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赵、小王、小方分别工作和生活在中国的北京、上海和深圳,虽然距离遥远,但他们有着相似的行动轨迹。早上6点多起床,1个小时内出门,步行至地铁、公交车站,中间至少一次换乘,中途或末端再借助共享单车代步,1个多小时后,陆续抵达公司。一天的工作结束,大约晚上5:30以后,他们又陆续以同样的方式,回到住处。
一朝一夕,上班回家,通勤是大城市有规律的潮汐,也是城市人们每天的固定行程。但是通勤距离远、时间长、交通不便等问题也让许多人头疼。通勤的难题难在哪儿?如何解决?
通勤居住难两全
——报告显示,GDP排名前十的城市平均通勤距离均在8公里以上,时间均在40分钟以上
每天早晚高峰,是城市交通最繁忙的时段。7点钟,在北京13号线龙泽地铁站,队伍已经排成长龙,依次进站以后,还要等几趟才能挤上地铁。“上车上不去,下车下不来。至少等四五趟车才能进,进去也就是刚好趴在门口,人贴人。”一位乘客说。
13号线上的霍营、立水桥、回龙观、龙泽是北京热门的通勤站点,连同附近的天通苑,一起代表着北京北部庞大的居住区。此外,热点进站口还有十里河、宋家庄、北京南站等,分别代表着北京南部、东南部、环京的热点居住地区。
出站地点同样呈现热点突出的局面。比如,复兴门、阜成门属于金融街区域,国贸、大望路、金台夕照属于国贸区域,西二旗、朝阳门、西直门、丰台科技园等也是企业集中的地方。居住和就业各自有较为明显的热点区域,部分站点通勤压力大,这也是不少大城市早晚通勤的突出特征。
北京白领赵作林每天的通勤就在这两端的热点区域之间展开,每天从13号线龙泽站出发,转10号线到丰台西局站,这一程30多公里,选择地铁通勤,从家到公司耗时75分钟。年初赵作林和妻子考虑过搬家,但是若换地方,房子面积就得缩小一半。“解决了通勤问题,就解决不了人均居住面积问题。在回龙观住大房子,父母还能一起照顾孩子。”赵作林说。所以,当下这种通勤状况还在持续。
在大城市,不少人面临着居住和通勤难以两全的共同问题,最终在通勤上稍作妥协成为许多人不得已的选择。根据极光大数据此前发布的《2018年中国城市通勤研究报告》,在GDP排名前十的城市中,北京居民通勤平均路程13.2公里,平均用时达56分钟;上海12.4公里,用时54分钟;广州8.8公里,用时45分钟;深圳8.7公里,用时44分钟。整体看,10座城市平均通勤距离均在8公里以上,时间均在40分钟以上。
公共交通需给力
——长距离通勤通常需要多种交通方式衔接完成,这就需要整个公共交通系统解决耗时长、可靠性偏低的问题
如何让每日两次的通勤更顺心?在上班族们看来,无外乎距离和时间两方面。在距离一定的情况下,时间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共交通。
李云翔在北京金融街一家企业工作,家住南五环,每天70分钟的通勤当中,她需要先乘坐公交,然后改乘地铁,地铁换乘一次,出站后再借助共享单车完成最后1.5公里,最终抵达公司。“经常是到公司就感觉已经打完一仗了。早上迎着阳光出门,打扮得好好的,但追赶公交、挤地铁的时候啥也管不了。”李云翔说。在这一程通勤中,各种交通方式既相互补充,也体现了各自的优缺点。
“地铁比较靠谱,时间好把握。”相对而言,地铁是许多人通勤的首选。根据北京地铁公司所辖16条营运线路数据,以7月9日至15日这一周为例,除周三外,其余工作日客运量都在1000万人次以上,而周末两天均为600多万人次。除了巨大客流量带来的相对拥挤之外,难以保证点到点抵达也成为不少城市地铁出行的一大不便因素。例如,不少市民发现,市区内离居住地最近的地铁可能在1.5公里之外,因此完成通勤还需要其他方式接力。
“公交是中短途通勤很好的选择,不堵车的话非常方便。”马田在北京车公庄上班,有公交可直达,不堵车的时候20分钟。对她而言这是最便捷的交通方式。但是,遇到早高峰堵车的时候,车程会变成40分钟。受多种因素影响,地面公交市场客运量呈下降趋势。例如,北京公交集团2017年客运量31.87亿人次,较2016年下降11.7%。公司有关负责人此前表示,随着北京城市发展和人口流动,部分线路不适应当前客流变化,已展开对800多条线路、4万多个站点的梳理调整。
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交通学院院长陈艳艳对本报记者分析,目前不少长距离通勤需要多种交通方式共同完成,这其中既有衔接问题,也有地铁、公交本身的优缺点和末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要解决通勤整体时间长、可靠性偏低的问题,需要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在衔接换乘、车次、线路等方面综合下功夫。
专家进一步分析,因为轨道建设有周期,加上大城市人口还在不断增长,公共交通的改善很难立竿见影,不过地铁线路增加、公交专用道路等方面的工作正在逐步展开。同时,出行方式越来越多元化,社区和企业班车、定制公交服务等方式丰富着出行选择。在采访中了解到,深圳的方宇就通过公司的班车出行,通勤时间由1.5小时缩减到1小时。“公司班车服务可以点对点,弥补了公共交通换乘的缺陷,还是挺不错的。”方宇说。
