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粉冶院杜勇教授实验室捷报频传:杜勇教授指导的博士生孙伟华获得CALPHAD国际奖学金,王培生、王建川两人获得STT国际奖学金,以上三人还受邀赴韩国参加第39届CALPHAD国际会议。
据悉,CALPHAD(CALCULATION OF PHASE DIAGRAMS)是关于相图热力学计算和材料设计方面的国际性会议,每年国际上只有6名博士生获得CALPHAD奖学金,并受邀参加这个国际会议;Stiftelse for tillampad termodynamik (STT)奖学金是瑞典金属研究所和皇家工学院颁发的,每年欧美都有大量的优秀博士生、博士后提出申请,却只有10名博士生获得该奖项。近几年杜勇教授课题组的博士生已经连续几年获得上述国际奖励;2009年,汪炯获得STT国际奖学金并赴布拉格参加第38届CALPHAD国际会议;王爱军分别获得CALPHAD和STT国际奖学金并赴布拉格参加第38届CALPHAD国际会议。2008年张利军分别获得CALPHAD和STT国际奖学金并赴芬兰参加第37届CALPHAD国际会议。另外潘竹博士生和刘树红博士生撰写的科研论文荣获2008年度国际相图委员会(APDIC)最佳论文奖等等,而2010年CALPHAD和STT两项国际奖学金的获得更是令这辉煌的成就锦上添花。
杜勇教授指导的博士生连获国际学术论文大奖与杜教授对博士生的精心指导和悉心关怀是分不开的。杜教授非常重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学校研工部倡导的研究生导师第一责任人制度落到了实处。始终将研究生的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等放在首要位置,并贯穿于科研培养环节的全过程。在科研方面,杜教授善于引导和鼓励学生。他觉得,每个学生的智商是非常接近的,重要的是兴趣,有了兴趣才能专一,投入,付出,这样才能利于接近成功的目标。当然有兴趣还不够,他还给学生提出了三个要求:一是要求学生及时把握学术前沿。只有把握学术最前沿的知识,才能及时更新和储备知识,为科研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要求学生积极实践想法。只有坚持实践,学生才能把自己头脑中的想法变成实际的学术成果,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勇攀学术高峰。三是要求学生勇于进行科研创新。科研能力的增强和学术水平的提高都与创新紧密相关。在生活方面,杜教授十分关怀自己的学生。乐于为学生们担当起“后勤部长”的重任,经常嘘寒问暖,为学生减轻生活负担和精神压力,以便学生们能轻装上阵,专心搞好科研。
相关链接:
杜勇:男,1964年11月生。1984年7月、1987年7月、1992年7月分别获得中南大学学士(压力加工)、硕士和博士学位(材料学);1992年9月-1993年8 月任中南大学副教授。先后在东京工业大学、巴塞罗纳大学、德国克劳思塔尔大学、维也纳大学、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从事材料热力学、动力学及材料设计研究11年,在德国为洪堡学者。2003年1月回国后被聘为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200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5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项目带头人, 2006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7年被选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负责人。现任国际刊物《CALPHAD》(相图及热化学计算耦合杂志)副主编;国际刊物《Int. J. Mater. Res.》(原德国金属学报)编委;国际刊物《 J. Mining and Metallurgy》编委;中国《金属学报》编委;国际相图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相图热力学、扩散及界面反应、材料性能测定及计算模拟、材料微结构演变模拟及梯度结构涂层技术及其它应用。2003年以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计划、中德科学中心国际合作项目等科研项目12项。
先后在27种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201篇(第一作者89篇),SCI收录172篇,SCI引用872次(他引702次),并获专利一项。同他人合作,在美国出版专著一本。美、德出版的4种专著《Phase Equilibria Diagrams》,《Landolt-Boernstein》,《Ternary Alloys》和《Red Book》用多达300个版面收录了杜勇等所发表的一系列金属及陶瓷体系相图热力学、晶体结构及材料性能研究结果,并作为标准图推荐给材料学家。世界著名大公司,如美国GE公司、美国宇航局(NASA)科学家、欧洲尤里卡计划COST507项目的科学家、加拿大Teck Cominco Metals公司、瑞典Thermo-Calc公司等在设计新型材料时多次采纳和引用杜勇等发表的研究成果。199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排名第四),2007年获国际相图委员会最佳论文奖。
近五年16次参加在欧、美、中国举行的国际会议,作大会或特邀报告15次。作为大会主席组织和主持了中德第一届及第二届材料热力学及其在凝固过程应用的国际会议。共有来自德方12所高校及中方16所高校的近50位科学家与会。应邀作为《Int. J. Mater. Res.》两期刊物的二位特邀主编之一,组织和审阅了上述两次国际会议的论文出版。
2003年回国后指导博士生17名,其中5位已毕业(三位在德国从事博士后研究、一位在韩国从事博士后研究,另一位为中奥(地利)联合培养博士)。博士生宣读的论文三次在国际会议上获得最佳论文奖。所培养的博士生和硕士生中,现有8位在欧美著名大学(如牛津大学、瑞典皇家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或联合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