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语,是指 先秦 时期流行于 楚国 的语言,上古华夏语的一个方言。从战国时期大量出土的楚文字竹简来分析,楚语无论从语法和词汇上都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其中有一些词汇是在 现代汉语 中没有的,比如“於菟”,指老虎的意思,属于 古汉语 ,这是语言历史演变的正常现象,历史上有很多古代词汇,现代汉语都没有保留。
楚语有 地域性 特点,可能存在 弹舌音 ,因而和中原其他 列国 的语言有口音差异,列国之间的语言也不尽相同,这是很正常的。
古楚语核心区位于 长江 中游一带,现代 湘语 是古楚语的继承。楚国覆灭后,楚人大都转移到其南部即湖南一带,他们的语言也就逐步发展成今天的湘语;而其北部即湖北一带的方言逐渐被北方同化,形成了如今的 西南官话
楚语,又作楚言,指古代楚地人所讲的语言。当然,一门语言并不会随着其发源地(同时也是流行地)的覆灭而倏然消失;所以,“古楚语”实际上是概言“先秦便已存在、而秦以后依然存在的楚方言”而已。那么,“古楚语词汇”的定义也就显而易见了。古楚语的存在显然是个不争的事实。《说文解字·叙》云:“诸候力政,不统于王……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这是大致的情形。真正谈及楚语的存在的是《孟子·滕文公(上)》:“今也南蛮鴂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孟夫子对原籍 楚国 许行 的话语殊不了了,故讥之云。这便是“南蛮鴂舌”的著名典故。较此更早的 书证 是《左传·庄公二十八年》:“众车入自纯门,及逵市。县门不发,楚言而出。”这里的“楚言”正是指楚令尹 子元 等人当时所操之 土语
当代楚语,划分楚语区的依据: 语言学家 赵元任 :“这第二区(指 黄冈 孝感 一带方言)可以算典型的楚语。”周振鹤:“湖北东部历来被称为最具‘楚香楚色’。 江淮官话 黄孝片 ,即楚语,是否属于江淮 官话 存在争议。其语音特点与江淮官话有较大差别,如 入声 不是短调,而是长调,比其他声调还长,这在江淮官话 洪巢片 和泰如片中是绝对没有的;再如江淮官话的古咸山摄一般按主要元音分成两个或三个部分,而黄孝片的咸山摄主要元音只有一个,和普通话相同。听感上,黄孝片和江淮官话差别也较大。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北、 大别山 南麓的湖北东部、 东北部的黄冈和孝感地区。 中国语言 地图集 官话之三指出江淮官话黄孝片的主要特点是书=虚、篆=卷。”
楚语方言主要包括 湖北 省: 黄冈 市的 黄州 红安 团风 蕲春 英山 武穴 麻城 罗田 、浠水、 黄梅 孝感 市的 孝南 孝昌 安陆 大悟 云梦 应城 陕西 省的柞水、 镇安 平利 白河 岚皋 等。
谈及楚语的成因,首先要解决楚人的族属问题。然而,这恰恰是困扰了史学界数十年的大难题。 楚族 “东来”、“西来”、“北来”、“土著”四说长期并存。于是,由族源的歧见而生发出的语源的歧见也就无法避免,甚至,语源的歧见较之族源的歧见更为纷纭。譬如,在肯定楚族“北来”的前提下,其语源便有“ 羌语 ”(李瑾)和“ 苗语 ”( 李新魁 )二说。“羌语”可能比较大,根据 分子人类学 研究,古苗人是最早的O2分支, 古羌 东夷 都是O2古苗人的下游族群。 由楚人自己所写的《 新蔡葛陵楚简 》里面有“我先出自 颛顼 ,宅兹沮漳,以还迁处”的记录。还记载了楚族由中原南迁 沮漳河 流域、江汉流域的路线。因此可以认定楚语最初源自华夏语,是华夏语的一种方言。
虽然史学界、语言学界有那么多的分歧,但也还是达成了一些共识:楚语的形成乃不同语言之间互相交融的结果,楚方言则成为汉语的一支。那么,现在我们可以大致理出个头绪来了。如果楚语和夏言本来同源,那楚方言的形成就经历了异化的过程。尽管楚语语源的考定可以让我们确知它的形成是异化还是同化的结果,也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其内部构成。 即使我们现在还无法填补楚语研究上的许多空白,但楚语的成因是清楚的。它是汉语与他族语相互交融的产物。它使用汉字(但有一定数量的 方言字 ),有着自己的语音系统,大致遵循 汉语语法 ,拥有汉语的 基本词汇 ,但保留了相当数量的 方言词

楚语 词语

因此,本文所谓的古楚语词,是根据以下条件衡定的:(1)独特的地域词语。例如,“相”的概念,在楚语中用“ 令尹 ”来表述。(2) 词形 异乎他国者。例如:“牲”,虽然是 共同语 基本词 ,但它在楚系文字中被写成“牜青”或“牜静”,如同当代 黄陂话 的“冇”,实际上是“毋”的方言词形一样,属于方言词。这类古楚语词,多是由于语音差异造成的,部分则是对共同语词的“改造”。如果从 文字学 的角度看,也就是“文字异形”。

楚语 形成时间

语言的演变是个渐进的过程。楚语的形成也不例外。因此,我们无法确定楚语在哪一天开始这变化,也无法确定它经历了多长时间才完成演变的过程。我们只能说,自汉语与外族语开始接触的那一刹那,这一变化就已发生了,而一直延续到相对独立的楚方言的出现。不过,学者们根据文献的有关记载,还是确定出了楚语形成的大致时间。譬如“ 西周 中晚期说”(张正明)和“春秋时期说”( 李新魁 )就是颇具 代表性 的观点。
结合楚地的 出土文献 看,上述的观点恐怕都接近事实。传世器《 楚公钟 》和近出的《楚公逆编钟》,其年代早至西周中晚期(熊鄂在世),通过与同时期的周王室 铜器铭文 的比较,便可发现,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书体字形,这些楚器铭文都没有太大的不同。换言之,要么是楚地当时仍通行汉语,要么是楚人对外使用汉语,内部则 通行本 族语;那时汉语与外族语交融而派生的楚方言仍在孕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