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3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携手共命运 同心促发展》的主旨讲话。新华社记者 刘卫兵摄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14年初,地理的坐标定位至西非地区。

被称为“生命黑板擦”的埃博拉疫情肆虐,数万人感染病毒,死亡率超过60%,当地人民的生命遭受严重威胁。多国外派人员撤离,多家航空公司暂停航班……

危急时刻,一群“最美逆行者”来到这里,援助抗击疫情,阻击传染源的传播、扩散,培训医护人员……他们就是不远万里、紧急驰援的中国医疗队。在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卫生援外行动中,中国先后派遣1200多名医护人员,累计提供总价值1.2亿美元的物资和资金援助。

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别人因埃博拉走了,中国因埃博拉来了。”援助西非人民抗击埃博拉,是近年来中国对外援助震撼人心的一幕。在遭遇强震的尼泊尔、陷入粮食饥荒的尼日利亚、热火朝天的安哥拉建设工地……更多感人的民谣在传唱,更多深厚的友谊在接续。

新中国成立70年,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始终坚持对外援助,赢得了国际社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广泛赞誉。同时,一些质疑声音也时有出现: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还有上千万农村贫困人口,中国坚持对外援助是不是“穷大方”?

“要切实落实好正确义利观,做好对外援助工作,真正做到弘义融利。”“对周边和发展中国家,一定要坚持正确义利观。只有坚持正确义利观,才能把工作做好、做到人的心里去。”习近平主席的话语暖人心扉,明确阐释了中国坚持对外援助的内在逻辑。

减贫脱困 世界瞩目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人均GDP从1952年的119元提高到2018年的6.46万元,实际增长70倍。中国已经连续13年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

近40年来,中国减贫脱困成就令世界瞩目。数据显示:1978年至2018年底,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7.7亿人减少到1660万人,中国减少贫困人口7亿多,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成为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

在2017年全球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联合国前副秘书长泰格埃格奈瓦克 盖图曾评价说,“中国对待减贫工作一丝不苟,堪称全球典范。”中国的减贫脱困,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现实的、可供借鉴的范本。“奇迹”已成为国外媒体谈论中国扶贫成就的高频词汇。

“中国的精准扶贫政策对南非有很大启发意义。”南非非国大全国执委、北开普省委书记恩戈夏扬伽说,南非目前也推出不少扶贫项目,但都没能做到精准扶贫,“从中国精准扶贫成功经验中学到的第一课是,要确切地了解贫困人口的具体状况。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对症下药,真正地改善他们的生活。”

在致力于消除自身贫困的同时,中国积极开展南南合作,广泛利用双多边合作机制,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开展减贫合作。

老挝甘蒙省永玛拉县长期受水患威胁。中国企业承建的灌溉项目建成后,减少洪涝灾害影响。当地农民感叹,“稻谷产量提高,真得感谢中国帮助修建的灌溉系统。”这样的项目不仅在甘蒙省,“在老挝全国都有中国帮助实施的农业发展项目。中国朋友帮助我们更多人摆脱贫困。”老挝农林部灌溉局局长迈孔说。

坚持“授人以渔”,帮助各国克服发展瓶颈是中国对外援助的鲜明特色。中国农业专家扎根非洲热土,分享技术经验,贡献智慧方案。

玉米是坦桑尼亚主要的粮食作物。然而,当地农民普遍反映种植玉米缺乏良种、缺乏技术、缺乏资金。为了帮助改善当地农民的生活,中国南南农业合作学院名誉院长李小云积极介绍和推广更为科学的种植经验。这位长期奋斗在国内外扶贫工作一线的农业专家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说,中国与非洲国家曾经有过相似的遭遇,中国也经历过非洲国家所处的经济发展水平低、农业发展落后的阶段。同欧洲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比较,非洲国家同中国的发展差距更小一些。因此,中国经验对非洲的参考意义更大一些,这就是所谓“平行经验”的相互分享。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中国正与发展中国家一道,共同谱写全球减贫治理的时代篇章。

