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传媒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主持行政工作)
展开 2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有用+1
0
韦路,男,汉族,1976年6月出生, 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 传播学博士 [1] 、教授、博士生导师 [60] 现任 浙江传媒学院 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主持行政工作) [59] 、新闻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 [2] 、浙江大学清源学社社长 [3-4] 、浙江大学融媒体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网络传播学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曾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项、宝钢优秀教师奖、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首届“新闻传播学国家学会奖”之杰出青年奖、浙江省“五四”青年奖章等重要奖项。 [6] [8] [57]
韦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新媒体传播、国际传播、政治传播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媒介体制与社会信任研究” 等 12 项中国省部级以上基金项目,连续 3 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现为 Communication and the Public 执行主编,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编委,多家 SSCI 期刊论文评审专家。 [1] [58]
中文名
韦路 [5]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76年6月
职    业
教师
主要成就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主要成就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 “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荣誉称号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项
荣获宝钢优秀教师奖 [56]
职    称
教授
研究领域
新媒体传播、政治传播、国际传播

目录

  1. 1 人物简介
  2. 2 人物履历
  3. 3 职务任免
  1. 4 教学工作
  2. 5 出版图书
  3. 6 发表论文

人物简介

韦路图册 (29张)
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 传播学博士,先后在 华中科技大学 、华盛顿州立大学和罗德岛大学任讲师、助教和助理教授,现为浙江传媒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主持行政工作) [59] ,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 [1] 浙江大学清源学社社长 [3]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国网络传播学会副会长。 [1] 曾获首届“新闻传播学国家学会奖”之杰出青年奖 [6]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7] 、浙江省“五四”青年奖章等重要奖项 [8] 。主要研究领域为新媒体传播、政治传播、国际传播等。主持“大数据时代全球信息传播格局可视化统计研究”“微博动员与集体行动研究”“媒介环境与公众幸福感研究”“3G新媒体:使用模式与社会影响”“传播技术研究与传播理论的范式转移”等多项中国省部级以上基金项目 [1] ,在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Mass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 Information Research, 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 Newspaper Research Journal,《新闻与传播研究》和《传播与社会学刊》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现为Communication and the Public执行主编,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编委,担任中国网络传播学会副会长, [1] 中国全球传播与公共外交学会秘书长 [9] 中国应急管理学会舆情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10] 。政协第十三届浙江省委员会委 员。 [55]

人物履历

2024年1月,任浙江传媒学院副院长。 [61-62]

职务任免

教学工作

出版图书

发表论文

韦路(2016):《国外舆论研究现状及启示》,《中国报业》,2016年第15期。 [24]
韦路(2016):《中国形象研究的问题及反思》,《新闻与写作》,2016年第4期。 [25]
韦路,丁方舟(2015):《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全球传播图景:基于Twitter媒介机构账号的社会网络分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26]
韦路,谢点(2015):《全球数字鸿沟变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1990-2010世界宏观数据的实证分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年第9期。 [27]
韦路,迪娜·巴哈提(2015):《来自世界的中国形象——对国内研究“中国形象”的学术著作的内容分析和词频分析》,《对外传播》,2015年第8期。 [28]
韦路,谢点(2015):《MOOC(慕课)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新闻写作》,2015年第5期。 [29]
韦路,陈稳(2015):《城市新移民社交媒体使用与主观幸福感研究》,《国际新闻界》,2015年第1期。 [30]
韦路、王梦迪(2014):《微博空间的知识生产沟研究》,《传播与社会学刊》,2014年总第27期。 [31]
韦路、胡雨濛(2014):《中国微博空间的议题呈现:新浪热门微博实证研究》,《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32]
韦路、赵璐(2014):《社交媒体时代的知识生产沟:微博使用、知识生产和公共参与》,《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 [33]
韦路、吴飞、丁方舟(2013):《新媒体,新中国?网络使用与美国人的中国形象认知》,《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年第7期。 [34]
韦路、丁方舟(2013):《论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转型》,《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35]
韦路、赵璐(2013):《全球化时代的传播史研究》,《现代传播》,2013年第8期。 [36]
韦路(2013):《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四大转型趋势》,《今传媒》,2013年第1期。 [37]
韦路、陆丹初(2012):《京广沪报纸微博融合报道比较研究》,《新闻实践》,2012年第10期。 [38]
韦路、李锦容(2012):《网络时代的知识生产与政治参与》,《当代传播》,2012年第4期。 [39]
韦路、余璐、方莉琳(2011):《“网络一代”的数字不均:大学生多模态网络使用、政治知识和社会参与》,《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 [40]
韦路(2010):《新媒体研究何去何从?》,《中国出版》,2010年第14期。 [41]
韦路(2010):《媒介能使我们感到幸福吗?——媒介与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当代传播》,2010年第1期。 [42]
杰拉德-马修斯,罗伯特-恩特曼(2010):《新闻框架的倾向性研究》,韦路,王梦迪译,《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43]
韦路、鲍立泉、吴廷俊(2010):《媒介技术演化与传播理论的范式转移》,《当代传播》,2010年第1期。 《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10年第7期论点摘编。 [44]
韦路(2009):《从知识获取沟到知识生产沟——美国博客空间中的知识霸权》,《开放时代》,2009年第8期。 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2010年第1期全文转载。 [45]
韦路,李贞芳(2009):《新旧媒体知识沟效果之比较研究》,《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新华文摘》2009年第24期论点摘编。 [46]
韦路,张明新(2008):《网络知识对网络使用意向的影响:以大学生为例》,《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年第1期。 [47]
吴廷俊,韦路(2008):《传播技术的演进模式及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河南社会科学 》,2008年第1期。 [48]
韦路,张明新(2007):《数字鸿沟、知识沟与政治参与》,《新闻与传播评论》2007年, Z1期。 [49]
韦路,李贞芳(2007):《数字电视在中国大陆的采用:一个结构方程模型》,《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 年第2期。 [50]
韦路,张明新(2006):《第三道数字鸿沟:互联网上的知识沟》,《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 年第4期。 [51]
张明新,韦路(2006):《移动电话在我国农村地区的扩散与使用》,《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 年第1期。 [52]
韦路,严燕蓉(2004):《媒介:讯息还是权力?》,《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2004年第5期全文头条转载 [53]
吴廷俊,韦路 (1999):《多媒体技术与全球文化整合》,《当代传播》1999年第5期。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