职住平衡有期待
——在城市已有格局上,可以鼓励租赁,在新城规划中,更多考虑空间平衡、功能配套,促进就近就业
能不能通过更换住房或工作地点让通勤距离更近一点,这也是许多上班族在考虑的问题。
当下,家住北京回龙观的赵作林遇到了一个难题。妻子的新工作定在了通州,自己工作在丰台,这三个点分别位于北京城区北部、西南和东南,妻子每天往返通勤超过100公里,自己通勤60多公里。几番商量,家里决定明年把房子换到通州,方便妻子上班,但这样,赵作林的往返通勤变成了100多公里。因此,换了房子,赵作林自己还得考虑换工作。
“北京集中的办公区域就是那些,想找到高薪好工作,很大概率要在那几个区域找。这些地方房价高、房租高,所以很难兼顾理想工作和居住地点的平衡。”赵作林说,综合考虑,他希望未来能在地铁6号线沿线找到新工作。
每天在上下班途中奔波的李云翔也在琢磨一件事儿,若是想离家近,换工作能去哪儿呢?当下看来,北京亦庄是一个选项。而不久前发布的《促进城市南部地区加快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则给她带来更多信心。“按照新的规划,南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带初步形成、丽泽金融商务区新兴金融产业加快集聚,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加快建设,这些都是未来就业的期待。”李云翔说。
实际上,职住平衡已经被纳入不少新城区规划之中。例如,北京市《促进城市南部地区加快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就明确提出“促进职住平衡”;去年北京市集体租赁房选址,也确定了毗邻交通枢纽、毗邻产业园区、毗邻新城“三个毗邻”原则,以最大程度实现职住平衡,让老百姓就近上班、居住。
陈艳艳认为,提倡职住平衡就是要减少通勤的距离和时间。在城市的已有格局上,可以通过鼓励租赁的方式来助力通勤方便;在新城区建设中,则更加注重城市空间的发展和周边配套,比如在居住用地附近增加办公用地、商业用地等,就提供了改善职住平衡的可能性。此外,鼓励在地铁附近高密度开发等,也将助力减少两端通勤时间,让职住更便利。在上端的城市规划设计中,要越来越多将这些因素考虑进来。
小赵、小王、小方分别工作和生活在中国的北京、上海和深圳,虽然距离遥远,但他们有着相似的行动轨迹。早上6点多起床,1个小时内出门,步行至地铁、公交车站,中间至少一次换乘,中途或末端再借助共享单车代步,1个多小时后,陆续抵达公司。一天的工作结束,大约晚上5:30以后,他们又陆续以同样的方式,回到住处。
一朝一夕,上班回家,通勤是大城市有规律的潮汐,也是城市人们每天的固定行程。但是通勤距离远、时间长、交通不便等问题也让许多人头疼。通勤的难题难在哪儿?如何解决?
通勤居住难两全
——报告显示,GDP排名前十的城市平均通勤距离均在8公里以上,时间均在40分钟以上
每天早晚高峰,是城市交通最繁忙的时段。7点钟,在北京13号线龙泽地铁站,队伍已经排成长龙,依次进站以后,还要等几趟才能挤上地铁。“上车上不去,下车下不来。至少等四五趟车才能进,进去也就是刚好趴在门口,人贴人。”一位乘客说。
13号线上的霍营、立水桥、回龙观、龙泽是北京热门的通勤站点,连同附近的天通苑,一起代表着北京北部庞大的居住区。此外,热点进站口还有十里河、宋家庄、北京南站等,分别代表着北京南部、东南部、环京的热点居住地区。
出站地点同样呈现热点突出的局面。比如,复兴门、阜成门属于金融街区域,国贸、大望路、金台夕照属于国贸区域,西二旗、朝阳门、西直门、丰台科技园等也是企业集中的地方。居住和就业各自有较为明显的热点区域,部分站点通勤压力大,这也是不少大城市早晚通勤的突出特征。
北京白领赵作林每天的通勤就在这两端的热点区域之间展开,每天从13号线龙泽站出发,转10号线到丰台西局站,这一程30多公里,选择地铁通勤,从家到公司耗时75分钟。年初赵作林和妻子考虑过搬家,但是若换地方,房子面积就得缩小一半。“解决了通勤问题,就解决不了人均居住面积问题。在回龙观住大房子,父母还能一起照顾孩子。”赵作林说。所以,当下这种通勤状况还在持续。
在大城市,不少人面临着居住和通勤难以两全的共同问题,最终在通勤上稍作妥协成为许多人不得已的选择。根据极光大数据此前发布的《2018年中国城市通勤研究报告》,在GDP排名前十的城市中,北京居民通勤平均路程13.2公里,平均用时达56分钟;上海12.4公里,用时54分钟;广州8.8公里,用时45分钟;深圳8.7公里,用时44分钟。整体看,10座城市平均通勤距离均在8公里以上,时间均在40分钟以上。
公共交通需给力
——长距离通勤通常需要多种交通方式衔接完成,这就需要整个公共交通系统解决耗时长、可靠性偏低的问题