量力而行 尽力而为

根据联合国有关规定,对外援助是发达国家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不同的是,中国的对外援助是发展中国家间的相互帮助,属于南南合作范畴。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援助的行为难能可贵。

中国对外援助资金包括无偿援助、无息贷款和优惠贷款三种方式。

从总体规模和水平上看,中国的对外援助与国家总体发展水平基本相当。根据《中国的对外援助(2014)白皮书》,2010年至2012年,中国对外援助金额约合137.16亿美元。而同一时期美国的对外援助金额是942亿美元。近年来,传统发达国家对外援助额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平均为0.3%,中国目前对外援助占国民总收入的0.062%左右。

从无偿援助的部分来看,2010年至2012年间,中国无偿援助约合48.79亿美元,在对外援助总额中占比36.19%。同期,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对外援助几乎都以无偿援助形式提供。

中国外交部人权事务特别代表刘华指出,中国在对外援助中始终遵循四原则:一是平等。二是互利。三是开放。四是可持续。“既要让自己过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好。”中国创新南南合作方式,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是中国对外援助的特色。

近年来,中国以成套项目、一般物资、技术合作、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援外医疗队、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援外志愿者和债务减免等方式,积极向亚非拉地区的国家和组织提供援助,帮助受援方摆脱贫困落后,推进受援方实现自主发展与进步。在发展中国家遭遇自然灾害、粮食、疫情等危机之时,中国总是伸出援助之手,为受援方解燃眉之急。

中国在南南合作框架内力所能及地开展对外援助,已累计向全球近17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援助,派遣60多万援助人员,为国际减贫事业和各国共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对外援助呈现前所未有的高增长和高弹性,占全球比重不断提高,与美、日等国的相对差距不断缩小,中国已经一跃成为世界第四大对外援助国。2018年4月18日,中国正式成立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明确了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外援助工作的重点任务,推进援外方式改革,中国的对外援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互利共赢 共同发展

“义利相兼,以义为先”是中国传统文化鲜明而独特的价值准则和精神标识。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自身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坚持向亚非拉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支持其反抗压迫、争取独立与解放的民族大义,维护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整体利益。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派出数万名施工和技术人员,远赴非洲大陆援建坦赞铁路,其中数十人为此献出了宝贵生命。半个世纪前,我国开始派遣援外医疗队,迄今已向亚非拉66个国家和地区派出医疗队员2.3万人次,累计诊治患者2.7亿人次,得到受援国人民的普遍赞誉。

改革开放后,中国适度调整对外援助的规模、布局、结构和领域,援助方式更为灵活,援助形式更为多样,援助成效更为显著,对外援助走上了更加适合中国国情和受援国实际需求的发展道路。

中国行动赢得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尊重和信任,收获了同舟共济的兄弟情谊、同呼吸共命运的真诚伙伴。在中国遭遇汶川地震时,巴基斯坦、柬埔寨、赤道几内亚、刚果(布)等数十个发展中国家,在自身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向中国伸出了援助之手。这份情谊充分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团结互助的南南合作精神。

中国为受援国提供基础设施、生产性项目等发展支持,同时也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机遇。中国前驻南非大使刘贵今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说,对外援助实际上是互利共赢的,中国对非洲提供了援助,同时自己也受益。援外给中国的互利合作、劳务承包起到先行开路、树立样板的作用。中国给非洲提供的援外的数量有限,但是在非洲得到大量劳务承包合同,带动了中国商品、中国标准走出去。

李小云认为,中国在过去40多年的发展中曾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巨大帮助,中国领衔新兴经济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超过了很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非洲国家。中国有义务为其他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1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独自解决。各国应该坚持人类优先的理念,而不应把一己之利凌驾于人类利益之上。“人类优先”,既是对国际社会大家庭所有成员发出的呼吁,也是作为负责任、敢担当大国的中国对全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

守望相助,让各国人民都过上好日子,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胸怀与担当,是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望,更是中国特色对外援助不断实践和奋斗的目标。新时代中国的对外援助,正在努力构建对外援助治理体系、实施“精准援外”、擦亮国际援助的“金字招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球治理贡献中国力量。