”的解说员,他们热心为观众导览,将战斗历史、文物故事娓娓道来。“这一代年轻人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丰富,他们不再满足于展板上的内容,而是更加注重细节的补充、深度的挖掘和思想的启迪。”退役军人志愿者向北告诉记者。为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她通过阅读书籍、史料、文艺作品,实地探访遗址遗迹等方式,搜集整理了5万余字的解说资料。如今,通过军博考核的她,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陈列”的志愿解说员,义务宣讲革命故事和革命精神。

临近闭馆,记者在军博文创店看到,购买军事文创的观众排着长队。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东风一号爆米花、中国变形兵器、军博之旅通行证等爆款文创产品几乎已售罄。为迎接即将到来的暑假,军博正在“上新”多款文创产品——“百战百胜”系列徽章、“百年红星”手表、“功臣号”坦克榫卯中式积木……它们与陈列文物遥相辉映,成为这座“红色大馆”的新网红。

解说员走进学校开展社会教育活动。

解说员向小学生介绍馆藏文物。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供图: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制图:王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