如何让每日两次的通勤更顺心?在上班族们看来,无外乎距离和时间两方面。在距离一定的情况下,时间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共交通。
李云翔在北京金融街一家企业工作,家住南五环,每天70分钟的通勤当中,她需要先乘坐公交,然后改乘地铁,地铁换乘一次,出站后再借助共享单车完成最后1.5公里,最终抵达公司。“经常是到公司就感觉已经打完一仗了。早上迎着阳光出门,打扮得好好的,但追赶公交、挤地铁的时候啥也管不了。”李云翔说。在这一程通勤中,各种交通方式既相互补充,也体现了各自的优缺点。
“地铁比较靠谱,时间好把握。”相对而言,地铁是许多人通勤的首选。根据北京地铁公司所辖16条营运线路数据,以7月9日至15日这一周为例,除周三外,其余工作日客运量都在1000万人次以上,而周末两天均为600多万人次。除了巨大客流量带来的相对拥挤之外,难以保证点到点抵达也成为不少城市地铁出行的一大不便因素。例如,不少市民发现,市区内离居住地最近的地铁可能在1.5公里之外,因此完成通勤还需要其他方式接力。
“公交是中短途通勤很好的选择,不堵车的话非常方便。”马田在北京车公庄上班,有公交可直达,不堵车的时候20分钟。对她而言这是最便捷的交通方式。但是,遇到早高峰堵车的时候,车程会变成40分钟。受多种因素影响,地面公交市场客运量呈下降趋势。例如,北京公交集团2017年客运量31.87亿人次,较2016年下降11.7%。公司有关负责人此前表示,随着北京城市发展和人口流动,部分线路不适应当前客流变化,已展开对800多条线路、4万多个站点的梳理调整。
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交通学院院长陈艳艳对本报记者分析,目前不少长距离通勤需要多种交通方式共同完成,这其中既有衔接问题,也有地铁、公交本身的优缺点和末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要解决通勤整体时间长、可靠性偏低的问题,需要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在衔接换乘、车次、线路等方面综合下功夫。
专家进一步分析,因为轨道建设有周期,加上大城市人口还在不断增长,公共交通的改善很难立竿见影,不过地铁线路增加、公交专用道路等方面的工作正在逐步展开。同时,出行方式越来越多元化,社区和企业班车、定制公交服务等方式丰富着出行选择。在采访中了解到,深圳的方宇就通过公司的班车出行,通勤时间由1.5小时缩减到1小时。“公司班车服务可以点对点,弥补了公共交通换乘的缺陷,还是挺不错的。”方宇说。
职住平衡有期待
——在城市已有格局上,可以鼓励租赁,在新城规划中,更多考虑空间平衡、功能配套,促进就近就业
能不能通过更换住房或工作地点让通勤距离更近一点,这也是许多上班族在考虑的问题。
当下,家住北京回龙观的赵作林遇到了一个难题。妻子的新工作定在了通州,自己工作在丰台,这三个点分别位于北京城区北部、西南和东南,妻子每天往返通勤超过100公里,自己通勤60多公里。几番商量,家里决定明年把房子换到通州,方便妻子上班,但这样,赵作林的往返通勤变成了100多公里。因此,换了房子,赵作林自己还得考虑换工作。
“北京集中的办公区域就是那些,想找到高薪好工作,很大概率要在那几个区域找。这些地方房价高、房租高,所以很难兼顾理想工作和居住地点的平衡。”赵作林说,综合考虑,他希望未来能在地铁6号线沿线找到新工作。
每天在上下班途中奔波的李云翔也在琢磨一件事儿,若是想离家近,换工作能去哪儿呢?当下看来,北京亦庄是一个选项。而不久前发布的《促进城市南部地区加快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则给她带来更多信心。“按照新的规划,南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带初步形成、丽泽金融商务区新兴金融产业加快集聚,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加快建设,这些都是未来就业的期待。”李云翔说。
实际上,职住平衡已经被纳入不少新城区规划之中。例如,北京市《促进城市南部地区加快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就明确提出“促进职住平衡”;去年北京市集体租赁房选址,也确定了毗邻交通枢纽、毗邻产业园区、毗邻新城“三个毗邻”原则,以最大程度实现职住平衡,让老百姓就近上班、居住。
陈艳艳认为,提倡职住平衡就是要减少通勤的距离和时间。在城市的已有格局上,可以通过鼓励租赁的方式来助力通勤方便;在新城区建设中,则更加注重城市空间的发展和周边配套,比如在居住用地附近增加办公用地、商业用地等,就提供了改善职住平衡的可能性。此外,鼓励在地铁附近高密度开发等,也将助力减少两端通勤时间,让职住更便利。在上端的城市规划设计中,要越来越多将这些因素考虑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